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7,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普照大师
释普济
陈楚(字 材卿 普宁郡王 )
释普岸( 蔡 号 平田 )
吐蕃赞普可黎可足
僧庆诸( 庆诸 别称 石霜 陈 号 霜华山 普会、普会大师 )
释慧普( 宋 号 涅槃 )
释法普( 潘 宝智大师 )
僧元安( 元安 别称 落浦和尚 淡 世称 乐普和尚 )
僧普闻( 李 圆觉禅师 )
唐僖宗(庙号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惠圣恭定孝帝 李儇 名 俨 普王 )
僧寰普(世称 韶山和尚 无畏 )
僧普静( 茹 )
僧普化
其它辞典(续上)
释普明普照大师
释普济
陈楚(字 材卿 普宁郡王 )
释普岸( 蔡 号 平田 )
吐蕃赞普可黎可足
僧庆诸( 庆诸 别称 石霜 陈 号 霜华山 普会、普会大师 )
释慧普( 宋 号 涅槃 )
释法普( 潘 宝智大师 )
僧元安( 元安 别称 落浦和尚 淡 世称 乐普和尚 )
僧普闻( 李 圆觉禅师 )
唐僖宗(庙号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惠圣恭定孝帝 李儇 名 俨 普王 )
僧寰普(世称 韶山和尚 无畏 )
僧普静( 茹 )
僧普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素业禅定。尤能举唱宗乘。以启寤群类。大历初。受请居胙县之河上兰若。学者蚁慕。檀越之以财施者。日盈门。右仆射义成军。滑州节度使贾耽。久惑铅汞之术。视沙门不加敬。及见明。则下阶避席再拜。将迎如礼。因以州之龙兴寺延之。其道法之盛。为一时冠。贞元壬申。闰十二月十日。奄然坐灭。火化收舍利。起塔其寺。后。十年赵宋受周禅。西讨刘旻。时滑人柴清者。号材勇。使觇师昼伏夜行。以避巡逻。而常若明以导其前者。卒达国境。赖无他。则亦明之灵迹欤。盖清于乡里每拜其像。固然尔。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普明。不知何许人也。或云西域之僧。每谈禅法举攉玄微。莫可测其沈寥之高远欤。大历初年受胙县人请居阿兰若。学者蚁聚尘中往来。白衣礼而施之。日以千计。或一睹相自然惩忿窒欲。食葚怀音沿善革恶。以岁计无央数也。右仆射义成军节度使贾耽者本谪仙也。优游道学率略空门。才觌明也若羊祜之识旧环。蔡顺之见慈母焉。降心延请住州寺。迎引倾郭巷无居人。由是为人说法。虽老不疲行疾如风。质貌轻壮。以贞元八年壬申闰十二月十日。嘱付门徒奄然坐灭。生年或云三百岁。以其年百岁者见之。颜容不易之故。依天竺法火化。收舍利二七粒。坚固圆明。群信于明所居禅庭立塔一所。后迁座于塔下焉。明亡之后十年王师西征安静边塞。滑人有材勇者柴清。因觇猃狁深入虏庭。巡逻者多乃昼伏夜动。迷方失路迂直不分。清见明在前导若老马之先驱焉。及抵汉城忽然不见。归州就塔作礼。遐迩传之。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松广寺钟楼前有水阁。前有一树。昔普照大师临化时曰。此树我去后必枯。若更生枝叶。则知我再生。今年千而不生枝叶。人以刀括皮。则内津津有生气。若真枯则必朽倒。而至今挺直如常(择里志)。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真观初山居沙门也。骁悍果敢。睡盖莫欺。节约俭退。利贼潜迹。言论所指。知足为先。所以一坐说法。施积如山。曾无顾涉。听委监护。偏熟大品法华二经。仍随文句解释。音吐宏畅。达于一里。万众皆闻。配藉住光明寺。寻以喧扰遁逃。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3—823 【介绍】: 唐定州人,字材卿。李茂昭甥。有武干,事茂昭,以功擢诸卫大将军,封普宁郡王。宪宗元和末,定州乱,拜易定节度使,定州将士,皆楚旧卒,驰传赴州,众心遂定。入为羽林统军,检校司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蔡氏。汉东人也。弱龄颖慧。性脩洁。荤膻之物未尝入口。出就师传。通经义。秉翰摅辞。有可观者尝入僧舍。览佛经。味玩不能已。叹曰。出世之法。非造次可及。即辞亲。造百丈山怀海禅师。咨询心要。久之落发登戒品。寻受记莂。已而出世安六寿山院。 示众云。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大和中振策东游天台。遍览形胜。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有僧到参。岸打一柱杖。其僧近前。把住柱杖岸。