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7,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下一页
释印肃(别称 普庵肃 印肃 号 普庵 余 )
释普绍(号 垂慈 )
高士林(字 才卿 普安郡王 )
冯开元(号 普慈 )
刘涛(字 普公 号 灵泉山人 )
朱光普(字 东美 )
赵希普(字 宋卿 )
郑德普(字 汝施 )
释元普( 其庵 )
释普信(号 梦庵 )
释普初
释普崇
释普洽
释普济( 杨 )
其它辞典(续上)
王普(字 伯照 )释印肃(别称 普庵肃 印肃 号 普庵 余 )
释普绍(号 垂慈 )
高士林(字 才卿 普安郡王 )
冯开元(号 普慈 )
刘涛(字 普公 号 灵泉山人 )
朱光普(字 东美 )
赵希普(字 宋卿 )
郑德普(字 汝施 )
释元普( 其庵 )
释普信(号 梦庵 )
释普初
释普崇
释普洽
释普济( 杨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闽县人,字伯照。徽宗宣和三年进士。高宗绍兴四年迁太常寺看详、国子监丞,上明堂典礼未正者十一事。历太常丞、太常博士、都官员外郎,坐事罢。曾奉祠。三十年,起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次年除礼部郎中,擢太常少卿。经术湛深,议论淹贯,为朱熹所称许。有《官历刻漏图》。全宋文·卷四○一○
王普,字伯照,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登宣和三年进士第。绍兴三年为太常博士,迁国子监丞、太常丞。十一年为尚书都官员外郎,言官论其讨论典礼怀奸附丽,罢。十九年,添差通判邵州,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三十一年,擢太常少卿。明年假工部侍郎,充伴送大金贺登宝位国信使。普经术湛深,尤精于礼,议论淹贯,为时人称许。著有《深衣制度》、《答问难疑》、《官历刻漏图》等。见《宋会要辑稿》礼八之一七、礼一○之一一、礼二六之一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一、七六、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九、一九八,《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史·礼志》、《艺文志》,《宋史翼》卷二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印肃。号普庵。袁州宜春余氏子。生六岁。梦一僧点其心。曰他日当自省。既觉以臆示其母。见当心有一点。红莹大如樱珠。未几。从寿隆院贤公出家。年二十七。落发具戒。师容貌魁奇。智性巧慧。贤。器之。勉读法华。师曰。尝闻诸佛元旨。必贵了悟。数墨巡行。何益于事。遂辞师。游湖湘。谒牧庵忠公于大沩。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竖起拂子。师遂有省。寻归受业院。院有邻寺慈化者。众请住持无尝住。师布衾纸衣。调粥二时。禅寂外。唯阅华严经论。忽大悟。遍体汗流。喜曰。我今亲契华严境界。述颂曰。捏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自后发为语句。动悟幽显。有不期然而然者。一日忽一僧冒雪至。师目之。喜曰。此吾不请友也。拉与寂坐。交相问答。或笑或喝。僧曰。师再来人也。不久当大兴吾教。乃指雪书颂而行。自是慕向者众。师随宜说法。或书偈与之。有病患者。折草为药。服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与之颂。咸得十全。至于祈禳雨晹。伐怪木。毁淫祠。灵响非一。繇是。鼎新梵宇。或问师修何行而得此。师当空一画。云会么。云不会。师曰。止止不须说。将化。书偈于壁。集众垂示曰。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护持。无令退失。索浴跏趺而逝。乾道五年七月也。世寿五十五。僧腊二十八。塔全身焉。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普庵禅师。名印肃。政和乙未冬。生于袁州宜春。余姓肃生。祥光烛天。莲生道周。异香远馥。襁褓中即善世言。梦异僧点其胸曰。汝他日当自省去在。即寤白母王氏。视胸有赤点。如含桃状。王氏恍悟初徵。遂舍肃于寿隆寺。师事沙门贤公。贤尝授以法华经。肃曰。诸佛玄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乎道。贤大惊。以大器期之。遂遣行脚。侣戒修谒牧庵忠于沩山。度岭。望丛谷中。有跨黄犊人。近之则忠公所跨者虎也。修拟避。肃下腰包。进前不审。忠微笑以手西指。令其前行。将及寺门回望。惟忠公策杖而来。失虎所在。二人具威仪。请益于忠。忠曰。何迟乎。望汝久矣。肃进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以拂示之。肃有省。时年二十九矣。归寿隆。袁州尹梦金甲人告曰。普庵大士。行道时至。言讫。天光五色。尹惊异。适刘长者亦感异徵。捐资鼎建大伽蓝。袁尹俾物色于寿隆。请肃主之。号曰大慈化寺。肃既居慈化。楮衣粝食。胁不沾席。十有二年。一日诵华严论。至达本忘情知心体合。通身汗流。乃大声示众曰。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李公长者。