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78,分179页显示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康希诜(南金 )
韦安石( 郧国公、郇国公 文贞 )
李贤(明允 世称 章怀太子 潞王、沛王、雍王 章怀 德 )
李嗣真( 承冑 )
许钦明
贺知章(季真 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世称 四明狂监、狂吟老监、吴中四士、贺监 行第 八 )
臧怀亮(时明 上蔡县公、东莞郡公 )
僧玄觉(明道 真觉大师、无相大师、无相 别称 一宿觉和尚 一宿觉 )
韦叔夏( 沛郡公 文 )
崔神庆( 魏县子 )
祝钦明(文思 鲁国公 )
僧玄朗(慧明 左溪 五祖矣 )
田归道( 烈 )
僧法明
张宣明
康希诜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715 【介绍】: 唐人,字南金。年十四明经登第。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转左金吾卫录事参军,拜洛州河清令。历海、濮、饶、房、睦、台六州刺史。有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14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举明经第。累除雍州司马。宰相苏良嗣荐于武则天,历迁德、郑二州刺史,政尚清严,吏民尊畏。久视元年,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寻知纳言事。时张易之等宠横,安石数折辱之,廷臣目之真宰相。中宗神龙元年,罢相,俄迁中书令,封郧国公。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太平公主有异谋,欲引安石,拒不往。复罢政事,留守东都。后以事累贬沔州别驾,发愤卒。玄宗天宝初追谥文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1—714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举明经,授乾封尉。历雍州司兵参军、膳部员外郎、文昌令、雍州司马,并、德、郑三州刺史。久视(700)中,迁文昌右丞,以鸾台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数折辱张易之、武三思,出为扬州长史。中宗神龙初(705),征拜刑部尚书,转吏部尚书,复同三品,迁中书令,封郧国公,为侍中。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复为侍中、中书令。开元元年(713)出为蒲州刺史,转青州刺史。二年贬为沔州别驾,愤激而卒。后谥文贞。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或653—684 【介绍】: 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所生。字明允。少为帝爱,读书一览不忘。永徽六年,封潞王,龙朔元年,徙封沛王。咸亨三年,徙封雍王。上元二年,立为皇太子,寻令监国。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又招诸儒注《后汉书》。武则天宠信之正谏大夫明崇俨为盗所杀,则天疑出贤谋,遣人发贤阴事,废为庶人。则天立,迫令自杀。睿宗时,追谥章怀,世称章怀太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684 字明允,曾名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675),立为皇太子,监国。留心政要,专精坟典,尝招集学者张大安等注范晔《后汉书》。武则天忌之,调露二年(680),废为庶人,幽于巴州。睿宗文明元年(684),则天临朝,逼令自杀,年三十二(据《旧唐书》本传,《新唐书》本传谓卒年三十四)。后睿宗复即位,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后世习称章怀太子。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汇评
李贤(653-684),字明允,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立为皇太子,寻令监国。贤处事明审,留心政要,专精坟典,尝集诸儒张大安等注《后汉书》。武则天忌之,调露二年废为庶人,幽干巴州。文明元年,武后临朝,逼令自杀。睿宗践祚,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全唐诗》存诗一首。
全唐文·卷九十九
贤字明允。高宗第六子。永徽六年封潞王。授岐州刺史。加雍州牧。龙朔元年徙封沛。累进扬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更名德。徙封雍。授凉州大都督。上元元年复名贤。立为皇太子监国。时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密称英王类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贵。宫人潜议。贤乃后姊韩国夫人生。贤闻之疑惧。后数以书让。愈不自安。调露中。崇俨为盗所杀。后疑出贤谋。遣人发其阴事。诏薛元超等杂治之。获甲首数百于东宫。乃废为庶人。迁于巴州。武后得政。诏左金吾将军邱神绩检卫贤第。迫令自杀。年三十二。后贬神绩叠州刺史。复爵雍王。神龙初赠司徒。睿宗立。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96 【介绍】: 唐赵州柏人人,一说滑州匡城人。举明经,补许州司功。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与刘献臣、徐昭同为弘文馆学士中“三少”。高宗奇其才,征拜司礼丞,掌五礼仪注,加中散大夫,封常山子。又拜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后被来俊臣陷,流岭南。暴卒。谥昭。有《续画品录》等。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
