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7,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释普观
释普闻( 普闻 号 龙湖 圆觉禅师 )
释德光( 彭 佛照、佛照禅师 普惠宗觉禅师 号 拙庵 )
赵慎(庙号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帝、宋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帝 别称 宋孝宗 字 元永 建王、普安郡王 名 伯琮 瑗、玮 )
邵普
释普岩(字 少瞻 号 运庵 杜 )
函普(庙号 金始祖、始祖 尊号 景元皇帝 )
释普济( 张 字 大川 )
释法照( 童 佛光法师 普通法师 )
赵汝普(号 秉义 )
释普度(号 虚舟 史 )
虞普
释普济( 张 )
释普济(字 时翁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普融(别称 普融知藏 )释普观
释普闻( 普闻 号 龙湖 圆觉禅师 )
释德光( 彭 佛照、佛照禅师 普惠宗觉禅师 号 拙庵 )
赵慎(庙号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帝、宋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帝 别称 宋孝宗 字 元永 建王、普安郡王 名 伯琮 瑗、玮 )
邵普
释普岩(字 少瞻 号 运庵 杜 )
函普(庙号 金始祖、始祖 尊号 景元皇帝 )
释普济( 张 字 大川 )
释法照( 童 佛光法师 普通法师 )
赵汝普(号 秉义 )
释普度(号 虚舟 史 )
虞普
释普济( 张 )
释普济(字 时翁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闻,能诗,《说郛》中存有《诗论》一卷。今录诗三首。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普闻。唐僖宗太子。生而吉祥。眉目风骨。清真如𦘕。不茹荤。僖宗钟爱之。然以其无经世意。百计陶写之终不回。闻霜华之风。梦寐想见。中和元年。天下大乱。僖宗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不相保守。闻断发逸游。人无知者。造石霜。诸与语叹异曰。汝乘愿力而来乃生帝王家。脱身从我。火中芙蓉也。闻夜入室。恳曰。祖师别传事。肯以相付乎。诸曰。勿谤祖师。曰天下宗旨盛大。岂妄为之耶。诸曰是实事。曰师意如何。诸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说破。闻俯而惟曰。大奇。汗下再拜。即日辞去。至邵武城外。见山郁然深秀。问父老。彼有居者否。曰有一苦行。隐其中。闻拨草。望烟起处独进。苦行见至。欣然让其庐曰。上人当兴此。长揖而去。不知所之。闻饭木实饮谷而住十馀年。一日有老人来拜谒。闻曰。丈夫家何许。至此何求。老人曰。我家此山。有求于师。然我非人龙也。以疲堕行雨不职。上天有罚。当死。赖道力可脱。闻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虽然汝当易形来。俄失老人所在。视座榻旁。有小蛇尺许。延缘入袖中屈蟠。暮夜风雷挟坐榻。电砰雨射。山岳为摇振。而闻危坐不倾。达旦晴霁。垂袖蛇堕地而去。顷有老人至。泣泪曰。自非大士之力。为血腥秽此山矣。念何以报厚德。即穴岩下为泉曰。他日众多无水。何以成丛林。此泉所以延师也。泉今为湖。在半山。号龙湖。邦人闻其事。富者施财。贫者施力。翕然而成楼观。游僧至如归。湖之侧有神。极灵祸福。此邦民俗畏敬之。四时以牲飨祭。闻杖策至庙。与之约曰。能食素持不杀。戒乃可为邻。不然。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山不可居乎。是夕邦之父老。梦神告语曰。闻禅师为我受戒。我不复血食。祭我当如比丘饭足矣。自是神显异迹。护持此山。闻将化。令击钟集众。跏趺而坐。说偈。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于是敛目安坐。寂然良久。撼之已化矣。塔于本山。谥圆觉禅师。史不书名。但书僖宗二子。建王宸。益王升。然亦失其母氏位。及薨年月。传不书。闻受业受具所。读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疑石霜亦其落发师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203 【介绍】: 宋僧。临江军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诸地宝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诏居临安灵隐。召对论佛法,称旨,留宿内观堂,赐号佛照,因进《宗门直指》一篇。宁宗庆元元年,归老东庵。嘉泰间别众书偈,坐寂而逝。谥普惠宗觉禅师。全宋诗
释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赐号佛照,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禅师南迁,望见而慕之。后二年,谒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终不自肯。二十六年,闻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彻。杲归径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鸿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对。淳熙七年(一一八○),归老育王广利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径山。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还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谥普慧宗觉大禅师。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有《语录》传世,见《续藏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语》。