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宣卷  拼音:xuān juàn
宣讲佛经上的事迹。流行于元、明、清时。至清代则发展为讲唱各种民间传说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随即到了莲华庵中,恰好白姑子不在家里,往杨乡宦宅里宣卷去了。」《海上花列传》第二五回:「划一!倪念三也宣卷呀,耐也来吃酒哉啘!」
《漢語大詞典》:顽意(頑意)
(1).顽,通“ 玩 ”。玩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九回:“这不过一个顽意罢了,谁拿成百银子去买他!”
(2).顽,通“ 玩 ”。指曲艺、杂技等娱乐活动。《老残游记》第二回:“你们此地説鼓书是个什么顽意儿?何以惊动这们许多的人?”
(3).顽,通“ 玩 ”。指东西;物事。多含轻蔑之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个人只赚得四吊钱一月,却拿两吊钱去买这不相干的顽意儿,真是嗜好太深了。” 朱自清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中国 文学里,小说和戏剧一直不曾登大雅之堂,士大夫始终只当它们是消遣的顽意儿。”
(4).顽,通“ 玩 ”。指事情。多含轻蔑之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末末了,却闹出这个顽意来。”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化数百元钱,请一回酒,许多人立刻变了色彩,也还是这顽意儿。”
《國語辭典》:子弟书(子弟書)  拼音:zǐ dì shū
一种流行于清代的曲艺。是乾隆期间满族八旗子弟所创。说唱体材多取明、清小说、戏曲和当时社会故事。其兴盛期间不长,清末时已衰落,但对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曲种,颇有影响。
《漢語大詞典》:放汤
曲艺术语。北方说书演员用扣子失当,而未能使听众“入扣”,叫做放汤。参见“扣子”
《國語辭典》:扣子  拼音:kòu zi
1.可以扣合的纽结。《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黄参赞整理衣服,那广东妓女还替他扣扣子。」也作「纽扣」、「钮扣」。
2.章回小说或说书发展至关键性情节,突然停止、以引起读者或听众高度关切的地方。
《國語辭典》:扣子(釦子)  拼音:kòu zi
扣住衣物分片部分的东西。如:「穿上制服时,前排扣子一律扣起来。」
《國語辭典》:杂耍(雜耍)  拼音:zá shuǎ
相声、魔术、民间技艺等的总称。
《漢語大詞典》:杭剧(杭劇)
地方戏名。旧名“武林班”。此剧系由 杭州 等地曲艺发展而成,流行于 浙江省 杭嘉湖 一带。
《漢語大詞典》:变口
北方曲艺表演中称运用各地方言为变口。
《國語辭典》:单弦(單弦)  拼音:dān xián
曲艺名。一种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的曲艺。由明清流行的时调小曲和岔曲合流后逐渐形成,初为三人或多人分别弹三弦、打八角鼓拆唱,称为「八角鼓」。后由一人演唱并手持八角鼓司节奏,另由伴奏者弹三弦,所唱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称为「单弦」。也作「单弦」。
《漢語大詞典》:门词(門詞)
古时的一种曲艺形式。《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刚纔若他撅了不来,休説你哭瞎了你眼,唱门词儿,到明日诸人不要你,只我好説话儿,将就罢了。”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品诗》:“炼师説:‘请相公去唱门词罢,做甚么诗!’[中浄:]门词正是女眷极喜的,你炼师怎么不留我唱唱。”
分類:曲艺
《漢語大詞典》:笑课(笑課)
曲艺之一种。化装相声。一般由两个演员化装表演,用说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人民日报》1965.6.11:“因为小歌剧、小话剧、小演唱、舞蹈、器乐演奏、好来宝、说书、笑课(带化装表演的双人相声)等等文艺形式,都是短小活泼,一两个人最多五六个人就能演出。”
《國語辭典》:书鼓(書鼓)  拼音:shū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是布依族、汉族捶击膜鸣乐器。布依族称「手鼓」。鼓身扁圆,两面蒙皮,置于架上敲击,专用于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的伴奏乐器。
《國語辭典》:滩簧(灘簧)  拼音:tān huáng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滩黄」条。
《國語辭典》:演员(演員)  拼音:yǎn yuán
从事演艺工作的人员。如:「他是一个成功的演员。」
《國語辭典》:二人台(二人臺)  拼音:èr rén tái
一种戏曲曲艺。流行于内蒙中部和西部。用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伴奏,由二人歌舞对唱表演。
《漢語大詞典》:瞽词(瞽詞)
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演唱者多盲人,故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每九诗四句,自‘一九初寒纔是冬’起,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皆瞽词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参见“ 盲词 ”。
《國語辭典》:盲词(盲詞)  拼音:máng cí
昔时盲人所弹唱的鼓子词。《土风录。卷二。唱盲词》:「或呼琵琶唱盲词,今人谓之盲字,字为词字之转,以为盲者所唱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