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78,分179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赵昱(字 仲明 )
释明诞( 史 )
释智明
冯盎(字 明达 号 总管 越国公 )
毛明素
采宣明
释明度
释明槩
长孙敞(字 休明 平原郡公 良 )
释明浚( 孙 )
李承乾(字 高明 恒山王、中山 悯 )
裴行俭(字 守约 献 闻喜县公 )
王德表(字 文甫 )
释明导( 姚 )
其它辞典(续上)
薛胄(字 绍玄 世称 神明 )赵昱(字 仲明 )
释明诞( 史 )
释智明
冯盎(字 明达 号 总管 越国公 )
毛明素
采宣明
释明度
释明槩
长孙敞(字 休明 平原郡公 良 )
释明浚( 孙 )
李承乾(字 高明 恒山王、中山 悯 )
裴行俭(字 守约 献 闻喜县公 )
王德表(字 文甫 )
释明导( 姚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40 【介绍】: 隋河东汾阴人,字绍玄。薛端子。少聪慧,每读书能通晓其义,辨训注之谬。北周时袭爵,任司金大夫。入隋,擢兖州刺史。到官辩奸察冤,系囚数百于旬日间判断毕,时人称神明。转郢州刺史,有惠政。征拜大理寺卿,持法宽平。后以事除名,配防岭南,卒于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蜀人,字仲明。与兄赵冕从道士李珏隐于青城山。炀帝闻其贤,徵召不起。乃督益州刺史强起之,至京师不就上爵而乞为蜀地官。炀帝从其请,拜嘉州太守。在任五月,斩潭中老蛟为民除害。寻国大乱,遂弃官隐去,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卫州汲县之史氏子。出家以善律仪称。讲演十地地持摄大乘论。尤为学者所宗。后住京师之胜光寺。温柔宽厚。负笈者归焉。诏送舍利于襄州上凤林寺。坎之。得金像一躯。高丈六。相好完美。其馀瑞应不具录。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明诞。姓史。卫州汲人。律仪行务履顾前贤。通十地地持。赴机讲解。摄大乘论弥见弘演。后入京住胜光寺。温柔敦厚姓无迫暴。有敕召送舍利于襄州上凤林寺基趾。梁代雕饰隋初显敞。高林跨谷连院。松竹交映泉石相喧。邑屋相望索然闲举。有游览者皆忘返焉。文帝龙潜之日。因往礼拜乞愿弘护。及践宝位追惟往福。岁常就寺广设供养。仍又改为大兴国寺。及诞之至彼安厝塔基。寺之东院凿地数尺获琉璃瓶。内有舍利八枚。聚散呈祥形质不定。或现全碎显发神奇。即与今送同处起塔。又下穿掘得石。铭云。大同三十六年已后。开仁寿之化。依检梁历有号大同。至今岁纪髣髴符会。诞欣感嘉瑞。乃表奏闻。寺有金像一躯。举高丈六。面部圆满相仪充备峙于堂内。众鸟无敢践足。庭前树碑。庾信文萧云书。世称冠绝。诞历览徽猷。讲授相接。终于本寺。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智明。新罗人。神解超悟。行止合度。内蕴密行。赞扬他德挽回向己。舍直与人。颙颙卬卬。动有可观。自竺教宣通于海东。权舆之际未曾大集。英俊间生。奋臂而作。或自悟以逞能。或远求而命驾。新医[袖-由+弇]于旧医。邪正始分。旧尹告于新尹。师资相授。于是西入中国。饱参而来。继踵而起。师以命世之才。当真平王之七年秋七月。问津利往。入陈求法。云游海陆。梗转西东。苟有道而有名。悉爰咨而爰诣。如木从绳。如金成器飘然一去。忽尔十霜。学既得髓。心切传灯。以真平王二十四年九月。随入朝使还国。王钦风景仰。推重戒律。褒为大德。以劝方来。师岳立嵩[荔/十]。量含沧溟。炤之以慧月。振之以德风。缁素之徒。是彝是训。后加大大德。蔚居峻秩。不知所卒。初师入陈后五年。圆光法师入陈八年。昙育入隋七年。随入朝使惠文俱还。师与智明。并以高德显名。当代之才之美。固不相上下者也。 赞曰。季札观乐于周室。仲尼问礼于老聃。非始学也。亦有宗矣。德等往还上国。访道而返。斯亦异类而同归者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6 【介绍】: 唐高州良德人,字明达。世为本部大首领。隋末五州獠叛,盎击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据番禺等地,自号总管。高祖武德四年归唐,授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太宗贞观中累平南方各部之乱。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定州北平人。太宗贞观间,历官大理丞。累迁给事中。约于太宗末至高宗初,官至刑部侍郎。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住并州之石壁寺。平生专以金刚般若经。为正脩。贞元之季。有鸽巢于檐间。及春产二雏于内寺。晨鬻度每以哺之辄祝曰。乘我诵经之力。必使有成也。俄学飞堕地死。旬馀。度梦见二小儿曰。儿本卵生兹蒙上人回向功德。转生人道。自此东去十里。某家者是也。度觉即书之壁。以识之。且以其梦审之往来者。