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7,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页
元仁宗(庙号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圣文钦孝帝、元圣文钦孝帝 爱育黎拔力八达 尊号 普颜笃皇帝 )
释普觉
僧慧日(号 东溟、东冥 慧日 贾 慈光妙应普济 )
博罗普化
普元理
泰不华(名 达普化 字 兼善 忠介 魏国公 )
普达世理(字 原理 号 安节先生 )
释普仁(字 德隐 宦家 赵 )
石普(字 元周 )
全普庵撒里(字 子仁 )
仳理伽普华
保八(字 公孟 号 普庵 )
僧普惠(号 洞云 )
僧普明(号 雪窗 字 寂炤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普就(字 古岩 刘 )元仁宗(庙号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圣文钦孝帝、元圣文钦孝帝 爱育黎拔力八达 尊号 普颜笃皇帝 )
释普觉
僧慧日(号 东溟、东冥 慧日 贾 慈光妙应普济 )
博罗普化
普元理
泰不华(名 达普化 字 兼善 忠介 魏国公 )
普达世理(字 原理 号 安节先生 )
释普仁(字 德隐 宦家 赵 )
石普(字 元周 )
全普庵撒里(字 子仁 )
仳理伽普华
保八(字 公孟 号 普庵 )
僧普惠(号 洞云 )
僧普明(号 雪窗 字 寂炤 )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普就,字古岩,姓刘氏,真定人。幼不茹荤,年十有五,即厌俗境,独慕空门,径往封龙山禅房礼赞公落发,亲灾道范,博通经律,登坛受具。历谒林棠、宝积、云峰禅伯,体妙穷元,南询之典,日益加矣。又于鹊里、祟孝、清安老宿,一叩大事因绿,为汝槌拂之下,发明此事。后依灵岩足庵肃,栖止八载。及肃主万寿,亦不惮驰驱,远道追随,锻炼日精,了无窒碍,遂付衣颂,且谓之曰:“质性朴真,纯有古风,将来足振吾宗。”因还宝积,闭关十载。出诣灵岩,便充首座。大德六年,月庵海告退,寺众即请继席。大德丁未,受旨护持山门产业,前后一新,总统褒赐,号曰“妙严宏法大禅师”。匡扶七载,退隐灵栖庵。复归封龙山禅房,再易春秋。皇庆元年仲冬,更还灵栖。时祖庭少林阙席,寺中僧侣不远千里持疏而来,请接主座,续佛慧命。盖自达摩西来,密付单传,青州之下,四传万松,就为雪庭足庵嫡派。正令全提,付托得人。末后一著,心月孤圆。延祐元年,觉达为之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5—1320 【介绍】: 即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朝皇帝。武宗弟。通达儒术。成宗大德九年,奉命居怀州。十一年,成宗死后,与母弘吉剌氏先到大都,得右丞相哈剌哈孙之助,杀反对派左丞相阿忽台等,迎兄海山自北边南还即位,是为武宗。被立为皇太子。定议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谏阻加殴西僧者以酷刑。至大四年,武宗死后嗣位。次年,改元皇庆。罢尚书省,废“至大银钞”,议行科举,定经学用程朱传注之制。延祐二年,举行元朝开国后首次会试、廷试。七年病卒。蒙语尊号普颜笃皇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佛日圆照普觉大师者,高昌人,与大休、弘觉、普圆、广慧四子偕至中庆圆通寺。元皇庆初元,天子特赐玺书,嘉其轨范高洁,德业诚旷。及延祐六年己未,重兴其寺。时滇南宗风,为之一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明僧。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出家于天台广严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小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器师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远乎。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师生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师面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东冥。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落发受具。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𥧌。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廷师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于明朝。