嗣真字承冑。赵州柏人人。中明经。累调许州司功参军。直宏文馆。永昌初以御史中丞出为潞州刺史。来俊臣诬以谋反。流藤州。卒赠济州刺史。谥曰昭。神龙初追赠御史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 【介绍】: 唐安州安陆人。许钦寂弟。以军功擢安西大都护、盐山郡公。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出为凉州都督。尝轻骑按部,会突厥默啜兵奄至,被执至灵州。使说降,钦明至城下大呼,以乞物为喻,希其乘夜袭敌,城中不悟其意。遂遇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744 【介绍】: 唐越州永兴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證圣元年进士。初授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张说奏贺知章及徐坚等入书院,同撰《六典》。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性放旷,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擅草隶。天宝初,因病乃上疏度为道士,至乡卒。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44 字季真,排行八,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證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因陆象先引荐,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722),因张说荐,入丽正殿修书。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善谈笑,时人誉为“清淡风流”。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世称贺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估传》),又与李白、杜甫等诗人友善。知章能诗,且善草、隶书。玄宗天宝三载(744),上疏请度为道士,归隐镜湖,不久病逝。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大多散失,今存诗中颇有情味隽永之作。有《贺秘监集》。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断句1,题1。
唐诗汇评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证圣元年(695),棹进士第,又登超拢群类科,授四门博士,累迁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郎、起居郎。开元十年,入丽正殿修《六典》等。十三年,迁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历工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天宝三载,因病恍偬,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许之,返乡不久卒。知章工书能诗,尤善草隶,神龙中与吴越文士包融、张旭、张若虚俱以文词杨名上京,合称“吴中四士”。性放旷,晚年无复拘检,自号“四明狂客”。又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后人辑有《贺秘监集》一卷行世。《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证圣初擢进士第,陆象先引为太常博士,累迁秘书监。天宝三载请为道士还乡里,未几卒,年八十六。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
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第进士。开元中累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充皇太子侍读。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授秘书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天宝三载。上疏请度为道士。还乡里。元宗亲制诗赠行。卒年八十六。肃宗立。赠礼部尚书。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知章)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
旧唐书本传
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载酒园诗话又编》
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罝张于初,列贺于盛耳。
臧怀亮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2—729 【介绍】: 唐高密东莞人,字时明。臧怀恪兄。弱冠应穿叶附枝举及第,累官安北副都护。玄宗开元初,以功迁单于都护。改灵州都督,转鄯州都督兼河源军使。改鄯州都督兼陇右节度副大使。复兼胜州都督、朔方军大总管,封上蔡县公。迁安东都督、平卢节度使。所至多著军功。进封东莞郡公,以左羽林大将军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永嘉人,字明道。俗姓戴。住温州龙兴寺。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卒谥真觉大师。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卒谥无相大师。《宋高僧传》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觉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赐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姓戴氏。永嘉人也。其兄宣。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居龙兴寺。素业定。乃于所居之寺侧。立禅室以进脩。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初到𢹂瓶锡。