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78,分179页显示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页
释道昭( 康 )
陈道明
颜泉明
薛存诚(字 资明 )
韩方明
裴谞(字 士明 )
韦表微(字 子明 )
释明准
宇文宿(字 元明 )
大明忠( 简王 )
元稹(字 微之、威明 世称 元九 行第 九 )
陆明允(字 信夫 )
刘克明
释明觉( 猷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明远(别称 振多提婆 )释道昭( 康 )
陈道明
颜泉明
薛存诚(字 资明 )
韩方明
裴谞(字 士明 )
韦表微(字 子明 )
释明准
宇文宿(字 元明 )
大明忠( 简王 )
元稹(字 微之、威明 世称 元九 行第 九 )
陆明允(字 信夫 )
刘克明
释明觉( 猷 )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明远法师者。益州清城人也。梵名振多提婆(唐云思天)幼履法训长而弥修。容仪雅丽庠序清遒。善中百议庄周。早游七泽之间。后历三吴之表。重学经论更习定门。于是栖隐庐峰经于夏日。既慨圣教陵迟。遂乃振锡南游。届于交阯。鼓舶鲸波到诃陵国。次至师子洲。为君王礼敬乃潜形阁内密取佛牙。望归本国以兴供养。既得入手翻被夺将。不遂所怀颇见陵辱。向南印度传闻师子洲人云。往大觉中方寂无消息。应是在路而终。莫委年几。其师子洲防守佛牙异常牢固。置高楼上几闭重关。锁钥泥封五官共印。若开一户则响彻城郭。每日供养香华遍覆。至心祈请则牙出华上。或现异光。众皆共睹。传云。此洲若失佛牙并被罗刹之所吞食。为防此患非常守护。亦有传云。当向支那矣。斯乃圣力遐被有感便通。岂由人事强申非分耳。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八
沙门道昭。自云简州人也。俗姓康氏。少时因得疾不悟云。至冥司见善恶报应之事。遂出家。住太行山四十年。戒行精苦。往往言人将来事。初若隐晦后皆明验。尝有二客来。一曰姚邈。举明经。一曰张氏。以资荫。僧谓张曰。君授官四政慎不可食禄范阳。四月八日得疾当不救。次谓邈曰。君不利簪笏。如能从戎亦当三十年无乏。有疾勿令胡人疗之。其年张官于襄邓间。后累选。尝求南州。亦皆得之。后又选果授虢州卢氏县令。到任两日而卒。卒之日果四月八日也。后方悟范阳即卢氏望也。邈举不第从知于容州假军守之名三十年。累转右职。后因别娶妇求为傧者。因得疾服妪黄氏药而终。后访黄氏本末。乃洞主所放出婢是胡女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人。学禅于黄檗。自织草履,鬻以养亲,并于开元寺作屦施行路者,人号陈蒲鞋。相传黄巢攻睦州,州人忧惧,道明织大草履,置三十里外。巢军以为“有大圣人在此”,乃舍城去,民免兵难。寿九十八,端坐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颜杲卿子。安史之乱,父被害,宗属离散。后泉明于河北求访之,悉加赡给。又求得父尸,护还长安。拜郫县令,政化清明,人情翕然。课最,迁彭州司马。家贫,居官廉。时孤藐相从百口,馆粥不给,无愠叹。居母丧,哀毁骨立。其行义,当世以为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中宝鼎人,字资明。擢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侍御史、给事中、御史中丞。性和易,于人无所不容,然当官御事,毅然不可夺。僧鉴虚倚宦官为奸,后坐事下狱,存诚穷劾之,当以大辟。诏释之,存诚以死相争,鉴虚卒抵罪。存诚后以暴疾卒,宪宗深惜之。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5—814 字资明,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南)人。登德宗贞元进士第。历监察御史、刑部郎中等职。宪宗元和七年(811)由驾部郎中迁给事中,旋拜御史中丞。八年,以抗旨穷治僧鉴虚倚仗宦官多为不法事,闻名于朝。次年复为给事中。因御史中丞缺,又委命之,未视事,暴卒。生平详见韩愈《祭薛中丞文》,白居易《薛中丞》诗,新、旧《唐书》本传。《江海学刊》1989年第2期《中唐诗人琐考五题·薛存诚》对其生卒年有考證。《全唐诗》存诗12首。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存诚字资明。河东人。第进士。元和中累拜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卒赠刑部侍郎。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45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士明。裴宽子。擢明经第。善画。累授考功郎中。代宗奔陕,谓徒步挟南曹印赴行在,帝嘉之,将用为御史中丞,为元载沮却,拜河东租庸、盐铁使。历迁虔、饶诸州刺史,除右金吾将军。德宗立,以刑名治天下。时先帝陵将竣工,禁屠杀,郭子仪家奴宰羊,谓列奏,帝善之。又恶法吏舞文,献《狱官箴》以讽。坐事,贬阆州司马,累进至河南尹。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谞字士明。礼部尚书宽子。擢明经。累擢京兆仓曹参军襄邓营田判官。史思明叛。伪授御史中丞。阴疏贼虚实于朝。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代宗朝历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子明。擢进士第,数辟诸使府。宪宗元和中,拜监察御史。逾年,充翰林学士。文宗立,进户部侍郎。卒年六十。有《春秋三传总例》、《九经师授谱》。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1—830 字子明,居成都(今属四川),登德宗贞元进士第。累佐藩府,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拜监察御史。穆宗长庆二年(822)充翰林学士。四年加知制诰。敬宗宝历元年(825)拜中书舍人。三年迁户部侍郎知制诰。文宗大和二年(828)加承旨。次年以病痼罢学士,四年卒。韦表微少时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僚司空曙、裴说等推重。涚尝谓表微似晋代文士卫玠,自叹不能及。生平详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及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三
