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司徒诩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4—959 【介绍】: 五代时清河郡人,字德普。少好读书,通《五经》。后唐明宗镇邢台,命试吏于邯郸,历永年、项城令,有能名。累迁兵部员外郎。入后晋,历刑部郎中、左散骑常侍、工部侍郎,历知许、齐、亳三州事。后汉初除礼部侍郎、拜太子宾客。后周世宗时为太常卿,后因足疾以本官致仕卒。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五
诩。汉乾祐三年官礼部郎中。
滕中正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8—991 【介绍】: 宋青州北海人,字普光。后周时累官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宋太祖乾隆五年以侯陟荐,入为殿中侍御史。太宗时迁考功员外郎,授四川东路转运使。累官权御史中丞,出知河南府。官终判留司御史台。性峻刻,连鞫大狱,时议以为深文。权中丞时,振举纲宪,人谓称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9—985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杭州馀杭人。幼出家于馀杭东山朗瞻院,通贯三学,了达性相。天福中游方抵天台山,参德韶国师,遂承法印。后周世宗显德间居杭州五云山。钱俶召赐紫,署普觉大师,命住临安功臣院。宋太祖乾德初,为筑云栖寺。其地多虎,志逢能驯之,世称伏虎和尚。开宝初,住持普门精舍。四年,固辞归山,住五云山华严道场。卒谥普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志逢。馀杭人氏。生而恶荤。肤体香洁。出家于临安之东山。通贯三学。晋天福中。参天台韶国师契悟。一日入普贤殿宴坐。倏有神人跪膝于前。师问为谁。曰。护戒神也。师曰。吾虑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师有何罪。唯小过耳。师曰。何也。曰。凡折钵水亦施主物。师常辄弃之。非所宜也。言讫而隐。师自此悉饮之。吴越王闻其名。赐召紫衣。署普觉号。命住功臣山。开宝初。忠懿王建普门精舍。请扬宗要。为开山始祖。四年。以老固辞。时大将凌超以五云山新创华严道场奉施为终老之所。出入𢹂大扇。乞钱买肉饲虎。虎每迎之。载以还山。雍熙二年示寂。 赞曰。 荤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犹己饥之 妥尾出林  迎载而归  孰云异类  感化一机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志逢。馀杭人也。生而恶荤。肤体香洁。出家于临安之东山朗瞻院。通贯三学。尝梦升须弥山。睹三佛列坐。初释迦次弥勒。皆礼其足。惟不识第三佛。但仰视而已。时释迦示之曰。此是补处弥勒师子月佛。师方作礼。觉后因阅大藏经。乃符所梦。游方见韶国师于天台。契悟。一日入普贤殿中宴坐。倏有一神人。跪膝于前。师问。汝其谁乎。曰。护戒神也。师曰。吾患有夙愆未珍。汝知之乎。曰。师有何愆。唯一小过耳。凡折钵水亦施主物。师尝倾弃之。非所宜也。言讫而隐。师自此洗钵水尽饮之。积久因致脾疾。十年始愈。吴越国王。向师道风。召赐紫衣师号。命住功臣院。开宝初。忠懿王建普门精舍。请师为开山。举扬宗要。开宝四年。师固辞解院。愿栖老林泉。时大将凌超。于五云山创院。奉师为终老之所。五云多虎。师每𢹂大扇乞钱。买肉饲虎。虎辄驯伏。日暮还山。虎迎之。骑以归。故世称伏虎禅师。一号大扇和尚。雍熙二年示寂。寿七十七。塔曰宝峰常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79 【介绍】: 宋僧。陆泽人,俗姓张。尝至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又从崇法大师传《唯识论》,历数稔,精通所学。太祖时,赐号宣教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深州陆泽人。幼事五台华严寺超化大师出家。性尤强记。凡百章疏一览即了。不数稔获青蓝之誉。且删多补少。成贞辨钞。为四卷以行世。开宝间。诏赐紫衣。号宣教。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四日。示疾。终于净土院。寿六十三。腊四十三。树塔葬舍利于龙门山宝应寺之西阜。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普胜。姓张氏。深州陆泽人也。幼岁情爱媮薄。俄决志趋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或问之曰。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彼饶阳者岂无仁祠哲匠乎。胜对曰。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净刹感徵胶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可不是乎。