绕祖三匝。祖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行方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觉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即辞。祖曰。返太速乎。觉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觉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觉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觉曰。分别亦无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病。时谓一宿觉。自是学者辐辏。化被天下。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端坐如入定。寿四十九。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之阳。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嗣其化。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以纪行业。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以行世。后谥无相。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玄觉。字明道。俗姓戴氏。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讳烈。渡江乃为永嘉人也。总角出家龆年剃发。心源本净智印全文。测不可思解甚深义。我与无我恒常固知。空与不空具足皆见。既离四病亦服三衣。德水沐其身。所以清净。良药治其眼。所以光明。兄宣法师者。亦名僧也。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觉本住龙兴寺。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构禅庵。沧海荡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莱仙客岁月往还。华盖烟云晨昏交集。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神钟震来妙屋化出。觉居其间也。丝不以衣耕不以食。岂伊庄子大布为裳。自有阿难甘露作饭。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或曰。觉振锡绕庵答对。语在别录。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然终得心于曹溪耳。既决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觉。犹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动僧侣悲号。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春秋四十九。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叹曰。人物骈阗花舆蓊蔚。何用之为。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数人同闻皆莫测之。寻而述之曰。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远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测。后匪久此师舍寿。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馀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来。空中有声云。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觉唱道著明修證悟入。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朗贻书招觉山栖。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拘情于讲。回书激劝。其辞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达者韪之。终敕谥号无相。塔曰净光焉。
韦叔夏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7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韦安石兄。擢明经第。精通《三礼》。高宗调露时,累拜太常博士。帝卒,山陵旧仪多废缺,叔夏与贾大隐、裴守真等草创撰定,进春官员外郎。武则天享明堂,凡所沿改,皆叔夏等所裁讨,每立一议,众咨服之。历迁成均司业、春官侍郎。中宗复位,转太常少卿。官终国子祭酒。有《五礼要记》。
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九
叔夏。宰相安石兄。举明经。调露时累除太常博士。长安中累擢春官侍郎。转太常少卿。进银青光禄大夫。拜国子祭酒。封沛郡公。卒年七十馀。赠兖州都督修文馆学士。谥曰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贝州武城人。崔义玄次子。举明经。武则天时累迁并州长史。初并州隔汾水为东西二城,神庆跨水联堞,合而一之,省防御兵数千。长安中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徙太子右庶子,封魏县子。历司刑卿。坐张昌宗党,流钦州,卒。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四