于此大经之首。痛下一椎。击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汤消雪。不留毫发。许于后进作得滞碍。普庵一见。不觉吞却五千四十八卷。化成一气。充塞虚空。方信释迦老子出气不得之句。然后破一微尘。出此华严大经。遍含法界。无理不收。无法不贯。便见摩耶夫人是我身。弥勒楼台是我体。善财童子是甚茄子。文殊普贤是我同参。不动道场遍周法界。悲涕欢喜踊跃无量。大似死中得活。如梦忽醒。良久云。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即说偈曰。捏不成团擘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复谓心斋圆通二子曰。达本情忘知心体。合汝作么生会。二人各以颂呈。肃不诺。乃引声长吟。以示之曰。先天先地。何名何样。阿曼陀无物比况。触目菩提。自是人不肯承当。且轮回滞名著相。圆融法界无思无想。庐陵米不用商量。血脉才通。便知道击木无声。打虚空尽成金响。又曰。柏庭立雪一场败缺。了无为当下休歇。百匝千围但只者孤圆心月。不揩磨镇常皎洁。无馀无欠。无听无说。韶阳老只得一橛。十圣三贤闻举著。魂消胆裂。惟普庵迥然寂灭。俄有异僧。名称道存。冒雪而来。肃大喜。互相徵诘。棒喝交驰。心心密契。存合爪叹曰。师再来人也。大兴吾道。非师而谁。乃指雪书颂而别。于是肃大唱佛眼宗旨。盖其师牧庵忠观水磨。发明心要于佛眼拂下。后尝以白木剑。迫死心禅师。死心引颈而笑。忠作舞而出。故冯济川曰。佛眼磨头悟法轮之常转。死心室内容慧剑以相挥。忠出入江湖。人莫测之。宣和间。湘潭大旱。祷雨不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时以佛僧目忠。肃既见忠后。亦以神异。利济含灵。藏污耐垢。不知有己。演释谈章咒。旋天地。转阴阳。世盛传之。布于弦谱。而弭灾焉。至其异迹。不可胜纪。有问曰。师修何行业。而得此三昧。肃当空一画云。会么。曰。不会。肃曰。止止不须说。归宗贤禅师曰。慈化乃吾党黄钟也。惜哉时流独传其迹耳。肃道满异邦。义学窃疑。其宗趣莫详。肃悯而说偈曰。苍天苍天。悟无生法。谈不说禅。开两片皮。括地该天。如何是佛。十万八千。一日书偈方丈西壁云。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深。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乃结跏趺坐。令侍者鸣钟众集。瞑目而逝。时乾道己丑年。七月二十一也。 赞曰。荻苇之间。病鸟栖焉。六合之外。曲士藐焉。故肃公现三头六臂。而传持祖道。其心良苦矣。悠悠者独以神通见推。则公之大慈悲愿足乎否邪。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亳州蒙城人,字才卿。英宗高皇后弟,高遵裕从侄。累官内殿崇班、殿直。英宗每欲进擢,皇后屡辞辄止。喜儒学,涉阅经史,尤有巧智。卒,高宗绍兴初追封普安郡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冯开元,号普慈,眉山(今属四川)人(《东林山志》卷二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南安人,字普公。工诗及草书。徽宗召入禁中,问涛孰师,对曰无师,不称旨而退。晚年困踬,读书灵泉院,自号灵泉山人。全宋诗
刘涛,字普公,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一作南安(今福建南安西北)人(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四)。昌言曾孙(同上书作昌言孙)。工诗及草书。苏轼尝跋其书,谓奇逸多才。徽宗召入禁中,以不称旨而退(《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二)。晚年读书灵泉院,自号灵泉山人。明弘治《八闽通志》卷六七有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字东美。南渡后补入画院。善画村田故实,亦善山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筠州高安人,字宋卿。天资警敏,卓有诗名。两诣江西漕举,以宗室恩授庐陵主簿。改秩知奉新县,升临江倅卒。有《西庄斐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元普。不知见何人得法。住乐山。名其庵。海湖闭门。危坐二十年。司谏江公望。作歌以招致之。设三问皆不答。公望坐邑治平远台。每遥拜其庵。其为时贤敬重如此。普既去。公望怀之以诗。又作多暇亭记。称西蜀隐者。盖谓普。普蜀人故也。二公。皆为泉名僧。人至今称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洽,生平不详。与葛天民有唱和。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普济者,姓杨氏,姚安人。曾与净妙澄同开水目山,山旧无泉,普济以杖卓之,泉随涌出,人呼卓锡泉云。澄本滇池高氏子,世辅大理段氏,袭爵国公。因读《楞严》至“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处有省,竟叩支凝,获大解悟,即从剃染,后开水目山。段氏为建刹,乃赠“净妙”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