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78,分179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明解(昭义 姚 )
释明隐
释明慧
狄仁杰(怀英 燕国公、梁国公、梁公 文惠 )
沈元明
皇甫文备(孝忠 )
释慧明( 王 )
僧义净(文明 别称 净义、张文明 张 )
席元明
许天正(允心 云峰 )
孟玄一(味真 )
崔玄炜( 文献 )
明崇俨( 庄 )
徐有功( 弘敏、宏敏 忠正 东莞县男 )
释慧明( 焉 )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1 字昭义,俗姓姚,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幼出家于长安普光寺。有文藻,工琴、书、画,时称三绝。太宗贞观十三年(639),书《智该法师碑》。高宗显庆五年(660)受荐住持西明寺,然为弘福寺僧灵闰所阻。后诏征四科,乃应诏自举,射策登第。与友人欢会时,作诗述志,轻慢佛法。旋卒。或传其卒后曾托梦于人,云不信佛而致灾,并作诗自悔。《续高僧传》卷三五有传。《全唐诗》收其卒后托梦之诗。《释氏自镜录》卷上收其述志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明解,字昭义,俗姓姚,吴兴武康人。京师普光寺僧。龙朔元年八月卒。补诗一首。(《全唐诗》卷八六五鬼诗中录明解卒后《遗画工诗》一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姚。住京师普光寺。精爽敏悟。心游才艺。琴诗书画京师有声。然负气傲物。渐渍污俗。为长者善类所不取。龙朔中。诏凡三教之有学术伎能者。策试东都。第其优劣。以备擢用。解即罢道。欲因此际。以趋贵显。遽褫去其所著袈裟曰。吾今脱此驴皮。与在人教矣。遂置酒集诸士友。赋诗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归。不久病卒。后见梦于僧之相善者曰。解以不信故。生恶道中。愿以畴昔纳交之情。恤其饥渴。僧为设食祭之。又梦致感谢意。 而当时画工。有同役者。亦梦之曰。我生处极恶。思得功德。无由以办。以卿之力。傥能书经一两卷耆。则所获多矣。且复诵其所作诗。使习熟。而忆持之。乃已。画工性殊钝。诵凡十八过。其诗曰。握手不能别。抚膺聊自伤。痛矣时阴短。悲哉泉路长。野林惊晚吹。荒隧落寒霜。留情何所赠。性斯内典章。嗟乎。明解一念之失。万劫之累也。悲夫 洺州宋尚礼。家世儒者。其文章。好为谲诡轻薄语。所处素窘俭。屡乞贷戒德寺。久而僧益厌苦之。尚礼作伽斗赋以诮。流俗争诵。以为口实。贞观中。尚礼病甚。怅惋扰攘。两目圆赤。现饿鬼相。见者咸畏。少时绝。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明解者。姓姚。住京师普光寺。有神明薄知才学。琴诗书画京邑有声。然调情敞恍。颇以知解自傲。于诸长少无重敬心。至于饮啖不异恒俗。会龙朔之中。徵诸三教有能观国者策第宾王。解因此际往赴东都策第及之。行次将仕乃脱袈裟。吾今脱此驴皮。预在人矣。遂置酒集诸士俗。赋诗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归云云。不久病卒。与友僧梦曰。解以不信。故今生恶道甚患饥渴。如何不以故情致一食耶。及觉遂列食于野祭之。又梦极惭愧云云。又下梦于画工先来同役者曰。我以不信敬生处极恶。思得功德无由可办。卿旧与相知。何为不能书一两卷经耶。又遗其诗曰。握手不能别。抚膺聊自伤。痛矣时阴短。悲哉泉路长。野风惊晚吹。荒隧落寒霜。留情何所赠。惟斯内典章。画工不识书。令诵十八遍已便去。遂觉向诸僧俗说之。嗟乎明解可惜一生妄存耶。我自陷千载。斯谓徒生徒死。大圣岂虚言哉。贞观中。洺州宋尚礼者。薄学有神明。好为谲诡诗赋。罢县还贫无食。好乞贷至邺戒德寺贷粟。数与不还。又从重贷不与之。因发愤造悭伽斗赋。可有十纸许。加饰庄严悭态时俗。常诵以为口实。见僧辄弄。亦为黄巾所笑。及礼将死。谤毁自当。两目圆赤。见者咸畏。吁嗟扰攘。少时而绝。
释明隐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少学次第观。十一切入。而所居专在五台。始则中台。木瓜谷寺。三十年。又佛光山寺七年。又大孚寺九年。志道之徒。相从不绝。缁白供事。填委山林。永徽二年。代州都督。以隐先隶昭果寺。于是追还。俾领寺任。龙朔元年。十月卒于寺。端坐熙怡。如在禅定。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明隐者。少习禅学。次第观十一切入。在中台北木瓜谷寺三十年。唯以定业馀无所怀。又往佛光山寺七年。又住大孚寺九年。志道之徒相从不绝。道俗供事填委山林。永徽二年。代州都督。以昭果寺僧徒事须纲领。追还寺任。辞不获免。龙朔元年十月。卒于此寺。端坐熙怡如在久定。其五台山有故宕昌寺。甘泉美岫往而忘返。有僧服水得仙。身如罗縠。明见藏府骨髓。武德年末行于山泽。今村中父老目者十馀人说之。五台山者。斯为神圣所憩。中台最高。所望诸山并下。上有大泉名曰太华。傍有二塔。后诸小石塔动有百千。云是孝文从北恒安至此所立。石上人马大迹俨然如初。从中台东南三十里。至大孚灵鹫寺。南有花园。前后遇圣。多于此地。有东西二道场。中含一谷西北上八里许。有王子烧身塔。寺元是齐帝第三子。性乐佛法思见文殊。故来山寻。如其所愿烧身供养。因而起塔。所将内侍刘谦之。于此寺中七日行道。祈请文殊。既遇圣者掩复丈夫。晓悟华严经义。乃造华严论六百卷。今五台诸寺收束犹有三百许卷。近龙朔中。主人令会昌寺僧会赜。两度将功德物往彼修补塔尊仪。与五台县官同往。备见圣迹。异香钟声相续不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志求大乘。尽讲诵夜。未尝睡瞑。麟德元年。玄奘三藏示灭于京兆北坊之玉华宫。时慧方于大慈恩寺夜绕佛堂行道三鼓矣。见白虹四道南北贯东井下。映塔院。慧念以为传记所载。昔世尊涅槃白虹十二道。贯太微。今其数虽减。世尊三分之二。然非圣人莫足当之。其无乃玉华法师遽如许耶。诘且以其事白众。众未之信。却后九日。讣闻因大叹服。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明慧。不知何许人也。简默恭己约志蠲明。耐乎寒馁誓求大乘。精进之铠介躬。睡眠之魔退迹。是以初中后夜念诵经行。时玄奘三藏在京兆北坊部玉华宫翻大般若经毕。