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78,分179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韦明扬
萧昕(中明 晋陵郡公、晋陵侯 )
史思明(窣干 思明 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别称 应天皇帝 )
孟匡明(别称 孟匡朝 )
皇甫惟明
李叔卿(万 )
僧明瓒(别称 懒瓒、懒残 大明禅师 )
李季卿(别称 恢博君子 )
李亨( 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绍、浚、亨、玙、绍 肃宗皇帝、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肃宗帝 庙号 肃宗、唐肃宗 嗣升 陕王、忠王 )
归崇敬(正礼 宣 )
崔明允
郑叔则( 懿 )
贺兰进明
蒋将明
司空曙(文明、文初 行第 十四 )
韦明扬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玄宗开元十八年,自右清道府率授湖州刺史。迁赵州刺史。后官华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9或702—791 【介绍】: 唐河南人,祖籍南兰陵,字中明。萧恢七世孙。少补崇文进士,玄宗时二举博学宏辞,累迁宪部员外郎,为哥舒翰掌书记。肃宗时,累迁秘书监,代宗时转国子祭酒。大历初出使回鹘,有折冲之功。德宗时,朱泚乱,昕徒步至奉天从帝,迁太子少傅。贞元初,兼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9—791 字中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首举博学宏词科,天宝初复举宏词,累迁左拾遗、宪部员外郎、起居郎,天宝十四载(755)为兵马元帅哥舒翰判官。萧宗至德年间任中书舍人,张巡亡,萧昕诔其行。迁礼部侍郎,知宝应二年、广德二年贡举。代宗永泰元、二年任国子祭酒。大历三年(768)以右散骑常侍充回鹘吊祭使。十二年迁工部尚书。德宗建中四年(783)拜太子少傅,封晋陵郡公。贞元五年(789)以太子少师致仕,七年夏卒,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懿。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昕字中明。河南人。少举崇文进士。再中博学宏词科。累迁左拾遗。哥舒翰为副元帅。辟掌书记。翰败。入蜀。累迁秘书监。代宗幸陕。转国子祭酒。大历初转工部尚书。封晋陵侯。德宗幸奉天。迁太子少傅。爵郡公兼礼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贞元七年卒。年九十三。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 【介绍】: 唐宁夷州突厥族人,初名窣干,玄宗赐名思明。通六蕃语。与安禄山同乡里,长相善,俱为捉生将。后迁大将军。天宝中,以功累授平卢兵马使。禄山叛,使思明略定河北。安庆绪杀禄山称帝,思明复并其众归于唐,诏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朝廷恐其变,使乌承恩密图之,事泄,思明再叛。肃宗乾元二年,僭号称大圣燕王于魏州,遂进兵援庆绪,解邺城之围。寻又杀庆绪等,并其众。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以子史朝义攻陕,兵败,将诛而释之,后为朝义与其下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1 本名窣干,营州(今辽宁朝阳)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约生于中宗时。玄宗开元间在幽州,为折冲。天宝初,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十一载(752)迁北平太守。安禄山奏为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十四载随安禄山叛,率军陷河北诸郡。次年,伪授范阳留后。肃宗至德二载(757)降唐,封归义王、范阳节度使。次年底复叛。乾元二年(759),潜称大圣周王。旋杀安庆绪,改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史思明好作诗,但不知押韵。《全唐诗》存诗一首。另《安禄山事迹》卷下另存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任翰林供奉。迁左拾遗。天宝二年,因试判失准,贬贺州。又曾任御史、左司员外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任翰林供奉。后任左拾遗。天宝二年(743)因试判失准而贬贺州。又曾任御史、左司员外郎。事迹散见《封氏闻见记》卷四与卷八、《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等,另参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唐翰林供奉辑录》。《全唐诗》存诗1首,误署作孟匡明。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
匡朝。开元末官御史。迁左司员外郎。擢翰林学士。