《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学,成年始出家,遍访名师,得大彻悟,名公贵卿多从之游。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召住灵隐寺,应对称旨,赐号佛照禅师。丐閒山林,处以育王,绍熙中改莅径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见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圆鉴塔铭》。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军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全身于东庵。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光。临江彭氏子。彭氏故旧族。母袁。梦异僧入室。惊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积德。此子必光吾门。因是命名。九岁值寇扰。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梁栋。俄失恃怙归伯氏。年二十一。闻人诵金刚经。有省。自伯母曰。适闻诵经。身心欢喜。世间万事。真如幻梦。儿愿出家。即散家赀与其族。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足庵携之入闽。语师曰。是行。为子择所依。东禅月庵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时复有吾足矣。见月庵。机语相契。是时老宿。多集闽中。如妙湛佛心圆觉。望重丛林。师无不参叩。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最后见大惠于育王。为举竹篦话。师儗对。痛棒随之。遂大悟。从前所得。为之冰释。惠曰。尔这回始彻也。说偈以顶相付之。随过蒋山。谒应庵。庵称赏不已。谓人曰。光兄插翅虎。吾当避之。乾道丁亥。住台之鸿福。徙光孝。台守李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闻师名。淳熙三年。被旨住灵隐。入对选德殿。问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别。对曰。直下无第二人。曰。如是则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耶。对曰。成一切性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又问。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对曰。将谓陛下忘却。上悦。赐号佛照禅师。自是召见无虚岁。至留内观堂。五宿而出。恩遇异常。绍熙改元。孝宗御重华宫。称寿皇。而径山命下。师力辞。寿皇曰。欲频相见耳。何以辞为。庆元初。请老许归育王。师之在内观堂也。上时乘小辇过堂。至则促席而坐。或曳袂而行。欢如平生。宣赐金玉器用缯䌽。计缗三万馀。及王臣长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国史陆游。详记其事。自创数椽。曰东庵。掩关自娱。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众曰吾世缘将尽。未几问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对曰然。即索纸作遗书。与平昔所厚者。集众叙别。皆法门之旨要。无半语及他事。索浴更衣。大书云。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腊六十。谥普慧宗觉大禅师。塔曰圆鉴。 明河曰。南渡后宗师。唯妙喜老子。得人为多。开堂说法。显然为天人师者。不下数十人。然皆不数传寂寂矣。能使道脉长永。枝叶繁茂。不忝师门传受。唯师一人而已。古称妙喜。能大圆悟之门。愚谓。妙喜之得师。犹圆悟之得妙喜。续灯举妙喜之嗣。契悟广大者。九人。师不与焉。已失其鉴。至谓弟子之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开法。俾法嗣广布。然则师岂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拈棒劈脊一击。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于东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1194 【介绍】: 即宋孝宗,字元永。太祖七世孙。因高宗无子,绍兴初选育禁中。三十年,立为皇子,封建王。三十二年,立为皇太子,寻即位。锐志恢复,起用张浚,追复岳飞。隆兴元年北伐之师溃于符离,遂复与金人议和。其后虽倚虞允文、王淮等以谋恢复,然终无成效。淳熙十六年传位太子赵惇。在位二十八年。全宋诗
宋孝宗赵慎(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字元永,秀王称子,生于秀州。初名伯琮,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选育宫中,赐名瑗。十二年,封普安郡王。三十年,立为皇子,更名玮,进封建王,赐字元瑰。三十二年,立为皇太子,改今名,赐今字。同年,即皇帝位。建元隆兴、乾道、淳熙,在位二十七年。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传位于其子赵惇(光宗),尊为至尊寿皇圣帝。光宗绍熙五年卒,年六十八。事见《宋史》卷三三至三五《孝宗纪》。 宋孝宗诗,据《周文忠集》等书所录,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五二○六