众耹斯说。曰任气小儿有此高识。我曹俱弗如也。胜曰。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徒。也。愿入慈门而思利物耳。迨乎受具南临潞府讲通上生经矣。闻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往从学焉。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不几稔閒习通精赡。胜所传者中山贞辩钞讲多误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当。乃删多补少为四卷行于世。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师号曰宣教也。以太平兴国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终于净土院。亨寿六十三。坐四十三夏。门人等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寺西阜。建塔旌表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惠明。五代时僧。杭州钱塘人,俗姓蒋。研核三学,渐入精微。游闽越,至抚州礼法眼文益,遂皈依禅宗。后归浙,隐天台白沙,善机锋,时谓为魔说。乾祐中出山,翠岩令参请其住思宪院。吴越王钱弘俶延请其住杭州大报恩寺,赐号圆通普照禅师。后周世宗显德中卒。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慧明。俗姓蒋。钱塘人也。研覈三学渐入精微。后登闽越殆至临川。礼文益禅师深符正理。悟先所宗不免生灭情见。后回浙隐天台白沙立草寮。有雪峰长庆之风。到者皆崩角摧锋。谓明为魔说。汉乾祐中自山出时。翠岩参公率诸禅伯。于僧主思宪院定其臧否。明之口给无能挫衄。寻汉南国王钱氏造大报恩寺。请以住持。假号圆通普照禅师。然行玄沙正眼非明曷能致此。显德中卒。时酷暑俾欲葬之。有弟子永安曰。知师唯我也。请焚之得舍利五色。一皆圆净。初明炼指为灯。于天台供养。后相继烧三指而勤持课。胁疏衽席。时说法焉。性且刚直言多忤物。是其所短也。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慧明。蒋氏子也。幼岁出家。三学精练。过临川谒法眼。豁然有省。回鄞水。庵居大梅山。吴越部内。禅学虽盛。而以玄沙正宗。筑之阃外。师欲整而导之。一日有禅者至庵。师问曰。近离何处。对曰成都。曰上座离成都到此山。则成都少上座。此间剩上座。剩则心外有法。少则心法不周。说得道理即住。禅客莫能对。又迁止天台白沙庵。有彦明道人者。俊辩自负。来谒师。师问曰。从上先德有悟者否。对曰有之。曰。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举手指曰。只今天台山嶷然。知何得销殒去。明张目直视遁去。钱忠懿王。延请问法。命住崇资院。盛谈玄沙法眼宗旨。自是他宗泛学。皆寂然宾服矣。一日忠懿王为法集大会诸山。师问诸老宿曰。雪峰塔铭云。夫从缘而有者。始终而成坏。非从缘而有者。历劫而长坚。坚之与坏。即且止。雪峰只今在何处。老宿不能对。王大说。署圆通普炤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2—992 【介绍】: 宋幽州蓟县人,后徙家洛阳,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助其代周。入宋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建隆元年,建议速平李筠之乱,从征上党,迁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又请速平李重进之乱。三年,拜枢密使、检校太保。乾德二年代范质为相。参预北宋初年各项重大策令之制定,如罢宿卫、节镇兵权,以文臣知州;诸州置转运使、通判以集中政权和财权;先平南方后定北边等。太祖晚年渐失宠,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太宗朝两度入相。淳化三年以病老致仕,封魏国公。卒谥忠献。
全宋诗
赵普(九二二~九九二),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人。仕后周。入宋,太祖建隆元年(九六○),为右谏议大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年,为检校太保,充枢密使(同上书卷三)。乾德二年(九六四),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开宝六年(九七三),出为河阳三城节度、同平章事(同上书卷一四)。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召为太子太保。六年,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同上书卷二二)。八年,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雍熙四年(九八七),移山南东道节度,改封许国公,兼中书令。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一。谥忠献。《宋史》卷二五六有传。