麟德元年示灭。其夜子时慧旋绕佛堂。忽见北方有白虹四道从北亘南横跨东并直势贯慈恩塔院历历分明。慧心怪焉。即自念曰。昔如来灭度。白虹十二道。从西贯于太微。于是有双林之灭。今有此相将非玉华法师有无常事邪。申旦向众述其所见。众咸怪之。至九日凶问至京。正符所见。慧弥增笃励。老而无懈。未知终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700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字怀英。狄知逊子。举明经。为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迁侍御史。历宁州、豫州刺史。所至皆有政绩。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出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等职,率军追击突厥兵。入为内史。封燕国公。卒谥文惠。追封梁国公。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0—700 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举明经,授汴州判佐,转并州法曹参军。高宗仪凤中,为大理丞。迁侍御史,度支郎中,出为宁州刺史。武后时,入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抚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左授复州刺史,徙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拜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贬彭泽令。征为魏州刺史,转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入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寻拜纳言。圣历初,为河北道元帅,还授内史。三年(700)卒,赠文昌右相,谥文惠。中宗追赠司空,睿宗追封梁国公。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仁杰善举贤才,能诗文。《新唐书·艺文志》录有《家范》1卷、文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举明经。授汴州判佐。天授二年累迁至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来俊臣诬搆下狱。免死贬彭泽令。神功元年擢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武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仁杰切谏。请立庐陵王。后感悟。卒复唐嗣。寻拜纳言兼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圣历三年卒。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中宗反正。追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
沈元明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二百五
元明。龙朔中官左威卫录事。
皇甫文备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2—704 【介绍】: 唐洛州维氏人,字孝忠。弱冠以明法登第,累迁右玉钤卫长史。武则天载初元年,迁秋官郎中。丁忧后,起为司刑少卿。寻检校秋官侍郎,迁司刑卿,曾残害唐宗室臣僚。万岁通天二年,出为邛州刺史。官至姚府都督。玄宗开元初定为酷吏,但情状较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王。杭州人。少出家。访道。无所不至。常持大布衣。从越之敏法师。二十五年。其玄解。于千众中为第一。时共目之青布明。后咨禅法于蒋山岩禅师者。十年。尝以积雪塞路。七日不食。独念曰。吾闻七日不食则死。今不死岂其业耶。吾兹试观之。因自以绳悬之崖间。顿若有割断其绳者。竟坠崖底。歘又若有擎之以出者。复置前所在处。无少损。未几。行头陀于荆之四望山。形与影俱。寒暑一衲。物我相忘。而两虎之斗者。能使之解。专以思益经。为脩行轨则。龙朔间。偶游终南。遂观览京师不久而去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惠明。姓王。杭州人。少出家。游道无定所。时越州敏法师。聚徒扬化远近奔随。明于法席二十五年。众侣千僧解玄第一。持衣大布二十馀载。时共目之青布明也。翘勇果敢策勤无偶。后至蒋州岩禅师所。一经十年咨请禅法在山禅念。经雪路塞七日不食。念言。我闻不食七日便死。今明知业也。若业自在可试知之。以绳自悬于高崖。恍恍如人割断。因落崖底。如人擎置一无所损。复至荆州四望山头陀。二虎交斗自往分解。冬夏一服行止形俱。所去无恋。即经所谓如鸟凌空。喻斯人矣。诵思益经依经作业。近龙朔年。从南山出至京游观。与其言论无得为先。不久旋返云往江曲。依闲修道莫知定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唐僧。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俗姓张,名文明。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玄宗先天二年(713)卒。《宋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义净字文明。俗姓张氏。范阳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经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国。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范阳张氏子也。