神庆。贝州武城人。举明经。武后长安中官太子右庶子。封魏县子。神龙初。坐前推张昌宗狱不实流钦州。卒年七十。后赠幽州都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始平人,字文思。举明经。武周长安元年累迁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中宗复位,擢国子祭酒。中宗景龙三年帝将郊,钦明与郭山恽阴迎韦后意,谓后有郊天地之理,帝用其言。又尝于群臣宴上据地作八风舞,卢藏用有“五经扫地”之叹。睿宗景云初被劾,贬饶州刺史。后徙洪州都督,入为崇文馆学士,寻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 字文思,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明经及第,为东台典仪。武后天授二年(691),又中英才杰出业奥大经科,拜著作郎。长安元年(701)迁太子率更令、太子少保。中宗即位,擢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历刑、礼二部尚书,仍知国事,累封鲁国公。神龙二年(706)贬为申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睿宗景云元年(710)贬饶州刺史,徙洪州都督。玄宗先天元年(712),在崇文馆学士任,寻卒。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元和姓纂》卷一〇,史崇《妙门由起序》。钦明通五经,兼涉众史百家之说。亦善文,曾预修《则天皇后实录》、《散颁格》。《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七
钦明字文思。京兆始平人。举明经。永淳天授閒又中英才杰出业奥六经等科。拜著作郎。长安初累迁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进太子少保。中宗立。擢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历刑礼二部尚书兼修国史。累封鲁国公。景龙三年。中宗将祀南郊。钦明希旨言皇后当助祭。于是韦后为亚献。景云初。侍御史倪若水劾论其事。左授饶州刺史。徙洪州都督。入为崇文馆学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54 【介绍】: 唐僧。乌程人,字慧明。俗姓傅。九岁出家。后至光州从岸律师受具足戒。博览经论,尤精《涅槃经》。曾从天台宗慧威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重修观法。隐居左溪岩,世称“左溪尊者”。有《法华经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玄朗字慧明。俗姓傅氏。东阳乌伤人。大士六世孙浦江。江夏太守拯公之后。九岁出家。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天宝十三年卒。年八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人。自江夏太守拯避地江左。遂占藉婺之乌伤。朗则梁大士翕之六世孙也。母葛氏梦。乘羊车行虚空中。寤有妊。逮产笑而不啼。甫九岁即出家。依师诵竺典。日能覆习七纸。如意元年。五月十九日。诏度配居清泰寺。弱冠依岸律师受具于光州。学贯毗尼。后于经论。无不研究。而尤善涅槃。稔闻天台宗旨之妙。乃诣东阳天宫寺。禀慧威师止观法门。遁迹左溪岩中。世因以为号。发愿期生兜率。尝于寺之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偶焚香敛念。辄感五色神光。观者群拥。时有盲狗。每至则长嗥宛转于地。朗怜之为忏悔。仅旬浃狗双目竟明。 优游丘。壑。诲饬徒众。日不怠。疏衣粝食。四十馀年。无小变。且使弟子禀灵营构屋庐。缮治像设。复砖累二塔。而所居之规抚益。备。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微疾终。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灵舆塔之岩中。其平生所著。法华经科文二卷。以付弟子道宾慧徒法源神邕守真。道遵道原清辨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玄朗。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曹魏世避地于江左。则梁大士翕之六代孙。遂为乌伤人也。母葛氏初妊梦乘羊车飞空蹑虚。而觉身重。自兹已后荤血恶闻。殆乎产蓐亦如初寐。觉后心轻体安。婴儿不啼唍尔而笑。九岁出家。师授其经日过七纸。如意元年闰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弱冠远寻光州岸律师受满足戒。旋学律范。又博览经论搜求异同。尤切涅槃。常恨古人虽有章疏。判断未为平允。往在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商确秘要。虽互相述许大旨未周。闻天台一宗可以清众滞。可以趣一理。因诣东阳天宫寺慧威法师。威禀承括州智威。时传威是徐陵后身灌顶师之高足也。朗亲附之不患贫苦。达法华净名大论止观禅门等。凡一宗之教迹研覈至精。后依恭禅师重修观法。博达儒书兼闲道宗。无不该览。虽通诸见独以止观以为入道之程。作安心之域。虽众圣继想而以观音悲智为事行良津。游心十乘谛冥三观。四悉利物六即体遍。虽致心物表身厌人寰情捐旧庐志栖林壑。唯十八种十二头陀。隐左溪岩。因以为号。独坐一室。三十馀秋。麻纻为衣粝蔬充食。有愿生兜率宫必资福事。乃构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乃焚香敛念。便感五色神光。道俗俱瞻叹未曾有。此后或猿玃来而捧钵。或飞鸟息以听经。时有盲狗来至山门。长嗥宛转于地。朗悯之焚香精诚为狗忏悔。不踰旬日双目豁明。至开元十六年。刺史王上客屈朗出山暂居城下。朗辞疾仍归本居。厥后诲人匪倦讲不待众。一郁多罗四十馀年。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食无重味居必偏厦。非因寻经典不然一烛。非因觐圣容不行一步。其细行修心盖徇律法之制。遂得远域沙门邻境耆耋拥室填门。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其寺宇凋弊。乃指授僧灵禀建其殿宇。形像累二砖塔。缋事不用牛胶。悉调香汁。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一日顾谓门人曰。吾众事云毕年旦暮焉。以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终。春秋八十有二。僧夏六十一。置塔于岩所。生常撰法华经科文二卷。付法弟子衢州龙丘寺道宾。净安寺慧从。越州法华寺法源神邕。常州福业寺守真。苏州报恩寺道遵。明州大宝寺道原。婺州开元寺清辩。龆年慕道志意求师。不踰三年思过半矣。行其道者号左溪焉。第其传法号五祖矣。禹山沙门神迥著乎真赞矣。 系曰。观其唐世已上求戒者。得自选名德为师。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立司存主之。不由己也。朗之求戒不其是乎。如是师资相练恩义所生。脱临事请为则喻同野马也。