云老僧适来造次。僧却打岸一柱杖。岸云。作家作家。僧礼拜岸把住云。是阇梨造次。僧大笑。岸云者个师僧。今日败阙也。又尝有偈云。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亦复何为。会昌三年。集弟子垂训而灭。寿七十四。弟子全亮唯约等。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普岸。姓蔡氏。汉东人也。冲弱之龄。迥然聪敏。骨目奇秀。天生不嗜荤膻。长有出尘之意。其父严毅训授经籍渐通其义。秉翰伸辞宛然华藻。因入僧舍暂执经卷。乃叹曰。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决志辞亲。时怀海禅师居百丈山。毳纳之人骈肩累足。时号大丛林焉。岸叩其关。海摄受之。日随普请施役。夜独执烛诵经。曾不惮劳。遂谐剃染。及升戒品。便习禅那壁坐忘疲。观心恒务。瞻卜附风而香远。[虥-儿+巾]猫逢兽而吼高。学者成围。请于安陆寿山院坐道场矣。如是环拱可四百馀众。执器听瞿沙之说。投筹待鞠多之度。大利群机得道者众。大和年中谓众曰。吾山水之游未厌。诸人勿相留滞。天台赤城。道猷曾止息焉。华顶石梁。智者昔降魔矣。将游之也。自襄阳逦迤而来。从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门。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号平田是也。观其山四舍郁翠。东西山石门。而有三井龙潭。东入石桥圣寺。乃是绿身道猷尊者结茅居此。未几见虓虎乳子。瞪目而视岸。岸以杖按其头曰。贫道闻此山是神仙窟宅罗汉隐居。今欲寄此安禅。檀越勿相惊挠。经宿领子而去。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营构丈室。携一童侍给薪水耳。八年春禅侣辐凑众力义成此院。号平田焉。开成中宛是大道场。会昌三年七月告众入灭。春秋七十四。度弟子全亮。俗姓陈氏。悟师之道得凤之毛。一人唯约。在上元入灭。肉身不朽。岸迁塔于是山。前此寺置五百罗汉殿。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形像。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幢盖螺钹引导入于殿。香风送至。幡幢之势前靡而入门即止。其石梁圣寺在石桥之里。梵呗方作香霭始飘。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见梵僧。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空之形。眴息之间千变万化。汉南国王钱氏频年施供养。祥瑞极繁。今上太平兴国三年。于滋福殿宣问两浙都僧正赞宁石桥长广量度。一皆实奏。帝叹嗟久之。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询誓断腕然鍊乞重造此寺。乃宣内殿头高品卫绍钦张承贵革故规制。若化出天宫焉。今岸师影堂在寺之右。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8 【介绍】: 即石霜。唐僧。庐陵新淦人,俗姓陈。年十三出家,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就东洛学律。避世混俗于长沙,至石霜山,人莫能识。后与禅侣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游学者寻见之,号哭扣击,交请不出。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亦长坐不卧,屹若椔杌,时人谓之石霜枯木众。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乃剃发。诣嵩岳受具。时洛下毗尼之学盛。诸睨视讲席。良久而去。有劝之者。诸不答。闻湘中有南宗法道。往造大沩。时祐禅师。席下万指。诸愿籍名役作。勤劳杵臼间甚久。祐见之簸处曰。檀信物不可抛撒。曰不敢。祐俯拾得一粒曰。此非抛撒者耶。诸拟对之。祐曰。勿轻此一粒。百千粒从此粒生。曰即如是。此粒从何生乎。祐为大笑。明日升座曰。大众米里有虫。然诸疑终不决。至道吾智禅师所依止。问曰。和尚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如何向伊道。智唤沙弥。沙弥至。智曰添净瓶水著。却问诸曰。汝适何所问。诸理前语。智即起去。诸于是悟其旨。时方为二夏僧。去隐于浏阳之陶家坊。人无知者。有僧自洞山来。诸问。价公比有何言句。曰洞山曰。初秋夏末。