皇甫惟明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十七年,为忠王友,因奏事面陈与吐蕃通和之便,诏充使往吐蕃通问。天宝元年,为陇右节度使,破吐蕃大岭等军。又攻石堡城,不能克。五载,兼河西节度使、鸿胪卿。旋因与韦坚善,为李林甫所劾,贬播州太守。寻被杀于黔中。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惟明。天宝元年官陇右节度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雍州万年人,字万。李适子。弱冠以明经及第。玄宗开元间历任鹿邑、虞城、金城三县尉,与李白有过从。天宝间卒。有集,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万,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工部侍郎李适之子。弱冠以明经及第。玄宗开元间历任鹿邑、虞城、金城三县尉。与李白有过往。天宝间卒。有文集,已佚。事迹据《金石萃编》卷九四李季卿撰《三坟记》,参岑仲勉《贞石證史》所考。《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玄宗时禅僧。开元间至嵩山,师北宗僧普寂。后居衡山,性懒而食残,时称懒瓒,或懒残。然出言皆契佛理,时人或以为弥陀佛应身。天宝初,入南岳寺为执役僧。肃宗时,曾预言避居南岳之李泌将领取10年宰相,后果应验。卒谥大明禅师。《宋高僧传》卷一九、《祖堂集》卷三有传。《祖堂集》及《景德传灯录》卷三〇收其长篇歌行1首。北宋黄庭坚曾书此歌,明董其昌误断为王梵志作,《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初谒嵩山普寂禅师。得心法。寻游衡山。执役南岳寺。历二十年。未尝言劳苦。遂隐居石廪峰。以极道趣。李泌方年少读书。嗜静僻。尝筑室其地。不甚远。夜闻梵呗音。且往见之。正值瓒发牛粪火出芋以啖。而泌拜于前。瓒徐指炉旁地曰。可席此。因分半芋以啖之。无复他语。刺史岁脩祀事岳祠下。而颓石碍行路。石甚钜。遣里胥挽除之。役数百人。瓒悯其骚动。悉谢去。稍举足蹴之。转石抵山下。声若雷震。虎害颇众。瓒独坐召一大虎前伏。出尺箠使衔之曰。宜为吾痛鞭诸所害人者。大虎去。虎暴由是遂绝。世率称神异。卒谥大明禅师。有所著歌词。载传镫录。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明瓒者。未知氏族生缘。初游方诣嵩山。普寂盛行禅法。瓒往从焉。然则默證寂之心契。人罕推重。寻于衡岩闲居。众僧营作我则晏如。纵被诋诃殊无愧耻。时目之懒瓒也。一说伊僧差越等夷。或随众斋餐。或以瓦釜煮土而食。云是弥陀佛应身。未知何證验之。一云好食僧之残食。故残也(残上声呼)或随逐之则时出言语皆契佛理。事迹难知。天宝初至南岳寺执役。尽专一寺之上。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也。如是经二十年。相国邺公李泌。避崔李之害隐南岳。而潜察瓒所为。曰非常人也。听其中宵梵呗响彻山谷。李公情颇知音能辩休戚。谓瓒曰。经音悽怆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时将去矣。候中夜李公潜往谒焉。望席门自赞而拜瓒。大诟仰空而唾曰。是将贼我。李愈加郑重。唯拜而已。瓒正发牛粪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跪捧尽食而谢。谓李公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李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路极严忽中夜风雷而一峰颓下。其缘山蹬道为大石所拦。乃以数牛縻绊而挽之。又以数百人鼓噪以推之。物力竭而石愈固。更无他术。瓒曰。奚用如许繁为。我始去之。众皆大笑。瓒遂履石而动。忽转盘而下。声若震雷。山路既开。众僧礼而踊跃。一郡呼为至圣。太守奉如神明。瓒悄然乃怀去意。寺外虎豹忽尔成群。日有杀伤无由禁止。瓒曰。授我一小箠为尔驱除。众曰。大石犹可推虎豹当易制。遂与之荆梃。皆蹑后以观之。出门见一虎衔之而去。瓒既去矣。虎亦绝踪矣。李邺公于天宝末肃宗北巡至灵武即位。遣使访召。会泌自嵩颖奔赴行在所。帝喜用之俾掌枢务权逾宰相判广平王府司马事。肃宗曰。卿为朕师友。今父子三人资卿道义。寻为崔圆李辅国害其能。泌惧乞游衡岳。诏许之。绝粒数年。遂见瓒焉。后终居相位。一如瓒之悬记矣。敕谥大明禅师。塔存岳中云。
神僧传·卷第七
懒残者。唐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馀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已二十年矣。时邺侯李沙寺中读书。察懒残所为曰非凡物也。听其中宵梵唱响彻山林。李公情颇知音能辨休戚。谓懒残经音先悽惋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时将去矣。候中夜李公潜往谒焉。望席门通名而拜。懒残大诟仰空而唾曰。是将贼我。李公愈加谨敬。唯拜而已。懒残正拨牛粪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尽食而谢。谓李公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公又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甚严。忽中夜风雷而一峰颓下。其缘山磴道为大石所栏。乃以十牛縻绊以挽之。又以数百人鼓噪以推之。物力竭而石愈固。更无他途可以修事。懒残曰。不假人力我试去之。众皆大笑以为狂人。懒残曰。何必见嗤。试可乃已。寺僧笑而许之。遂履石而动。忽转盘而下。声若震雷。山路既开。寺僧皆罗拜。一郡皆呼至圣。刺史奉之如神。懒残悄然乃怀去意。寺外虎豹忽尔成群。日有杀伤无由禁止。懒残曰。授我箠为尔尽驱除之。众皆曰。大石犹可推虎豹当易制。遂与之荆挺。皆蹑而观之。才出门见一虎啣之而去。懒残既去虎亦绝踪。后李公果十年为相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67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李适子。工文词。玄宗开元初,明经及第,复登博学弘辞科,再迁鄠县尉。肃宗朝,历户、吏二部郎中,累迁中书舍人,贬通州别驾。代宗即位,征为京兆少尹,复为中书舍人。由秘书少监迁吏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奉使河南、江淮宣慰。大历二年,改右散骑常侍。性豁达,善与人交,在朝以推贤进士为务,士以此多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能文,举明经,博学宏辞。肃宗时为中书舍人。代宗时累官右散骑常侍。时称恢博君子。卒赠礼部尚书。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八