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沉埋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师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峻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窹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躯干修伟。眉长三寸。目光射人。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师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见。时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鱼贯而上。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劳之。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饱食优游。沉霾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某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从容问道。字而不名。及建钟山法会。请师敦说戒法。闻者开怿。既而辞归杭。居上天竺。一志安养。冥心合道。不杂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将行矣。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阅世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居常面严冷。片言不妄发。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康里人。斡罗思子。初直宿卫,为速古儿赤,迁翰林侍讲学士。英宗时为速古儿赤五十人长,兼领皇后宫宝儿赤,袭授河南府同知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哈密力人,徙公安。顺帝元统元年进士。为御史,迁江南湖北廉访司事。时所治郡县皆陷,遂诣长沙假分司印,征兵属郡。未几,授岭南参知政事,兵溃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4—1352 【介绍】: 元蒙古伯牙吾台氏,居台州,初名达普化,文宗赐以今名,字兼善。英宗至治元年进士。授集贤修撰。顺帝至正元年,累除绍兴路总管,革吏弊,令民自实田以均赋役。召入史馆,与修辽、宋、金三史。升礼部尚书。十一年,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驻温州。与孛罗帖木儿协力镇压方国珍。而孛罗被俘。方国珍降后复起。次年,迁台州路达鲁花赤,攻方国珍,败死。谥忠介。工篆隶,尝考正《复古编》讹字,于经史多有据。元诗选
泰不华,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文宗为赐今名。世居白野山,其父塔不台始家台州。兼善年十七,江浙乡试首荐。明年至治改元,赐右榜进士第一,授集贤修撰,累转监察御史。顺帝初,与修宋、辽、金三史,擢礼部尚书。至正八年,方国珍兵起江浙,行省参政朵儿只班被执,上招降状,诏泰不华察实以闻。具上招捕之策,不报。十一年,迁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与左丞孛罗帖木儿夹攻国珍。孛罗先期至,为所执,寻遣大司农达识帖睦迩招之,国珍伪降。泰不华请攻之,不听。改台州路达鲁花赤,十二年三月,国珍袭之澄江,九战死之。年四十九,赠行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忠介。立庙台州,额曰「崇节」。兼善好读书,以文章名。善篆隶,温润遒劲,盛称于时。自科举之兴,诸部子弟类多感励奋发,以读书稽古为事。迨至正用兵,勋旧重臣与有封疆之责者,往往望风奔溃败",遁逃之不暇。而挺然抗节,秉志不回,乃出于一二科目之士,如达兼善、余廷心者,其死事为最烈,然后知爵禄豢养之恩,不如礼义渐摩之泽也。故论诗至元季诸臣,以兼善为首,廷心次之,亦足见二人之不负科名矣。维基
