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普就,字古岩,姓刘氏,真定人。幼不茹荤,年十有五,即厌俗境,独慕空门,径往封龙山禅房礼赞公落发,亲灾道范,博通经律,登坛受具。历谒林棠、宝积、云峰禅伯,体妙穷元,南询之典,日益加矣。又于鹊里、祟孝、清安老宿,一叩大事因绿,为汝槌拂之下,发明此事。后依灵岩足庵肃,栖止八载。及肃主万寿,亦不惮驰驱,远道追随,锻炼日精,了无窒碍,遂付衣颂,且谓之曰:“质性朴真,纯有古风,将来足振吾宗。”因还宝积,闭关十载。出诣灵岩,便充首座。大德六年,月庵海告退,寺众即请继席。大德丁未,受旨护持山门产业,前后一新,总统褒赐,号曰“妙严宏法大禅师”。匡扶七载,退隐灵栖庵。复归封龙山禅房,再易春秋。皇庆元年仲冬,更还灵栖。时祖庭少林阙席,寺中僧侣不远千里持疏而来,请接主座,续佛慧命。盖自达摩西来,密付单传,青州之下,四传万松,就为雪庭足庵嫡派。正令全提,付托得人。末后一著,心月孤圆。延祐元年,觉达为之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色目人,居洛阳,字公孟,号普庵。历官大中大夫、黄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有《易源奥义》、《周易原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宗室,世祖孙。封威顺王,镇武昌。恣行不法。徐寿辉军克武昌,宽彻普化弃城走。及阿鲁辉克复武昌,又以“讨贼”功,复镇武昌。后退走陕西,屯田于成州以终。
仳理伽普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畏兀儿人。岳璘帖穆尔兄。年十六,袭国相、答剌罕。时西辽方强,威制畏兀,命太师僧少监来临其国。畏兀王患之,仳理伽普华率众杀少监。为王之左右所谮,乃逃归成吉思汗,使食二十三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云南弥勒州土官。率众从元,授土知州,寻升知府。
普恩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云南镇南州土官。世有其地。授武德将军。
普化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人。任临安宣慰司同知。性忠厚,莅政严明,远近靖安。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冀宁平定人,号洞云。住寿圣寺,能诗,有戒行,与中书左丞吕思诚为方外友,吕尝作《洞云歌》赠之。后徙狮子山石岩下。年九十八示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嘉定人,号雪窗。善画兰,与柏子庭齐名。
补续高僧传·读诵篇
普明。字寂炤。嘉善妙常庵僧也。薙发受具。日诵法华经不辍。世间万事。了不经怀。入古杭山中。闭门读诵。诵毕静坐而已。蛇鼠鸟雀。日与明狎。嬉游于前。偶客至叩门。皆飞走而去。不及去者。辄手取纳诸怀。以衣覆之。客去则出。嬉狎如故。有一病者诣之。手摩其顶。夙患顿除。遂委身为弟子。一日谓弟子曰。我五月十八日逝矣。弟子。以五月非吉为对。明曰。然则八月也。既订。即归嘉善。届期弟子来视。明方扫地。语之曰。汝不来。吾几忘矣。命声钟集众。书偈曰。这个老汉。全无思算。禅不会参。经不会看。生平百拙无能。晦迹青松岩畔。静如磐石泰山。动若雷轰掣电。掷笔端坐而化。茶毗。火光五色烛天。异香经夕不散。舌本不坏。叩之有声。化后旬馀。人犹见之古杭。静极光通。去留自在。是亦持诵有得者也。
释茂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松隐。茂禅师。字实庵。明奉化郑氏子。自幼喜趺坐。十六依传法寺希颜出家。使司米盐细务。师叹曰。离家为求道。苟羁绁于此。何异狗苟蝇营者耶。乃潜行大江之西。见南涧泉公。师昼夜系念。无须臾间断。一夕。松月下炤。起步檐隙间。闻泉声有触。遽往白之泉公。泉公曰。此间寻常施设。不足发子大机大用。盍往见古林茂公乎。师即担簦启行。既至。古林问曰。尔来欲何为。师曰。正为生死事大。特来求出离尔。林曰。子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本根。何缘入此革囊耶。师儗议欲答。林以杖击之。师豁然有所悟入。自是机辩峻绝。纵横自如。林深器之。命居第一座。至正壬午。宣政院。命长瑞云之清凉。学徒奔凑。机锋相加。如兔走鹘落。瞬目辄失。有沙门至问。对未竟。以手拍地而笑。师曰。滞货何烦拈出耶。沙门嘘一声。师厉声喝之。沙门有省而去。住清凉十五年。时退隐东堂。影不出山。凝尘满席。元明良公。师法侄也。迎归天童之此轩。一旦示微疾。左右请书偈。师举手指心曰。我此中廓然。何偈之为。端坐凭几。握右手为拳。以额枕之而逝。世寿八十五。腊七十。引龛行茶毗法。火方举。忽有物飘洒晴空中。似雪非雪。霏微缤纷。盘旋烈𦦨之上。至火灭乃已。盖天华云。火后舍利如珠玑者。颇众。宋文宪序曰。濂闻方策所载。灵僧示灭。多有天华之祥。或者谓。大乘境界。去来无迹。奚以神异为事。殊不知末习浇漓。人怀厌怠。苟无以耸动瞻视。何以表真悟。而启正信哉。示现微权。固与诸法实相同一揆。有如师者其事。盖无让于古云。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松隐小茂者。出明州郑氏。为古林大茂之嗣。开法郡之清凉。晚则高枕此轩。湖海莫得而亲疏之。共称为此轩铁老人。老人常捋须笑曰。释迦老子。塞井为臼。达磨大师。以油益薪。临济德山聻。自点胸曰。还较此轩百步。复呵呵大笑。是时所归仰者。必指大茂小茂云。小茂。少时常终日不言。夜则趺坐。其母恶之。推使仆。辄达旦。目不少瞑。年十六。依杭州传法寺希颜落发。颜以寺务属小茂。小茂私叹曰。以道故弃家。胡为复入其家耶。乃弃去孤游。时云居有南涧泉禅师。茂汎鄱湖而谒之。泉频为饶舌。茂益不领。乃疑宗师有密语。故曰祖祖相授。既有授受。则教外别传之旨。复安在哉。于是。不离南涧左右。哀求不已。南涧悯之。乃谓茂曰。子缘不在此。当今有茂古林者。乃横川之仲子。现住饶州永福。去此不远。子宜往之。或可发子之机。如不相契。紧抱一经一咒。以待来生参禅可也。小茂奋走永福。见古林。古林问曰。道者来何所图。对曰。生死事大。求出离耳。曰。你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根本。何缘撞入此革囊中。茂又拟对。古林击之。茂辄證于棒下。乃趋出。急搭伽黎向云居。展拜曰。禹力若不到。河声流向西。久之。辞还两浙。古林曰。教育英材。贵顺时宜。你以古而行今。吾恐你与时违耳。时违而欲唱道。不亦难乎。茂对曰。以古而行今者。俭也。顺今而非古者。奢也。俭之病也。不过无人。然是其人亦至矣。