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护明大士
【佛学大辞典】
(杂名)释迦如来生于睹史多天,号护明大士。见正宗记一。
显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恶之垢染也。无量寿经上曰:「洗濯垢汗,显明清白。」
观自在六字大明咒
【佛学大辞典】
(真言)大乘庄严宝王经四曰:「是时观自菩萨摩诃萨,与莲华上如来应正等觉,说是六字大明陀罗尼。曰:(归命)(宝)(莲华)(三身三降)此中为金刚部,为宝部,为莲华部,为羯磨部,此四部之全体即佛部也。
观音聪明咒
【佛学大辞典】
(经名)陀罗尼咒经有观世音说咒药服得一闻持陀罗尼,又观音闻持不忘陀罗尼,又续观音感应集有观音智慧咒,殆所谓聪明咒也。
十重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无明,故十地有十重无明。
四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于此无明之惑的缠缚,使人不能出离生死;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四、独头无明,又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六尘之境,因识与境不相应,无明独起,所以叫做独头无明。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无明者,于第一义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惑是也。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
〔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识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故曰相应无明。(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四、独头无明,亦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诸尘之境,识与境不相应,故曰独头无明。
明心见性
【佛学常见辞汇】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
圆明常寂照
【佛学常见辞汇】
六祖惠能所说。谓心性本来是圆满光明与真常不变的,虽然是寂静不动,却能够遍照一切法界,虽然是遍照一切法界,却仍旧还是寂静无动,此乃是无上涅槃之相。
就果位上明小乘之趋向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之果位者,即小乘之趋向。而小乘之极果,即阿罗汉辟支佛是也。阿罗汉辟支佛之果位,可以四句简单表明之。
一、诸漏已尽 已灭尽诸有漏也。
二、梵行已立 已立诸梵行也。
三、所作已办 诸所应作,皆已成办也。
四、不受后有 更不受一切诸有也。
正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二、行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
四、名色 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即是歌罗逻时之名也。
五、六入 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
七、受 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
八、爱 从受中心著,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
九、取 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
十、有 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爱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
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明十二因缘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
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
二、现在五果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
三、现在三因 谓爱、取、有。
四、未来二果 谓生、老死。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佛学次第统编】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
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生也。
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
一、现在十者:
一、无明 大集经云:「何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爱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煖。过去世中业缘感果,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于念心,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内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燋,有风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出入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行也。
三、识 三行因缘,则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著识因缘,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爱 贪著于色,乃至于法,名之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名之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二、此下二因缘属未来也: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老死种种诸苦。
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名因缘觉也。
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曰:
一、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名为无明。
二、为爱造业,名之为行。
三、至心专念名识。
四、识色共行,名为名色。
五、六处生贪,是为六入。
六、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若心贪著,名之为爱。
九、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此等法生,名之为有。
十一、次第不断,名之为生。
十二、次第断故,名之为死。
生死因缘,众苦逼切,名之为恼。乃至意法生贪,亦复如是。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若闻此因缘,心开意解,发无漏慧,亦名因缘觉也。
通明观
【佛学次第统编】
通者从初修习,即通观息、色、心三事。若观息时,即通照色心。若观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闇蔽也。观一达三,彻见无碍,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禅,必发六通三明,故名通明。
一、云何修习?行者从初安心,即观息色心三事,俱无分别。
一、云何观息?谓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想息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虽复明觉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风,性无所有。是则略说观息如相。
二、次观色如,既知息依于身,离身无息,即应谛观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缘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一心谛观头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实,尚自不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尔时无身色可得,心无分别,即达色如。
三、次观心如,当知由有心故,则有身色去来动静,若无此心,谁分别色?色因谁生?谛观此心,藉缘而有,生灭迅速,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达心如。
复次若观息时,既不得息,即达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离故。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阴入界,众苦烦恼,善恶行业,往来五道,流转不息。若了三事无生,则一切法本来空寂。是则略说初心修习之相。
二、其證入相,亦有欲定、未到地定、四禅、四空,种种支林功德。而与根本诸禅,其相永殊。若二乘人,于一一禅中,皆能获得不坏解脱、无碍解脱、三明、六通,故名为通明观。若大士住此一一禅时,即得无碍大陀罗尼也。今亦一往约次第门,较逾十六特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