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13,分328页显示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明章
指明
明微
明分
明果
明分
明辩
明火
明本
明使
庶明
逾明
因明
显明
明志
《漢語大詞典》:明章
(1).表明。《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2).鲜明的辞采。 唐 韩愈 《曹成王碑》:“ 成王 之作,一自其躬。文被明章,武荐畯功。”
《國語辭典》:指明  拼音:zhǐ míng
明白的指示、点出。如:「指明用途」。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建信委辂,被褐献宝,指明周汉,铨时论道。」《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列传下。冯伉》:「县中百姓多滑,为著谕蒙十四篇,大略指明忠孝仁义,劝学务农,每乡给一卷,俾其传习。」
《漢語大詞典》:明微
阐明精微的道理。礼记·礼运:“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清 曾国藩 《书〈仪礼释官〉后》:“又以为诸侯之官,其爵必降等於天子,圣人别嫌、明微之意,寓乎其间。”
《漢語大詞典》:明分
显然;分明。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七出:“它明分欺负下官!”
《漢語大詞典》:明果
聪颖果决。三国志·蜀志·黄权张嶷等传论:“ 张嶷 识断明果,咸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新唐书·节愍太子重俊传:“ 重俊 性明果,然少法度。”明史·黄淮传:“ 淮 性明果,达於治体。”
《國語辭典》:明分  拼音:míng fèn
1.明本分,知分际。《商君书。修权》:「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
2.明显之定分。《汉书。卷一○○。叙传上》:「收陵、婴之明分,绝信、布之觊觎。」
3.明确的本分。《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庞淯母》:「怨塞身死,妾之明分;结罪理狱,君之常理。何敢苟生,以枉公法!」
4.分明、显然。《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七出》:「猜忌多,则骨肉不免成仇敌。它明分欺负下官。」
《漢語大詞典》:明辩(明辯)
(1).谓明显地区分开来。韩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
(2).明智辩给;明畅有条理。北齐书·司马子如传:“ 荣 以 子如 明辩,能説时事,数遣奉使诣闕,多称旨, 孝庄 亦接待焉。”旧唐书·宇文融传:“ 融 , 开元 初累转 富平 主簿,明辩有吏干。”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 名振 ﹞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 宋 陆游 《监丞周公墓志铭》:“辞指明辩,卒皆帖服,无敢讙者。” 清 刘大櫆 《方君墓志铭》:“为童子时,应对长者,言词多明辩。”
《國語辭典》:明火  拼音:míng huǒ
1.古代祭祀或占卜时,以凸透镜映日聚光点燃的火。《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
2.明亮的火。《荀子。致仕》:「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國語辭典》:明火执仗(明火執仗)  拼音:míng huǒ zhí zhàng
明火,点著明亮的火把。执仗,拿著武器。明火执仗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的做坏事。明。无名氏《临潼斗宝。楔子》:「我是首将来皮豹,善晓六韬知三略,明火持杖打劫人,随著展雄做强盗。」《红楼梦》第一一一回:「营官著急道:『并非明火执杖,怎算是盗?』」也作「明火持杖」。
《漢語大詞典》:明本
(1).明白所为之事之“本”,如为什么要这样做,达到什么效果等。管子·幼官:“执务明本,则士不偷。” 尹知章 注:“明所为之本。”
(2). 明 代的刻本。详“ 明版 ”。
《漢語大詞典》:明版
指 明 代所刻的书。精刻的 明 版可与 宋 版媲美,但一般 明 代刻本讹漏颇多,书坊所刻尤甚。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线装书真是买不起了。 乾隆 时候的刻本的价钱,几乎等于那时的 宋 本。 明 版小说,是五四运动以后飞涨的。” 唐弢 《晦庵书话·翰墨缘》:“现在和别本对照,才知前者是抽去了序文的 元 刻,后者不过是经过剜补的 明 版。”参阅 叶德辉 《书林清话》卷七。
分類:媲美
《分类字锦》:明使
魏书高祖纪大和十六年六月诏曰京师之民游食者众不加督劝或芸耨失时可遣明使检察勤惰以闻
分类:奉使
《漢語大詞典》:庶明
群贤。书·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惇敍九族,庶明励翼,邇可远,在兹。” 周秉钧 易解:“庶,众也。明,贤明之人。” 晋 陆云 《赠郑曼季往返》诗:“庶明以庸,帝听式闕。”
分類:秉钧
《韵府拾遗 庚韵》:逾明
东方朔七諌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
《國語辭典》:因明  拼音:yīn míng
佛教逻辑学,也包含部分认识论的内容。源于印度的辩论术,后来成为佛教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世纪末形成印度学术研究重点之一,至七世纪法称达到顶点。从形式上和现代逻辑比较,因明有先立结论,再溯求理由的特徵。《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向使此贤致意因明者,我复何颜之有乎!」
《國語辭典》:显明(顯明)  拼音:xiǎn míng
1.明白显露。《荀子。成相》:「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2.日出。《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九。六微旨大论》:「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國語辭典》:明志  拼音:míng zhì
表明志向。如:「以死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