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78,分179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褚晖(别称 褚辉 高明 )
达奚明
向海明(别称 弥勒佛出世 )
周法明( 道国公 )
释普明( 卫 )
释转明( 鹿 )
杜如晦( 莱国公、蔡国公 别称 杜莱公 克明 世称 良相 成 )
崔信明
僧圆明
张文瓘(稚圭 懿 )
释明净
于宣道(元明 )
僧明则
杨温(明籀 )
窦德明( 显武男 )
褚晖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褚辉。隋吴郡人,字高明。以三《》学显名江南。炀帝时集天下儒士于内史省,相与讲论。晖博辩无能屈者,擢为太学博士。撰有《礼疏》百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人。炀帝大业末尝为溧阳令。存心爱民,疏泾渎以备旱潦,民皆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岐州扶风人。炀帝大业九年,于扶风自称弥勒佛出世,举兵反,众至数万。三辅之士,尊其为大圣。寻自称皇帝,建元白鸟。后为杨义臣击败。
周法明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3 【介绍】: 隋至唐初永安黄岗人。初仕陈,年十二,授巴州刺史。陈亡臣隋,为赵州真定令。隋末之乱,归黄岗,起兵,攻取蕲、安、沔、黄四州。唐高祖武德四年,以四州之地归唐,授黄州总管,封道国公。为张善安所袭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卫氏。蒲之安邑人。始依外兄道逊法师出家。年十三矣。逊又使为延兴寺沙门童真弟子。性聪敏以大法为己任。负笈周游。曾无定止。是以经论满抱。侪类皆厌服。年十八。开胜鬘起信。登具后。则专究涅槃四分摄论。年二十四。开涅槃。三十。开摄论。言粹义畅。学者臻萃。大业六年。诏处大禅定道场名列上班。一坐。十八夏。武德元年。诏住其乡之仁寿寺。从民望也。昼讲夜禅。一遵教典。旦日诵戒本一遍。金刚般若二十遍。六时礼忏。悉以回向。净土终身行之。无所变。诸雕像写经。兹不复载。既而终。春秋八十有六。弟子义淹尤脩洁。能世其业。穴蒲阪东原而敬迁葬之树碑其侧。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习禅六
释普明。姓卫氏。蒲州安邑人。十三出家。事外兄道逊法师。逊道会晋川。备如别传。又以明付廷兴寺沙门童真为弟子。明抗志住持以大法为己任。性聪敏解冠侪流。讲听相仍无法不学。周游肆席曾无住房。固使勤而有功。经论满抱。十八讲胜鬘起信夙素听之知成大器。进具已后专师涅槃四分摄论。年二十四讲涅槃。三十解摄论。凡所造言宾主兼善。使夫妙义积散。出言传旨声流远近。大业六年。召入大禅定道场。止十八夏。名预上班。学功所位。四事既备不阙二严。武德元年。桑梓倾音欣其道洽。以事闻上。有旨令住蒲州仁寿寺。镇长弘道无憩寒暄。昼谈夜坐语默依教。心神爽迅应对云雨。曾未闻经一披若诵。斯则宿习博闻故能若此。不可比拟也。日常自励戒本一遍般若金刚二十遍。六时礼忏所有善根回向净土。至终常尔。凡造刻檀像数十龛。写金刚般若千馀部。请他转五千馀遍。讲涅槃八十馀遍。摄论胜鬘诸经论等。遍数难纪。以年月终于住寺。春秋八十有六。有弟子义淹。戒洁清严见知可领。乃迁葬蒲坂东原。凿穴处之。树碑其侧。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或云姓鹿氏。其所生禀则未知也。形服仪貌。如庸众。大业八年。忽于雒邑告有贼起。官司覆检。茫无宗绪。上以为疑。而未之加罪也。诏絷拘以待。明年六月扬玄感反。屠戮之酷。东都尤甚。于是其言始验。诏释之。会上幸江都。时偃师狱吏方虑囚得死罪五十人。将刑于市。明知驾道偃师。乃伪为饷囚者。入狱谓诸囚曰。明日驾过此。汝等必再三大呼有贼。要使上闻之而后已。上苟诘其言之所从来者。则曰从明阇梨。如是则庶几可以免死矣。明日驾过。诸囚既如教。上果尽释诸囚。而复逮明絷拘之。明忻然无所忧惧。越王皇泰初。诏听自便。然犹阴遣三卫防守。而军国谋猷乃获与闻。及世充僭号郑。倍加信奉。而使士卒防守。愈益严谨。围之五重。动见徵逐。武德三年。谒高祖武皇帝于京师。亦莫能察其所从至也。诏住化度寺。是岁八月竟隐去。不复见。明身历三姓四朝。交接贵贱。一遵平等。人有问其所学者。答曰平等一法。吾志所在也。其泛语则涉因果。曰某法师以谤大乘。故报无择狱。某法师以精进故。从羊中来。尝游总持寺。顾谓众僧曰。