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02,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209  210  211  212  213  215  216  217  21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胡舜陟(汝明 三山老人 )
释士圭(别称 鼓山圭、竹庵圭、明眼 士圭 竹庵、老禅 史 )
吴必明(若愚 )
尚用之(仲明 )
章贲(元明 嘿笑居士 )
赵鹏飞(企明、企溟 木讷、木讷子 )
高尧明
郭仲荀(传师 )
释明辩( 明辩、明辨 正堂 俞 )
姚舜明(廷辉、延辉 )
娄寅亮(陟明 )
宇文光(仲明 )
张述(绍明 )
祝公明
贾谠(明仲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3—1143 【介绍】: 宋徽州绩溪人,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钦宗时奏言战祸始于赵良嗣,请杀之以快天下。迁侍御史。高宗即位,言者论其尝事张邦昌伪廷,降集英殿修撰,知庐州。守庐二年,修城治战具,出兵击盗,人心始安。累迁广西经略使,因素为秦桧所恶,又遭转运副使吕源诬陷,下狱死。
全宋诗
胡舜陟(一○八三~一一四三),字汝明,晚号三山老人绩溪(今属安徽)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山阴主簿。历秀州教授,选为睦亲宅宗子博士,迁监察御史。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擢侍御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出知庐州。三年,移建康府。四年,改临安府,以事夺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四)。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起充京畿数略安抚使。二年,再知庐州。五年,移静江府(同上书卷一○一)。八年,以事罢;十年,再知静江(同上书卷一一九、一三五)。十三年,以忤秦桧死于静江狱,年六十一。秦桧败后追赠少师。著有《三山老人语录》等,已佚。清道光十九年裔孙胡培翚辑有《胡少师总集》六卷。《宋史》卷三七八、《新安文献志》卷七八有传。今录诗十四首。
全宋文·卷三七七四
胡舜陟(一○八三——一一四三),字汝明,徽州绩溪(今安徽绩溪)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高宗即位,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擢徽猷阁待制,知建康府,改临安府,充京畿数路宣抚使,迁庐寿镇抚使,改淮西安抚使。绍兴五年知静江府。为台官论罢。十年复为广西经略使、知静江府。十三年,运副吕源以书抵秦桧,讼舜陟受金盗马,非讪朝政。秦桧素恶舜陟,奏遣大理寺官往推劾,辞不服,死狱中。《宋史》卷三七八有传,又见清胡培翚《胡少师年谱》。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宣和中住和州天宁,靖康初移庐山东林。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有语录传世。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号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心醉楞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远禅师。以平时所得白远。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闲言语。圭于言下大悟。正和末住和州天宁。绍兴奉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绍兴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名士圭。城都史氏子。世业儒。师幼而明敏。年十三。依大慈寺宗雅首座。落发具授。大慈号四川学海。师执经讲筵。志在楞严。阅五祀。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即出关。谒玉泉勤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所至参承。皆蒙咨揖。晚依百丈归正首座。正博贯内外典籍。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师闻而悦之。即自百丈历东吴。观光保社。寻抵龙门。以咨参。所得扣之。佛眼曰。汝解心已极。只欠著力开眼耳。令主堂司。一日问曰。绝对待时如何。佛眼曰。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师罔措。至晚。复举前问。佛眼曰。闲言语。师于言下。顿释疑情。曰。东山铁酸饀。今而后。不复疑也。自是师资缘契。决择日臻玄奥。政和末。佛眼被旨。迁褒禅山。师佐其行。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唱佛眼之道。佛眼谢褒禅。钱复请于朝。以师继其席。阅七稔。九江守赵公移师东林。未几胡马南渡。退居分宁之西峰。结茅于寺旁竹间。号竹庵。有偈曰。种竹百馀个。结茅三两间。才通溪上路。不碍屋头山。黄叶水去住。白云风往还。平生只如此。道者少机关。及圜悟禅师归蜀。送别次。圜悟剧称杲妙喜。师恨未之识。俄避地造仰山。适妙喜亦至。遂相与定临济宗旨。偕还南康之云门庵。妙喜曰。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作颂古一百一十篇。有提尽古人未到处。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吾二人同夏于此。虽效颦无愧也。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各为之颂。发明蕴奥。不开知见户牖。不涉言语蹊径。其颂女子出定话曰。不假文殊神通。不用罔明弹指。尔时灵山会中。女子从定而起。临济见僧入门。