季卿。京兆人。明经擢第。代宗朝官潮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62 【介绍】: 唐朝皇帝。玄宗第三子。初名嗣升,改名浚,又改名玙、绍,再更名亨。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立为太子。安禄山之乱,随玄宗奔蜀,至马嵬,支持禁军杀杨国忠,逼帝缢死杨贵妃。乃还灵武,即帝位,尊玄宗为太上皇。后借回纥兵,命郭子仪收复两京。在位七年,宠信张良娣及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等,致兵祸不断。宝应元年,李辅国等杀张皇后,拥立太子,乃惊忧卒。谥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全唐文·卷四十二
帝讳亨。元宗第三子。景云二年生。初名嗣升。先天元年封陕王。开元十五年徙封忠王。改名浚。又改名玙。二十六年六月册为皇太子。改名绍。天宝三载改今名。十五载七月即位于灵武郡。至德三载正月。上皇册帝尊号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乾元二年正月。上尊号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在位七年。年五十二。谥曰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99 【介绍】: 唐吴人,字正礼。少勤学,以经业擢第。玄宗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授左拾遗。累迁主客员外郎。代宗幸陕,召问得失,崇敬极陈生民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大历初,授仓部郎中,充吊祭、册立新罗使。德宗时官至工部尚书,以兵部尚书致仕。卒谥宣。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崇敬字正礼。苏州吴郡人。擢明经。调四门助教。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高第。累迁膳部郎中。大历中为国子司业兼集贤学士。贬饶州司马。建中时累授光禄大夫。加特进检校户部尚书。改兵部致仕。贞元十五年卒。年八十八。赠左仆射。谥曰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三
明允。博陵人。天宝二年官朝议郎左拾遗内供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5—785 【介绍】: 唐荥阳人。明经及第。累官至御史、屯田员外郎,转库部员外郎。代宗大历初为河南副元帅王缙僚佐。拜吏部员外郎,转刑部郎中。德宗建中中,为天平节度副使。二年,为东都畿观察使。迁东都留守兼河南尹,加户部侍郎。入为尚书左丞。迁太常卿。贞元三年,转京兆尹。与裴延龄不协,贬永州长史。转信州刺史,迁福建观察使。卒谥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十六年登进士第。天宝末为北海太守。安禄山叛,进明赴肃宗行在灵武,授河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以重兵守临淮,日与诸将张乐高会。尹子奇围睢阳,张巡遣南霁云至临淮告急,进明拥兵不救,睢阳遂陷。后贬溱州司马。进明好古博雅,工诗能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进士及第,历仕殿中侍御史兼内供奉,主客员外郎。天宝中,始以尚书郎超拜名郡,进明遂任信安郡太守。安史乱起,徙为北海太守,后率兵至平原,与颜真卿合师抗安史军。肃宗至德二载(757)因谗毁房琯,符肃宗意,授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安史乱军围睢阳,进明拥兵观望,张巡遣南霁云乞师,进明不肯出兵。乾元二年(759)坐第五琦党,贬溱州员外司马,后不知所终。生平散见李华《衢州刺史厅壁记》、《唐诗纪事》卷一七、《唐才子传》卷二。进明善诗能文,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其诗7首,评曰:“有古诗八十首,大体符合阮公。又《行路难》五首,并多新兴。”《全唐诗》存诗7首。
唐诗汇评