不久此寺当流血矣。汝等宜共慎之。众怪其谩。后以法谚累多被诛。隋末有鲍子明者。未详何人。既以道艺应诏。居慧日。而朝东莫西。略无定所。虽官供亦未尝临赴而请给也。所服裙帔而已。惊叫狂走。言无准度。大业九年。以绯帛裹额而趋。久之枭感反。其党之军容如之。感围东都。有以子明事白之者。以为神。召问通塞。子明遂骂曰。贼害天下如此。而欲得国。岂理哉。时驾幸涿鹿。闻其说大悦。遣召而劳之。寻以箕当风簸土而去。十年卒于洛。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转明。俗姓鹿氏。未详何许人。形服僧仪貌非弘伟。容止淡然色无喜愠。以隋大业八年。无何而来居住雒邑。告有贼起。及至覆检。宗绪莫从。帝时惑之。未能加罪。权令收禁。初不测其然也。至明年六月。果逢枭感作逆。驱逼凶丑充。斥东都。诛戮极甚。方委其言有据。下敕放之。而明虽被拘散。情计如常。与诸言议曾无所及会帝往江都行达偃师。时狱中死囚数有五十。剋时斩决。明日吾当放此死厄。即往狱所假为饷遗面见诸囚告曰。明日车驾当从此过。尔等一时大呼云有贼至。若问所由云吾所委。当免死矣及至期会便如所告。敕乃总放诸囚。收明入禁。便大笑而受之。都无忧惧。于斯时也四方草窃人不聊生。如明语矣。大业末岁犹被拘絷。越王践祚方蒙释放。虽往还自在。而恒居乾阳门内。别院供拟恐其潜逸。密遣三卫私防护之。及皇泰建议军国谋猷。恒预帷幄筹计利害。伪郑世充。倍加信奉。守卫严设又兼恒度。至开明二年。即唐武德三年也。明从洛宫安然而出。周围五重初不见迹。审伪都之将败也西达京师。太武皇帝夙奉音问深知神异。隆礼敬之。敕住化度寺。数引禁中。具陈徵应。及后事会咸同合契。以其年八月忽然不见。衣资什物俨在房中。寻下追徵合国周访了无所获。寻明在道行涉冥祥。有问学者。乃云。常以平等一法。志而奉之。顾其游步四朝。贵贱通属。以明道冠幽极。皆往师之。而情一荣枯寔遵平等。而言调谲诡不伦和韵。或云。某法师者见谤大乘生报无择。某法师者从羊中来。如此授记其例不一。行至总持顾僧众曰。不久此等当流血矣。宜共慎之。时以为卓异。共怪轻诞。及遭法该等事寻被簿录戮之都市。方悔前失。隋末有鲍子明者。未详何人。炀帝远召艺僧遂沾慧日。而历游寺院不止房堂。随夜即宿略无定所。既请官供曾不临赴。不著三衣而服裙帔。或惊叫漫走言无准度。大业九年。以绯裹额唱贼而走。时人以为徵兆也。及枭起逆。诸军并著屯项袹頞。如其相焉。咸围东都。召问通塞。遂恶骂曰。贼害天下何有国乎。帝时在涿郡。闻之大悦。召而劳遣。明又以箕盛土。当风扬之后覆。枭感逆党。并被诛剪长夏门外。日别几千。远应斯举。大业十年。无故卒于雒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5—630 【介绍】: 唐初京兆杜陵人,字克明。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擢陕州总管府长史,进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兼文学馆学士。从李世民征伐,常参谋帷幄,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世民立为太子,授左庶子,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太宗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号为称职。三年,进右仆射,仍领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裁定。当世称良相,必曰“房、杜”。卒谥成。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七
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隋大业中。以常调预选补滏阳尉。寻弃官归唐。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太宗即位。迁兵部尚书。封蔡国公。进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谈良相者称房杜焉。贞观四年薨。年四十六。赠司空。徙封莱。图形淩烟阁。谥曰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青州益都人。隋炀帝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招之,拒而去隐太行山。唐太宗贞观六年诏拜兴势丞。官终秦川令。