髫龀谢俗。有志西游。弱冠登具。愈励前操。咸亨二年。春秋三十又七矣。结友数十人。将登舶。皆退散无复与俱。净因孤迈。阅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经律论梵夹。仅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像一铺。舍利三百粒。后躬于上东门外。迎劳备至。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诏以所赍。悉安置佛授记寺。仍就翻译。初偕。实叉难陀出华严经。久视庚子后。居福先寺。又居长安西明寺。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祝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龙树劝诫颂。凡二十部。后为亲制圣教序。中宗神龙元年。驻跸洛阳。诏居内道场。及大福先寺。又出经祝四部。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躬御西门。以新译宣示诸官。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净从驾归。遂居之。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尝祷药师。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上躬笔受。睿宗唐隆元年。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脩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润文。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景云二年。复于大荐福寺。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太常卿薛崇嗣监护。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部中。犍度跋渠之类。约七十八卷。然尤工律部。训徒无少倦。漉囊涤秽异常。学者遍京洛。先天二年。卒世寿七十九。法腊五十九。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人也。髫龀之时辞亲落发。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弱冠登具。愈坚贞志。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发足。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及将登舶馀皆退罢。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酋长俱加礼重。鹫峰鸡足咸遂周游。鹿苑祇林并皆瞻瞩。诸有圣迹毕得追寻。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久视之后乃自专译。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及龙树劝诫颂。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缮写进呈。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巳。于东洛内道场。译孔雀王经。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沙门盘度读梵文。沙门玄伞笔受。沙门大仪證文。沙门胜庄利贞證义。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帝深崇释典。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二年净随驾归雍京。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三年诏入内。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祈念药师遂蒙降祉。荷兹往泽重阐鸿猷。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帝御法筵手自笔受。睿宗永隆元年庚戌。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语梵本。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次文润色。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景云二年辛亥。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太常卿薛崇嗣监护。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盖梵音有楚夏耳。约七十八卷。净虽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译缀之暇。曲授学徒。凡所行事皆尚急护。漉囊涤秽特异常伦。学侣传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遗法之盛事也。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葬事官供。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而逼泥曰。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比其著述净多文。性传密咒最尽其妙。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譬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为枳。枳橘之呼虽殊。