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然对之者。多不契。诸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洞山旋闻其语。惊曰。浏阳乃有古佛耶。自是僧多往依之。乃住成法席。号霜华山。山去道吾密迩。智公将化。以诸为正传。弃其众从诸。诸迎居正寝。智行必掖。坐必侍。智殁时。众已辐凑如云。谓众曰。一代时教。整理时人手脚。凡有其由。皆落在今时。直至法身非身。名为极致。而我辈沙门。全无肯路。若分即差。不分即坐著泥水。但由心意。妄说见闻。僧问。如何是西来意。曰空中一片石。僧礼拜。曰会么。曰不会。诸曰。赖汝不会。汝若会打破汝头。诸坐室中。僧窗外问。咫尺之间。为什么不见师颜。诸曰。我道遍界不曾藏。僧至雪峰。举似存禅师而曰。石霜意旨如何。存公曰。什么处不是石霜。后传此语至诸。诸笑曰。老汉有什么死急。诸不出霜华二十年。学者刻意。师慕至堂中。有不卧。屹然枯株者。天下谓之枯木众。唐僖宗闻其名。遣使赍赐紫伽梨。诸不受。光启四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己亥。安坐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五十有九夏。葬全身于寺之西北隅。谥普会。塔曰无相。有得法上首两人。龙湖闻禅师。九峰乾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生庐陵新涂玉笥乡之陈氏。祖考皆有隐德。诸年十三。礼绍銮禅师于豫章西山剃落。年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习毗尼。既而抵大沩山。作米头。以究心学。一日诸在寮内筛米次。沩山云。施主物莫抛撒。诸云。不抛撒。沩于地上拾得一粒。举起云。又道不抛撒。诸云。一粒子不多。沩云。须知千粒万粒。从者一粒生。诸云。千粒万粒。从者一粒生。未审者一粒。从什么处生。沩山笑归方丈。至晚上堂云。大众米里有虫。 后参道吾问云。如何是触目菩提。吾唤沙弥。沙弥应诺。吾云添净瓶水著。吾却问诸。汝适来问什么。诸欲举前问。吾便起去。诸有省。 后出世石霜。上堂云。法身非身。此是教家极则。祖师门下。全无肯路。但由心意。妄说见闻。尽落今时窠臼。汝等诸人还委悉么。僧问如何是西来意。诸云。空中一片石。僧礼拜。诸云会么。僧云不会。诸云。赖汝不会。汝若会。即打破汝头。道吾以诸见处深类己。乃躬至石霜就养。会洞山示寂。四方学者无所归宿。而卒于诸是赖。如是二十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 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乙亥。示疾终。享龄八十二。受腊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之西北隅。谥普会。塔号法相。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庆诸。俗姓陈。庐陵新淦玉笥乡人也。乃祖厥考咸不为吏。清言放荡焉。诸始十三礼绍銮禅翁为师。于洪井西山剃䰂。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便就东洛学毗柰耶。既知听制。终谓渐宗。回抵南岳入大沩山。次届云岩遇道吾。垂问知意方为二夏之僧。得石霜山便议终焉之志。道吾躬至石霜山日勤执侍往还问答。语在别录。诸貌古气真世无能识。时洞山新灭。俄为远方禅侣围绕。因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时众追寻。倏有见者皆号哭交请出为吾曹。诸将安往。由是晨夕被游学者扣击。可无希声以应之乎。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南方谓之丛林者。翻禅那为功德丛林也。为四方清则者无出其右。以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己亥示疾终于山院。享龄八十二。僧腊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西北隅二百许步。门弟子等结坟塔作螺髻形。夏四月一日广化寺释子处讷。追慕往德恐遗美声。命南岳玄泰纂录言行。诸方弟子分行其道焉。敕谥普会大师。塔曰法相。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蕲之蕲水宋氏子也。出家既谨尸罗。尤以诵持涅槃大经。为业。元和十二年。卜筑广济山。以便修治。其于大经。能尽记忆。四十二卷。或疑而试之。则果通畅。无凝滞。大中三年。集众跏坐而逝。如入禅定。弟子奉全身。塔山椒香火不绝至今。