便喝颂曰。一喝喝上四禅天。临济元来不会禅。尽道朝阳生户外。不知夜月落阶前。德山见僧入门。便棒颂曰。棒下真鍮不博金。德山彻底老婆心。后人只看波涛涌。不见龙王宫殿深。芭蕉拄杖子话颂曰。绵州附子汉州姜。最好沉梨出麝香。鲁子师僧才一嗅。鼻头裂破眼睛黄。若此类皆奇作也。已而入闽。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稍迁乾元。俄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授道元馀。创新栋宇。尝示众曰。巧说说不到。心思思不及。命断眼豁开。半钱也不直。又曰。不拥其前。不遮其后。上下四维。七通八透。正当恁么时如何。八十翁翁行不得。又曰。目击道存。已涉文彩。执鞭回首。未免途程。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父母未生时现成。翛然不落阴界。自由自在。当恁么时如何。踏著关棙子。处处得逢渠。又曰。正当明时如王宝剑。卓拄杖下座。又曰。玄路绝如解开。口说话。圣量尽。方得不受人瞒。玄路不绝。只是说道理。圣量不尽。依前落路岐。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一日谓僚属曰。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院独废绝。非老禅不能办。即以属师。不数月。殿阁崇成。他日丞相游鼓山。目其成绩。遂迎师复归鼓山。是时闽中法道最盛。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绍兴甲子。有旨移雁山能仁。为第一代。乙丑蒙恩。住龙翔新寺。丙寅秋七月十八日。得旨谢院事。明日汤浴更衣。声钟集众。师步至众集处。方趺座。泊然而逝。寿六十有四。腊五十有一。火馀舌如红莲色。并二牙不烬。舍利不胜数。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师风姿奇厖。朗润。声如钟。学兼内外。谈论衮衮。操持宗柄断断。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几半天下。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晚居鼓山。自号老禅。书揩逌媚。尺牍所传。人以为宝。其所为。禅家四六。及五字句。皆精绝。自成一体。世多传诵。有语录。行于世。 赞曰。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赞叹竹庵。也是妙喜骂詈竹庵。也是妙喜。赞之骂之。各有所以。赞之者。为渠具衲僧正眼。骂之者。为渠浸在醋瓮里。或曰。如竹庵之为宗师也。不可赞。不可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赞之骂之。徒增话𣠽。妙喜闻之。笑而不答。但拊掌叩齿三下。从渠钻龟打瓦。世以为确论。予谓。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言行相副。全节自高。宏法有体。由灵源佛鉴而后。竹庵其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士圭。号竹庵。蜀郡成都史氏子。乃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圭有密行。喜推奖人士。一与圭接者。皆成美名。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研究楞严。而雅亦僧杰也。默察圭器度宏大。意欲圭南询。乃盛赞真歇之为人。盖歇未出蜀时。亦习讲于成都大慈。圭味其指。弃讲谒诸名宿。虽经赏识。未豁所蕴。晚登龙门。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佛眼知圭。命典堂司。不得辞。圭以未伸所解为闷。几入方丈。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高庵正堂时称明眼。圭惭乘间问曰。绝对待时如何。佛眼哂曰。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圭不领。至晚理前问。佛眼唾曰。閒言语。圭背汗淋踵。弗吐一词而出。因叹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吾蜀周金刚不谬矣。政和间。开法天宁。浩归湖海。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妙喜称之。及济川除给事。圭同日受诏。住雁山能仁。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真歇居江心寺。有大名闻。圭将至。恐东瓯未廓所见。乃过江迎圭。大展九拜。以诱瓯人。圭未视篆。有嫉者深夜纵火。能仁燬尽。圭就故址结茅。乃示众曰。爱閒不打禾山鼓。投老来看雁宕山。杰阁岳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还有共相出手者么。喝一喝。未几能仁复成。初寺燬。随圭之众。多背去者。寺成复归。或曰。彼彼以成败事师。非义侣也。请勿收录。圭曰。不然。境风所飘。力未充也。若弃之。岂慈摄之义哉。真歇移径山。圭补江心。江心有僧。久居閒房。不预参列。值圭升座。搀众出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圭曰。东家点灯。西家暗坐。未审意旨如何。圭曰。马便搭鞍。驴便推磨。僧礼拜。圭曰。灵俐衲僧只消一个。圭乃曰。马搭鞍驴推磨。灵俐衲僧只消一个。纵使东家明点灯。未必西家暗中坐。西来祖意问如何。多口阿师自招祸。其僧脱然。终其身。不露姓字。圭后住闽之乾元。有慧温入室。圭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囚长智。速道将来。温有省。大笑起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呵风。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圭诺之。又移居鼓山。进院至三门。德升把住问曰。国师不誇石门句。请师速道。圭震声喝之。升亦领旨。圭既年老。罢上堂。惟临轩随机。不计旦暮而已。以绍兴丙寅七月晨起。沐浴升座。命声鼓集众。众方集。圭顾视左右。就法座。泊然坐化。茶毗舍利无数。送者均得之。塔于鼓山。 