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6,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十普门
十万普贤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观音
大悲普现
大普贤
自性普贤如来
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
佛后普贤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佛类词典(续上)
十方业普现色身十普门
十万普贤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观音
大悲普现
大普贤
自性普贤如来
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
佛后普贤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十方业普现色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随十方众生之意业而普示现其身也。如妙音菩萨观音菩萨是。
【佛学常见辞汇】
随著十方众生的意业而普遍示现其身,如观世音菩萨是。
(术语)随十方众生之意业而普示现其身也。如妙音菩萨观音菩萨是。
【佛学常见辞汇】
随著十方众生的意业而普遍示现其身,如观世音菩萨是。
十普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于一念中,遍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于四谛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谛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谛迷惑系缚甚可哀伤者,则缘此起誓,故言未解者令解。若见灭谛,灭烦恼处为涅槃,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得涅槃者令得。若见道谛能出生死之苦,至于安乐之地,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安者令安。三、修行普,行有五种不同。一、圣行,谓戒定慧也,二、梵行,谓慈悲喜舍也,三、天行,谓由證第一义天之理而行也,四、婴儿行,谓示三乘七方便大所修之行也,五、病行,谓示六道之身有三障之相也。此五行,菩萨虽修之,亦未名为普。涅槃经言:复有一行,名如来行,所谓大乘之大般涅槃也,大乘为圆因,涅槃为圆果,菩萨能修此一行,故名修行普。四、断惑普,圆教之菩萨,即观中道,正破无明,无明既破,则一切见思尘沙之惑,自然先破,故名断惑普。五、入法门普,二乘之人,若入一法门,即不能入二,此即历别之行,證有差降,今菩萨圆修三谛,则无量之法门,悉入其中。故名入法门普,六、神通普,罗汉之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辟支佛见百佛之国土,小教之菩萨,见恒沙之佛土,皆是限量之神通也。今圆教之菩萨,遍见法界而无限局,所发之六通,自在变现,无有限量,故名神通普。七、方便普,二乘及小教菩萨之方便化他则但齐其所得,未名为普。圆教之菩萨,以真俗二谛为方便,照真时,则以真身益物,照俗时,则现应身趣机,资发中道,利一切众生,故名方便普。八、说法普,二乘及小教之菩萨,不能一时普答众问,未名为普。圆教之菩萨,一音演法,而殊方异类,悉得解之。故名说法普。九、供养诸佛普,菩萨之所供养不止于一佛一国土,于微尘数之诸佛,能以身命财及一切供具普至十方供养诸佛,故名供养普。十、成就众生普,圆教之菩萨,饶润成熟一切众生,而无限量,譬如大雨,四方俱下,一切草木丛林,普生长华果,悉皆成就,故名成就众生普。说详观音玄义下。
【佛学常见辞汇】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供养诸佛普、成就众生普。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二、弘誓普〕,弘者,广也。誓者,制也。广求胜法,制御其心也。谓菩萨依四谛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谛逼迫楚毒之相,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谛迷惑系缚,甚可哀伤,约此起誓,故言未解者令解。若见清净之道,能出生死,至安乐地,欲示众生,行此道故,乃言未安者令安。若见灭烦恼处,名为涅槃,约此起誓,故言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故名弘誓普。(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明修行普〕,行有五种不同:一者,圣行,谓戒定慧;二者,梵行,谓慈悲喜舍;三者,天行,谓證第一义天,由理成行故;四者,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人所修之行;五者,病行,谓示为六道之身,现有三障之相,此之次第。五行虽菩萨所修,而未名为普。如涅槃经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菩萨能修此之一行,故名修行普。(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也。第一义天者,天即天地自然之义,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自然而然,非造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七方便者,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此三位名外凡;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此四位名内凡;是七方便位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障者,业障、报障、烦恼障也。)
