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下一页
疑是解津
缘如是
体如是
心即是佛
回头是岸
即心是佛
是心是佛
是处非处力
头头是道
作如是观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文是所依体
佛类词典(续上)
尽是女身疑是解津
缘如是
体如是
心即是佛
回头是岸
即心是佛
是心是佛
是处非处力
头头是道
作如是观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文是所依体
尽是女身
【佛学大辞典】
(杂语)由闻法之功德而舍离女身也。法华经药王品曰:「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杂语)由闻法之功德而舍离女身也。法华经药王品曰:「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疑是解津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疑为知解之律渡也。涅槃疏十三曰:「疑是解津,复是惑本。」三德指归十八曰:「疑是解津者,津谓津济。由疑故得解,则疑是解之津济也。」辅行四之四曰:「师法二疑,须晓其时。若未入三昧来,于此二法,若不疑者,或当复杂邪师邪法,故应熟疑思择之,疑为解津,此之谓也。」南山戒疏一曰:「由涉疑故,是解家法。」
(杂语)谓疑为知解之律渡也。涅槃疏十三曰:「疑是解津,复是惑本。」三德指归十八曰:「疑是解津者,津谓津济。由疑故得解,则疑是解之津济也。」辅行四之四曰:「师法二疑,须晓其时。若未入三昧来,于此二法,若不疑者,或当复杂邪师邪法,故应熟疑思择之,疑为解津,此之谓也。」南山戒疏一曰:「由涉疑故,是解家法。」
缘如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如是之一。(参见:十如)
(术语)十如是之一。(参见:十如)
十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体如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如)
(术语)(参见:十如)
十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心即是佛
【佛学常见辞汇】
意谓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要向吾人的心灵去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意谓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要向吾人的心灵去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回头是岸
【佛学常见辞汇】
(喻)能改过便有良好的结果。
(喻)能改过便有良好的结果。
即心是佛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即心即佛同义。
与即心即佛同义。
是心是佛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处非处力
【佛学常见辞汇】
佛十力之一,即分别是非的智力。
佛十力之一,即分别是非的智力。
头头是道
【俗语佛源】
原是禅语,指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面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事不与「妙道」冥合。所谓「头头是道,法法本圆成」(《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世间唯诗家与禅家相近,因此诗家亦用「头头是道」来形容通灵入妙的「化境」,亦称「禅趣」。宋·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学诗有「三节」功夫,「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又宋·胡仔在《茹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二中称誉杜甫《红樱桃》诗谓:「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后亦用「头头是道」谓语言、举动左右逢源,无一不合规矩。如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其癖好与余同……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李明权)
原是禅语,指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面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事不与「妙道」冥合。所谓「头头是道,法法本圆成」(《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世间唯诗家与禅家相近,因此诗家亦用「头头是道」来形容通灵入妙的「化境」,亦称「禅趣」。宋·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学诗有「三节」功夫,「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又宋·胡仔在《茹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二中称誉杜甫《红樱桃》诗谓:「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后亦用「头头是道」谓语言、举动左右逢源,无一不合规矩。如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其癖好与余同……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李明权)
作如是观
【俗语佛源】
作这样的看法,表示对某一事物所持的观点。这句话出于《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佛教徒应持这样的观点:所有事物现象,都是空幻的,生灭无常的。「如是」是指示代词,犹言如此,是这样。在佛经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说的教义。过去注经者或谓当理为「如」,无非为「是」;或谓「真空」为「如」,「妙有」为「是」。文章中引用如鲁迅《而已集·大衍发微》:「将冠冕堂皇的『整顿学风』的盛举,只作如是观,虽然大煞风景,对不住『正人君子』们,然而我的眼光这样,也就无法可想。」(李明权)
作这样的看法,表示对某一事物所持的观点。这句话出于《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佛教徒应持这样的观点:所有事物现象,都是空幻的,生灭无常的。「如是」是指示代词,犹言如此,是这样。在佛经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说的教义。过去注经者或谓当理为「如」,无非为「是」;或谓「真空」为「如」,「妙有」为「是」。文章中引用如鲁迅《而已集·大衍发微》:「将冠冕堂皇的『整顿学风』的盛举,只作如是观,虽然大煞风景,对不住『正人君子』们,然而我的眼光这样,也就无法可想。」(李明权)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俗语佛源】
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第十出:「虽然如此,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打扮也是极要紧的。」亦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起初入宫,因家况艰难,只置了几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赏,把衣饰尽行换掉,越显得玉质金相。俗语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确是阅历有得的话头。」又作「花须叶衬,佛要金装」。意义相似。如清·李玉《人兽关》第二五折:「打扮真宫样,自古道:花须叶衬,佛要金装。」(参见「丈六金身」条)(李明权)
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第十出:「虽然如此,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打扮也是极要紧的。」亦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起初入宫,因家况艰难,只置了几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赏,把衣饰尽行换掉,越显得玉质金相。俗语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确是阅历有得的话头。」又作「花须叶衬,佛要金装」。意义相似。如清·李玉《人兽关》第二五折:「打扮真宫样,自古道:花须叶衬,佛要金装。」(参见「丈六金身」条)(李明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俗语佛源】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著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例如元曲《来生债》谓:「兀那世间的人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李明权)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著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例如元曲《来生债》谓:「兀那世间的人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李明权)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俗语佛源】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文是所依体
【三藏法数】
文是所依体者,文即文字,为一切义理所依,复为能诠契经之体也。
文是所依体者,文即文字,为一切义理所依,复为能诠契经之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