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慧普。姓宋。本郡蕲水人也。性地疏朗敏利桀然。既奉尸罗冰雪任操。元和十二年乐广济山秀地灵愿栖于此。始谋诵大涅槃经历稔弥年。卒通四十二卷。闻者怃然曰。四帙大经若为温习。非揣量而可庶几乎。或疑其妄言彻部有乱。次举品题以试验之。且无涩滞。少辽缓之无不弭伏。普亦不戒意。躬刀耕火种趣足而已。卉服布裘度其伏腊。日夜经声不绝。如是涉三十载邑人学者莫不推重。增修院宇。以大中三年冬无疾集众告违跏趺坐终。俨若凝思。弟子以香泥缠饰迁于山椒塔中。号涅槃焉。于今香火不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庐江潘氏子。史不载出家落发之始。元和中。游蕲之黄国。爱其峰峦奇秀。石坛平坦。乃挂锡焉。久之附树蓬茨以容身。忽有人。援藤萝披草莱以至。见普迟回不忍去。普惊问曰。何知而至。曰某于山麓。仰见山巅。紫气盘礴。意必有异人。故至此尔。近远闻之。日益趋附。不数年。其徒殆千数。普屡辞曰。老僧独居。无可利益。君等亦无所匮乏。何相求之酷也。弟子广严卒构钜刹。得其法者。莫知其数。将终集众告曰。吾其去矣。尔曹善住珍重。肉身不坏。因涂缋之。存至今。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法普。姓潘氏。庐江人也。貌古情宽拥败纳观方元和中。因见黄岗山色奇秀其峰巉崒其林郁密中有石坛平坦而高峙。乃放囊挂锡于中班荆。久之寻附树架蓬茨。仅容身而已。未几有人自小径而至见普惊怪。问云。何缘至此。曰某本行山麓。见巅顶腾涨紫气盘纡可爱意此山有尤物。故来耳。谛视普迟回而去。山下行者闻而寻焉。禅学之徒不数年遽盈百数。普却之曰。老僧独居无物利人。君等亦无所乏。由是星居之庵多矣。弟子广严等构成大院。禅客翕如传其法者无算。一日集众辞云。吾其终矣。汝曹善住珍惜。加趺坐胡床而卒。其身不坏散。后以香泥涂缋之。至乾符中重立碑颂云。次洛京华严寺释休静。不知何许人也。属洞山禅道风行。静往造之。抉擿所疑若雷复于本位焉。北返于洛邑开演。因赴内斋。诸名公皆执经讽读。唯静并其徒俱默坐。帝宣问。胡不转经。詶答响应。仍皆属对悦可帝情。寻回平阳示灭。收舍利四处树浮图。敕谥宝智大师。塔号无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899 【介绍】: 唐僧。凤翔麟游人,俗姓淡。少从兄祐律师受业,该通经论。后归禅宗,历参翠微无学、临济义玄,终嗣夹山善会。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喜作诗偈劝世。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899 俗姓淡,凤翔麟游(今陕西麟游)人。幼从兄祐律师受业、通该经论。先后参谒翠微无学、临济义玄、夹山善会,终为夹山法嗣,常居澧州乐普山,世称乐普和尚(《祖堂集》作落浦和尚)。昭宗光化二年卒。《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诸书及《五灯会元》中存其诗偈6首,《全唐诗续拾》收入。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元安。生淡氏。凤翔南游人也。幼依怀恩寺祐律师。剃发受具。既长通经论。初造翠微。无所契悟。北至临济。临济称其俊爽可教。安自负辞去。至夹山。庵于冢巅。夹山讶之。以书抵安。诫使者曰。此僧得书不发。明日当来。发之不来也。安得书果置之不答。使者具以告夹山。夹山曰。旦暮必至矣。俄报安至。夹山望见呵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安乃问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安曰。错。夹山曰。住住。且莫草草匆匆。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则不无。阇梨争教无舌人解语乎。安茫然不知答。夹山以杖击之。夹山殁。众以安次补。住持久移居洛浦。谓众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欲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言教。贴在额上。如龟负图。自取丧身之祸。指南一路。智者知疏。学道先须识得自己宗旨。方可临机。不失其宜。祇如锋铓未兆已前。都无是个非个。瞥尔暂起见闻。便有张三李四。胡来汉去。四姓杂居。不亲而亲。是非互起。致使玄关固闭。识锁难开。疑网罗笼。智刀劣剪。若不当阳晓示。迷子何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但可顿忘诸见。