赞曰。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初剃染。即受知于宗雅。游方复际遇于龙门。及行道。又逢真歇而襄之。辄与高庵正堂辈。齐名海内。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有以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讲授《棱严》,潜心义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佛眼远,以平日所得白之,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閒言语。”圭于言下大悟。宣和二年,住和州天𡧾。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请住庐山东林,后以兵乱避地闽中。乾元十二年,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未几,其徒失火,寺为煨烬。圭就树缚屋,升座示众曰:“爱閒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已而听法檀施并力营建,复成宝坊。十五年,移住龙翔。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若愚。用荫入官,调侯官县丞,有豪贵占民田,讼久不决,必明判归原主,又却馈金,以廉闻。后通判汀州,未赴而叶侬、范汝为起事,必明竭家财集民兵,防护乡井。除知邵武军,转朝请大夫、广东提举。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尚用之,字仲明,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金石萃编》卷一三五)。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任广西提点刑狱,后寓桂水东石佛真教二寺。卒葬兴安。事见《粤西丛载》卷二《屏风岩题名》,《粤西文载》卷六七有传。今录诗五首。
章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池州青阳人,字元明,号嘿笑居士。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遭时离乱,栖迟九华。高宗初授主簿,再转为丞。时秦桧执政,欲以掌故处之,力辞,遂除武威军节度判官。后官至奉议郎。
赵鹏飞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绵州人,字企明,号木讷。通《春秋》,以说经者拘泥三传,各护师说,多失本旨,因著《春秋经筌》。
全宋文·卷四○六七
赵鹏飞,字企溟,号木讷子,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宣和六年进士。著有《诗故》及《春秋经筌》十六卷(存)。见同治《绵州志·选举志》,青阳梦炎《春秋经筌序》。
高尧明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宣和六年(1124)任户部郎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郭仲荀(?~一一四五),字传师,洛阳(今属河南)人。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殿前副都指挥使为两浙宣抚副使守越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九)。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为检校少保,知明州(同上书卷六八)。五年,为检校少傅,提举太平观(同上书卷八八)。九年,迁太尉,充东京同留守(同上书卷一二六)。十年,知镇江府(同上书卷一三五)。十五年,卒于台州(同上书卷一八五)。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明辩(一○八五~一一五七),号正堂,俗姓俞,湖州(今属浙江)人。年十九事报本蕴禅师,圆颅受具。后谒径山妙湛慧禅师等名宿,晚依清远。住湖汌道场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六十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讳明辨。吉安州俞氏之子。说法于郡之道场山。以正堂自号。据令端方。毫不苟贷。每缁素入山请法。必令先具香设拜佛眼远和尚。然后受谒。谒者悚然。有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辨曰。横身三界外。独脱万机。前曰。秖如风穴道。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又作么生。辨曰。说者个不唧𠺕汉作么。曰。嫩竹摇金风细细。百花铺地日迟迟。曰。你向甚么处见风穴。僧曰。耳里眼里绝萧洒。曰。料掉没交涉。又问。如何是佛。辨曰。无柴烧猛火。如何是法。曰。贫做富装裹如何是。僧曰。卖扇老婆手遮日。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曰。古墓毒蛇头带角。如何是一喝如踞地狮子。曰。虚空笑点头。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曰。石人拍手笑呵呵。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曰。布袋里猪头。如何是向上事。曰。锯解秤锤。如何是和尚栗棘蓬。曰。不答此话。曰。为甚么不答。辨大笑曰。吞不进。吐不出。辨机要精悍。每经旬掩室。即近侍罕得见进。然其章训痛绝。名根不把玩不暴用。故及门皆三二十载。韬神晦颖。诸方有盛名者。率闻而钦畏之。暮年上堂云。猛虎口边拾得。毒蛇头上安排。更不钉桩摇橹。回头别有生涯。婆子被我勘破了。大悲院里有村斋。又上堂。以杖左卓云。三十二相无此相。右卓云。八十种好无此好。僧繇一笔。画成志公。露出草稿。又卓杖顾众曰。莫懊恼。直下承当休更讨。下座。归方丈。跏趺而化。火后得舍利。塔于仙人山。雪堂。见辨达磨赞乃叹曰。当今满目珠玑。慰我白首。独有此耳。其词曰。升元阁前懡㦬。洛阳峰畔乖张。皮髓传成话𣠽。