田归道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长安人。田仁会子。明经及第。累擢左卫郎将。武周圣历初使突厥,默啜执之,将加害,色不变,乃免之。归朝言默啜必反,已而果然,擢夏官侍郎。中宗时累官右金吾将军。卒谥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荆楚人。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中宗神龙元年,入长安,访诸高达。会诏僧道议《化胡成佛经》真伪,未能定,法明以理质问,道流无以对,由是知名,帝遂敕废此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荆楚江陵人也。学兼内外。辩慧尤雄。肆然而能以戒范自持。神龙初。游京师。会诏僧道。定化胡成佛经真伪。时上御内殿。百官皆侍立。方诸大德。与黄冠抗论。纷哗不已。明忽出众语曰。老子汉人也。胡蕃国也。土地不同。则言音亦异。当其化胡成佛之际。为作汉音耶。作蕃音耶。苟以汉音。则蕃国有所不解。以蕃音。则此经之至。宜须翻译。然未审此经是何朝代。何年月。何等三藏翻译之耶。道士噎默无以对。 九月十四日。诏天下。悉毁弃其本。无复存。仍仰所在官吏。严加禁治。且刻明语于洛之白马寺。以示将来。 于是制曰。朕叨居宝位。再安宗社。展明禋之大礼。降雷雨之鸿恩。爰及缁黄。兼申惩劝。如闻天下道观。皆画化胡成佛变相。僧寺亦画玄元之形。两教尊容。二俱不可。制到后限十日内。并须除毁。若故留者。仰当处官吏。科违制罪。其化胡经。累朝明诏禁断。近闻在外颇复流行。自今后。其化胡经。及诸记录。有化胡事。并从除削。若有私蓄者。准制科罪。 俄而洛京大恒观主桓道彦。上表论执。上批答曰。朕以匪躬。忝承丕业。虽抚宁多失。而平恕寔专。矧夫二姓重光玄元统序。岂忘老教。偏意释宗。朕志款还淳。情存去伪。理乖事舛者。虽在亲而必除。义符名当者。虽有怨而必录。顷以万几之暇。略寻二教之文。至于老君道德二篇。妙绝希夷之境。天竺有空二谛。理总真如之谈。莫不敷畅玄门。阐扬至赜。何假化胡之伪。方盛老君之宗。义有差违。文无典故。言成佛则四人不同。论弟子则多闻舛互。尹喜既称成佛。已甚凭虚。复云化作阿难。更成乌合。鬼谷北郭之辈。未践中天。舍利文殊之伦。妄彰东土。胡汉交杂。年代亦乖。履水而说涅槃。曾无典据。蹈火而谈妙法。有类俳优。诬诈自彰。宁烦缕说。经非老君所制。毁之则宁曰孝亏。文是鄙人所谈。除之则更彰先德。来言虽切。理实未安。宜悉朕怀。即断来表。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法明。本荆楚人也。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中宗朝入长安游访诸高达。适遇诏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诸高位龙象抗。禦黄冠。翻覆未安𦤞𭺠难定明。初不预其选出场擅美。问道流曰。老子化胡成佛。老子为作汉语化。为作胡语化。若汉语化胡。胡即不解。若胡语化此经到此土便须翻译未审此经是何年月何朝代。何人诵胡语何人笔受。时道流绝救无对。明由此公卿叹赏。则神龙元年也。其年九月十四日下敕曰。仰所在官吏废此伪经。刻石于洛京白马寺以示将来。敕曰。朕叨居宝位惟新阐政。再安宗社展恭禋之大礼。降雷雨之鸿恩。爰及缁黄兼申惩劝。如闻天下诸道观皆画化胡成佛变相。僧寺亦画玄元之形。两教尊容二俱不可。制到后。限十日内并须除毁。若故留仰。当处官吏科违敕罪。其化胡经累朝明敕禁断。近知在外仍颇流行。自今后其诸部化胡经及诸记录。有化胡事并宜除削。若有蓄者准敕科罪。其月洛京大恒道观主桓道彦等上表固执。敕批曰。朕以匪躬忝承丕业。虽抚宁多失。而平恕实专。矧夫三圣重光玄元统序。岂忘老教偏意释宗。朕志款还淳情存去伪。理乖事舛者虽在亲而亦除。义符名当者虽有怨而必录。顷以万机馀暇略寻三教之文。至于道德二篇。妙绝希夷之境。天竺有空二谛理秘真如之谈。莫不敷畅玄门阐扬至赜何假化胡之伪。方盛老君之宗。义有差违文无典故。成佛则四人不同。论弟子则多闻舛互。尹喜既称成佛。已甚凭虚。复云。化作阿难更成乌合。鬼谷北郭之辈。未践中天。舍利文殊之伦。妄彰东土。胡汉交杂年代亦乖。履水而说涅槃。曾无典据。蹈火而谈妙法。有类俳优。诬诈自彰宁烦缕说。经非老君所制。毁之则匪曰孝亏。文是鄙人所谈。除之则更彰先德。来言虽切理实未安。宜悉朕怀即断来表。明之口给当代无伦。援护法门。由之禦侮。恶言不入耳。其是之谓乎。 系曰。化胡经也二教不平其争多矣。无若法明一言蔽之。设或凝神抒思。久不可酬。况复万乘之前孰能卒对。昔杨素见嵩阳观画化胡。素曰。何不化胡成道而成佛乎。道士无言。观夫明之垂问义含两意。正为化胡成佛。旁衅诸天仙言语与人不同。天言传授诸经是谁辩译。其犹一箭射双凫。又若一发两豵之谓欤。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荆楚人。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中宗朝。入长安游访诸高达。适遇诏。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诸龙象。抗禦黄冠。翻覆未安。𦤞𦤞难定。明初不预其选。出场问道流曰。老子化胡成佛。老子为作。汉语化。为作胡语化。若汉语化胡。胡即不解。若胡语化。此经到此土。便须翻译。未审此经是何年月。何朝代。何人诵胡语。何人笔受。时道流绝救无对。公卿莫不叹赏。神龙元年九月十四日。下敕曰。仰所在官吏废此伪经。刻石于洛京白马寺。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为人有胆气,尝为郭元振判官,出使至三姓咽面。历左拾遗、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玄宗先天二年(713)前后,尝以左拾遗监姚巂诸军事,兼招慰使,亲往蜀中验察山势民情,移牒益州长史陆象先,劝其罢凿岷山开路之役,蜀人因此得免苦役。能文工诗。尝山行见孤松,赏玩久之,乃赋《山行见孤松成咏》诗。凤阁舍人梁载言称此诗“文之气质,不减于长松”。所赋《使至三姓咽面》诗,时人亦“称为绝唱”。事迹散见《大唐新语》卷八、卷九。《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宣明官左拾遗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监姚巂诸军事兼招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