全宋文·卷四三
赵普(九二二——九九二),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人,后迁洛阳。周显德中,赵匡胤辟为幕僚,任节度推官、掌书记。参与策划陈桥兵变。入宋,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建隆三年,拜枢密使、检校太保。乾德二年,代范质为相,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五年春,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太祖视为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之。太祖晚年,宠任稍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太宗时,复为相,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出为武胜军节度,移山南东道节度,改封许国公。后册拜太保兼侍中。淳化三年春,拜太师,封魏国公致仕。七月卒,年七十一。谥忠献。《宋史》卷二五六有传。
普静觉 朝代:后梁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静院常觉禅师。陈留人也。生李氏。幼习儒。绝无干禄意。志乐山水。颇务游观。至庐山归宗。适弘章禅师开法。乃言下有省。固求出家。未几。章将顺寂。命师前。抚之曰。汝于大法有缘。后济度无量。吾呼吸间人耳。不能遂汝志。即以披剃事。嘱之门人。章乃寂。师至梁乾化二年落发。明年纳戒于东林甘露坛。寻游五台。抵上都。干丽景门外。独居二年。有比邻张生者。清信士也。屈师供养偶榻焉。其家至深夜。与妻窃窥之。见师体遍满榻中。头足俱出榻外。生大惊。及令奴婢视之如常。生倍加信。敬曰弟子。夫妇偕老。愿割宅前区。以裨丈室可乎。师欣然受之。后唐天成三年。遂成大院。赐额曰普静。师以时机浅昧。难任极旨。苟启之非器。谤讟由生。未若不言之为愈。于是每月三八日。随缘行施。僧俗受惠者。以万计。尝谓诸徒曰。但得慧门无壅。则福何滞哉。一日给事中陶谷。入院见师所为。因问曰。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今目前纷然。如何离得。师曰。给事见个甚么。陶欣然仰重。自是王公大人。屡荐章服师号。皆却不受。以开宝四年冬。右胁而化。
石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35 【介绍】: 宋太原人。少随父通给事太宗晋邸,以谨信见亲。平李顺,迁钦州刺史。真宗时为川峡路招安巡检使,平王均。累拜河西军节度使,知河阳,徙许州。上《军仪条目》二卷,《用将机宜要诀》二图。大中祥符末,以请罢醮设省费赡国用及言日食等事贬,安置房州。仁宗朝起知信阳军,徙光州,复以事贬。以左武卫大将军分司西京卒。倜傥有胆略,凡预讨伐,闻敌所在即驰赴之。颇通兵书、阴阳、六甲、星历、推步之术。
全宋文·卷一八二
石普(九六一——一○三五),其先幽州人,后徙居太原(今山西太原)。十岁给事太宗于晋邸中,补寄班祗候,迁东头供奉官。平蜀王均乱,迁冀州团练使。历定、莫、冀州总管、鄜延路副都总管。大中祥符中,以私藏天文贬房州安置。仁宗即位,徙蔡州,起知信阳军。后迁大将军。景祐二年卒于蔡州,年七十五。普有胆略,颇通兵书,曾上《军仪条目》二卷、《用将机宜要诀》二图。《宋史》卷三二四有传。又见《东都事略》卷四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七。
王怀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至道三年(997)任环州知州。咸平四年(1001)闰12月流贺州。
释普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八
释普亮,号宗志大师,真宗咸平间广州法性寺僧。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三一
释清穆,浦江(今浙江浦江)人,赠大理寺丞隐士于皓之子,尚书屯田员外郎于房之弟。咸平三年,始为双溪禅院比丘。乾兴初,继绍筠为住持。后双溪禅院改名普安,清穆祖孙数代,相继兴造。见清穆所撰《普安禅院记》。
萧普达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人,字弹隐。圣宗开泰中自南院承旨出为乌古部节度使。镇压敌烈部反抗,改乌古敌烈部都详稳。有俘获,悉散给部下,由是大得众心。历西南面招讨使。攻党项部落,中矢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2—1069 【介绍】: 宋僧。信州玉山人,俗姓章。年十一出家,十九落发受戒,住隆兴黄龙寺。云游江南诸地求法,初依泐潭,再谒石霜、慈明,言下大悟,开法同安。尝发三问,学者莫契其旨,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卒谥普觉。