诸见若尽。昏雾不生。智照洞然。更无他物。以今学人触目有滞。盖为因他数量作解。被他数量该括方寸。不能移易。所以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假饶并当门头。净洁自己。未能通明。还同不了。若也单明自己。法眼未明。此人祇具一只眼。所以是非欣厌贯系。不得脱坼自由。谓之深可慜伤。各自努力。唐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门弟子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况其他哉。切须在念。时不待人。至十二月一日。又曰。吾旦夕行矣。有问问诸人。若对得。分付钵袋子。曰若道这个是。即是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觅活。堂中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安曰。去。汝扶吾宗不起。有彦从上座曰。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安曰。未在。更道。彦从曰。彦从道不尽。安曰。我不管汝道不尽。曰彦从无侍者。祗对和尚。安乃归方丈。中夜唤彦从至曰。汝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得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且道那句是宾。那句是主。彦从茫然不知。安曰。苦苦。二更时。众请安代答。安曰。慈舟不泛沧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泊然而化。阅世六十有五。坐四十六夏。 赞曰。洞山价。夹山会。皆药山的骨孙。其锻鍊钳锤。可谓妙密。然价之宗至膺。才有同安察。后云居简而已。会之宗。遂止于洛浦安公。庄子曰。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鹏。九万里风。斯在下。然听其自化。也使之化。则非能鹏也。膺安似之。其绝也理之固然。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淡氏。凤翔麟游人。丱岁依兄祐律师于岐阳怀恩寺。薙落受具。即事参扣。首访临济。已而辞济。济喜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安蒙许可。自谓已足。寻至夹山卓庵。后得夹山书。览之悚然。乃弃庵至夹山礼拜。夹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安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安便喝。夹山曰。住住。阇梨且莫草草悤悤。云月是同。溪山各异。阇梨截断天下人舌头即得。如何却教无舌人解语。安茫然。夹山便打。安因兹服膺数载。 一日问夹山。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答曰。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又问。朝阳已升。夜月不见时如何。答曰。龙舍海珠。游鱼不顾。 夹山将示灭。谓众曰。石头一枝看看灭已。安曰不然。夹山曰何也。安曰。自有青山在。夹山曰。苟如是则吾道未坠也。夹山顺世。安因卜居于澧阳洛浦山。后徙朗州苏溪。四方玄侣辐辏。 示众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须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见解。贴在额头上。如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本。僧问瞥然便见时如何。答曰。晓星分曙色。争似太阳辉。僧问恁么来不立。恁么去不泯时如何。答曰。鬻薪樵子贵。衣锦道人轻。问曰。教中道。饭百千诸佛。不如饭一无脩无證者。百千诸佛有何过。无脩无證者有何德。答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问曰。如何是本来事。答曰。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问若一向不耘。莫草里埋没却也无。答肌骨异刍荛。稊稗终难映。 上堂云。孙膑收铺去也。有卜者出来。僧出曰。请和尚一卦。答汝家爷死。僧无语。 