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78,分179页显示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9  50  51  5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完颜阿骨打(庙号 太祖 阿骨打、旻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帝、金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帝 别称 金太祖 )
强浚明(行季 )
王浚明(子家 )
赵怀明
霍炜(明甫 )
李诫(明仲 )
陈开(发明 )
尹焞(彦明、德充 和靖处士 )
崔陟(浚明 )
胡宗伋(浚明 定翁 )
郭知章(明叔 )
释德洪(别称 释惠洪、明白洪 德洪 觉范、寂音尊者、老俨、甘露灭、宝觉圆明 惠洪 )
彭迪明
狄明远
章夏(彦明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8—1123 【介绍】: 金朝皇帝,女真完颜部人,本名阿骨打,改名旻。辽天庆三年,继兄乌雅束为都勃极烈,袭节度使。四年,誓师反辽。次年,称皇帝,国号金,都会宁,改元收国。后改天辅。在位九年。始起时兵不过二千五百人,数年之间,扩地直至燕、云。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五二五
强浚明,字行季,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强至长子。熙宁九年登进士第。崇宁初为朝奉郎、少府监丞,三年为两浙路提点刑狱。尝与其弟渊明同交蔡京,济成元祐党祸。早卒。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之一三、五之一四,《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三五六《强渊明传》,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
王浚明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九七一
王浚明(一○六九——一一五三),字子家,应天虞城(今河南虞城)人。熙宁八年以荫补太庙斋郎。元祐五年任宿州司法,调阳谷尉。建中靖国间历知六合、新泰县事。通判婺州,更提举福建茶事。建炎初除知泰州,以捍禦功改建州。召拜尚书兵部郎中,迁司勋,领福建漕计。升直敷文阁,致仕,绍兴二十三年卒,年八十五。见苏籀《故中奉敷文阁王公墓志铭》(《双溪集》卷一五)。
赵怀明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八九
赵怀明,元符时横山至宥州一带蕃部酋豪,后归附宋朝。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五。
霍炜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广州南海人,字明甫。笃志好学,从马存游。为文渊隽奇古,不与俗合。哲宗元符初入太学,举八行。官终海丰县尉。
全宋文·卷三一四四
霍炜,字明甫,南海(今广东广州)人。笃志学问,为文渊隽奇古,不与俗合。元符初入太学。举八行,州以炜应命。后官海丰县尉。见《宋元学案补遗》卷一。
李诫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0 【介绍】: 宋郑州管城人,字明仲。初任通直郎。哲宗元祐七年,试将作监主簿,其后历将作监丞、少监及监。时朝廷大建造,如兴建尚书省和开封府廨等,均出其手。绍圣四年,奉敕重修《营造法式》,元符三年成书,甚为精密。积官至中散大夫、知虢州。博学多艺,书画并精,藏书数万卷,手抄者数千卷。又有《六博经》、《古篆说文》、《续山海经》、《续同姓名录》等。
全宋文·卷二九四四
李诫(?——一一一○),字明仲,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南公次子。元丰八年恩补郊社斋郎,调曹州济阴县尉,迁承务郎。元祐七年,以承奉郎为将作监主簿。绍圣三年,迁承事郎、将作监丞。元符中建王邸成,迁宣议郎,被旨著《营造法式》二十四卷(存),诏颁之于天下。崇宁初以宣德郎为将作少监。二年冬,请外以便养,以通直郎为西京转运判官,不数月复召入为将作少监,迁将作监。积官至中散大夫、知虢州。大观四年以疾卒。工书善画,得古人笔法。喜著书,有《续山海经》十卷、《续同姓名录》二卷、《琵琶录》三卷、《马经》三卷、《古篆说文》十卷等。见程俱《李公墓志铭》(《北山小集》卷三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发明。神宗熙宁六年进士。调密州教授。苏轼为州守深重之。入为太学博士,召对,进扎二,一排新法,一去小人进君子,言辞激切。出为雄州通判。官终宗正寺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42 【介绍】: 宋河南人,字彦明,一字德充。尹源孙。少师事程颐。尝应举,见试题为诛元祐诸臣议,不答而出,终身不应举。钦宗靖康初,种师道荐召京师,赐号和靖处士。高宗绍兴初历崇政殿说书、礼部侍郎兼侍讲。上书力斥与金议和,乞致仕。有《论语解》、《门人问答》、《和靖集》。
全宋诗
