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天津快板
曲艺的一种。是解放后在 天津 时调的大数子调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新曲种。在群众业余曲艺演唱的实践中,对原有曲调加以改革,形成较为自由活泼,又有韵律节奏的朗诵体曲艺。句式通常为五字句和七字句。演员自击竹板、节子演唱,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等。曲目都为短篇。
《國語辭典》:咬字  拼音:yǎo zì
说话时的字音、声调。如:「她咬字清晰,听起来十分悦耳。」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观剧有南北两派之别》:「北派之誉优也,必曰唱工佳,咬字真,而于貌之美恶,初未介意。」
《漢語大詞典》:歇工戏(歇工戲)
戏曲艺人称唱念做工不多的戏。 马三立 等《黄鹤楼》:“[乙]我说,你来个‘诸葛亮’行吗?……[甲]哎,对对。[乙]歇工戏,歇工戏。”
《漢語大詞典》:小热昏(小熱昏)
(1).曲种名。旧时流行在 江 浙 一带的一种街头曲艺。原为卖梨膏糖的人作为招徕顾客的一种手段。唱词多以新闻时事、民间故事为题材。演唱时用一面小锣,三块竹板,边敲边唱。小热昏有 苏州 、 杭州 两派。现在搬上舞台表演的“小锣书”、“三敲赋”均属“小热昏”。《新世界小说社报》第5期《论戏剧弹词之有关于地方自治》:“谈小说如 苏州 小热昏,跳跃而入 玄妙观 。” 阿英 《年画的叫卖》:“过去 上海 所谓‘小热昏’,是最擅长此道的。”
(2).语言妄诞、行为荒唐的年轻人。《冷眼观》第十五回:“莫説我是无意顺嘴溜的话,就是当真説起的,你要我保他们那一班小热昏,是个个能举得孝廉方正,就打从我数起,先是头一个靠不住。”
《国语辞典》:木板大鼓  拼音:mù bǎn dà gǔ
一种曲艺。原为流行于河北农村的鼓书,后流入北平、天津等地。早期仅演员自击木板和书鼓演唱,后增加三弦伴奏。清末经剃宝全改革,发展成为京韵大鼓。因演唱者多带保定、沧州口音,故也称为「怯大鼓」。
《国语辞典》:联珠快书(联珠快书)  拼音:lián zhū kuài shū
清代一种北方曲艺。起源于道光中叶,演唱者多为满清子弟。此种曲艺的体制十分特殊,多用诗篇、书注头、春云板、流水板、说白、诗白、联珠调等项目形式,且末了定以「联珠调」结束,故名「联珠快书」。后由于政治因素,被吸收为满清军中演唱的八角鼓凯歌,用来激励军中将兵士气。也称为「子弟快书」。
《国语辞典》:苏州评弹(苏州评弹)  拼音:sū zhōu píng tán
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曲艺。有说有唱,由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合并而成,故称为「苏州评弹」。简称为「评弹」。
《国语辞典》:三侠五义(三侠五义)  拼音:sān xiá wǔ yì
书名。系清人根据曲艺艺人石玉昆之唱本改编而成,一百二十回,原名忠烈侠义传。叙狸猫换太子、包公断案及三侠五鼠等故事。
《国语辞典》:福州评话(福州评话)  拼音:fú zhōu píng huà
流行于福建省福州一带的曲艺。清光绪年间颇盛行。说唱并用,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八字句,不押韵。
《国语辞典》:铁板快书(铁板快书)  拼音:tiě bǎn kuài shū
一种民间曲艺。流行于山东,表演时不用锣鼓,无需道具,演唱者以二片月牙形铁板发声伴奏,唱词铿锵有力,一气呵成。内容大都述说武松的故事。如:「今年的新年晚会,铁板快书,深受观众喜爱。」
《国语辞典》:扬州评话(扬州评话)  拼音:yáng zhōu píng huà
一种以扬州方言讲说的曲艺。起源于江苏扬州,流行于上海、南京、镇江及江苏北部。表演时一人坐著说而不唱,以醒木为道具,增加气氛。传统书目题材如三国、西游等为长篇,现代者则以短篇居多。
《国语辞典》:扬州清曲(扬州清曲)  拼音:yáng zhōu qīng qǔ
一种流行于江苏扬州地区的曲艺。由一至数人演唱,多数只唱而不说,以二胡、琵琶、四胡等伴奏。所唱的曲牌有满江红、剪剪花、梳妆台等,曲目都为短篇。
《国语辞典》:板腔体(板腔体)  拼音:bǎn qiāng tǐ
一种戏曲、曲艺音乐的结构体式。以板式、节拍、腔调的变化为其特点。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可作为板腔体的代表,在近代戏曲音乐发展上有重大的影响。
《国语辞典》:走唱  拼音:zǒu chàng
1.一种曲艺表演的形式。表演者边唱边舞,有大动作的走场,故称为「走唱」。如北平的莲花落、天津的荡调、东北的二人转等曲种。
2.四处游走卖唱。如:「那位走唱艺人的美妙歌声,终于得到赏识,发行了唱片。」
《国语辞典》:大三弦  拼音:dà sān xián
乐器名,弹拨乐器:(1)形体较大的三弦。北方曲艺大鼓书、单弦牌子曲常用的伴奏乐器。(2)彝族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弥勒、宜良、巍山等彝族居住的地区。琴杆、琴筒均为木制,蒙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