〔四、断惑普〕,谓圆教菩萨,即观中道,正破无明,无明既破,一切见、思尘沙之惑自然先断,故名断惑普。(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之惑种类众多,如尘若沙也。)
〔五、入法门普〕,谓二乘之人,若入一法门,则不能入二。此即历别之行,證有阶差。今菩萨圆修三谛,则无量法门,悉入其中,故名入法门普。(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六、神通普〕,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性,彻照无碍,名为神通。谓罗汉天眼见大千世界,辟支佛见百佛国土,小教菩萨见河沙佛土,皆是限量之神通。圆教菩萨遍见法界,而无限极。所发六通,自在变现,无有限量,故名神通普。(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小教菩萨者,即藏、通二教菩萨也。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尽通也。)
〔七、方便普〕,方,即方法。便,即便宜。修方便道,普化众生也。谓二乘及小教菩萨方便化他,则止齐其所得,未名为普。圆教菩萨以真俗二谛为方便,照真,则以真身益物;照俗,则以应身赴机。资发中道,利十界机,故名方便普。
〔八、说法普〕,谓二乘及小教菩萨,不能一时遍答众问,未得名普;今圆教菩萨,一音演法,殊方异类,皆悉得解,故名说法普。
〔九、供养诸佛普〕,谓菩萨之所供养,非止一佛、一国土,微尘诸佛,能以身命财及一切供具,周至十方,供养诸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无不供养,故名供养诸佛普。
〔十、成就众生普〕,谓圆教菩萨饶润成熟一切众生,而无限量;譬如大雨,四方俱下,一切卉木丛林,遍令生长华果,悉皆成就,故名成就众生普。
(名数)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于一念中,遍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于四谛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谛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谛迷惑系缚甚可哀伤者,则缘此起誓,故言未解者令解。若见灭谛,灭烦恼处为涅槃,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得涅槃者令得。若见道谛能出生死之苦,至于安乐之地,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安者令安。三、修行普,行有五种不同。一、圣行,谓戒定慧也,二、梵行,谓慈悲喜舍也,三、天行,谓由證第一义天之理而行也,四、婴儿行,谓示三乘七方便大所修之行也,五、病行,谓示六道之身有三障之相也。此五行,菩萨虽修之,亦未名为普。涅槃经言:复有一行,名如来行,所谓大乘之大般涅槃也,大乘为圆因,涅槃为圆果,菩萨能修此一行,故名修行普。四、断惑普,圆教之菩萨,即观中道,正破无明,无明既破,则一切见思尘沙之惑,自然先破,故名断惑普。五、入法门普,二乘之人,若入一法门,即不能入二,此即历别之行,證有差降,今菩萨圆修三谛,则无量之法门,悉入其中。故名入法门普,六、神通普,罗汉之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辟支佛见百佛之国土,小教之菩萨,见恒沙之佛土,皆是限量之神通也。今圆教之菩萨,遍见法界而无限局,所发之六通,自在变现,无有限量,故名神通普。七、方便普,二乘及小教菩萨之方便化他则但齐其所得,未名为普。圆教之菩萨,以真俗二谛为方便,照真时,则以真身益物,照俗时,则现应身趣机,资发中道,利一切众生,故名方便普。八、说法普,二乘及小教之菩萨,不能一时普答众问,未名为普。圆教之菩萨,一音演法,而殊方异类,悉得解之。故名说法普。九、供养诸佛普,菩萨之所供养不止于一佛一国土,于微尘数之诸佛,能以身命财及一切供具普至十方供养诸佛,故名供养普。十、成就众生普,圆教之菩萨,饶润成熟一切众生,而无限量,譬如大雨,四方俱下,一切草木丛林,普生长华果,悉皆成就,故名成就众生普。说详观音玄义下。
【佛学常见辞汇】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供养诸佛普、成就众生普。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二、弘誓普〕,弘者,广也。誓者,制也。广求胜法,制御其心也。谓菩萨依四谛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谛逼迫楚毒之相,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谛迷惑系缚,甚可哀伤,约此起誓,故言未解者令解。若见清净之道,能出生死,至安乐地,欲示众生,行此道故,乃言未安者令安。若见灭烦恼处,名为涅槃,约此起誓,故言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故名弘誓普。(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明修行普〕,行有五种不同:一者,圣行,谓戒定慧;二者,梵行,谓慈悲喜舍;三者,天行,谓證第一义天,由理成行故;四者,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人所修之行;五者,病行,谓示为六道之身,现有三障之相,此之次第。五行虽菩萨所修,而未名为普。如涅槃经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菩萨能修此之一行,故名修行普。(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也。第一义天者,天即天地自然之义,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自然而然,非造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七方便者,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此三位名外凡;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此四位名内凡;是七方便位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障者,业障、报障、烦恼障也。)
