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33,分109页显示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明举
明亮
明齐
明惠
明昧
明琼
旦明
明诫
明汉
炳明
陈明
明应
明眼人
临明
证明
《漢語大詞典》:明举(明舉)
(1).公开选拔。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诸生所谓中直者,遭时蒙幸,备数适然耳,殆非明举所谓,固未可与论治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又州郡徵吏,亦称为檄,固明举之义也。”
(2).谓察其情,明其冤。后汉书·张禹传:“歷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録囚徒,多所明举。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
分類:公开选拔
《國語辭典》:明亮  拼音:míng liàng
1.光亮、光线充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
2.发亮。《儒林外史》第三回:「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3.明白清楚。如:「听过老师这番解说,心里明亮多了,也就没有什么疑问。」
4.清晰响亮。如:「她的声音明亮如山泉。」
《漢語大詞典》:明齐(明齊)
见“ 明粢 ”。
《漢語大詞典》:明粢
亦称“ 明齍 ”。亦称“ 明齐 ”。 古代祭祀所用的谷物。周礼·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明济溲酒。”礼记·曲礼下:“稷曰明粢。” 孔颖达 疏:“稷,粟也。明,白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惟某年太岁月朔日, 宋 天子某敢昭告於太社:谨因仲春、仲秋,祗率常礼,敬以玉帛,一元大武,柔毛刚鬣,明粢香萁,嘉荐醴齐,备兹禋瘞,用伸报本。”
分類:祭祀谷物
《漢語大詞典》:明惠
(1).大的恩惠。《商君书·徕民》:“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復之三世,无知军事。” 蒋礼鸿 锥指:“此明犹盛也,大也。”宋书·符瑞志中:“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
(2).聪明,聪慧。惠,通“ 慧 ”。 汉 祢衡 《鹦鹉赋》序:“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惠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何晏 七岁,明惠若神。”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二:“ 沈 诊其臂曰:‘男也,甚明惠,有非常之才。’”
《漢語大詞典》:明昧
迷糊。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把单相思害得忒明昧,又不是困人天气。”
分類:迷糊
《漢語大詞典》:明琼(明瓊)
琼,古博具,如后世的骰子。投琼得五白曰“明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六·窑烧骰子及名:“明琼、六赤,皆骰子古名。”
分類:博具骰子
《國語辭典》:旦明  拼音:dàn míng
1.天亮的时候。《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胐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
2.神明。《礼记。郊特牲》:「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汉。郑玄。注:「旦当为神,篆字之误也。」
分類:天明明时
《漢語大詞典》:明诫(明誡)
亦作“ 明戒 ”。 明白告诫;明训。汉书·谷永传:“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后汉书·樊宏传:“吾非不喜荣埶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夫‘作威作福’,之明诫。”
分類:明白告诫
《分类字锦》:明汉(明汉)
虞集 华星明汉望归槎。
分类:天河
《漢語大詞典》:炳明
明显;显著。 汉 班固 《白虎通·五行》:“其日丙丁。丙者,其物炳明。” 南朝 宋 谢灵运 《诣阙上表》:“臣昔忝近侍,豫蒙天恩,若其罪迹炳明……自无容身之地。”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堂廡崇崇,百楹相扶,墙甓外周,赤白炳明。”
分類:明显显著
《漢語大詞典》:陈明(陳明)
陈述申明;叙说清楚。《汉书·晁错传》:“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前,唯陛下裁察。”后汉书·卢植传:“脩礼者,应徵有道之人,若 郑玄 之徒,陈明《洪范》,攘服灾咎。”红楼梦第一一九回:“ 贾兰 将 宝玉 场后迷失的话,并将三代陈明,大臣代为转奏。” 鲁迅 《伪自由书·航空救国三愿》:“所以我们应该在防空队成立之前,陈明两种愿望。”
《漢語大詞典》:明应(明應)
(1).明显的瑞应。史记·孝武本纪:“鼎宜见於祖禰,藏於帝廷,以合明应。”
(2).显示祥应。汉书·郊祀志上:“神灵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 泰畤坛 以明应。” 颜师古 注:“明著美光及黄气之祥应。”
《國語辭典》:明眼人  拼音:míng yǎn rén
对事物观察清楚,有见识的人。如:「这等假货色,明眼人一看便知有多少价值。」
《漢語大詞典》:临明(臨明)
即将天明。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分類:即将天明
《國語辭典》:證明  拼音:zhèng míng
引證确实。《晋书。卷五○。曹志传》:「父子證明,足以为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你道这女儿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债,一生證明讨命,可不利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