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作光明照
【三藏法数】
菩萨修行,以智慧光明普照,令一切有情,于其昏暗未觉悟者,咸使觉悟;譬如有人于雪山顶,然大火聚,光明遍照,则无幽而不烛也。
明律
【三藏法数】
明律者,谓明晓如来所制律法,防非止过,调练身口意之三业也。盖修行之人,须深明戒律,持犯之相,坚固守护,无毁无缺,则能止恶迁善,出离苦趣,而生善道也。
令观处明净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是为观处明净。
为作光明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闇,而获清升之乐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眼视不明
【三藏法数】
谓恣饮狂痴,瞻视昏瞀,而色境莫辨也。(瞀音务,目不明也。)
闻熏精明,明遍法界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经云:药叉罗刹鸠槃荼鬼,虽近其傍,目不能视。是也。(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梵语鸠槃荼,华言瓮形。)
销尘旋明
【三藏法数】
谓菩萨除暗销尘,旋复性明。能令一切昏钝无善心人,痴暗远离,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是也。(梵语阿颠迦,华言无善心。)
六根圆通,明照无二
【三藏法数】
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经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是也。
共无明
【三藏法数】
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无明。(结使者,谓一切烦恼,能缠缚驱使于人入于生死也。)
不相应无明
【三藏法数】
谓第七识,不与馀识外缘粗显之境相应,是为不相应无明。(粗显之境者,谓色等五尘之境也。)
迷理无明
【三藏法数】
谓根本无明,障于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为迷理无明。
迷事无明
【三藏法数】
谓见、思烦恼障蔽生死之事,不能出离,是为迷事无明。
俱行无明
【三藏法数】
谓心、心所法,常相随逐,曾不舍离,是为俱行无明。
发业无明
【三藏法数】
谓贪痴我见慢等,悉能发生一切恶业,是为发业无明。
种子、子时无明
【三藏法数】
种子者,谓第八藏识,含藏一切染净种子也。子时者,子为十二时之首,以喻藏识为诸识之首也。盖染习种子,蕴在藏识之中,未发显时,是为种子、子时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