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15,分195页显示  上一页  114  115  116  117  118  120  121  122  12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青坛
春牛
春圃
春胜
路春
春味
花会
终亩
鞭牛
春藻
彩燕
春陌
郁李
驱傩
春府
《漢語大詞典》:青坛(青壇)
帝王春日郊祭用的土台。 汉 刘桢《黎阳山赋》:“南荫 黄河 ,左覆 金城 。青坛承祀,高碑颂灵。” 南朝 陈 张正见 《从籍田应衡阳王教作诗》之三:“草发青坛外,花飞苍玉前。” 唐 徐彦伯 《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青坛环玉甃,红础鑠金光。”一本作“ 青坻 ”。
《國語辭典》:春牛  拼音:chūn niú
立春前一日,用土、芦苇或纸作成的牛,称为「春牛」。官府打春牛迎春,以催耕迎春,祈求丰收。唐。卢肇 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也称为「土牛」、「泥牛」。
《國語辭典》:土牛  拼音:tǔ niú
1.泥塑的牛。古时于立春日造土牛,举行一定的仪式,以鼓励春耕。也称为「春牛」。
2.独轮车的别称。参见「独轮车」条。
3.堆在堤上以备抢修用的土堆,从远处看去像是一头头的牛。
《漢語大詞典》:春圃
春日的园圃。 汉 张衡 《东京赋》:“植华平於春圃,丰朱草於中唐。” 晋 孙绰 《至人高士传赞·竺道壹》:“譬若春圃,载芬载敷。条柯猗蔚,枝榦扶疎。” 唐 王建 《题裴处士碧虚溪居》诗:“春圃紫芹长卓卓,暖泉青草一丛丛。”
分類:园圃
《國語辭典》:春胜(春勝)  拼音:chūn shèng
1.剪䌽绸成两斜方形并互相连结的首饰。唐宋时于立春日常剪春胜为戏。宋。苏轼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诗二首之二:「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
2.祝福春日安好的吉祥话。唐。李商隐骄儿〉诗:「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
《分类字锦》:路春
孟郊 诗 一日路春一百回。
分类:
《漢語大詞典》:春味
(1).春茶的滋味。 唐 薛能 《题汉州西湖》诗:“尝茶春味渴,断酒晚怀清。” 唐 郑谷 《峡中尝茶》诗:“ 鹿门 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2).春日的时令菜肴。 宋 陈师道 《寄潭州张芸叟》诗:“秋盘堆鸭脚,春味荐猫头。”
《國語辭典》:花会(花會)  拼音:huā huì
1.一种民间歌舞活动。流行于河北省各地,多在春节、元宵节举行。有高跷、扇鼓、狮子、旱船等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用歌曲多为当地小调,或戏曲曲调。
2.一种赌博方式。盛行于广东、上海等处。
《漢語大詞典》:终亩(終畝)
谓耕尽全部田亩。古代于立春日,天子行始耕之仪,公卿以下亦耕数锹,然后庶民尽耕之。国语·周语上:“王耕一墢,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 韦昭 注:“终,尽耕之也。” 晋 潘岳 《藉田赋》:“三推而舍,庶人终亩。”
《國語辭典》:鞭牛  拼音:biān niú
中国习俗在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唐。元稹 生春诗二○首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也称为「鞭春」、「打春」。
《國語辭典》:鞭春  拼音:biān chūn
中国习俗于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也称为「鞭牛」、「打春」。
《漢語大詞典》:春藻
春日丽景。多指华丽的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辞入煒燁,春藻不能程其艷;言在萎絶,寒谷未足成其凋。” 北魏 温子升 《司徒祖茔墓志》:“言析秋毫,辞连春藻。”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充庭延饮至,绚简敷春藻。”
《漢語大詞典》:彩燕(綵燕)
旧俗,立春日剪彩绸为燕饰于头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清 陈维崧 《清江裂石·人日送大鸿由平陵宛陵之皖桐》词:“彩燕粘鷄鬭酒天,轻软到釵鈿。”
古代立春日的一种应节饰物。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立春日悉翦綵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 唐 李远 《立春日》诗:“釵斜穿綵燕,罗薄翦春虫。”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庚申除夜》词:“竹叶樽空翻綵燕,九枝灯炧颤金虫。”
《漢語大詞典》:春陌
春日田野的小路。 南朝 陈后主 《舞媚娘》诗之一:“争弄游春陌,相邀开绣户。”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歌》:“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璫璫度春陌。” 前蜀 韦庄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马嘶春陌金羈闹,鸟睡花林绣羽香。”
《國語辭典》:郁李  拼音:yù lǐ
植物名。蔷薇科李属,落叶灌木。原产于中国大陆沿海各省及日本、韩国。高一公尺馀,小枝纤细,叶有柄,卵形,尖锐重锯齿缘,背面平滑或于叶脉上生有短柔毛。花簇生,粉红色或近于白色。核果近球形,熟时呈红色,可食。可供观赏用。也称为「棠棣」、「常棣」、「庭梅」。
《漢語大詞典》:驱傩(驅儺)
旧时岁暮或立春日迎神赛会,驱逐疫鬼。始载后汉书·礼仪志中:“季冬之月,星迴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先腊一日,大儺,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幘皁製,执大鼗。 方相氏 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眉。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宂从僕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 唐 孟郊 《弦歌行》:“驱儺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驱傩:“《礼纬》曰: 高阳 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二居江水中为疟,一居人宫室区隅中,善惊小儿,於是以正岁十二月命祀官持儺以索室中而驱疫鬼。《轩辕本纪》曰: 东海 渡塑山 有 神荼 、 鬱垒 之神,以御凶鬼,为民除害,因制驱儺之神。” 马南村 《燕山夜话·守岁饮屠苏》:“驱傩的意思是要驱逐疫疠之鬼,与我们现在说的送瘟神的意思相同。”
《漢語大詞典》:春府
犹春闱。春季的科举考试。 唐 皎然 《送穆寂赴举》诗:“春府搜才日,高科得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