〔四、断惑普〕,谓圆教菩萨,即观中道,正破无明,无明既破,一切见、思尘沙之惑自然先断,故名断惑普。(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之惑种类众多,如尘若沙也。)
〔五、入法门普〕,谓二乘之人,若入一法门,则不能入二。此即历别之行,證有阶差。今菩萨圆修三谛,则无量法门,悉入其中,故名入法门普。(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六、神通普〕,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性,彻照无碍,名为神通。谓罗汉天眼见大千世界,辟支佛见百佛国土,小教菩萨见河沙佛土,皆是限量之神通。圆教菩萨遍见法界,而无限极。所发六通,自在变现,无有限量,故名神通普。(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小教菩萨者,即藏、通二教菩萨也。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尽通也。)
〔七、方便普〕,方,即方法。便,即便宜。修方便道,普化众生也。谓二乘及小教菩萨方便化他,则止齐其所得,未名为普。圆教菩萨以真俗二谛为方便,照真,则以真身益物;照俗,则以应身赴机。资发中道,利十界机,故名方便普。
〔八、说法普〕,谓二乘及小教菩萨,不能一时遍答众问,未得名普;今圆教菩萨,一音演法,殊方异类,皆悉得解,故名说法普。
〔九、供养诸佛普〕,谓菩萨之所供养,非止一佛、一国土,微尘诸佛,能以身命财及一切供具,周至十方,供养诸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无不供养,故名供养诸佛普。
〔十、成就众生普〕,谓圆教菩萨饶润成熟一切众生,而无限量;譬如大雨,四方俱下,一切卉木丛林,遍令生长华果,悉皆成就,故名成就众生普。
十万普贤
【佛学大辞典】
(杂名)谓为十万之普贤菩萨。普贤者,华严经中慈悲门之菩萨也。(参见:普贤)
(杂名)谓为十万之普贤菩萨。普贤者,华严经中慈悲门之菩萨也。(参见:普贤)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十卷,华严经之具名。但常为四十卷中最末一卷之别称。
(经名)四十卷,华严经之具名。但常为四十卷中最末一卷之别称。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普贤菩萨说见佛之法。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普贤菩萨说见佛之法。
大光普照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经序品曰:「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杂语)法华经序品曰:「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所说六观音之一。天台以之为修罗道之能化。道邃六字经验记,配之于十一面观音。(参见:六观音)
(菩萨)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所说六观音之一。天台以之为修罗道之能化。道邃六字经验记,配之于十一面观音。(参见:六观音)
大悲普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大悲之观音菩萨现三十三身。而普应众机也。
(术语)谓大悲之观音菩萨现三十三身。而普应众机也。
大普贤
【佛学大辞典】
(菩萨)普贤菩萨也。
(菩萨)普贤菩萨也。
自性普贤如来
【佛学大辞典】
(菩萨)普贤如来,即金刚界之大日如来。称其如来之自性身也。
(菩萨)普贤如来,即金刚界之大日如来。称其如来之自性身也。
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维摩经之异名。
(经名)维摩经之异名。
佛后普贤
【佛学大辞典】
(术语)已成佛后,更修利他教化之菩萨行也。又證得佛果后,遵普贤菩萨之德而修化益众生之行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成佛之后,再修像普贤菩萨一样利益众生的行法。
(术语)已成佛后,更修利他教化之菩萨行也。又證得佛果后,遵普贤菩萨之德而修化益众生之行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成佛之后,再修像普贤菩萨一样利益众生的行法。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说法,时有忉利天之摩尼藏无垢天子,得炬口天药叉警告,七日后必死。惶怖求救于帝释,帝释伴彼见佛,佛为说此咒。与尊胜陀罗尼之缘起略同。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说法,时有忉利天之摩尼藏无垢天子,得炬口天药叉警告,七日后必死。惶怖求救于帝释,帝释伴彼见佛,佛为说此咒。与尊胜陀罗尼之缘起略同。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长行,隋阇那崛多译偈颂。即法华经第七卷,(七卷本)普门品之别行,世所谓观音经也。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长行,隋阇那崛多译偈颂。即法华经第七卷,(七卷本)普门品之别行,世所谓观音经也。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