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16,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普救
普告
普存
普淖
普教
普覆
普渡
普洱
普覃
普天下
程普
普博
普浃
普门品
普荐
《国语辞典》:普救  拼音:pǔ jiù
救助众生。《三国演义》第一回:「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我儿这话一些不错,如来佛一粒米能普救天下的荒年,我们就靠著他吃饭哩,替他修修大殿,还不应该么!」
分类:救助众生
《國語辭典》:普告  拼音:pǔ gào
遍告、布告。如:「县政府的命令已于前日普告全县县民。」
分類:告示
《漢語大詞典》:普存
普遍富足。左传·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 晋 潘岳 《藉田赋》:“人力普存,祝史正辞。”
分類:普遍富足
《漢語大詞典》:普淖
指黍稷。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明齐溲酒。” 郑玄 注:“普淖,黍稷也。普,大也;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故以为号云。” 晋 潘岳 《藉田赋》:“簠簋普淖,则此之自实。”一说,为铏羹,和以五味的羹汤。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仪礼
《漢語大詞典》:普教
普通教育。《人民日报》1983.3.19:“全国普教工作会议在 京 召开。”《人民日报》1983.7.15:“ 安徽省 决定增加普教经费。”
分類:普通教育
《漢語大詞典》:普覆
(1).普遍覆盖,包容。艺文类聚卷六八引 晋 孙楚 《相风赋》:“兼乾坤之普覆,齐三光之朗明。” 鲁迅 《准风月谈·夜颂》:“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
(2).谓普施恩惠。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天子普覆,德布於朝。”
(3).指天。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四布垂阴,五面益物,名高满月,德踰普覆。”
《國語辭典》:普渡  拼音:pǔ dù
1.佛教、道教上指广行佛法,以救众生。如:「普渡众生」。明。汪廷讷《狮吼记》第四出:「飞锡入红尘,谁识根因。金绳觉路去来身,日把慈航浮法海,普渡迷人。」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一○五。佛》:「盖能普渡众生,乃佛菩萨之行;若修斋供佛,则沙门之职也。」也作「普度」。
2.民俗称于中元节举行的盂兰盆会。如:「中元普渡」。也作「普度」。
《國語辭典》:普度  拼音:pǔ dù
1.广施法力以度化众生。《三洞奉道科戒》卷六:「道以斋为先,勤行登金阙。故设大法桥,普度诸人物。」《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四。观经正宗分散善义》:「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也作「普渡」。
2.广行剃度。《宋史。卷二七六。列传。孔承恭》:「尝劝上不杀人,又请征战地修寺及普度僧尼,人多言其迂阔云。」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九。真宗乾兴元年》:「先朝普度天下僧道,尝令三司使林特总其事。」
3.佛教徒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民间施放水灯的民俗。参见「放水灯」条。也作「普渡」。
《国语辞典》:普洱  拼音:pǔ ěr
县名。位于云南省南部,澜沧江与把边江之间。原为宁洱县治,乃恢复旧名,后又改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境内有普洱山,产茶,称为「普洱茶」。亦盛产稻、玉米、甘蔗、紫胶、黄连等。
《漢語大詞典》:普覃
(1).普遍而及。 唐 常衮 《谢让加银青福建观察使表》:“德音频降,霈泽普覃。”
(2).普进(官阶)。元史·选举志三:“三年, 蒙古 儒学教授,一体普覃。”
分類:普遍官阶
《國語辭典》:普天下  拼音:pǔ tiān xià
全天下。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更做道普天下无他这等郎君,想著容易情忒献勤。」《红楼梦》第六八回:「难道贾家的人都是好的!普天下死绝了男人了!」
分類:普天下
《國語辭典》:普天之下  拼音:pǔ tiān zhī xià
全天下。《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于四表,靡所不至。』」《红楼梦》第五回:「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
《国语辞典》:程普  拼音:chéng pǔ
人名。字德谋,三国右北平土垠人(今河北省丰润县),生卒年不详。从孙坚、孙策征伐有功,官至荡寇将军。
《漢語大詞典》:普博
普遍;广阔。 汉 王充 论衡·感虚:“夫蝗之集于野,非能普博尽蔽地也,往往积聚多少有处。”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 宋 苏辙 《笏记》之一:“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德施普博,恩及覃平。”
分類:普遍广阔
《國語辭典》:普浃(普浹)  拼音:pǔ jiá
遍及。唐。狄仁杰请曲赦河北诸州疏〉:「由此,恩不普浃,失在机先。」
分類:普及遍及
《国语辞典》:普门品(普门品)  拼音:pǔ mén pǐn
书名。为《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全名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内容主要叙述佛陀解释观世音菩萨名称的缘由,宣说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能除一切苦恼的不可思议力量,及观世音菩萨如何以三十二种形相,为众生方便说法等事。自晋竺法护汉译以来,即普受信仰,成为中国佛教徒最常课诵的经典之一。现在一般流通的本子,皆取鸠摩罗什翻译的长行及隋阇那崛多的偈文合并刊行。也称为「观音经」。
《漢語大詞典》:普荐(普薦)
指铏羹,加五味作料而盛于铏器中的汤菜。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普荐溲酒。” 郑玄 注:“普荐,鉶羹,不称牲记其异者。”一说,为俎上之物。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仪礼
分類:五味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