奢之弊也。则狮虫出焉。狮虫既出。必成厉阶。故传云。与其奢也宁俭。其今日之谓与。古林贤之。小茂既还浙。游道峰分月江印之座。印于法门轻重。茂不阿其意。每以事拂印。印不怿。印良久曰。首座。乃人天眼目。所见甚当。识者两贤之。至正壬午。出世清凉。剿绝枝蔓。纯以真实接人。有僧才申问。便以手拍地而笑。茂曰。滞货何劳拈出。僧乃嘘。茂便喝。僧彻旨而去。茂。每疾时弊。架声名罗禅者。又疾禅者乏正因。上他勾当。互相热瞒。上者。以为一期佛事毕。下者。以为多生事足。故燕坐常失声曰。痛哉痛哉。虽胡僧再来。无复柰何。遂退隐东堂。屏绝人事。天童元明良。建朝元阁。阁外更筑此轩而迎茂。茂喜就之。良父事茂公。茂常勖良住持。莫取先名。须责晚效。茂老且耄矣。忽与侍者约期而死。侍者请留偈。茂曰。此中廓然。何偈为哉。遂端坐凭几。握右手为拳。枕额而逝。越七日色明顶温。引龛。阇维于太白峰前。炬方举。空中有物。飘洒缤纷。非雨非雪。盘旋烈𦦨上。火灭乃已。识者曰。天花也。获舍利如珠者不胜计。塔于瑞云山。谥曰佛光普炤禅师。 赞曰。丹沙出神龛。啖之鸡犬。鸡犬立化麟凤。验实效也。考松隐生平语句。味之者。岂独为麟为凤而已哉。则其实效。更当何如也。或惊公之作略。别有一壶风月。嗟乎。曹溪波浪相似。而人被陆沉。公之有补于当时。古今孰得而浅深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佛日圆照普觉大师者,高昌人,与大休、弘觉、普圆、广慧四子偕至中庆圆通寺。元皇庆初元,天子特赐玺书,嘉其轨范高洁,德业诚旷。及延祐六年己未,重兴其寺。时滇南宗风,为之一振。
博罗普化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康里人。斡罗思子。初直宿卫,为速古儿赤,迁翰林侍讲学士。英宗时为速古儿赤五十人长,兼领皇后宫宝儿赤,袭授河南府同知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5—1320 【介绍】: 即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朝皇帝。武宗弟。通达儒术。成宗大德九年,奉命居怀州。十一年,成宗死后,与母弘吉剌氏先到大都,得右丞相哈剌哈孙之助,杀反对派左丞相阿忽台等,迎兄海山自北边南还即位,是为武宗。被立为皇太子。定议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谏阻加殴西僧者以酷刑。至大四年,武宗死后嗣位。次年,改元皇庆。罢尚书省,废“至大银钞”,议行科举,定经学用程朱传注之制。延祐二年,举行元朝开国后首次会试、廷试。七年病卒。蒙语尊号普颜笃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明僧。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出家于天台广严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小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器师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远乎。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师生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师面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东冥。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落发受具。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大昌乎。一日假𥧌。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命典客寮。掌堂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廷师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于明朝。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沉埋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隋知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师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峻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窹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躯干修伟。眉长三寸。目光射人。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师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见。时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鱼贯而上。师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上亲问劳之。顾众而言曰。迩来学佛者。唯饱食优游。沉霾岁月。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某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从容问道。字而不名。及建钟山法会。请师敦说戒法。闻者开怿。既而辞归杭。居上天竺。一志安养。冥心合道。不杂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梦青莲华生方池中。华色敷腴。清芬袭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净土之祥也。吾将行矣。至四日。趺坐书颂。合爪而寂。阅世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居常面严冷。片言不妄发。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脩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