而辛芳𠏉叶无异。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即东夏之杨柳。名虽不同树体是一。自汉至今皇宋。翻译之人多矣。晋魏之际。唯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此方参译之士。因西僧指杨柳。始体言意。其后东僧往彼。识尼拘是东夏之柳。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唯西唯东。二类之人未为尽善。东僧往西学尽梵书。解尽佛意始可称善。传译者。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奘师法师为得其实。此二师者两全通达。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周礼象胥氏。通夷狄之言。净之才智。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高宗时人。生平无考。《全唐诗》录其《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汝南人,字允心,号云峰。年十五,擢明经。代陈元光领泉潮,曾平寇乱。表建漳州,置堡三十六所,岭海因此安宁。官至泉潮团练副使、宣威将军。博学工诗文,军政之暇,未尝释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郡望汝南(今河南平舆北)。高宗时,为岭南行军总督陈元光副使,先后历参军、宣威将军。博学能文。《全唐诗》存其《和陈元光平潮寇诗》1首。
孟玄一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7—693 【介绍】: 唐琅邪平昌人,字味真。弱冠明经登第,累迁万年丞。曾从裴行俭用兵北边。归授雍州司兵参军,寻转栎阳令,迁凉州司马、绵州长史。官至渭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06 【介绍】: 唐博陵安平人,本名晔。高宗龙朔中举明经。武周长安元年为天官侍郎,四年迁凤阁侍郎。宋璟劾张昌宗不轨事,玄炜颇助璟,以诛二张功,为中书令。俄拜博陵郡王,罢政事。后贬谪古州,道病卒。谥文献。有《文馆词林策》等。
明崇俨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9 【介绍】: 唐洛州偃师人。明山宾五世孙。高宗乾封初,应岳牧举,调黄安丞,以奇技自名。擢冀王府文学。能盛夏进雪,四月献瓜。累迁正谏大夫。陈时政,多托鬼神言。后为盗刺杀于东都。谥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或641—702 【介绍】: 唐河南偃师人,名弘敏,以字行。擢明经第。授蒲州司法参军,为政宽仁,终代不辱一人,累进司刑丞。武则天时,酷吏构陷无辜,公卿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犯颜累谏,以是重辟尝得减死,天下称为仁人。历迁秋官郎中、司刑少卿。为狱持平守正,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帝以此重之。官终司仆少卿。卒,追谥忠正。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三
有功名宏敏。避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举明经。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武后朝累转司刑少卿。改司仆。长安二年卒。年六十二。赠司刑卿。中宗立。加赠越州都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陈氏。鄱阳人。宣帝诸孙也。幼依永昌寺薙落。即趋蕲之东山法席。日夕参扣。久之未有得也。咸亨间。能大师方以居士事舂碓。秀公居第一座。众皆属。意谓。衣盔所传必无他。既而乃密付居士。于是众耻之。遂蹑迹追及于大庾岭。独明最先见居士。居士遽掷衣盔石上曰。此以表信。可争邪。听自持去。明素号勇力者。再三拈不能动。因谓能曰。我来为法。不为此也。惟居士幸教之。士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涕泣而礼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不。士曰我今为汝说者。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却在汝边。将别。又问曰。某宜何之。士曰。逢袁可止。遇蒙当居。明退而绐其众曰远矣。徒取倦苶耳。曾奚益。俄易其名之慧。为道。以避能名。后果住袁之蒙顶山。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国亡散为编氓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證悟若丧家之犬焉。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馀辈未及。能祖见已便掷袈裟。明曰。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时能祖便于岭首一向指订。明皆洞达悲喜交至。问能曰。某宜何往。能记之曰。遇蒙当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旧云道明也。下岭绐诸僧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僧即退转。一说居士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为信。岂可力争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拱立舍旃。则咸亨四年也。以明未舍家曾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矣。宜春太守秦琢奏谥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