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8,分53页显示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50 下一页
文是所依体
义是能依体
当体是无
观受是苦
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
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
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佛地,是阿罗汉果
定有是增益谤
定无是损减谤
亦有亦无是相违谤
非有非无是戏论谤
天见是宝严地
人见是水
佛类词典(续上)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文是所依体
义是能依体
当体是无
观受是苦
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
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
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佛地,是阿罗汉果
定有是增益谤
定无是损减谤
亦有亦无是相违谤
非有非无是戏论谤
天见是宝严地
人见是水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俗语佛源】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文是所依体
【三藏法数】
文是所依体者,文即文字,为一切义理所依,复为能诠契经之体也。
文是所依体者,文即文字,为一切义理所依,复为能诠契经之体也。
义是能依体
【三藏法数】
义是能依体者,谓一切义理,皆依文字而显,故义是能依,而与文字同为能诠契经之体也。
义是能依体者,谓一切义理,皆依文字而显,故义是能依,而与文字同为能诠契经之体也。
当体是无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是名当体是无。
谓诸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是名当体是无。
观受是苦
【三藏法数】
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乐受是坏苦者,乐坏则苦生,即乐极悲生也。苦苦者,于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虽是不苦不乐,念念心有生灭,是故名行苦也。)
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乐受是坏苦者,乐坏则苦生,即乐极悲生也。苦苦者,于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虽是不苦不乐,念念心有生灭,是故名行苦也。)
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
【三藏法数】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云预流。为菩萨入初乾慧地时,断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云预流。为菩萨入初乾慧地时,断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须陀洹果。
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
【三藏法数】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是斯陀含果。(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是斯陀含果。(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佛地,是阿罗汉果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定有是增益谤
【三藏法数】
定有者,谓不知真如之理,离相寂灭,性本不有,而言真如决定是有者,则成增益谤也。
定有者,谓不知真如之理,离相寂灭,性本不有,而言真如决定是有者,则成增益谤也。
定无是损减谤
【三藏法数】
定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不可变坏,性本不空,而言真如决定是无者,则成损减谤也。
定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不可变坏,性本不空,而言真如决定是无者,则成损减谤也。
亦有亦无是相违谤
【三藏法数】
亦有亦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是即有之空,即空之有;而言真如亦有,是不知即空;又言真如亦无,是不知即有。二边共执,则成有无相违谤也。
亦有亦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是即有之空,即空之有;而言真如亦有,是不知即空;又言真如亦无,是不知即有。二边共执,则成有无相违谤也。
非有非无是戏论谤
【三藏法数】
非有非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具有无之德,而言真如非有,又言真如非无,二边不定,则成戏论谤也。
非有非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具有无之德,而言真如非有,又言真如非无,二边不定,则成戏论谤也。
天见是宝严地
【三藏法数】
谓诸天福德胜故,其所见水,悉成琉璃众宝庄严之地也。(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谓诸天福德胜故,其所见水,悉成琉璃众宝庄严之地也。(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人见是水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所见之水,清浊虽异,皆是水也。
谓世间之人,所见之水,清浊虽异,皆是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