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02,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183  184  185  186  187  189  190  191  19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段凝(明远 )
李嗣源( 李亶 庙号 明宗、后唐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圣德和武钦孝帝、唐圣德和武钦孝帝 嗣源 )
辽太祖( 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庙号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大圣大明神烈天帝 耶律 )
僧仪晏( 开明禅师 许 )
韩延徽(藏明 鲁国公 )
李明启
杨光远(德明 阿檀 东平王、寿王 )
卓岩明( 俨明、体明 偃 )
张明(德明 )
钱元瓘( 吴越文穆王、文穆 传瓘 明宝 吴越国王、吴王、吴越王 )
赵明吉
刘在明
安审晖(明远 鲁国公 静 )
郭允明( 窦十 )
元德昭(名远、明远 贞正 远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7? 【介绍】: 五代时开封人,本名明远。少颖悟,多智数。初事朱温,其妹为温美人。后梁开平中授右威卫大将军、怀州刺史。乾化元年,温北征过郡,凝迎奉贡献加等,温大悦。后迁郑州刺史。为人佞巧,善窥迎人意。降后唐,庄宗亦甚爱之,赐姓名,授兖州节度使,移邓州。明宗立,放归田里。次年窜辽州,赐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7—933 【介绍】: 五代后唐国君。本为代北应州胡人,无姓氏,名邈佶烈,李克用养为义子,赐姓名。嗣庄宗为帝,庙号明宗。为人纯厚,执事恭谨。尝夜焚香祝天,愿早生圣人。即位后,减罢宫人伶官,废内藏库,百姓赖以休息;然屡以无辜诛杀臣下。及病,秦王李从荣作乱,饮恨而终。在位凡八年。
全唐文·卷一百六
帝讳亶。初名嗣源。代北人。世事太祖。遂从姓李氏。唐咸通八年生。同光元年授蕃汉马步总管。加太尉。四年四月即位。改今名。长兴元年。上尊号圣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四年。再加尊号圣明神武广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在位八年。年六十七。谥曰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2—926 【介绍】: 辽代皇帝,契丹迭剌部人。姓耶律,名阿保机。汉名亿。后梁开平元年,推为可汗(部落联盟长)。后梁贞明二年,并契丹八部,称天皇王,国号大契丹,年号神册,为辽代之始。任用汉人韩延徽、韩知古等,建城郭,制契丹大、小字,以汉法治汉人。南掠河北及代北地区,西征各游牧部落。天赞五年冬灭渤海国。改为东丹,以太子倍为东丹王。七月,卒于班师途中。在位十九年。
僧仪晏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6—990 【介绍】: 五代时僧。湖州人。俗姓许。少游历诸方。已而归省父母,入定于舍旁陈司徒庙丛竹间,蚁蠹其衣,败叶没髀。旋诣括苍,参禅德严,遂剃发为僧。尝摘桃山间,浃旬不归,忽见攀桃倚石,泊然在定。后晋出帝开运中游江郎崖,睹石龛,命弟子慧兴垒石塞门,入定经年乃出。后回信安乌巨山。为吴越国君钱俶医目疾,因赐号“开明禅师”。宋太宗淳化元年示寂。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乌巨山仪晏禅师。吴兴许氏子。于唐乾符三年。将诞之夕。异香满室。红光如昼。光启中。随父镇信安。强为娶。师不愿。遂历诸方。机契镜清。归省父母。乃于郭南。创别舍以遂师志。舍旁陈司徒庙。有凛禅师像。师往瞻礼。失其所之。后郡守展祀。祠下见师入定庙后丛竹间。蚁蠹其衣。败叶没䏶。或者云。是许镇将子也。自此三昧。或出或入。子湖讷禅师。未知师造。问曰。子所住定。盖少乘定耳。时方啜茶。师呈起橐曰。是大是小。讷骇然。寻谒栝仓唐山德严禅师。严问汝何姓。曰姓许。严曰谁许汝。曰不别。严嘿识之。遂与剃染。尝令摘桃。浃旬不归。往寻见师攀桃倚石。泊然在定。严鸣指出之。开运中。游江郎岩。睹石龛。谓弟子慧兴曰。予入定此山。汝当垒石塞门。勿以吾为念。兴如所戒。明年。兴意师长往。启龛视之。师素发披肩。胸臆尚煖。徐自定起。了无异容。复回。乌巨侍郎慎公。镇信安。馥师之道。命义学僧守荣。诘其定相。师不与之辩。荣意轻之。时信安人。竞图师像而尊事。皆获舍利。荣因愧服。礼像谢𠎝。亦获舍利。叹曰。此后不敢以浅解测度矣。钱忠懿王。感师见梦。遣使图像。至。适王患目疾。展像作礼。如梦所见。随雨舍利。目疾顿瘳。因锡号开明。及述偈赞。宝器供具千计。端拱初。太宗皇帝闻师定力。诏本州加礼津发赴阙。师力辞。僧再至谕旨。特令肩舆入对便殿。命坐赐茗。咨问禅定。奏对简尽。深契上旨。丐归。复诏入对。得请还山。送车塞途。淳化元年示寂。寿一百十五。腊五十七。阇维白光属天。舍利五色。邦人以骨塑像。至今州郡雨旸祷之。如向斯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2—959 【介绍】: 辽南京安次人,字藏明。初受幽州节度使刘守光遣使契丹,为阿保机留为谋士。建议筑城郭,使所获汉人各安生业。不久,逃归汉地,旋自投契丹。阿保机赐名“迎列”(意再来),任用更专,使为政事令。从灭渤海,拜左仆射。太宗时,封鲁国公。世宗朝迁南府宰相。穆宗时致仕卒。为佐命功臣之一。
李明启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