表微字子明。隋郿城公元礼七世孙。累擢中书舍人知制诰。拜户部侍郎。卒年六十。赠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天台人。少从灵墟道场出家。游方京邑。因驻锡于禅定寺。每念古者诸德之。维持佛法也。其心之至焉。可量哉。如神僧智苑于范阳北山。写经刊石。灌以铁汁。以祈不坏。为利益。至今。准乃发心。于贞元戊寅。正月命工郎山錾石刊法华经。以垂将来。然石皆顽恶。不足用。准乃祷之山灵。使裨助善事。定中见纸若干幅。列粘石上。已而连率博陵崔公。与僚佐二十八人。各愿手写一品。勒碑环立庑下。元和元年八月落其成。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明准者。不详氏族生缘。本天台灵墟道场出俗。游方至京邑。观古之神僧智苑。于苑阳北山刊石写经。灌铁以俟慈氏下生。免水火之虞。又东洛长寿寺写华严。圣善寺写法华。嵩山岳寺写楞伽。悉刊贞珉皆图不朽。准遂于贞元戊寅岁春正月。见寺僧錾山攻石石悉顽恶。知匠氏不虔山灵秘吝。时准疏告阴灵请裨善务。俄于定中见若干幅贮无量石。冥冥之间如有宰割。皆中刻字。时连率博陵崔公激劝幕府参佐。各书一品。从序至劝发。凡二十八。圜廊挺立不期毕工。准之化人皆此类也。元和元年八月中也。后不详终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字元明。宪宗元和二年,为朗州刺史,修建阳山庙。又为均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8 【介绍】: 唐时渤海国人。僖王言义弟。大言义朱雀五年,僖王卒,明忠嗣立。次年改元太始。同年卒,谥简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31 【介绍】: 唐河南人,字微之。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拜左拾遗。论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复迁监察御史。与内官争厅,贬江陵士曹参军。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穆宗长庆中,荆南监军宦官崔潭峻进其歌词于帝,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裴度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卒。稹诗风平易,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宫中呼为“元才子”。在越州与窦巩唱和,号“兰亭绝唱”。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洛阳(今属河南)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八岁丧父,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监察御史,勇于弹劾,得罪宦官权贵,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自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宦官崔潭峻。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历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卒于镇。其生平见白居易所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元稹年谱》。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在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元稹与李绅合撰《莺莺传》及《歌》,是贞元、元和间新兴之传奇体裁(参阅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第一章)。评者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此元、白较胜于韩、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元稹诗文合集,名《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元稹集》较完备。注本有今人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全唐诗》编其诗为2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53。唐诗汇评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稹与白居易为至交,同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宋人辑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十八卷。黄鹤楼志·人物篇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曾数次在黄鹤楼宴游,其副手窦巩诗云:“时奉登楼宴,闲休上水船。”皇甫枚《元稹烹鲤得镜》云:“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太平广记》中亦载有元稹在黄鹤楼“烹鲤得镜”的轶事。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稹字微之。河南人。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穆宗朝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承旨学士。长庆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太和四年拜武昌节度使。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
(稹)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下珠玉。顾陶《唐诗类选沿序》
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述李戡语:自元和己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平岳干天,韦毂《才调集序》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旧唐书•元稹传》
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谢迈《书元稹遗事》
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岁寒堂诗话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臞翁诗评》
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诗林广记
高秀实云:元微之诗,艳丽而有骨。后村诗话
