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普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界诸法,一具一切,普遍圆融,谓之普法。见此普法名普眼,是华严经所说之法门也。五教章上曰:「依此普法,一切佛法并于第二七日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宗镜录九曰:「见普法故,名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称性,同时具足。」
【佛学常见辞汇】
法界诸法,一具一切,普遍圆融,叫做普法。
普法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真谛译之广义法门经同经。
普明王
【佛学大辞典】
(人名)智度论四曰须陀须摩王。仁王经下云普明王。为鹿足王所捉,请七日之命归国,至期以持不妄语戒故,以身就死。止观一曰:「药王烧手,普明刎颈。」观音玄义下曰:「如须摩提王,以身就死,持不妄戒,是尸满相。」(参见:须陀须摩)。【又】仁王经谓此王为斑足王所捉,请七日之间还国修仁王会。(参见:斑足王)
斑足王
【佛学大辞典】
(人名)贤愚经十一谓为迦摩沙波陀,译曰斑足。智度论四作劫磨沙波陀,译曰鹿足。以足有斑駮故也,是为天罗国王之太子。故曰斑足太子。后为王,故曰斑足王。尝从邪师之教,欲得千王之头,既得九百九十九王而缺一人,后得普明王,普明王请一日之间,设百座仁王会。第一法师为说四非常偈,普明王闻之而證虚空等定,斑足王得空三昧。此斑足王即佛在世之鸯崛摩国罗An%gulima%ya前身也。仁王经护国品曰:「昔有天罗国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斑足。太子为外道罗陀师受教,应取千王头以祭家神。自登其位,己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即北行万里,即得一王,名普明王。其普明王白斑足王言:愿听一日,饭食沙门,顶礼三宝。斑足王许之一日。时普明王,即依过去七佛法,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蜜八十亿偈竟。其第一法师为普明王说偈言(即四非常偈)。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王自證虚空等定,还至天罗国斑足王所众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时到,人人皆应诵过去七佛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中偈句。时斑足王问诸王言:皆诵何法?时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闻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己,皆證三空门定。」七卷楞伽经六曰:「昔有一王,乘马游猎,马惊奔逸,入于山险,既无归路,又绝人居。有牝师子与同游处,遂行丑行,生诸子息,其最长者名曰斑足,后得作王。领七亿家,食肉馀习,非肉不食,初食禽兽,后乃至人。所生男女,悉是罗刹。」贤愚经十一曰:「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于时国王名波罗摩达,尔时国王将四种兵,入山林中游行猎戏,王到泽上驰禽兽,单只一乘独至深林,王时疲极,下马小休。尔时林中有牸师子,怀欲心盛,行求其偶,困不能得,值于林间见王独坐,淫意转盛,思欲从王,近到其边,举尾背住。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猛兽,力能杀我,若不从意,傥见危害。王以怖故,即从师子,成欲事己,师子还去。诸兵群从已复来到,王与人众即还宫城。尔时师子从是怀胎,日月满足,便生一子,形尽似人,唯足斑駮。师子忆识,知是王有,便衔担来著于王前。王亦思惟,自忆前事,知是己儿,即收取养之。以足斑駮,字为迦摩沙波陀(Kahma%s!a-pa%da),晋言斑足。」(此下说王食人肉,最后记为须陀素弥王得道(法华文句一)亦叙王事,与二经稍异)。(参见:须陀须摩)
普陀
【佛学大辞典】
(地名)山名。在浙江定海县东海中,梵名补陀洛迦,华言小白华也,亦名补陀山,又名梅岑山。相传以梅福名,山有大寺,僧徒争往朝礼。气候温和,风景奇特,西人之旅吾国者,多避暑于此。(参见:普陀落伽山)
普陀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四大名山之一。(参见:普陀落伽山)
普陀洛伽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即普陀山也。普陀山志一曰:「一名补陀,华严经又称补怛洛伽山,盖梵名也。犹华言小白华云,乃善财第二十八参观音菩萨说法处,传记称东洋西紫竹旃檀林者是也,在今定海县之东,距县百馀里,孤峙海中。」
普雨法雨
【佛学大辞典】
(譬喻)普雨法雨,润诸草木,譬佛之说法为雨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唯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
普度
【佛学大辞典】
(杂语)广行剃度也。宋史,尝劝上于征战地修寺。及普度僧尼。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济度。
普建普成
【佛学大辞典】
(人名)傅大士之二子。(参见:傅大士)
傅大士
【佛学大辞典】
(人名)姓傅,名翕,字玄风。南齐建武四年生,陈宣帝大建元年卒。为有发之道士。取于姓曰傅大士,又取于地曰东阳大士,自称为善慧大士。大士乃菩萨之翻名,此大士创始轮藏,因之今安于藏内。有傅大士传,附龙华忏法之后,又有傅大士录四卷,现行于世。(参见:善慧)
普茶
【佛学大辞典】
(仪式)广飨一般大众以茶也。
普渡众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谓视众生在世,营营扰扰,如在海中,本慈悲之旨,施宏大法力,悉救济之,使登彼岸也。
【俗语佛源】
众生,梵语萨,新译(玄奘译法)为有情,旧译(鸠摩罗什译法)为众生;泛指人类和一切动物。普渡众生,语出《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渡脱一切众生』。」佛教认为芸芸众生,营营扰扰,漂泊于烦恼苦海之中无有出期,为了众生脱离一切痛苦,于是除学人自身刻苦修习外,还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分别演说不同的法要,使众生證悟真理,达到涅槃彼岸,让众生都能过著安宁和乐的幸福生活。普渡众生,是佛教提倡净化人间、多做善事,帮助许多人脱离苦难的一贯宗旨。俗例如1983年7月28日《人民日报》:「但是也不要以为朱伯儒的仁慈是不分对象的,他可不是一个普渡众生的佛爷。」(无名氏)
普现色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观音现三十三身,佛菩萨普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也。大日经疏二曰:「当念我当得门證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法华经科注八曰:「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识度。」
普现色身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得此三昧,则得现种种色身化益众生,故名普现色身三昧。如妙音观音之现诸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法华经名曰现一切色身三昧。同经妙音菩萨品曰:「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菩萨,深种善根,世尊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显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普现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普现色身三昧之略称。
普现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又曰普见如来。文殊菩萨当来成佛之号也。(参见:文殊)
文殊
【佛学大辞典】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