只履无处埋藏。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赞曰。辨公初至少林。览立雪遗迹。乃至陨涕。及出世。必指人知其得法源委。昧者往往以世谛失之。盖择乳在鹅王也。当时佛眼门下。作略逸群。独于辨公。俱嗟不及。呜呼熠熠赤帜。皎皎白眉。千秋节合。其揆一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嵊县人,字廷辉。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历知昆山、华亭二县,通判婺州、权州事。以镇压方腊起义军,除直秘阁提点两浙刑狱,又为福建路提举茶事。钦宗即位,擢监察御史。高宗初,为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建炎三年除知江州兼本路安抚制置使。后以秘阁修撰充江淮荆浙都督府随军转运使、权户部侍郎,进徽猷阁待制。
全宋诗
姚舜明,字廷辉,嵊县(今属浙江)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授相州临漳主簿。历知牟平、昆山、华亭县。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通判婺州,遂权州事。后除直秘阁,提点两浙刑狱。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擢监察御史(《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五)。高宗初,除知衢州,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建炎四年(一一三○),知江州,兼本路安抚制置使。召为右司员外郎,除直龙图阁、发运副使,还为左司郎中,复以秘阁修撰充江淮荆浙随军转运使,除权户部侍郎。丐闲,提举江州太平观,进徽猷阁待制,卒。宋《嘉泰会稽志》卷一五、清同治《嵊县志》卷一三有传。
全宋文·卷二九七一
姚舜明(?——一一三五),字廷辉,嵊县(今浙江嵊州)人。绍圣四年进士,调临漳主簿。历华亭令,河东经略安抚司干办公事。宣和二年通判婺州,除直秘阁、提点两浙刑狱。钦宗即位,擢监察御史。高宗朝历左司郎中,知衢、江二州,除秘阁修撰,充江、淮、荆、浙都督府随军转运使,权户部侍郎。罢,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进徽猷阁待制。绍兴五年卒,赠太师。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四,嘉泰《会稽志》卷一五。
宋登科记考
字延辉。越州嵊县(今浙江绍兴嵊州)人。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职至徽猷阁待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陟明。徽宗政和二年进士。为上虞丞。高宗建炎四年,上书乞遴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视秩亲王,使牧九州,以待皇嗣之生。高宗感悟。绍兴元年召赴行在,再上疏言宗社大计。擢监察御史。为时相秦桧所恶,罢废。
全宋诗
娄寅亮,字陟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为上虞丞。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擢监察御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九)。二年,秦桧恶其为富直柔所荐,讽言者论罢(同上书卷五一)。《宋史》卷三九九有传。
全宋文·卷三六三七
娄寅亮,字陟明,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政和二年进士,为上虞丞。以言宗社大计,绍兴元年召赴行在,擢监察御史。秦桧讽言官论罢之。《宋史》卷三九九有传。
宇文光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黎城人,字仲明。博极群书,精于《春秋左氏传》。钦宗靖康中,金兵南下,犹读书山谷中,被执不屈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遂州小溪人,字绍明。举进士。调咸阳县主簿,迁太常博士。慷慨喜论事。皇祐、至和间,仁宗未有嗣,前后七上疏,论继嗣为宗庙社稷之本。历通判延州,知泗州,皆有政绩。嘉祐末以尚书职方员外郎为江浙荆湖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事,行至万州,道病卒。
全宋诗
张述,徽宗宣和间官钤辖,知吉州。事见《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八。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六三七
张述,字绍明,遂州小溪(今四川遂宁)人。景皊元年进士,调咸阳县主簿,改大理寺丞,迁太常博士。皇祐、嘉皊中,七上疏劝仁宗立宗亲为嗣,最后语尤激切。历通判延州,知泗州,后以尚书职方员外郎为江、浙、荆湖、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铁钱事,行至万州,道病卒。《宋史》卷三○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处州丽水人。为太原府盂县主簿。钦宗靖康间金兵犯河东,县令弃官去,遂摄县事。率师入援,困守逾年,城陷,不屈而死。
贾谠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三五二
贾谠(?——一一四七),字明仲,真定藁城(今河北藁城)人,贾逵孙,绍兴中卜居○陵(今湖南○陵)。政和中任将作监,宣和初为朝请大夫、直龙图阁,权京畿路计度转运副使。二年,迁右文殿修撰。绍兴中官至左正奉大夫、宝文阁直学士。绍兴十七年八月卒。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三四、刑法二之七四、方域一六之一八,《斐然集》卷二六《吴国太夫人王氏墓志铭》,《挥麈后录》卷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