时有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遇之,闻信明有“枫落吴江冷”之句,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篇,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后魏七兵尚书崔光伯之曾孙。少英敏,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隋大业中,任尧城令。其族弟在窦建德军中,劝信明归之,不肯从,逾城而走,隐于太行山。太宗贞观六年(632)应诏举,授兴势丞,迁秦川令,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信明恃才傲世,常赋诗吟啸,自谓过于李百药,时人多不许之。《全唐诗》存诗1首及“枫落吴江冷”断句,此一名句盛传当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蕲黄人。高祖武德中,往曹溪参六祖,道经赣,见一青蛇横道,叱去复来,心忽觉悟。四顾山势清高,遂以锡杖插其处,祝曰:曹溪还,此杖存,是吾道场。三年返,锡杖如故,遂建寺弘扬佛法,一日趺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5—677 【介绍】: 唐贝州武城人,字稚圭。太宗贞观初举明经,补并州参军。累迁水部员外郎。高宗乾封三年,迁东台侍郎,兼知左史事。咸亨三年,改授黄门侍郎,兼大理卿。不旬日推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卒谥懿。四子官皆至三品,时号“万石张家”。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二
文瓘。贝州武城人。贞观初举明经。累迁水部员外郎。出为云阳令。龙朔中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迁大理卿。上元二年拜侍中兼太子宾客。仪凤二年卒。年七十三。赠幽州都督。谥曰懿。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高密人。少出家。即研定学。燕坐海畔之蒙山。数十载后。南游会稽天台诸山。尝分卫村中。回途值群虎向之张口。净以其饥遽抄饭遍内其口。且对之啖所馀饭自若。因谓虎曰。所愧饭少不足以相济也。明日亦如之。同侣叹异焉。久之反居蒙山之麓。会亢旱巫觋祭祀。皆不验。净请扫洒一室。独处其中。当致雨七日而雨沾洽。贞观三年。京师自冬至夏。凡六阅月不雨。民情忧恼。历试李释方术。岳渎诸祠。走性币俱莫之效。时有侍从潘姓者。尝守密以净旧事白于上。诏至问所欲。净曰无所欲。但给私度僧尼公贯。赐天下新寺额。如此而已。诏许之。仍赐油香。就庄严寺。房入寂。逮七日之旦。净使守卫者。视天西北。曰当有白虹。视之而信。曰雨至矣。顷之骤雨竟一日。既而群下称述上德。而净前所奏请。未及施行。然农作顿兴。苗已入土。而雨不继。则苗萎槁。左仆射房玄龄造净以谒净曰。幽显一理耳。许而不詶。于理如何。上闻诏尽停机务以斋又七日而果雨。是岁有秋。诏詶前所许外别度僧三千。以慰净意。未几还乡里 住义胜寺寺有慧融者。素业禅。能祝水愈疾。诏住京之普光寺二宫。敬重礼遣相踵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明净。密州人。少出家昧定为业。洁志忠恪谨厚澄肃。尝居海畔蒙山。宴坐经数十载。人莫测之也。后南游东越天台诸山。禅观在怀无缘世习。而衣服褴缕动止适时。同侣禅徒未之弘仰。山粒致绝。日至村中每从乞食。赍还中路值于群虎。皆张口闭目若有饥相。净曰。吾经行山泽多矣。虎兕无心畏之。今列于路旁。岂非为食耶。乃以匕抄饭内其口中。馀者对而啖尽。告曰。知来食少辄济自他。殊不副怀深用多愧。明日乞食虎又如前。频有此缘。同伴乃异其度。晚为山幽地湿。形报苦之还返海隅。住蒙山侧。内遵道观外感潜通。令问远流灵祇叶应。尝值亢旱苗稼并枯。淫祀之流妄祈邀请。虽加恳恻终不能致。净曰。可罢诸邪祷吾独能降。遂结斋静室。七日平旦云布雨施高下滂注。百姓利焉。戴之若圣。贞观三年。从去冬至来夏。六月回然无雨。天子下诏释李两门岳渎诸庙。爰及淫祀普令雩祭。于时万里赫然全无有应。朝野相顾惨怆无赖。有潘侍郎者。曾任密州。知净能感以状奏闻。敕召至京令住祈雨。告以所须一无损费。惟愿静念三宝慈济四生。七日之后必降甘泽。若欲酬德可国内空寺并私度僧并施其名得弘圣道。有敕许焉。虽无供给而别赐香油。于庄严寺静房禅默。至七日向晓。问守卫者曰。天之西北应有白虹。可试观之。寻声便见。净曰。雨必至矣。须臾云合骤雨忽零。比至日晡海内通洽。百官表奏皇上之功。净之阴德全无称述。新雨初晴农作并务。苗虽出陇更无雨嗣。萎仆将死。设计无所。左仆射房玄龄。躬造净所请重祈雨。净曰。雨之升降出自帝臣。净有何德敢当诚寄。前许无报幽显同忧。若循素请雨亦应致。以事闻奏。帝又许焉。乃敕权停俗务合朝受斋。净乃依前静坐。七日之末又降前泽四民欢泰。遂以有年 敕乃总度三千僧用酬净德。其徵应难思厥相叵测也。但以京辇諠杂性不狎之。请还本乡之茂胜寺。山居系业。竟不测其存没云。同寺僧慧融。亦以禅业见称。山居服食咒水治病。敕召入京亦住普光寺。二宫敬重礼遗相。接云。