宋孝宗赵慎(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字元永,太祖七世孙,父秀王子称。高宗无子,绍兴二年选育于禁中。三年,除和州防御使,赐名瑗。十二年,加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三十年立为皇子,更名玮,进封建王。三十二年五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六月,受内禅,即帝位。锐志恢复,起用张浚,追复岳飞。隆兴元年,以符离之败,遂与金人订立「隆兴和议」。后倚虞允文、王淮等以谋恢复,终无成效。乾道初,魏杞使金还,始正敌国礼,易表称书,改臣称侄,减去岁币,稍变南宋对金关系中之屈辱地位。淳熙十六年二月,禅位于第三子惇,受尊号曰「至尊寿皇圣帝」,退居重华宫,在位凡二十八年。绍熙五年崩,年六十八,庙号孝宗。年号三:隆兴、乾道、淳熙。淳祐五年,实录院编孝宗御集成,上之。见《宋史》卷三三至三五《孝宗纪》、《玉海》卷二八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早年落发。初与石鼓夷公谒无用全公等老宿。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受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理宗宝庆二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有《运庵和尚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容宗著撰《运庵禅师行实》。 释普岩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单编诗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皇族始祖。传来自高丽,居完颜部,娶其女。遂为完颜部第一代首领。金熙宗天会间追尊为景元皇帝,庙号始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9—1253 【介绍】: 宋僧。奉化人。俗姓张,字大川。年十九出家,后住杭州灵隐寺。有《五灯会元》。全宋诗
释普济(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号大川,俗姓张,四明奉化(今属浙江)人。年十九,依香林院文宪师受具戒,初游本郡湖心、赤城诸禅院,遍历无用全、佛照光、浙翁琰、松源岳、肯堂充诸老之门。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住庆元府妙胜禅院,后历住宝陀观音、岳林大中、嘉兴府报恩光孝、庆元府大慈教忠报国、绍兴府天章十方、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灵隐诸寺。理宗宝祐元年正月卒,年七十五。有《五灯会元》二十卷,《灵隐大川济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灵隐大川禅师行状》。 释普济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二六一
普济(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字大川,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张氏。初习儒,淹博能文。年十九入香林院出家。嘉定十年出主妙胜,历补陀、岳林、报恩、大慈、净慈、灵隐。宝祐元年正月卒,寿七十五。撰有《五灯会元》二十卷(存),又有《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一卷传世。见《语录》附释大观所撰行状(续藏经第贰编第二六套第二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照(一一八五~一二七三),俗姓童,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三依圣水蒙庵宣出家,后师北峰印。出世住天台大慈、黄岩圣水、云间延庆、凤山褒亲、杭州上下天竺。历左街鉴义、左街录、左右街都纲录。理宗赐号佛光法师。度宗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谥普通法师。《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七四六六
法照(又作炤,一一八五——一二七三),黄岩(今浙江黄岩)人,童氏子。年十三出家,以蒙庵宣为师,复师北峰宗印,修天台教观。历住大慈、圣水、延庆、褒亲、天竺诸寺。理宗赐号佛光法师,又书「晦岩」赐之。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谥普通法师。著有《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存)。见《续佛祖统记》卷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照,姓童氏,黄岩人。父好善,生九子,照其次也。母陈氏梦日霣蹇裳得之,孕十二月而生。气貌奇伟,耳垂肩,眼如电,幼入小学,便多颖悟,塾师异之。年十三,投圣水出家,以蒙庵宣为师。一夕自外归,寺僧遥望两炬晶炯,近之乃照也,盖目光远射,令人惊畏。薙染后,精进教乘,三阅大藏,出游诸方,豁堂,当代尊宿,贻书褒勉,诸山以职延致,悉不就。携香礼北峰印,次至蒋山参琰浙翁,问答之际深器之。北峰居下竺,招之归。淅翁以教门为属,讲论授受,泠然有得。北峰顺寂,振锡东还,钱丞相作高僧堂延照共谈。年三十三,改往天台大慈,迁圣水,史卫王举住云间延庆,继迁凤山褒亲。丞相史永公举住四明。延庆、海顺二法师自日本来,听讲且作《读教记》,绘照像归国。高丽崔丞相亦致书问佛法大旨,乞九祖图,并赠漂瓷钵盂及金观音香药。育王虚席,郡请兼摄,举痴绝冲自代。阃帅夺寺园为酒库,杖履而遁,道出东掖两山,学徒迎之境上。宏斋包公屈致智者真觉,重祖庭也。理宗闻其名,敕住下天竺,寻迁上天竺,补左街鉴义,御笔特赐“佛光法师”,进录左街,赐金襕袈裟,召见倚桂阁,对御称旨。集庆寺成,诏命开山,力辞,举白莲观止诚公自代。明年诚寂,有旨特转左右街都纲录,令住集庆,不许辞免,御书“晦岩”二大字赐之。开无碍讲,凡禅教律三宗,学徒云集,闻名开悟。召见延和殿,讲《华严经》。又大书“灵山堂”以赐。遣侄武经郎童炎奉宸翰归其里。东宫召见复古殿,讲《般若经》,再赐紫金襕袈裟,斋于明华殿。圣眷隆渥,昔未曾有。偶因面对,力乞还山。度宗即位,敕再住上天竺。前后居山二十四年。平章贾魏公为造塔于寺之东冈,奏请赐名曰“天岩塔院”,复加恩赉赐田三顷,以助其费。癸酉秋示疾,移居塔院,郤药屏医,作文自祭。中秋之夕书偈曰:“佛寿八十,我多九年。虚空掇转,大用现前。”掷笔瑞坐而逝,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也。