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票友  拼音:piào yǒu
业馀参加戏剧演出的人。如:「这出戏全由爱好国剧的票友自组演出。」也称为「清客串」。
《漢語大詞典》:十不闲(十不閑)
清 代曲艺的一种。原为“凤阳花鼓”,后渐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扮莲花落”。用锣、鼓、铙、钹等伴奏。亦指为此种曲艺伴奏的数种乐器。 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十不闲:“抱朴子: 禰衡 謫为鼓吏,缚角于柱,口就吹之,乃有异声,并举摇鼗鼓,闻者不知其一人也。按:今有打十不闲者,乃其遗风。” 清 蕊珠旧史 《京尘杂录·梦华琐簿》:“内城无戏园,但设茶社,名曰杂耍馆,唱清音小曲,打八角鼓、十不闲以为笑乐。”参见“ 十样锦 ”。
分類:曲艺融合
《國語辭典》:十样锦(十樣錦)  拼音:shí yàng jǐn
1.四川出产的锦缎,共有十种花式。元。戚辅之〈佩楚轩客谈〉:「孟氏在蜀时制十样锦,名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答韵、铁梗蓑荷。」《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近觑四川十样锦,远观洛内一团花。」
2.雁来红的别名。参见「雁来红」条。
3.中散大夫的别名。参见「中散大夫」条。
《國語辭典》:十三辙(十三轍)  拼音:shí sān zhé
皮黄、鼓词等戏剧曲艺中的韵脚。共分为中东、人辰、衣期、言前、怀来、江阳、梭波、遥迢、麻沙、由求、姑苏、灰堆、乜邪等十三部。
《國語辭典》:什不闲(什不閑)  拼音:shí bù xián
1.一种曲艺演唱的形式。演唱时,由歌者二、三人各执竹板、小锣、小镲等乐器,分饰旦、丑两种角色;另有一人专司其他各种乐器,如单皮、堂鼓、铙钹、冬字锣、疙瘩锣等。因又唱又打闲不住,故称为「什不闲」。也作「什不闲儿」、「什不閒」。
2.将扁鼓、汤锣和小钹等数件打击乐器扎在方形木架上,然后将敲击扁鼓、汤锣的薄木板用绳系在一起,小钹也固定在一块薄木板上,后一端系绳。一人用两手同时拉两根绳,三件乐器就可同时发声。多用于伴奏西洋镜的说唱。也作「什不闲儿」、「什不閒」。
《國語辭典》:数来宝(數來寶)  拼音:shǔ lái bǎo
一种流行于北方各地的曲艺。由一人或两人手执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一边打拍,一边说唱。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剧场演出,说唱内容方面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漢語大詞典》:说戏(説戲)
戏曲术语。旧时戏曲艺人教戏,一般都由教的人口述“总讲”,解说剧情,带领念唱,并作示范动作,习称“説戏”。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有的是来给 若霞 说戏,或来跟她学戏。” 邓友梅 《那五》十一:“过了两天, 胡大头 来了,说是来东城票房说戏,顺便把衣裳给 武老头 带回去。”
《國語辭典》:说鼓书(說鼓書)  拼音:shuō gǔ shū
大鼓书。旧时一边说故事,一边敲著鼓的民间技艺。《老残游记》第二回:「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
《國語辭典》:山东快书(山東快書)  拼音:shān dōng kuài shū
起源于山东省济宁、临清地区的一种曲艺。约有一百馀年历史,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间以说白。表演者一面吟诵,一面击铜板伴奏,节奏较快,亦有用竹板击拍。传统曲目有武松传、鲁达除霸、马家店等。
《國語辭典》:山东琴书(山東琴書)  拼音:shān dōng qín shū
起源于山东菏泽地区的一种曲艺。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词以七字句为主,由一至五、六人演唱。常用曲调为凤阳歌、垛子板,伴奏乐器有扬琴、筝、软弓胡琴、三弦等,流行于山东与华北、东北等地。传统曲目有〈拳打镇关西〉、〈梁祝下山〉等。
《漢語大詞典》:散对子戏(散對子戲)
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对子戏的一种,与“本头对子戏”相对。单折演唱的叫“散对子戏”,数折连贯演出的叫“本头对子戏”。沪剧、锡剧的《秋香送茶》《拔兰花》《朱小天》等都是散对子戏。
《漢語大詞典》:开口饭
旧时把以表演戏曲、曲艺等为职业叫做吃开口饭。
《國語辭典》:老郎神  拼音:lǎo láng shén
1.戏剧界所祭祀的祖师。也称为「老郎」。
2.机灵能干的人。如:「他是个老郎神,找他帮忙准没错。」
《國語辭典》:口劲(口勁)  拼音:kǒu jìn
1.戏曲、曲艺表演时,发音吐字清晰有力。如:「这位演员的口劲还不坏,吐字清晰且铿锵有力。」
2.吹奏乐器时,利用两唇与两颊的肌肉,来控制风门的大小与口风的缓急,称为「口劲」。
《國語辭典》:京韵大鼓(京韻大鼓)  拼音:jīng yùn dà gǔ
流行于大陆河北、东北、华东地区的一种曲艺。以木板大鼓结合清音子弟书,并吸收平剧、梆子及其他说唱艺术等发展而成。起初多演唱长篇,后主要演唱短篇,只唱不说。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唱腔主要有起板、平腔、快板等。一人演唱,自击鼓、板,以三弦、四胡、琵琶等为伴奏乐器。因自清代起流行于北平、天津二地,故也称为「京津大鼓」。
《國語辭典》:锦歌(錦歌)  拼音:jǐn gē
一种由福建南部民谣发展而来的曲艺,一般为四人演唱,初以月琴、三弦、洞箫等伴奏,后以琵琶代替月琴,加上扬琴、板拍等乐器。流行于台湾、福建西南、东南亚华侨集中区。也称为「什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