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主事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播种之时。切宜减省。谛构之务。悉从废停。流光迅速。大道深玄。苟或因循。曷由体悟。众以为常。略不相儆。至冬示有微疾。亦不倦提唱。十二月一日。告众曰。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通者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者个不是。即斩头求活。时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安曰。者里是什么时节。作者个语话。时有彦从上座。别对曰。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安曰未在更道。答彦从道不尽。安曰。我不管汝尽不尽。答彦从无侍者祇对和尚。安乃下堂。至夜令侍者唤彦从。入方丈曰。阇梨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那句是主句。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答彦从不会。安曰。汝合会但道。答彦从实不知。安喝出。乃曰苦苦。二日午时。别僧举前语问安。安自代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便告寂。寿六十有五。腊四十六。塔于寺西北隅。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元安。俗姓淡。凤翔游麟人也。丱年于岐阳怀恩寺从兄祐律师出家。唯经与论无不穷核。乃问道翠微次临济。各餐法味不饫香积之盂也。斲彫复朴逍遥自如。闻夹山道盛德至。造澧阳当稽问轇轕。又增明净。后开乐普山寻居苏溪。答詶请益多偶句华美。为四海传焉。以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月迁灭。享寿六十五。法腊四十六矣。临终告众颇多警策辞句云。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凤翔麟游人。少年出家具戒。通经论。问道临济。济常对众美之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师蒙印可。自谓已足。一日辞济。济问甚处去。师曰。南方去。济以拄杖划一划曰。过得这个便去。师乃喝。济便打。师作礼而去。济明日升堂曰。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师游历罢。直往夹山卓庵。经年不访夹山。山修书令僧驰往。师接便坐。却再展手索。僧无对。师便打。曰归去举似和尚。僧回举似。山曰。这僧若开书。三日内必来。若不开书。斯人救不得也。师果三日后至。见夹山。不礼拜。乃当面叉手而立。山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师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山曰。目前无阇黎。此间无老僧。师便喝。山曰。住住且莫草草。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即不无阇黎。争教无舌人解语。师伫思。山便打。因兹服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俗姓李。据云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断发出家,潜遁远游。至湖南,嗣石霜庆诸。后居邵武龙湖寺,历三十余年而卒。谥圆觉禅师。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李,唐末至五代初禅僧。据云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断发出家,潜遁远游。至湖南,嗣石霜庆诸。后居邵武龙湖寺,历30余年而卒。谥圆觉禅师。《五灯会元》卷六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神僧传·卷第九