明启。龙德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 【介绍】: 五代时沙陀部人,字德明。初名阿檀,及长名檀,因避后唐明宗讳改光远。后唐时历妫、瀛、易、冀州刺史,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归后晋,加检校太尉,充宣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六军诸卫事,后拜太尉兼中书令,出为平卢节度使,封东平王。出帝嗣位,拜太师,封寿王。贪暴苛敛,日益骄横。后生怨望,乃据青州反,召契丹入寇。其子杨承勋囚之复归后晋,遂伏诛,以病卒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 【介绍】: 名或作俨明。五代时僧,莆田人。本名偃,在雪峰寺为僧,改名体明。福州之乱,李仁达杀王继昌欲自立,恐众不附,遂立岩明为帝。后晋齐王开运二年称藩于晋,已而为仁达所杀。
张明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徐州人,字德明。后梁太祖乾化中,初授徐州萧县镇遏使,迁徐宿海三州游奕使。末帝龙德中,讨平卫州之叛,诏授卫州刺史。后唐庄宗同光间,从伐蜀,为行营先锋桥道使,累迁兴州刺史。明宗时,累改登州刺史。末帝清泰中,改代州刺史。后晋高祖天福四年,为庆州剌史。卒于天福间,年七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41 【介绍】: 五代吴越国君。杭州临安人,初名传瓘,嗣位后更此名,字明宝。钱镠第七子。唐昭宗乾宁元年,授盐铁发运巡官,稍迁金部郎中。天复元年,改授礼部尚书,遥领邵州刺史。后累迁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袭封吴越国王。善抚将士,好儒学,能为诗。尝置择能院,选吴中文士录用之。又效镠置粉盘于榻首,夜有所忆,即书其上,诘朝以备顾问。在位凡十年。性颇奢侈,好治宫室。天福六年,大火焚其宫室迨尽,乃惊惧病狂卒。谥文穆。有《锦楼集》,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7—941 字明宝,原名传瓘,即位后改名。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武肃王钱镠第五子。唐昭宗时曾为宣歙观察使田頵拘为人质。吴越建国后,历任湖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清海军节度使、两浙节度使等职。长兴三年(932)即吴越王位,旋去国仪,遵用中朝年号。在位10年,保土安民,善事后唐、后晋政权。卒后,后晋赐谥文穆。《旧五代史》有传,《十国春秋》卷七九有本纪,《全唐文》卷八五九收和凝撰神道碑。曾作诗千余首,编为《锦楼集》10卷,不存。《吴越钱氏传芳集》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元瓘,镠第七子,初名传瓘,嗣位后更今名。字明宝,长兴三年镠卒,袭封吴越国王。善抚将士,好儒学,善为诗。尝置择能院,选吴中文士录用之。然性奢侈,好治宫室。在位十年。天福六年,因火焚其宫,惊惧病狂卒,年五十五。谥文穆,著有《锦楼集》十卷。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
元瓘字明宝。初名传瓘。武肃王第七子。乾宁元年授盐铁发运巡官。又授金部郎中。天祐中累授检校右仆射。梁贞明中进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龙德二年加特进检校太尉兼侍中。后唐同光二年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长兴三年。武肃王薨。袭位。改今名。加守中书令。四年封吴王。应顺元年进封吴越王。晋天福元年授天下兵马副元帅。五年授天下兵马都元帅。六年加守尚书令。八月薨。年五十五。谥文穆。
赵明吉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
明吉。后唐天成二年官左补阙。
刘在明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五代时幽州人。少有胆气,事唐、后晋,历任州刺史。后汉高祖立,授幽州道行营都部署。契丹守中山,在明出师经略,契丹去,授镇州留后,乾祐初授节度使。
安审晖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52 【介绍】: 五代时沙陀部人,字明远。安审琦兄。起家自长直军使。从后唐庄宗征讨,以功授汝州防御使。入后晋,官至邢州节度使。后周太祖时,以太子太师致仕,封鲁国公。卒谥静。
郭允明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河东人,小名窦十。少为后汉高祖厮养,授翰林茶酒使。隐帝嗣位,尤见狎爱。骄横轻浮无忌。累迁飞龙使。未几,与李业等谋杀杨邠。后郭威兵至,隐帝败走赵村,允明杀之于民舍,遂自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7 【介绍】: 抚州临川人,后徙馀杭,本姓危,字明远。仕吴越为丞相,赐姓元。后从吴越王钱俶内附。卒谥贞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1—968 字明远,一作名远,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本姓危,其父危仔倡奔杭州投吴越王钱镠,遂改姓。德昭初为吴越镇东节度巡官、钱塘县令。累授睦州军事判官,知台州新亭监。文穆王钱元瓘时,掌文翰机密事。忠逊王钱弘佐时,拜宰相。宋开宝元年(968)卒,赠太保,谥贞正。生平事迹散见《资治通鉴》卷二八七、卷二九二、《新五代史》卷六七、《十国春秋》本传。《全唐诗》存断句1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