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第二处,普光明殿
【三藏法数】
普光明殿者,谓其殿众宝所成,光明映照也。又佛于中说法,普放光明故也。此处凡三番聚会,共说十八品经。初于此处说十信等法门,共六品经:一如来名号品、二四圣谛品、三光明觉品、四菩萨问明品、五净行品、六贤首品。次于此处说等觉法门,凡十一品经:一十定品、二十通品、三十忍品、四阿僧祇品、五寿量品、六菩萨住处品、七佛不思议品、八十身相海品、九如来随好光明品、十普贤行品、十一如来出现品。后于此处说离世间法,即经中离世间品也。
无明随眠
【三藏法数】
无明者,无所明了也。谓此无明种子,潜伏藏识,随附不舍,能生种种粗重烦恼,故名无明随眠。
明还日轮
【三藏法数】
经云: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而言还者,谓此讲堂,日出则明,无日则暗,是则明因于日,故复还于日也。然明是所见之尘境,非能见之性也。以尘境则有生灭,见性元无生灭。是故所见之明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暗矣。故曰明还日轮。
清明还霁
【三藏法数】
经云:澄霁歛氛,又观清净,而言还者,以澄霁则见清净,昏暗则不能见其明净矣。是则清明属霁,故复还于霁也。当知所见清明之象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昏暗矣。故曰清明还霁。
有明了性
【三藏法数】
谓此识于一切善恶无记三性诸法,皆悉明了分别,无有暗昧,是名有明了性。(无记性者,谓不善不恶之性也。)
增明前说
【三藏法数】
谓初于长行文中,说义未尽,后于重颂,广明其义也。
智慧明了
【三藏法数】
智慧明了者,谓人听闻佛经,广解其义。以是功德,开发本有智慧,照彻无碍也。
聪明憍如鹊
【三藏法数】
谓人恃己聪利明达,凌慢于他,如鹊性至聪,能报人吉凶,故名聪明憍如鹊。
能作光明
【三藏法数】
谓此珠于夜闇中能作光明,遍照百由旬,如秋月行空,远离云翳;又能昼日热时,放冷光明,除诸热恼,而得清凉也。
【三藏法数】
菩萨出现于世,放智慧光明,说种种法,破除一切有情愚痴暗障;如日行空,放大光明,破除幽暗,照临万象也。
明缘
【三藏法数】
明者,日月之光,能显诸色相也。谓眼因明而见,无明则不能发于眼识,故明为眼识之缘也。
缘分明转变
【三藏法数】
缘即一切事缘,分明者,见处明了也。外道见一切因缘之事,分明晓了,皆从变灭,遂计为转变也。
所作分明转变
【三藏法数】
所作即一切造作也,外道见世间诸所作为,分明晓了,生灭不定,遂计为转变也。
本性佛明了见
【三藏法数】
谓如来本觉真性,清净湛然,洞彻明了。菩萨称佛明了而见,是名本性佛明了见。
主伴圆明具德门
【三藏法数】
谓如来说圆教之法,理无孤起,必眷属随生,故十方诸佛、菩萨,互为主伴,重重交参,同时顿唱圆教法门。如净空明月,列星围绕,净器百川,近远炳现。名主伴圆明。一一法会所说法门,称性极谈,具足众德,名为具德。经云:法界修多罗,以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是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
明修行普
【三藏法数】
行有五种不同:一者,圣行,谓戒定慧;二者,梵行,谓慈悲喜舍;三者,天行,谓證第一义天,由理成行故;四者,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人所修之行;五者,病行,谓示为六道之身,现有三障之相,此之次第。五行虽菩萨所修,而未名为普。如涅槃经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菩萨能修此之一行,故名修行普。(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也。第一义天者,天即天地自然之义,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自然而然,非造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七方便者,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此三位名外凡;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此四位名内凡;是七方便位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障者,业障、报障、烦恼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