皆以为信。满十月乃造其家。果率二子因使其母抱之以出呼之鸽儿。遽颔首而笑。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明度。未知何许人也。经论步学三业恪勤。诵金刚般若。资为净分。慈济为心。迨贞观末有鸽巢于屋楹乳养二雏。度每以馀粥就窠哺之。复咒之曰。乘我经力羽翼速成。忽早学飞堕地偕殒。度乃瘗之。旬馀梦二小儿曰。儿等本受卵生小类。蒙上人为养育诵持回向。今转生人道。距此寺东十里间。某家是也。度默志之。至十月满往访此家。男妇果孪生二子。入视之。数日遂呼曰鸽儿。一时回头应诺。岁馀能言。皆得成长。度未知终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间洛阳人,字休明。长孙无忌从父。仕隋为左卫郎将。从唐师平京城,以功授将作少监,出为杞州刺史。太宗贞观初,坐赃免。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平原郡公。卒谥良。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八
明浚俗姓孙氏。齐人。出家住京师宏福寺。永徽二年卒。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孙氏。齐人。善章草。每以持诵金刚般若经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扪其心𮌎。微有暖气。周时苏云。初有青衣二童子。引至阎王所。王问平生以何业自脩。曰但诵金刚般若经而已。王曰善哉。可胜言耶。师可诵满十万过。则决定往生净土矣弟子虽欲复见师。不可得也。浚自尔精苦倍百必满其数。明年二月卒。寺众咸闻天乐异香云。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明浚。姓孙。齐人。善章草。常以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死。心上暖。周时方苏。说云。初有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浚答。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还令二青衣送至寺。浚自尔精苦倍百逾厉。至二年三月卒。寺众咸闻异香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9—645 【介绍】: 唐太宗长子。字高明。因生于承乾殿而命名。始封恒山王,又徙封中山。太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性敏惠,太宗爱之。及长,好声色,漫游无度,然惧帝,秘其迹。每临朝必言忠孝,退朝则与群小亵狎。后废为庶人,徙黔州而卒。谥悯。全唐文·卷九十九
承乾字高明。太宗长子。武德三年封恒山王。七年徙封中山。太宗即位。为皇太子。甫八岁。特敏惠。太宗使裁决庶政。有大体。每行幸。令监国。及长。好声色慢游。过恶寖闻。时魏王泰有美名。谋夺嫡。而承乾病足。不良行。惧废。与泰交恶。阴召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谋杀泰。不克。遂与汉王元昌及侯君集等喢臂血盟。谋以兵入西宫。贞观十七年。齐王祐反。事连承基。系狱当死。因上变。治之。事皆明验。废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开元中赠还爵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9—682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守约。裴仁基子。以父荫补弘文生。通阴阳、历术,工草隶书。太宗贞观中,举明经第。为长安令。高宗将立武则天为后,行俭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秘议,语泄,左除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累擢安西都护。后为吏部侍郎,典选有知人之明。仪凤二年,为安抚大食使,以送波斯王子回国为名,袭擒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调露元年,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突厥阿史德温傅。纵反间计,使阿史那伏念执温傅来降,许不死。侍中裴炎害其功,斩伏念、温傅于市,行俭遂称疾不出。卒谥献。有《选谱》、《草字杂体》及集。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二
