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南威  拼音:nán wēi
1.人名。春秋时晋国的美女。晋文公得之,三日不上朝,遂推而远之。见《战国策。魏策二》。后用以代称美女。《文选。曹植。七启》:「南威为之解颜,西施为之巧笑。」《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也称为「南之威」。
2.橄榄的别名。参见「橄榄」条。
3.形容南方气候的炎热。《文选。曹植。苦热行》:「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身热头且痛,鸟墯魂来归。」
《漢語大詞典》:驱暑(驅暑)
驱除暑气。 清 吴鼒 《一萼红·伤池荷》词:“叹西风,竟不曾驱暑,专送水边红。”《光明日报》1992.7.26:“炎夏笔耕,日得数十条,虽挥汗如雨,而儿女侍立,以扇驱暑,情事如画,可发一笑。”《南京日报》1992.8.15:“首场秋雨下得好,驱暑解旱两相宜。”
分類:驱除暑气
《國語辭典》:阑暑(闌暑)  拼音:lán shǔ
阑,将尽。「阑暑」指暑气将尽,即夏末。南朝宋。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清。朱彝尊摸鱼子。送魏禹平还魏塘〉词:「君且住,算我便归迟,定不过阑暑。」
分類:暑气六月
《漢語大詞典》:三气(三氣)
(1).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 唐 吴筠 《高士咏·混元皇帝》:“玄元九仙主,道冠三气初。” 前蜀 杜光庭 《忠州谒禹庙醮词》:“三气肇胎,九元裁质。”按,广雅·释天:“太初,气之始也,生於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於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太素,质之始也,生於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於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参阅《易纬·乾凿度》
(2).指天、地、人之气。《宋书·礼志一》:“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应天地三气三色。”小学绀珠·艺文·三坟引 汉 马融 曰:“三气,天、地、人之气。”
(3).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太平经·名为神诀书:“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
(4).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黄庭内景经·呼吸:“留胎止精可长生,三气右徊九道明。” 梁丘子 注:“三气,谓三丹田之气。”
(5).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六气胜复歌》“邪气有餘必有復,胜病将除復病萌”注:“时有常位者,谓胜之时在前,司天天位主之;自初气以至三气,此为胜之常也。”
《國語辭典》:拂暑  拼音:fú shǔ
除去暑气。如:「卧游湖上,可以拂暑。」
《國語辭典》:馀热(餘熱)  拼音:yú rè
1.尚未散去的热度。如:「这菜还有些馀热,待会儿再放进冰箱里去。」
2.多馀的精力或老人剩馀的精力。
《漢語大詞典》:伤暑(傷暑)
为暑气所伤,中暑。 汉 焦赣 《易林·复之无妄》:“踦牛伤暑,不能成亩。”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秦少游 ﹞至 藤 ,伤暑困卧,至八月十二日,啟手足於江亭上。”《科学画报》1983年第6期:“伤暑,又叫感暑,是人体感受了暑天火热之气而引起的,属于中暑的轻症。”
《漢語大詞典》:郁隆(鬱隆)
谓暑气隆盛。也指隆盛的暑气。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南山·育队谷》:“炎雰是扇,以散鬱隆。”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炽暑鬱隆,不能消雪山之冻。” 晋 傅咸 《感凉赋》:“践朱明之中月,暑鬱隆起肇兴。”
分類:暑气隆盛
《漢語大詞典》:谢暑(謝暑)
衰退的暑气。 隋 萧琮 《奉和御制〈夜观星示百僚〉诗》:“夕风凄谢暑,夜气应新秋。”
分類:衰退暑气
《漢語大詞典》:阳歊(陽歊)
阳气,暑气。 清 钱谦益 《效欧阳詹玩月诗》:“疾雷掉车天膜破,急雨迎陈阳歊收。” 钱曾笺 注:“ 张茂先 《厉志》诗:歊蒸鬱冥。 李善 曰: 张揖 字詁:歊,气上出貌。”
分類:阳气暑气
《國語辭典》:暵赫  拼音:hàn hè
暑气炎热逼人。唐。沈佺期被弹〉诗:「是时盛夏中,暵赫多瘵疾。」
分類:暑气
《漢語大詞典》:瘴暍
瘴毒暑气。 宋 苏辙 《书〈白乐天集〉后》之一:“冒大暑,水陆行数千里至 罗浮 。水益小,舟益庳,惕然有瘴暍之虑。”
分類:暑气
《漢語大詞典》:撑暑
亦作“撑暑”。 挡住暑气。 明 徐渭 《宣府槐龙篇》诗:“乘凉翠葆颯,撑暑碧油烘。”
分類:挡住暑气
《漢語大詞典》:逆暑
犹迎夏。迎接暑气到来的祭礼。周礼·春官·籥章:“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 孙诒让 正义:“逆暑迎寒者,迎其气之至而祭之,与迎春迎夏义同。”
《漢語大詞典》:炎扃
暑气充溢的门户。 唐 王勃 《慈竹赋》:“崇柯振而云靄生,繁叶动而风飇起。拥凉砌之晨肃,屏炎扃之昼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