神僧传·卷第五
释明净。高密人。少出家味定为业。后南游东越天台诸山。禅观在怀无缘世习。而衣服褴缕动止适时。同侣禅徒未知弘仰。山粒致绝。日至村中每从乞食。赍还中路值于群虎。皆张口闭目若有饥相。净曰。吾经行山泽多矣。虎兕无心畏之。今列于路傍岂非为食耶。乃以匙抄饭内其口中。馀者对而啖尽。告曰。知来食少辄济自他殊不副怀深用多愧。明日乞食虎又如前。尝值亢旱苗稼并枯淫祀之流妄祈邀请。虽加恳恻终不能致。净曰。可罢诸邪祷。吾独能降。遂结斋静室七日。平旦云布雨施高下滂注百姓利焉。贞观三年冬至于四年夏六月无雨。天子下诏岳渎诸庙普令雩祭。于时万里赫然全无有应。有潘侍郎者。曾任密州。知静能感以状奏闻。敕召至京令住祈雨。告以所须一无损费。唯愿静念三宝慈济四生。七日之后必降甘泽。乃于庄严寺静房禅默。至七日向晓问守卫者曰。天之西北应有白虹。可试观之。寻声便见。净曰。雨必至矣。须臾云合骤雨忽零。比至日晡海内通洽。遂以有年。敕乃总度三千僧用酬净德。其徵应难思厥相叵测。但以京辇諠杂性不狎之。请还本乡之义胜寺山居继业。竟不测其存没云。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高密人。少出家。味定为业。洁志忠恪。谨厚澄肃。常居海畔蒙山宴坐。经数十载。人莫测之。后南游东越天台诸山。禅观在怀。动止适时。同侣禅徒。未之弘仰。山粒致绝。日至村中。每从乞食。赍还中路。值于群虎。皆张口闭目。若有饥相。净曰。吾经行山泽多矣。虎兕无心畏之。今列于路旁。岂非为食耶。乃以匙抄饭内其口中。馀者对而啖尽。明日乞食。虎又如前。频有此缘。同伴乃异其度。尝值亢旱。苗稼并枯。淫祀之流。妄祈邀请。虽加恳恻。终不能致。净曰。可罢诸邪祷。吾独能降。遂结斋静室。七日平旦。云布雨施。高下滂注。百姓利焉。顶戴若圣。贞观三年。从去冬至来夏。六月迥然无雨。天子下诏。释李两门。岳渎诸庙。爰及淫祀。普令雩祭。于时万里赫然。全无有应。朝野相顾。惨怆无赖。有潘侍郎者。曾任密州。知净能感。以状奏闻。敕召至京。令住祈雨。告以所须。一无损费。唯愿静念三宝。慈济四生。七日之后。必降甘泽。若欲酬德。可国内空寺并私度僧。并施其名。得弘圣道。有敕许焉。虽无供给。而别赐香油。于庄严寺。静房禅默。至七日向晓。问守卫者曰。天之西北应有白虹。可试观之。寻声便见。净曰。雨必至矣。须臾云合。骤雨忽零。比至日晡。海内通洽。新雨初晴。农作并务。苗出陇。而无雨嗣。萎仆将死。投计无所。左仆射房玄龄。躬造净所。请重祈雨。净曰。雨之升降。自出帝臣。净有何德。敢当诚寄。前许无报。幽显同忧。若修素请。雨亦应至。以事闻奏。帝又许焉。乃敕权停俗务。合朝受斋。净乃依前静坐。七日之末。又降前泽。四民欢泰。遂以有年。敕乃总度三千僧。用酬净德。但以京辇諠杂。性不狎之。请还本乡之义胜寺。山居继业。竟不测其存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河南洛阳人,字元明。于义子。性谨慎,不交非类。初仕北周为左侍上士。入隋迁内史舍人。丁父忧,岁余起令视事。拜车骑将军,兼左卫长史。后迁太子左卫副率,进位上仪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冀州人。有才慧,讷于言而敏于行。博通玄儒,尤善属文。杨素见明则所作觉观寺碑,奇之,乃奏住三善寺,东都译经。又奉召入译馆专知缀辑。隋末卒,有集行于世。
杨温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宗室,字明籀。文帝侄。好学善属文。以兄杨纶怨望罪,被徙零陵。作《零陵赋》以寄哀思。炀帝见而怒之,转徙南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扶风平陵人。窦威从孙。少师事陈留王孝逸,博涉文史。仕隋为齐王府属。唐高祖武德初拜考功郎中。从讨王世充,颇有战功,封显武男。太宗贞观初历常、爱二州刺史。寻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