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泯泯 拼音:mǐn mǐn
《漢語大詞典》:阴曀(陰曀)
(1).云翳。《淮南子·泰族训》:“其且雨也,阴曀未集而鱼已噞矣。” 郑泽 《读钝庵红薇感旧记作》诗:“金风吹素节,阴曀幔云霄。”
(2).云气掩映日光,天气阴晦。《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欲竢时於须臾兮,日阴曀其将暮。” 王逸 注:“阴曀,闇昧也。” 唐 无名氏 《东阳夜怪录》:“翼日,到 渭南县 ,方属阴曀,不知时之早晚。” 明 张居正 《徐存斋七十寿序》:“第观庚戌而上,暨于 嘉隆 ,君子小人之进退,士风民俗之清浊,朝廷边鄙之休戚,如阴曀復开,沍寒復燠,谁为此者乎?” 胡朴安 《宿图书馆风雨狐鼠之声彻夜不绝感而赋此》:“ 闽 海多瘴癘,阴曀我心忧。”
(3).比喻政治昏乱。《文选·班彪〈北征赋〉》:“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 李善 注:“阴曀,喻昏乱也。” 三国 魏 阮籍 《清思赋》:“时儻莽而阴曀兮,忽不识乎旧宇。”
(4).指昏乱的政治。 明 宋濂 《拟晋武帝武功颂》:“诞布阳和,以消阴曀。旋乾转坤,六合一家。”
(2).云气掩映日光,天气阴晦。《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欲竢时於须臾兮,日阴曀其将暮。” 王逸 注:“阴曀,闇昧也。” 唐 无名氏 《东阳夜怪录》:“翼日,到 渭南县 ,方属阴曀,不知时之早晚。” 明 张居正 《徐存斋七十寿序》:“第观庚戌而上,暨于 嘉隆 ,君子小人之进退,士风民俗之清浊,朝廷边鄙之休戚,如阴曀復开,沍寒復燠,谁为此者乎?” 胡朴安 《宿图书馆风雨狐鼠之声彻夜不绝感而赋此》:“ 闽 海多瘴癘,阴曀我心忧。”
(3).比喻政治昏乱。《文选·班彪〈北征赋〉》:“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 李善 注:“阴曀,喻昏乱也。” 三国 魏 阮籍 《清思赋》:“时儻莽而阴曀兮,忽不识乎旧宇。”
(4).指昏乱的政治。 明 宋濂 《拟晋武帝武功颂》:“诞布阳和,以消阴曀。旋乾转坤,六合一家。”
《漢語大詞典》:重昏
亦作“ 重昬 ”。
(1).谓思绪非常昏乱。《楚辞·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昬而终身!” 王逸 注:“昬,乱也。言己不逢明君,思虑交错,心将重乱,以终年命。” 唐 王维 《宋进马哀辞》:“忽思瘞兮城南,心瞀乱兮重昏。” 明 归有光 《赵汝渊墓志铭》:“ 宋 失维城,宗沦于 朔 。哀哉重昏,鼎折覆餗。”
(2).十分昏暗;愚昧。《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曜慧日於康衢,则重昬夜晓。” 李周翰 注:“言二比丘演説佛化,万物见明,如日照於道,重深昬暗之处,夜中亦晓。” 唐 刘禹锡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维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 摩腾 、 竺法兰 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昬之见曶爽。” 明 宋濂 《题金书〈法华经〉后》:“盖将放如来之慧光,破众生之重昏也。”
(3).指愚昧之人。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达人止是,独悟重昏。”
(4).见“ 重婚 ”。
(1).谓思绪非常昏乱。《楚辞·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昬而终身!” 王逸 注:“昬,乱也。言己不逢明君,思虑交错,心将重乱,以终年命。” 唐 王维 《宋进马哀辞》:“忽思瘞兮城南,心瞀乱兮重昏。” 明 归有光 《赵汝渊墓志铭》:“ 宋 失维城,宗沦于 朔 。哀哉重昏,鼎折覆餗。”
(2).十分昏暗;愚昧。《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曜慧日於康衢,则重昬夜晓。” 李周翰 注:“言二比丘演説佛化,万物见明,如日照於道,重深昬暗之处,夜中亦晓。” 唐 刘禹锡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维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 摩腾 、 竺法兰 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昬之见曶爽。” 明 宋濂 《题金书〈法华经〉后》:“盖将放如来之慧光,破众生之重昏也。”
(3).指愚昧之人。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达人止是,独悟重昏。”
(4).见“ 重婚 ”。
《國語辭典》:重婚 拼音:chóng hūn
1.丧偶或离婚的人再次结婚。《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所说事体,前面与哥哥一同,也说道:『哥哥复还旧职,到今四载,未忍重婚。』」《再生缘全传》卷一:「不意生儿方满月,苏门叔父逞刚强,道他无子难长守,相逼重婚到他方。」
2.有配偶而重为婚姻或同时与二人以上结婚。《警世通言。卷三四。王娇鸾百年长恨》:「那知一去意忘还,终日思君不如死。有人来说君重婚,几番欲信仍难凭。」《清史稿。卷一四二。刑法志一》:「三十三年,复先后奏上《新刑律草案》,〈总则〉十七章:……曰关于奸非及重婚之罪。」
2.有配偶而重为婚姻或同时与二人以上结婚。《警世通言。卷三四。王娇鸾百年长恨》:「那知一去意忘还,终日思君不如死。有人来说君重婚,几番欲信仍难凭。」《清史稿。卷一四二。刑法志一》:「三十三年,复先后奏上《新刑律草案》,〈总则〉十七章:……曰关于奸非及重婚之罪。」
《漢語大詞典》:昏愦(昏憒)
(1).头脑昏乱;神志不清。《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荆公 眼中垂泪道:‘适才昏憒之时,恍恍忽忽到一个去处,如大官府之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方昏憒间,忽闻妇人哭入。视之,则縗絰者 长亭 也。” 许杰 《七十六岁的祥福》:“一时间他又震眩在恐怖的心境中。 平梅 抬起头来,看见 祥福 的半昏愦的情形。”
(2).愚昧;糊涂。《东周列国志》第八七回:“甚矣, 公叔 之病也,乃使我託国於 卫鞅 ,又曰:‘不用则杀之。’夫 鞅 何能为?岂非昏憒之语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老妇昏憒,一时见利取此钱。” 聂绀弩 《论万里长城》:“他就是那时候的,穷乡僻壤的三家村里,昏愦腐朽,愚昧顽固的冬烘学究。”
(2).愚昧;糊涂。《东周列国志》第八七回:“甚矣, 公叔 之病也,乃使我託国於 卫鞅 ,又曰:‘不用则杀之。’夫 鞅 何能为?岂非昏憒之语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老妇昏憒,一时见利取此钱。” 聂绀弩 《论万里长城》:“他就是那时候的,穷乡僻壤的三家村里,昏愦腐朽,愚昧顽固的冬烘学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