尹焞(一○七一~一一四二),字彦明,一字德充,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师程颐,曾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不对而出,终身不就举。钦宗靖康初,赐号和靖处士。高宗绍兴六年(一一三六),以秘书郎兼崇政殿说书。八年,除秘书少监。未几,直徽猷阁,主管万寿观,留侍经筵。除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九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十年,致仕,十二年,卒,年七十二。有《和靖集》传世。事角《和靖文集》卷一○附《和靖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二八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三○五一
尹焞(一○七一——一一四二),字彦明,一字德充,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人,尹源孙。少师程颐。颐晚年得二士,其一即焞。以笃行称。靖康初,召至京师,不欲为官,赐号和靖处士。金人陷洛,避走蜀。绍兴初因范冲荐,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说书,又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复提举江州太平观致仕,隐于平江虎丘西庵。绍兴十二年卒,年七十二。景定元年谥「萧公」。焞精研《论语》、《孟子》,著有《论语解》、《门人问答》及《和靖集》(存)。见《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本传及吕德元撰《和靖先生墓志铭》。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三九
崔陟,字浚明,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人。登元祐进士第。崇宁中坐元符末上书论时事编入党籍。仕宦不达,官终宿州通判。见《却扫编》卷中,《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40 【介绍】: 宋越州馀姚人,字浚明,号定翁。刻意于学,哲宗元符间,试礼部不第,归而教授乡里。高宗即位,授房州文学,调潭州浏阳县丞,以荐监严州比较务,请祠禄。史称醇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龙泉人,字明叔。郭知微弟。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历知海州、濮州,提点梓州路刑狱,以荐为监察御史。哲宗亲政,上书请增谏官。迁殿中侍御史。究《神宗实录》诬罔事,请究治吕大防等。又请复元丰役法。历左司谏、中书舍人。报聘于辽。徽宗立,曾布用为工部侍郎,知太原府,召拜刑部尚书,知开封府,为翰林学士。旋入党籍。政和初卒。
全宋诗
郭知章(?~一一一一),字明叔,吉州龙泉(今江西遂川)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清乾隆《江西通志》卷四九),从刘彝广西幕府。神宗元丰中知分宁县(宋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卷一四《明叔知县示遇家上冢二篇复次韵》)。历知海州、濮州,提点梓州路刑狱,入为监察御史。哲宗绍圣中改左司谏,权工部侍郎,为中书舍人。元符二年(一○九九),以集贤殿修撰知和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七)。徽宗立,为工部侍郎,加宝文阁直学士,知太原府。召拜刑部尚书、知开封府,为翰林学士。罢知邓州,旋入党籍。政和初卒。《宋史》卷三五五有传。
全宋文·卷一八四八
郭知章(?——一一一一),字明叔,吉州龙泉(今江西遂川)人。治平二年第进士。历知浮梁、分宁县,知海州、濮州,提点梓州路刑狱,为监察御史。哲宗亲政,迁殿中侍御史,请复元丰役法。进左司谏,权工部侍郎,为中书舍人,以集贤殿修撰知和州。徽宗立,为工部侍郎,加宝文阁学士、知太原府。召拜刑部尚书、知开封府,为翰林学士。罢知邓州,旋入党籍。后数年,复显谟阁直学士。政和初卒。《宋史》卷三五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入清凉寺为僧。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释归。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工诗,善画梅竹。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服勤四年,南归庐山依克文,又随克文迁洪州石门。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三年五月被赦还。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间四年。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德洪。字觉范。筠州新昌喻氏子。年十四。父母并月而殁去。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十九试经。