释普闻。唐僖宗第三子。生而吉祥。眉目风骨清真如画。性不茄荤。僖宗钟爱之。然以其无经世意。百计陶写之终不可回。中和元年天下乱。僖宗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闻断发逸游谒石霜诸。诸与语叹异曰。汝乘愿力而来乃生王家。脱身从我火中莲也。闻夜入室问祖师别传事。诸曰。待按山点头即向汝道。闻因契悟。依止数岁。乃请遍游名山。诸曰。逢乾即止。遇陈便住。于是远游。过昭武抵大乾。遥望山巅蔚然深秀。问父老曰。彼有居者否。老曰。有一陈嗣者。久隐其中。因悟师言。即拨草至山。陈嗣一见乃分坐同住。因乞菜种于嗣愿求斗斛。嗣曰。岂有斗斛与之一合。遂入山垦种。后谷口之人相谓曰。前日僧入山经今不出。必为虎所啖。往视之见茅庐一所。行者数人指呼百诺。而重冈复岭菜已青矣。盖耕种菜者。乃山神所投。行者乃虎也。陈嗣觉师之胜乃曰。吾居此每苦恶兽毒虫之多。公来皆屏迹。道德非吾所及。吾种之缘其属公乎。既而道德播闻缁徒云集。遂成巨刹。忽有老人跪请曰。我乃龙也。家于此山以行雨。不职上天有罚当死。愿赐救护。师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虽然汝可易形来。俄化为小蛇。师以锡杖引入净瓶。良久风雷挟坐榻山岳摇振。师宴坐达旦。天宇澄霁蛇自瓶出。有顷复为老人形而谢曰。若非藉师法力则血肉腥秽此地矣。无以报德。山中无水何以安众。当以水延师道场也。即于峻谷穷源刮成石穴涌泉一泓。始虽涓涓终焉衍溢。遂成一湖。今在半山龙湖之名。盖始于此。冱寒不冰大旱不竭。其流四出灌溉田数百顷。邦人神之建祠其上。岁时享祀焉。今遇上元乃师诞辰。龙必朝谢有祥云瑞气之应。院之右十五里有隋义宁欧阳太守之庙。即今福善王也。庙食至是历二百七十馀载。其神极灵祸福此邦。民敬畏之牲牢享祭无虚日。师见而闵焉。一日杖策之祠下。说偈见意。复与之约曰。能食素持不杀戒乃可为邻。是夕里之父老梦神云。我今受禅师戒不复血食。祭我当如比丘饭足矣。如是易血食以斋羞。至今遵之。神人相安。神显灵异。护持此山。或云。师尝与神以道力角胜负。庙傍有松巨干参天。师举手拗下拂地三匝。而神实拂其二。遂屈而从之。一日集徒曰。吾将他适。院事付聪教二门人。乃说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以君。我敛目时齐听取。寺众凄然坚请且为佛法住世。师曰。汝等岂不知达磨只履西归普化全身脱去之旨耶。何以去来生灭视吾也。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应供。到彼僧房集。供罢就长者更觅一分与行者。长者谓师独行不诺所请。遂觅水一盂。噀杖为虎高驭而去。至开元寺。而龙湖寺僧至彼追之。乃祝之曰。吾不复归山中。已有聪禅师矣。故龙湖无开山祖师之塔。惟有跨虎庵基。为古今之證。又有禅师照水自写真像。至今存焉。敕谥圆觉禅师。凡有所祷其应如响。而院前有师所坐之杉。至今间生异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2—888 【介绍】: 即李儇。唐朝皇帝。懿宗第五子。初名俨,后改现名。懿宗咸通十四年,宦官刘行深等拥立为太子,旋即帝位,年仅十二岁。专事游戏,政事一委于宦官田令孜。时王仙芝、黄巢起事,攻克两京。乃与令孜等奔成都。中和五年还长安。光启二年,以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冲突,复奔凤翔,走兴元。文德元年还长安。后病卒。前后在位十五年,谥惠圣恭定孝皇帝。全唐文·卷八十六
帝讳儇。懿宗第五子。咸通三年生。六年封普王。名俨。十四年七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是月即位。乾符二年正月。上尊号圣神聪睿仁哲明孝皇帝。光启元年五月。再上尊号至德光烈孝皇帝。文德元年五月。又上尊号圣文睿德光武宏孝皇帝。在位十六年。年二十七。谥曰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嗣夹山善会。后住洛阳韶山,世称韶山和尚。《祖堂集》卷九、《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录其歌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不知何许人。既得法于澧阳之夹山。后于洛阳之韶山阐化。一日下山见遵布衲。遵问韶山在什么处。普指竹处云。只者便是。遵云拟伸一问得否。普云。看君不是金牙作。争解张弓射尉迟。遵云。凤凰直入烟霄路。谁怕林中野雀儿。普云。饶君直在威音外。犹较韶山半月程。遵云。且道过在什么处。普云。倜傥之词。时人知有。遵云恁么则真玉泥中异。不拨万机尘。普云。鲁般门下。徒劳巧妙。遵云。学人只恁么。师意如何。普云。玉女夜抛梭。寄锦于西舍。遵云莫便是和尚家风也无。普云。横身当宇宙。谁是出头人。 久之而终。谥无畏。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寰普者。不知何许人也。禀形淳粹克性谦冲。居于丑夷下风请业。汪汪然其识度辄难拟议。具戒之后经论温寻。然后杖锡南游澧阳。遇夹山而得心契。有参学举问。垂手携归。不使一机失其开诱。其所不荐劝令披览经法。