元、白皆唐大诗人。余观古作者必以艰深文浅近,必以尖新革尘腐,二公独不然。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赋玞。唐才子传
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东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诗谱
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诗镜总论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总皆降格为。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唐诗归
钟云:元、白浅俚处,皆不足为病,正恶其太直耳。诗贵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谓也;直则不必为诗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语或异,是其大病。所谓同调,亦不在语语同也。唐音癸签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毕矣。降时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唐音癸签
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为非李所及。白乐天亦云:杜诗贯穿古今,诊缕格律,尽善尽美,过于李。二公盖专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优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该,笔力变化,亦不专在排比铺陈,贯穿诊缕也。深于杜者,要自得之。《诗源辨体》
元微之少年与白乐天角靡骋博,故称“元白”,然元实不如白。白五言古入录者,虽长篇而体自匀称,意白联络;元体多冗漫,意多散缓,而语更轻率,可采者不能十一。……故知微之本非乐天俦耳。《诗源辨体》
东坡言“元轻白俗”,昔人谓为定论。尝读微之《连昌宫词》及七言律一二入选者,声气似胜,乌得为轻?既而读其集,惟五言排律长篇及窄韵者稍工,馀不免太轻率耳。《诗源辨体》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观张文潜沦乐天,及微之《酬乐天诗序》,便可知矣。《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唐音审体》
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肓八句,竟似无意求工。《唐音审体》
元相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长,《才调集》所载多靡艳。《唐音审体》
元相诗以风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轻”之目……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香祖笔记
李长吉诗云:“骨重神寒天庙器。”“骨赏神寒”四字,可喻诗品。……元、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贵。原诗
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内舂容暇豫。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唐诗别裁》
白乐天同对策,同倡和,诗称“元白体”,其实远不逮白。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语纤,又流于涩。东坡品为“元轻白俗”,非定论了。一瓢诗话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盖因元和、长庆间,与开元、天宝时,诗之运会,又当一变,故知之者少。而其即用现前俚语,如“矮张”、“短李”之类,断不可学。随园诗话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石洲诗话
张、王已不规规于格律声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缩柚换,至于不可思议,一层之外,又有一层,古人必无依样临摹以为近者也。石洲诗话
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强登也。三唐诗品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情分归两类……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臣。《元白诗笺证稿》
读微之打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嘉兴人,字信夫。陆贽从子。宪宗元和中,以集贤校理出为奉化令。属岁大旱,邻境人相食。乃辑和其民,散廪粟以给饿者,全活数万人,治行为天下最。又叠石漳水,凿渠引流,溉田数千顷。在邑五年卒,民立祠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6 【介绍】: 唐宦官。为敬宗所宠幸。敬宗猎夜还,与克明等群饮,烛忽灭,克明与击球军将苏佐明等杀敬宗,矫诏立绛王。王守澄等与裴度讨之,克明投井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其先河内猷氏。祖官岭南。因徙家。为建阳人觉素习儒业。而于玄学。尤所慕尚。宿闻大寂唱禅道于佛迹岭。遂往。依以出家焉。因即游历诸方。遍尝法味。留径山数夏。躬樵汲之劳。而无所惮。复禁足杭城之大云寺。顷之庵居太湖青山之巅。会范阳卢公。自中丞出守钱唐。迎居大云。领住持事。元和十五年。避嫌远嚣。遁于天目山檀信趋向。卒成梵宇。长庆四年春旱。至五年二月。犹不雨。野烧四逼。且及院。溪涧尽涸莫可扑灭。其徒惶懅。请它徙。觉曰无遽。吾于此山有缘。已而雷雨骤作。闻者叹异。大和五年。七月十九日入灭。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明觉。俗姓猷。河内人也。祖为官岭南。后徙居为建阳人也。觉儒家之子风流蕴藉好问求知。曾无倦懈。宿怀道性。闻道一禅师于佛迹岭行禅法。往造焉遂依投剃染。由此即愿观方。衡岳天台四明遍尝法味。复于径山留心请决。数夏负薪面皯手胝。下山至杭州大云寺。禁足院门。续移止湖畔青山顶。结庵而止。属范阳卢中丞向风躬谒。召归州治大云寺住持。元和十五年。避嫌远嚣隐天目山。是山也特秀基墟跨涉四郡。有上下龙潭深不可测。怪物往往出于中。有白鹿毛质诡异。土人谓为山神也觉遁是中檀信为禅宇。长庆三年春及冬至明年二月大旱。野火蔓延欲烧院。僧惶懅。觉曰。吾与此山有缘火当速灭。少选雷雨骤作其火都灭。远近惊叹。以太和五年七月十九日。示疾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