得年八十有九,僧腊七十四。弟子妙应继席,得法四十馀人,得度者一百馀人,窆于天岩,遵初志也。明年赐谥曰“普通法师”,答 曰“慈应”。所撰《读教记录》二十卷,为学者日月,其馀法语遗文,诸弟子多所记录,不可罄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号虚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宁寺,继事东堂院龙溪祖信,后参无得通禅师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历住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潭州鹿苑褒忠禅寺、抚州疏山白云禅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灵隐景德禅寺,终于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净伏等编《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元释行端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普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虚舟,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宁寺,继事武林东堂院祖信,后参无碍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住临安中天竺、灵隐。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诏住径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存)。事迹见该书卷末所附《行状》。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度。字虚舟。维扬江都史氏子。稍长虽习世书。绝无处俗意。母识其志。俾依郡之天宁出家。毕将军与语。大奇之曰。此儿短小精悍。音吐如钟。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携归武林。礼东堂院祖信。为受业师。执侍五年。奋志参方。初见铁牛印于灵隐。已而江东西。河南北。悉遍历焉。时无碍通。唱道饶州荐福。师决志叩请。其迁福严华藏。亦与之俱。入室次。通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师曰。金香炉下铁昆崙。通曰。将谓这矮子。有长处见解只如此。师曲躬作礼曰。谢和尚證明。若天童晦岩光。大慈石岩琏。虎丘石室迪。皆一见器异。留与法务。淳祐初。制府赵信庵。以金陵半山请出世。迁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贾太傅。奏补中天竺。复请旨升灵隐。至元丁丑。被命住径山。师说法。直捷简要。肩荷法门。老而无倦。尝云。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又云。既无迷悟人了个甚么。无人契其机者。其住径山。值火馀。志图兴复。将有绪俄示恙。索笔大书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翻归去。明月一天。遂寂。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普度者。出史氏。刊江人也。刊俗浮华。度不乐家居。邀正信友。出入僧伽蓝。结出世缘。熏久机熟。竟斩发焉。自号虚舟。入讲肆。精贯楞伽唯识。昼倦𠙥几假寐。梦游于俗。俗境宛然。佥有术士。相其面曰。公乃玉堂金马中客。何堕于僧数。度唾之曰。我既登释谱。不受你辈雌黄也。觉则汗流愧悚。于是废卷枯坐。不言者累日。同学请入筵。度曰。此非究竟。听之何为。且诸佛涅槃之旨。岂言诠能及哉。同学病其狂。度即负钵袋而去。遍走江南。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乃谒无得通禅师于常州之华藏寺。是日同谒者三十馀人。通公独许度参堂。度得入通公之室。每求佛法大意。通每低声曰。佛法尽有待无人处向你说。度益心疑。夜静私抵通公榻下。哀求不已。通又低声曰。将谓无人那。乃指度复自点胸数下。则瞑目悄然。度惊趋出。于是参究愈切。坐立如木偶人。会通公示众曰。破一微尘出大经。鸢飞鱼跃更分别。不将眼看将心看。已见重敲火里冰。度脱然省发于座下。通乃召度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度对曰。金香炉下铁昆崙。曰。将谓者矮子有甚长处。见解却只如此。度拜曰。谢和尚證明。通大喜之。度于是久侍华藏。师子相契。如水乳也。通公每勉度出世。度启曰。行道之日无穷。事师之期有限。师寿纵愈赵州。恐普度薄福。一旦填沟壑。再欲蒙师教诲。其可得乎。通公为之俛首恻然。公殁。度乃离华藏。经行石头城。夜宿袈裟院。适东西两房。争法产搆讼。数年不已。度释以片言。两僧悲泣悔过。俱以家业属度。度发笑而去。自此随方说法。或久或近。三十馀年如一日。尝示众曰。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卓拄杖云。正耶邪耶。又卓云。说邪不说邪。向者里拣辨得出。黄金为屋未为贵。玉食锦衣何足荣。又曰。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既无迷悟。了个甚么。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值径山燬。朝旨以度居之。度年八十。力图兴复。巨细行役。尚自董焉。其谦让不遑。待后进如先辈。从未以老自称。不二载。径山落成。时元世祖庚辰也。度每逢通公忌日。必展真烧香进食垂涕。门下感之。率白首亲依。故唱和妙叶。冠绝一时。竺西坦归省于度。度大书一偈委之。俄就匡床化去。其偈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番归去。明月一天。时坦居天童。天童及门复有怀信等。而大度公之声。盖怀信为松源岳五世之孙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济,字时翁,理宗淳祐末曾和日僧静照诗(《邻交徵书》初篇卷二释大观《和静照诗韵》诗注)。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