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33,分10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明发
四明
文明
空明
天明
发明
自明
孔明
明道
平明
幽明
花明
明星
春明
保明
《國語辭典》:明发(明發)  拼音:míng fā
1.天快亮的时候。《诗经。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明发动愁心,闺中起长叹。」
2.公开发表。《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序》:「明发奸伏,吏端禁止。」
《漢語大詞典》:四明
山名。在 浙江省 宁波市 西南。自 天台山 发脉,绵亘于 奉化 、 慈溪 、 馀姚 、 上虞 、 嵊县 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 。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 四明山 。三才图会·四明山图考:“ 四明山 者, 天台 之委也。高兴华顶,齐跨数邑。自 奉化 雪竇 入,则直谓之 四明 。行山中大约五六十里,山山盘亘,竹树葱菁,众壑之水,乱流争趋。入益深,猿鸟之声俱絶,悄然嘻呬通顥气,觉与世界如絶,不似 天台 之近人也。道书称第九洞天。峯凡二百八十二,中有 芙蓉峯 ,刻 汉 隶‘四明山心’四字。其山四穴如天窻,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 四明 。”
《漢語大詞典》:文明
(1).文采光明。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
(2).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繒为囊,盛印於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
(3).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 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 元 耶律楚材 《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4).谓文治教化。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 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臺阁尤蝉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5).文教昌明。 汉 焦赣 《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鏑。” 前蜀 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6).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 以之。”后汉书·邓禹传:“ 禹 内文明,篤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7).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 《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8).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9).合于人道。 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國語辭典》:空明  拼音:kōng míng
1.月映于水而生光明。宋。苏轼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2.空中。宋。苏轼登州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國語辭典》:天明  拼音:tiān míng
1.天亮。唐。杜牧 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三国演义》第三一回:「挨到天明,侧首一彪军冲出。」
2.天命、天道。《左传。哀公二年》:「简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国语。楚语下》:「天明昌作,百嘉备舍。」
3.尊称帝王。唐。韩愈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田侯摄事,奉我天明。」
《國語辭典》:发明(發明)  拼音:fā míng
1.用自己的精神识力创作前所未有的事物。《西游记》第一回:「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2.创造性的阐发前人不知的义理。《老残游记》第九回:「但是宋儒错会圣人意旨的地方,也是有的,然其发明正教的功德,亦不可及。」
3.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如:「他这项发明,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漢語大詞典》:自明
(1).自我表白。《楚辞·九章·惜诵》:“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人或毁曰:‘ 不疑 状貌甚美,然独无柰其善盗嫂何也!’ 不疑 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汉书·外戚传上·孝武卫皇后:“ 卫后 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 江充 为姦,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 充 ,发兵,兵败,太子亡走。” 三国 魏 曹操 《述志令》:“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 周公 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宋 王安石 《再辞同修起居注状》之五:“若令言者谓臣要君以伪,臣诚无辞可以自明。”
(2).自然明白。 宋 王安石 《不诂自明》诗:“ 仓頡 造书,不詁自明。” 宋 程颐 《代彭思永上英宗论濮王典礼疏》:“则是非之理,昭然自明,不待辨论而后见也。”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六章第三节:“要把敌人的根据地变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非战胜敌人无从实现,这是自明之理。”
《國語辭典》:孔明  拼音:kǒng míng
1.三国时蜀汉诸葛亮的字。参见「诸葛亮」条。
2.非常明亮洁净。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天秩有礼,神监孔明。」
《國語辭典》:明道  拼音:míng dào
1.大道。《老子》第四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2.知晓道理。《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正其谊不牟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3.北宋仁宗的年号(西元1032~1033)。
《國語辭典》:平明  拼音:píng míng
天刚亮的时候。南朝梁。江淹杂体诗。谢临川〉:「平明登云峰,杳与庐霍绝。」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國語辭典》:幽明  拼音:yōu míng
1.有形和无形的现象,看不见的和看得见的。《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俯以察于地,是故知幽明之故。」
2.智愚或善恶。《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3.昼夜。《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4.人与鬼神之间。《文选。颜延年。和谢灵运诗》:「人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聊斋志异。卷一○。神女》:「家君感大德,无以相报,欲以妹子附为婚姻,恐以幽明见嫌也。」
《骈字类编》:花明
唐 李峤 草暗少原绿,花明入蜀红。
唐 李白 横吹曲辞 折杨柳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唐 白居易 荅春 草烟低重水花明,从道风光似帝京。
唐 尹鹗 杏园芳 严妆嫩脸花明,教人见了关情。
《國語辭典》:明星  拼音:míng xīng
1.明亮的星。《庄子。盗蹠》:「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2.比喻杰出的人物。如:「电影明星」、「棒球明星」。
《國語辭典》:春明  拼音:chūn míng
唐时长安城东面三门之一。后亦以代称京城。《新唐书。卷二二五。逆臣传下。黄巢传》:「陷京师,入自春明门,升太极殿。」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八。北东园日记诗》:「三年皮骨走峥嵘,梦到春明身已轻。」
《漢語大詞典》:春明门(春明門)
(1).古 长安 城门名。为城东三门之中门。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莫道两京非远别, 春明门 外即天涯。”新唐书·逆臣传·黄巢:“﹝ 黄巢 ﹞陷京师,入自 春明门 。”
(2).借指京城。 明 李东阳 《木斋先生将登舟以诗见寄次韵》之二:“极目 春明门 外路,扁舟明日定天津。” 清 钱谦益 《戊辰七月奉召赴阙车中言怀》诗之十:“ 春明门 外人来往,《秋水》篇中意有无。”
《漢語大詞典》:保明
(1).使安宁而尊贵。《诗·周颂·访落》:“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郑玄 笺:“美矣,我君考 武王 ,能以此道尊安其身。” 孔颖达 疏:“言尊安其身,则以保为安,明为尊……谓用此 文王 之道以定天下、居天子之位,是安而且尊也。”
(2).谓负责向上申明。《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我夷狄虽不知礼义,兄弟子孙受天子印綬,牛马尚知美水草,况我有人心邪!将军当保明我於天子。” 宋 岳飞 《奏襄阳府路差补职官措置事宜状》:“州县官如能用心召集流亡,劝课农桑,怀柔百姓,宽恤刑禁,从本司保明申奏朝廷,优异推恩。”《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伏覩制旨,监司于所部保明郡守,郡守于所属保明知县,县令治状显著,令中书、门下省籍记,取旨甄擢。”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石林诗话》:“《魏氏春秋》谓 吕巽 诬其弟 安 不孝。 安 引 康 为证。 康 义不负心,保明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