约。绛州闻喜人。幼以荫补宏文生。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仪凤中。以才备文武。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调露元年为定襄行军大总管。讨伏念。以功封闻喜县公。永淳元年卒。年六十四。赠幽州都督。谥曰献。中宗立。再赠扬州大都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姚氏。本居吴兴。其先有官歙者。因家焉。幼不群。隋季丧乱。遂失怙恃。出家。专务戒检。贞观初。诏僧能以善化民者。长吏简拔以闻。时导方隶业陈州。有司遽以应诏。而意殊不乐也。乃叹曰。区区以名贯拘滞一方。是岂弘济之道哉。俄访烁砺二师。餐禀玄奥。覆述纵达。义侣莫不推挹焉。善断决。诸寺有憾结。辄诣导求直。导则一言判释之。使皆惬伏去。龙朔二年。诏住东都天宫寺。麟德元年。诏有司备仪仗。奉迎洛州所铸老子像。安置邙山宫。于是长吏韩孝威。欲因此以役僧尼。尽勒部属。二十二县庵寺。听期会。导出众。谓孝威曰。佛道二门。由来天绝。今见使令。义同困辱。既无别敕。不敢奉命。孝威怒曰。道人拒国命耶。遽斥皂隶。褫导袈裟。导曰。袈裟敕度服。非敕不敢妄自脱去。是犹非敕不敢送道像也。无敕而使送道像。又妄脱袈裟。则拒国命者。其谁欤。孝威怒挥导令出。导独挺身立。僧尼群往从之。聚拥庭下不散。孝威曰。道人反耶。时六曹皆在。导即呼以语之曰。长吏召集僧尼唱反。此则长吏反尔。僧尼未尝反。诬枉如此。要当诉之御史。乃一时崩奔以出。孝威大惧。降阶折节谢罪乃止。时朝廷将简试度僧。大集诸德议。诏太官赐斋食进。日过中矣。众竞取以啖。导曰。诸大德并佛法遗寄。天下楷模。非时之食。对俗而啖。公违律制。现法灭缘。可怜哉。众咸惭愧。导因索水清漱悲慨。欲遂取灭。道俗苦劝。而后旋以饼饵馈之。其不食已一月。今年六十馀。尚无恙。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明律下之馀
释明导。姓姚氏。本吴兴人。因官歙州遂家于彼。幼叶雅调与众不群。隋末丧乱二亲崩殁。发心出家意存护法。所在寻逐弥勒戒检。以贞观初行达陈州。逢敕简僧唯留世。导以德声久被。遂应斯举。虽蒙荣闻意所遗之。乃叹曰。出家弘济务存许道。岂以名贯拘滞一方。乃翻然远征弃掷寺宇。至烁砺二师座下。餐禀幽奥。未盈凉暑声闻超挺。因令覆述纵达无遗学门义侣莫不推挹。自诸寺结憾讼及道俗牵连不决。皆请通之。及导面往吐言惬伏。皆叹其善达无诤权。导不思之力也。龙朔二年。道行夙彰。奉敕别住东都天宫寺。麟德元年。今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仍令洛下文物备列。时长史韩孝威。妄托天威。黄巾扇惑私嘱僧尼。普令同送。威遂勒州部二十二县。五众通集洛州。各事幢幡剋日齐举。导出众对曰。佛道二门由来天绝。邪正位殊本自硕异。如何合杂雷同将引。既无别敕不敢闻命。威大怒曰。是何道人辄拒国命。乃使人脱导袈裟。将行禁劾。导曰。袈裟敕度所著。非敕不可妄除。无敕令僧送道。所以不违国命。威怒曰。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导即挺身独立。预是僧尼同时总往导所。威怒曰。道人欲反。导应声语六曹官人曰。长吏总召僧尼唱反。此则长吏自反。众僧不反。须告御史导等一时崩出。威大忙惧降阶屈节。惭谢而止。以斯抗禦季代少之。因僧大集简试度人。天宫饷食过中乃至。僧有不量时景者。取而进啖。导曰。诸大德并佛法遗寄。天下楷模。非时之食对俗而啖。公违法律现法灭缘。冒罔圣凡一至于此。众并愧之。因索水清漱月馀不食。悲慨正法凋沦相及。道俗苦劝方乃进饼。以斯量之。故以护法之士不顾形有者。代有人焉。今年六十馀。东夏英髦一期咸集导于清众有高称焉。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姚。吴兴人。幼叶雅调。与众不群。隋末丧乱。二亲崩殁。发心出家。意存护法。所在寻逐。弥勒戒检。以贞观初。行达陈州。逢敕简僧。唯留一导。以德声久被。遂应斯举。虽蒙荣闻。意所遗之。乃叹曰。出家弘济。岂滞一方。乃翻然远征。弃掷寺宇。至烁砺二师座下。餐禀幽奥。未盈凉暑。声闻超挺。因令覆述。纵达无遗。学门义侣。莫不推挹。龙朔二年。道行夙彰。奉敕别住东都天宫寺。麟德元年。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仍令洛下文物备列。时长吏韩孝威。妄托天威。黄巾扇惑。私嘱僧尼。普令同送。威遂勒州部二十二县五众通集洛州。各事幢幡。尅日齐举。导出众对曰。佛道二门。由来天绝。邪正位殊。本自硕异。如何合杂雷同。将引既无别敕。不敢闻命。威大怒曰。是何道人。辄拒国命。乃使人脱导袈裟。将行禁劾。导曰。袈裟敕度所著。非敕不可妄除。无敕令僧送道。所以不违国命。威怒曰。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导即挺身独立。预是僧尼同时总往导所。威怒曰。道人欲反。导应声语六曹官人曰。长吏总召僧尼。唱反此则。长吏自反。众僧不反。须告御史。导等一时崩出。威大忙惧。降阶屈节。惭谢而止。因僧大集。检试度人。天宫饷食。过中乃至。僧有不量时景者。取而进啖。导曰。诸大德并佛法遗寄。天下楷模。非时之食。对俗而啖。公违法律。现法灭缘。冒妄圣凡。一至于此。众并愧之。因索水清漱。月馀不食。悲慨正法凋沦相及。道俗苦劝。方乃进饼。年六十馀。东夏英髦。一期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