全宋诗
释慧南(一○○三~一○六九),一作惠南,信州(今江西上饶)人。俗姓章。为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住隆兴府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卒,年六十七。谥普觉禅师(《禅林僧宝传》卷二二)。今录偈颂四首。
全宋文·卷五九四
慧南(一○○二——一○六九),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俗姓章氏。少习儒,通经史,能文。十一岁出家,初依泐潭怀澄学云门禅,后往依临济宗大师石霜楚圆于南岳,言下大悟,遂嗣之。后开法同安,四众趋归。景祐三年,住南昌黄龙山崇恩院,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转语接引学人,法席之盛,追比马祖、百丈,遂开临济宗黄龙一派。熙宁二年卒,年六十八。大观中追谥普觉。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一卷(存)。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二。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依泐潭澄禅师。分座接物。名振诸方。偶同云峰悦禅师游西山。话及云门法道。峰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南诘其所以异。峰曰。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药永银。徒可玩。入煅则流去。南怒。以枕掷之。峰虽谢过。而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乎。即背去。南挽之曰。若如是。则谁可汝意。峰曰。石霜圆。手段出诸方。公宜见之。不可后也。南默计曰。悦师翠岩。使我见石霜。于悦何有哉。即造石霜。及中途。闻慈明不事事忽丛林。无意见之。遂登衡岳。谒福严贤禅师。贤命掌书记。俄贤卒。郡守请慈明补之。既至。目其贬剥诸方。件件数为邪解。南为之气索。遂造其室。欲行师资礼。明曰。书记已领徒游方。设使有疑。可坐商略。不必作是行径。南哀恳愈切。明曰。公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云放洞山三顿棒。是有吃棒分耶。是无吃棒分耶。南曰。是有吃棒分。明色庄曰。若尔则从朝至暮。鹊噪鸦鸣。亦有吃棒分。即端坐受南炷香作礼。明复问曰。赵州谓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且道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南汗下不能加答。连日入室请决。明唯诟骂而已。一日南曰。骂岂慈悲法施耶。明曰。汝作骂会耶。南于是大悟。遂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雠。呈慈明。明许可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二
禅师章氏。讳惠南。其先信州玉山人也。童龆深沉。有大人相。不茹荤。不嬉戏。年十一弃家。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尝随銮出。道上见祠庙。辄杖击火毁之而去。十九落发。受具足戒。远游至庐山归宗。老宿自宝集众坐。而公却倚实。时时眴之。公自是坐必跏跗。行必直视。至栖贤依諟禅师。諟莅众进止有律度。公规摸之三年。辞渡淮。依三角澄禅师。澄有时名。一见器许之。及澄移居泐潭。公又与俱。澄使分座接纳矣。而南昌文悦见之。每归卧叹曰。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钳锤耳。会同游西山。夜语及云门法道。悦曰。澄公虽云门之后。然法道异耳。公问所以异。悦曰。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作金。澄公药汞银。徒可玩。入锻即㳅去。公怒以枕投之。明日悦谢过。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受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哉。即背去。公挽之曰。即如是。谁可汝意者。悦曰。石霜楚圆手段。出诸方。子欲见之。不宜后也。公默计之曰。此行脚大事也。悦师翠嵓。而使我见石霜。见之有得。于悦何有哉。即日辨装。中涂闻慈明不事事。慢侮少丛林。乃悔欲无行。留萍乡累日。结伴自收县登衡岳。寓止福严。老宿号贤叉手者。大阳明安之嗣。命公掌书记。泐潭法侣。闻公不入石霜。遣使来讯。俄贤卒。郡以慈明领福严。公心喜之。且欲观其人。以验悦之言。慈明既至。公望见之。心容俱肃。闻其论。多贬剥诸方。而件件数。以为邪解者。皆泐潭密付旨决。气索而归。念悦平日之语。翻然改曰。大丈夫。心膂之间。其可自为疑碍乎。趋诣慈明之室曰。惠南以闇短。望道未见。比闻夜参。如迷行得指南之车。然唯大慈。更施法施。使尽馀疑。慈明笑曰。书记已领徒游方。名闻丛林。借有疑。不以衰陋鄙弃。坐而商略。顾不可哉。呼侍者进榻。