泰不华(1304年—1352年),字兼善,伯牙吾台氏,本名达普化。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家贫好学,集贤待制周仁荣收养他,并接受良好教育。工书法,宗法徐铉。延佑七年(1320年),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至治元年(1321年),赐进士及第,授集贤修撰,文宗朝拜中台监察御史,累官礼部侍郎。至正元年(1341年),出任绍兴路总管。历任奎章阁典签、礼部尚书。至正十一年,任浙东宣慰使都元帅追讨方国珍,阵亡。追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原理,字又作元礼、元理、原礼。自号安节先生,高昌畏兀人。元统元年(1333年)右榜进士。授常德路龙阳州判官。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仁。字德隐。兰溪赵氏子。赵故名宦家。师生有出尘之思。博极群书。参了然义公于智者。机锋奋触。当仁无让。声称籍籍。起丛林间。掌记室于东阳辉公。分座说法于南楚悦公。古鼎铭公。月江印公。无弗咨叩。相与辩诘无虚日。徵以宗门机缘。大而沙界。小而毫芒。无不收摄。激扬正法之馀。旁及辞章者。唯觉隐诚公。笑隐䜣公。为最密。元至正乙未。部使者挽师。出世金华之西峰。时天下大乱。师知事不可为。鸣鼓而退。及王师聚婺州。驾幸智者。见其山川深秀。而法席尚虚。特诏师住持。不听。韶之南华。不远三千里。致州侯之命。不从。杭之中竺。其请如南华。又加勤焉。师惠然欲往。郡守钟某。惜其行。从容问师曰。佛法有重轻耶。曰否。曰佛法既无重轻。师位宁有崇卑耶。师一笑而止。久之。起应净慈。道声洪震。方以兴坏起废为己任。而秘书事起矣。有诬智者寺僧购名画以归者。事下刑曹。刑曹以师旧主智者。当知其是非。逮而质焉。事将白。忽示微疾于京师寓舍。屈指计曰。此八月八日最良。吾将逝矣。至期整衣。端坐而化。阅世六十有四。僧腊五十。师风指孤峭。不乐与非类狎逢。学行之士。辄敬之如宾师。纵无儋石储。亦必久留不厌。故荐绅服其伟度。乐与过从。善谈论。终日不倦。玉贯珠联。纚纚绝可听。尤能汲引后进。随资诱掖。克底于成。有三会语录。山居诗一百首。传世。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普仁,字德隐,姓赵氏,兰溪人也。性孤峭,年十岁便有出尘之想,依金华宝石演法院月公祝发,及受具,乃慨然求道,危坐达旦,期息妄缘。时邻院智者住山了然义,道价甚高,仁入室问答,机锋递相奋触。久之,应部使者之请,出主金华西峰净土。元季丧乱,天下纷扰,仁遂引退。戊戌冬,有明兵至婺州,太祖临幸智者寺,见其虚席,特诏仁主之。坐夏十五,处之连云、韶之南华、杭之中竺,檄币交至,皆辞不赴。洪武甲寅之秋,使者三至,请主净慈,始强起应之。开法之日,听者千人,莫不挹深饮醇,叹咏而去。以乙卯八月八日端坐而寂,腊五十,年六十四。著有《三会语》若干卷,《山居诗》百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4 【介绍】: 元徐州人,字元周。顺帝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十二年,从脱脱镇压徐州芝麻李等。升枢密院都事,守淮安。旋自请率步兵赴高邮镇压张士诚。而用事者少予之兵,蒙古军又临阵畏怯,遂战死。维基
石普(?—1354年),字元周,元朝徐州人。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中进士,授为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至正十二年(1352年),石普被举荐,跟随丞相脱脱镇压徐州芝麻李等。立功升为兵部主事、枢密院都事。镇守淮安。张士诚占据高邮,他向丞相面陈围剿之策。他自请率步兵赴高邮镇压张士诚。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在宝应县被张士诚围攻,其他各路元军临阵畏怯,没有援救,他受伤落马,被敌军用枪刺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8 【介绍】: 元畏兀儿人,字子仁。初为中书省检校,拜监察御史,以劾太师汪家奴十罪,被黜。后历赣州路达鲁花赤,拜江西行省参政,分省于赣。至正十八年,为陈友谅军所围,势穷力尽,自刎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畏兀儿人。岳璘帖穆尔兄。年十六,袭国相、答剌罕。时西辽方强,威制畏兀,命太师僧少监来临其国。畏兀王患之,仳理伽普华率众杀少监。为王之左右所谮,乃逃归成吉思汗,使食二十三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冀宁平定人,号洞云。住寿圣寺,能诗,有戒行,与中书左丞吕思诚为方外友,吕尝作《洞云歌》赠之。后徙狮子山石岩下。年九十八示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嘉定人,号雪窗。善画兰,与柏子庭齐名。补续高僧传·读诵篇
普明。字寂炤。嘉善妙常庵僧也。薙发受具。日诵法华经不辍。世间万事。了不经怀。入古杭山中。闭门读诵。诵毕静坐而已。蛇鼠鸟雀。日与明狎。嬉游于前。偶客至叩门。皆飞走而去。不及去者。辄手取纳诸怀。以衣覆之。客去则出。嬉狎如故。有一病者诣之。手摩其顶。夙患顿除。遂委身为弟子。一日谓弟子曰。我五月十八日逝矣。弟子。以五月非吉为对。明曰。然则八月也。既订。即归嘉善。届期弟子来视。明方扫地。语之曰。汝不来。吾几忘矣。命声钟集众。书偈曰。这个老汉。全无思算。禅不会参。经不会看。生平百拙无能。晦迹青松岩畔。静如磐石泰山。动若雷轰掣电。掷笔端坐而化。茶毗。火光五色烛天。异香经夕不散。舌本不坏。叩之有声。化后旬馀。人犹见之古杭。静极光通。去留自在。是亦持诵有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