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59,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深入显出
身显名扬
霉显
累世屡显
礼遇尊显
佛类词典
一乘显性教
八不显实
九显一密
显教十六菩萨
显教十重戒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五位显诀
四十馀年未显真实
未开显
未显真实
《國語辭典》:深入显出(深入顯出)  拼音:shēn rù xiǎn chū
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深刻的内容。如:「这虽是部学术专业论文,却写得深入显出。」也作「深入浅出」。
《國語辭典》:深入浅出(深入淺出)  拼音:shēn rù qiǎn chū
以简浅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如:「这本书深入浅出,很受欢迎。」也作「深入显出」。
《國語辭典》:身显名扬(身顯名揚)  拼音:shēn xiǎn míng yáng
身世声名显赫远扬。元。施惠《幽闺记》第三六出:「所喜者志得意满,身显名扬;所悲者家园荡废,琴瑟凄凉。」
《高级汉语词典》:霉显
受潮霉烂
《分类字锦》:累世屡显(累世屡显)
唐书·宰相世系表序》: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陨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
分类:贵盛
《分类字锦》:礼遇尊显(礼遇尊显)
后汉书·礼仪志》:明日皆诣阙谢恩,以见礼遇大尊显故也。
分类:养老
一乘显性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八不显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实相之妙体,由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之八不而显者。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八不中,显示出诸法实相的理体。
九显一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宗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教,后一住心为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佛学常见辞汇】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后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显教十六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显教之经论,处处举贤护等十六菩萨,是皆在家之菩萨也。全举其名者。但思益经与智度论,宝积经百十一曰:「复有十六大士,贤护菩萨而为上首。」无量寿经曰:「又贤护等十六正土。」法华论上曰:「如颰陀波罗(译言贤护)菩萨等十六大贤士,具足菩萨不可思议事。」智度论曰:「善守(与贤护同义)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颰陀婆罗居士菩萨是王舍城内人,宝积王子菩萨是毗耶离国人,皇德长者子菩萨是赡波国人,导师居士菩萨是舍卫国人,那罗达婆罗门菩萨是浮梯罗国人,水天优婆菩萨,且举此六,馀有略也。」思益经一曰:「及跋陀罗婆罗等十六贤士,跋陀婆罗(译曰贤护或善守),宝积菩萨,星德菩萨,帝天菩萨,水天菩萨,善力菩萨,大意菩萨,殊胜意菩萨,增意菩萨,善发意菩萨,不虚见菩萨,不休息菩萨,不少意菩萨,导师菩萨,日藏菩萨,持地菩萨。」此中论之第一第二与经之第一第二全同。第三论作皇德,经作星德,是殆经论有一写误者。又论之第四,导师居士与经之第十四全同。又论之第五那罗延婆罗门菩萨即经之第四帝天菩萨也。又论之第六水天与经之第五全同。
显教十重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中,又有深浅两种,其深者,千钵经所说之十重是也,但此唯约于心性,说实相之理为十重,未别说其戒相,盖其戒相即梵网所说之十重戒也。经五说:「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于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著。是故菩萨能持十重戒者,是即名为不坏毗尼。(中略)十者如来一切心法,毕竟无相,离于心想,清净无障。菩萨能持十重戒者,于戒净性不见有戒不见无戒,得名證离小乘执缚一切戒相,是则名为究竟毗尼。」其浅者即梵网经所说之十无尽藏戒也。是戒相虽为十种,而此中具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对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若犯之。则得波罗夷罪。浅释之第一杀戒,佛子若自杀,教人使杀,方便而杀,赞叹而杀,见作而随喜,乃至咒杀,杀之因,杀之缘,杀之法,杀之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之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则是菩萨之波罗夷也。第二盗戒,若佛子自盗,教人使盗,方便而盗,赞叹而盗,见作而随喜,乃至以咒而盗,盗之因,盗之缘,盗之法,盗之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之物,一切之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之财物者,是菩萨之波罗夷也。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加毁戒。九瞋心不受悔戒。十谤三宝戒。所以言十无尽者,如例示一二,以一戒中存种种项目故也。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阿耨达龙王说法。应其请。而入龙宫半月。
五位显诀
【佛学大辞典】
(书名)洞山所作。显五位之要诀。有曹山之解释。见曹洞二师录。
四十馀年未显真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量义经曰:「善男子!我先菩提道场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所以者何?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馀年未显真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无量义经为法华之开经,谓法华以前未显真实也。真实者,非说二乘作佛(是迹门法华),如来久成(是本门法华),非言尔前所说为方便假说,尔前所说之圆教与法华之圆教圆体无殊也。法华玄义五曰:「成道已来,四十馀年未显真实,法华始显真实。相传云:佛年七十二岁说法华经。」止观辅行六曰:「遍寻法华已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及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未开显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未显真实同。
未显真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量义经曰:「以诸众生等性欲不同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馀年未显真实。」佛成道后四十馀年说种种之法,投种种之机,此中有大法,有小法,有方便,有真实。天台以之判藏通别圆四教,约言之,即有成佛之法与不成佛之法是也。然佛一代之化期将尽而说法华经,其先说成佛之法,已不待言,彼不成佛之法,实成佛之法也,为成佛之方便说浅近之法,开会前不成佛之法而为成佛之法也。是之谓法华开会。此开会乃佛之本意。四十馀年未显真实者,谓不为此开会也。然则尔前为未显真实,今经为示真实相者,唯就开会之化仪而言,非就所说之化法而言也,就所说之法而言,则尔前诸经,真实大法即圆教之存者,反较法华为多,而于圆教之体与法华所说之圆教无异,法华之圆法可以成佛,故尔前所说之圆教亦当成佛,如天台判观经之所说,为圆顿是也。法华玄义十曰:「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谭佛意意趣何之?今经不尔,絓是法门纲目大小观法十力无异,种种规矩皆所不论,为前经已说故。但论如来布教之元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说教之纲格大化之筌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