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依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博观子史。有异才。以诗鸣京华。搢绅间。久之南归。依归宗真净禅师。研究心法。随迁泐潭。凡七年。得真净之道。辞之东吴。历沅湘。一日阅汾阳语。重有发药。于是𮌎次洗然。辨博无碍。崇宁中。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久亡其一。师至以诗嘲之。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丐归寺中。因得之。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未阅月为狂僧诬。以度牒冒名。旁连讪谤事。入制狱。锻鍊久之。坐冒名。著逢掖。走京师。见丞相张无尽。特奏得度。改今名。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号宝觉圆明。自称寂音尊者。未几坐交张郭厚善。张罢政事。时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当轴者嫉之。谓师颇助其笔削。政和元年十月。褫僧伽黎配海外。三年春。遇赦。归于江西。是冬复證狱于并州。明年得还。往来九峰洞山。野服萧散。以文章自娱。将自西安入衡湘。依法属以老。复为狂道士。执以为张怀素党。下南昌狱。治百馀日。非是会赦免。归湘西之南台。仍治所居。榜曰明白庵。自为之铭。其叙曰。予世缘深重。夙习羁縻。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交游多讥诃之。独陈莹中曰。于道初不相妨。譬如山川之有烟云。草木之有华滋。所谓秀媚精进。予心知其戏。然为之不已。大观元年春。结茅于临川。名曰明白。欲痛自治。也莹中闻之。以偈见寄曰。庵中不著毗耶座。亦许灵山闻法人。便谓世间憎爱尽。攒眉出社有谁嗔。于有堤岸辄决。又复衮衮多言。然竟坐此得罪。出九死而仅生。恨识不知微。道不胜习。乃收召魂魄。料理初心。而为之铭曰。雷霆发声。万国春晓。闻者不言。心得意了。木落霜清。水归汰在。忽然震惊。闻者骇怪。合妙日用。如春雷霆。背觉合尘。如冬震惊。万机休罢。随缘放旷。尚无了知。安有倒想。永惟此恩。研味其旨。一庵收身。以时卧起。语默不昧。丝毫弗差。蒙杂而著。随孚于嘉。于是覃思经论著义疏。发挥圣贤之秘奥。及解易。作僧宝传成。抚而叹曰。冒障海极。并门间关。万死而不毙。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世有贤者。当知我矣。将负之入京。抵襄阳会难。渊圣登极。大逐宣和用事者。诏赠丞相商英司徒。赐师重削发。还旧师名。未几国步多艰。退游庐阜。建炎二年夏五月。示寂于同安。阅世五十有八。门人建塔于凤栖山。师之才章。盖天禀然。幼览书籍。一过目。毕世不忘。落笔万言。了无停思。其造端用意。大抵规模东坡。而借润山谷。至于出入禅教。议论精博。其才实高。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不可及也。与士大夫游。议论衮衮。虽稠人广座。至必奋席。初在湘西。见山谷。与语终日。不容去。因有诗赠之。略曰。不肯低头拾卿相。又能落笔生云烟。其后山谷过宜春。见其竹尊者诗。咨赏。以为妙入作者之域。颇恨东坡不及见之。著林间录二卷。僧宝传三十卷。高僧传十二卷。智證传十卷。志林十卷。冷斋夜话十卷。天厨禁脔一卷。石门文字禅三十卷。语录偈颂一编。法华合论七卷。楞严尊顶义十卷。圆觉皆證义二卷。金刚法源论一卷。起信论解义二卷。并行于世。 赞曰。丞相张无尽称觉范。盖天下之英物。圣宋之异人。然古之高僧。以才学名世。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觉范少归释氏。长而博极群书。观其发挥经论。光辅丛林。孜孜焉。手不停缀。而言满天下。及陷于难。著逢掖出。九死而仅生。垂二十年。重削发。无一辞叛佛而改图。此其为贤者也。然工呵古人。而拙于用己。不能全身远害。峻戒节以自高。数陷无辜之罪。抑其恃才。暴耀太过。而自取之邪。尝自谓。识不知微。道不胜习者。不独为洪实录。亦以见其自欺焉。惜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彭迪明,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知兴平县(清乾隆《兴平县志》卷四)。
狄明远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徽宗大观间进士。知抚州,为政清明,抚民有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1132 【介绍】: 宋宣州宁国人,字彦明。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任虹县令、潭州通判,所至有惠政。有《湘潭集》。
全宋诗
章夏(一○七二~一一三二),字彦明,宁国(今属安徽)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宿州司户参军,知宿州虹县。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召为辟雍直学,出为滁州司录参军。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通判潭州,踰年卒,年六十一。著有《湘潭集》十卷,已佚。事见《太仓稊米集》卷七○《左朝散郎章公墓志铭》、清康熙《宁国府志》卷一八。今录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