且使坐。公固辞。哀恳愈切。慈明曰。书记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顿棒。洞山于时应打。不应打。公曰。应打。慈明色庄而言。闻三顿棒声。便是吃棒。则汝自旦及暮。闻鸦鸣鹊噪。钟鱼鼓板之声。亦应吃棒。吃棒何时当已哉。公瞠而却。慈明云。吾始疑不堪汝师。今可矣。即使拜。公拜起。慈明理前语曰。脱如汝会云门意旨。则赵州尝言。台山婆子。被我勘破。试指其可勘处。公面热汗下。不知答。趋出。明日诣之。又遭诟骂。公惭见左右即曰。政以未解。求决耳。骂岂慈悲法施之式。慈明笑曰。是骂耶。公于是默悟其旨。失声曰。泐潭果是死语。献偈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以路为雠。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公即易之。而心服其妙密。留月馀辞去。时季三十五。游方广后洞。识泉大道。又同夏。泉凡圣不测。而机辩逸群。拊公背曰。汝脱类汾州。厚自爱。明年游荆州。乃与悦会于金銮。相视一笑曰。我不得友兄及谷泉。安识慈明。是秋北还。独入泐潭。澄公旧好尽矣。自云居游同安。老宿号神立者。察公倦行役。谓曰。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子。而郡将雅知公名。从立之请。不得已受之。泐潭遣僧来。审提唱之语。有曰。智海无性。因觉妄以成凡。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归举似澄。澄为不怿。俄闻嗣石霜。泐潭法侣多弃去。住归宗。火一夕而烬。坐抵狱。为吏者。百端求其隙。公怡然引咎。不以累人。唯不食而已。久而后释。吏之横逆。公没齿未尝言。住黄檗结庵于溪上。名曰积翠。既而退居曰。吾将老焉。方是时江湖闽粤之人。闻其风而有在于是者。相与交武。竭蹶于道。唯恐其后。虽优游厌饫。固以为有馀者。至则怃然自失。就弟子之列。南州高士潘兴嗣延之。尝问其故。公曰。父严则子孝。今来之训。后日之范也。譬诸地尔。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于千仞之上。吾亦与之俱。困而极于九困之下。吾亦与之俱。伎之穷。则妄尽而自释也。又曰。姁之妪之。春夏之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之所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得乎。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问学者。莫能契其旨。天下丛林。目为三关。脱有詶者。公无可否。敛目危坐。人莫涯其意。延之又问其故。公曰。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住黄龙法席之盛。追媲泐潭。马祖。百丈大智。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馔四祖惠日两专使。会罢越。跏趺寝室前。大众环拥。良久而化。前一日说偈。又七日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山之前嶂。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夏(或云。阅世六十有六。坐三十有七夏)。大观四年春。 敕谥普觉。赞曰。山谷论临济宗旨曰。如汉高之收韩信。附耳语而封王。即卧内而夺印。伪游云梦。而缚以力士。绐贺陈狶。而斩之钟室。盖汉高无杀人剑。韩信心亦不死。宗师接人。病多如此。临济宗旨。止要直下分明。钳锤付在嫡子亲孙。予观黄龙。以三关语。锻尽圣凡。盖所谓嫡子亲孙。本色钳锤者也。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六
普祥,仁宗时僧人。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普瑞,字雪庭,别号妙观,榆城人。童时日记万言,因读《华严》至“若有如是如是思维,则有如是如是显现”处,豁开心地。后见皎渊,为之印可。皎渊为普济庆光弟子,济与净妙澄同开水目山,山旧无泉,济以杖卓之,泉随涌出,世称卓锡泉。段氏为建梵宇,赠澄号曰“净妙”,济号曰“庆光”。皎渊初参济时,便问如何免得生死,济以扇击案,渊忽然有省,遂嗣其法水目山,广导诸方,朝野尊仰。瑞既承渊付属,南诏信从为建再光寺以居之。瑞澄心妙悟,深入玄理,闭户著书,兀坐终日,积诚相感,常梦与清凉贤首华严诸祖共语。撰《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今在藏帙。又诵《金刚经》有白光如轮,久而不散。瑞虽印心南宗,而恒阐《华严》为业,尝于水目讲经,感金甲神人示像。所著有《楞严纂要》十卷,《金刚方语》一卷,馀有《华严心镜》、《元谈辅翼》及《外集》诸书,皆发明宗旨,开悟后学。每登讲席,发音硁硁,弘纲微绪,莫不毕宣,听者悦怿,四众归心。讲堂之外本无池沼,芳草丛中忽生莲花,时人嗟叹,以为瑞应。后无疾而逝,荼毗获舍利甚多,莹然耀目,建塔奉之。其嗣法弟子有黄龙无相,与净众寺无相嗣五祖者同名,彼见《高僧传》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