贺兰进明,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开元十六年(728)登进士第,累官主客员外郎。天宝末,任信安太守。安史乱起,徙北海太守,赴肃宗灵武行在,授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临淮。安史叛军围睢阳,张巡遣南霁云突围至临淮求救,进明不肯出兵,致睢阳陷落。后坐第五琦党,贬溱州员外司马,不知所终。《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进明。开元十六年进士。肃宗朝历北海太守。移南海太守。摄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旋正授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后贬秦州司马。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员外好古博达,经籍满腹,其所著述一百馀篇,颇究天人之际。又有古诗八十首,大体符于阮公。又《行路难》五首,并多新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常州义兴人,徙居河南。玄宗天宝末,辟河中使府。安禄山叛,以计佐其帅,全并、潞等州。两京陷,被拘,乃阳狂以免。后虢王引致幕府,历迁侍御史、左司郎中、国子司业、集贤殿学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90? 【介绍】: 唐广平人,一说京兆人,字文明,一作文初。登进士第。代宗永泰中至大历初,累官左拾遗,于长安与卢纶、独孤及、钱起等唱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后贬为长林丞。德宗贞元初,以水部郎中衔任职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官终虞部郎中。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0? 字文明,一作文初,排行十四,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卢纶表兄。早年曾赴京应试,不第。安史乱起,避地南方。代宗大历初任洛阳主簿,后入朝为左拾遗。德宗建中年间贬长林县丞。贞元四年(788)前后,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中,官检校水部郎中,终于虞部郎中。事迹散见《新唐书·卢纶传》附、苻载《剑南西川幕府诸公图赞》、《极玄集》卷上、《唐诗纪事》卷三〇、《唐才子传》卷四。今人傅璇琮《司空曙考》颇详备。司空曙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别赠答与羁旅漂泊之作,善以朴实真率之词句表现异乡流落之感与穷愁失意之情。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贼平后送人北归》)、“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卿宿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等,皆深沉含蓄,历来称为警句。长于近体,尤善五律。绝句如《江村即事》、《咏古寺花》、《金陵怀古》,或潇洒雅淡,或浑厚沉著,亦堪称佳作。胡震亨誉为“婉雅闲淡,语近性情”(《唐音癸签》卷七)。《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2卷,《全唐诗》亦编为2卷。
唐诗汇评
司空曙(?-约790),字文明,一字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人,一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安史乱起,避难寓居江南。后登进士第,官主簿。大历末,自左拾遗贬长林丞。贞元初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检校水部郎中。官终虞部郎中。曙乃卢纶表兄,与纶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司空曙诗集》(一作《司空文明集》)二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吴礼部诗话
司空文明结思尤精。
唐才子传
(司空曙)多结契双林,暗伤流景。寄暕上人诗云:“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暄秋雨频。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闲园即事,高兴可知,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如新花笑日,不容熏染。锵锵美誉,不亦宜哉!
《唐诗品》
文明诗气候清华,感赏至到,中唐作者前有继躅,后罕联肩,诵之口吻调利,情意触发,可谓风人之度矣。如“雨(云)白当山雨,风清满峡波”、“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景象依然,模写切至。如“酒杯同寄世,客掉任销年”、“他乡生白发,归国见青山”,情寄宛转,绰有馀思。如“连雁下时秋水在,行人过尽暮烟生”,景物萧然,含思凄惋,虽桓大司马汉南之叹,无是过矣。
诗薮
七言律最难,迄唐世工不数人,人不数篇,初则必简、云卿、廷硕、巨山、延清、道济,盛则新乡、太原、南阳、渤海、驾部、司勋,中则钱、刘、韩、李、皇甫、司空,此外蔑矣。
唐音癸签
司空虞部婉雅闲淡,语近性情,抗衡长文不足,平视茂政兄弟有馀。
《诗源辨体》
曙五言律如“中散诗传画,将军扇续书”,七言律如“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讲席旧逢山鸟至,梵经初向竺僧求”,乃晚唐奇僻之渐,学者所当慎始。
《近体秋阳》
曙诗清气刻思,著手便不同,似其一逞飘萧,儿将逸正,已而过之,诚中唐之人杰也。
《大历诗略》
司空文明诗亦以情胜,真到处与卢允言可云鲁、卫。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沈、宋,而音思就短,弥近晚唐,在大历十人之中,亚于卢、李。七言稀见,“丝结”一歌,㛹娟赠雅。五言则《分流水》,《关山月》,古情跌宕,清言隽永,足以参孟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