亦近秀寂之遗风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5 【介绍】: 五代时僧。晋州洪洞人,俗姓茹。少于本州出家,暗诵诸经,明持秘咒。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复于睢阳龙兴寺讲训。历游陈蔡间,随缘化导。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归晋州,住慈云寺。后周世宗显德二年,自请于广胜寺焚身供养。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茹氏。晋州洪洞人。少从乡里慧澄法师出家。诵经持咒勤至。既薙落受具。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舍利。听采睢阳。赴讲龙兴寺。其禀承传授。皆可尚。随缘奖导于陈蔡曹亳宿泗间。卒行化汴京。复归乡里。住慈云寺。会郡守杨君。迎请凤翔真身塔。为民祈福。于是投牒乞自效。塔时奉安广圣寺。显德二年四月八日。静于塔前。焚身供养。仍发愿曰。当舍千身。期登正觉。今始千身之一也。即坐薪龛。自抛火炬。哀恸之声四合。烟𦦨炽然。云物日色昏浊。春秋六十有九。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普静。姓茹氏。晋州洪洞人也。少出家于本郡惠澄法师。暗诵诸经明持秘咒。思升白品愿剪青螺。既下方坛而循律检。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乃于睢阳听涉。赴龙兴寺讲训徒侣。若鳣鲔之宗蛟龙焉。又允琴台请转梵轮。安而能迁复于陈蔡曹亳宿泗。各随缘奖导。回于今东京扬化。善者从之。晋天福癸卯岁。心之怀土还复故乡。遂断食发愿。愿舍千身速登正觉。至周显德二年。遇请真身入寺。遂陈状于州牧杨君愿焚躯供养。杨君允其意。乃往广胜寺。倾州民人。或献之香果。或引以幡华。或泣泪相随。或呗声前导。至四月八日。真身塔前广发大愿曰。愿焚千身。今千中之一也。徐入柴庵自分火炬。时则烟飞惨色香霭愁云。举众叹嗟群黎悲泣享寿六十有九。弟子等收合馀烬供养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晚唐之际禅僧。嗣盘山宝积,住镇州。与临济义玄有过从。《宋高僧传》卷二〇、《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后书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出家事盘山宝积禅师。得教外别传之指。及盘山示寂。乃持一铎。于北地行化。或城市。或山林。见人则以铎从耳边振之。而唱曰。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连架打。时义玄禅师方居真定之临济院。使人捉住问曰。总不与么来时如何。化乃拓开其人云。来日大悲院里有斋。济闻之曰。我从来疑著者汉。 一日临济择菜次。化吃生菜。济曰。者汉大似一头驴。化作驴鸣。 化见马步使喝道出。化亦喝道。且作相朴势于马步使前。使令打五棒。化云。似即似。是即不是。使云。我打得你便休。说甚是不是。 化于阛阓间振铎唱云。觅个去处不可得。时道吾遇之。把住云。你拟向什么处去。化云汝从什么处来。道吾无语。化掣手便去。 一日入临济院。济云贼贼。化亦云贼贼。同入僧堂。济指圣僧问云。是凡是圣。化云是圣。济云作者个语话。化骤撼铎唱云。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济小厕儿。只具一只眼。 将终乃巡街乞求直裰。或施之衣。辄弃去。至临济。合棺施之。则欣然。负之趋。且号曰。明日普化东门死矣。于是闻者相率出东门以送。化曰。今日于青乌经不利。明日当死南门。明日之出南门者。以其诞也。稍益怠。及西门北门。则绝无往者矣。化然后入棺。自盖殓。或知之转以报。四方坌集。集则铎声响空中。渐远渐微耳。众共破棺视之索然。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普化。不知何许人也。秉性殊常且多真率。作为简放言语不拘。躬事盘山积禅师。密密指教深入堂奥。诫令保任。而发狂悖。尝与临济玄公相见。乃对之以之驴鸣。旁侍无不哂笑。直时歌舞或即悲号。人或接之。千变万态略无恒度。一日。擎挟棺木。巡街徇户告辞云。普化明日死去。时视之知不可訾。赵人相率随送出城东门。而扬言曰。今日葬不合青乌。经二日出南门。人亦随送。又曰。明日方吉如是西门北门出而还返。人烦意怠。一旦坐于郊野如入禅定焉。禅宗有著述者。以其发言先觉。排普化为散圣科目中。言非正员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