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02,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168  169  170  171  172  174  175  176  17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沈炯(礼明、初明 恭子、恭 原乡县侯 )
高湝( 任城王、正平郡公 别称 明察 )
荀朗(深明 兴宁县侯 壮 )
释慧明( 别称 吕姥 )
崔猷(宣猷 汲郡公、平原县伯、固安县公 宇文 明 )
梁昕(元明 贞 )
陆逞(季明、世雄 彦 )
吕苦桃(世称 开皇苦桃 元明皇后、明 )
韩晋明( 东莱王 )
马嗣明
僧道成( 明范 )
陈叔明( 宜都王 子昭 )
高浟(子深 神明 彭城王 )
北周明帝(庙号 世宗 明皇帝、明帝、周明帝 宇文毓 宁都郡公 )
僧明( 三休阁、呼数日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吴兴武康人,字礼明,或作初明。沈瑀孙,沈续子。少有文名。仕梁,为尚书左户侍郎、吴令。侯景陷建康,景将宋子仙欲委以书记,坚辞,几被杀。后入王僧辩幕府,羽檄军书,皆出其手。西魏陷荆州,被虏。以母在南,上表陈情,获归淮南。陈武帝即位,加通直散骑常侍,预谋军国大政。文帝又重其才,会寇乱,欲使因是立功,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谥恭子。
全陈文·卷十四
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仕梁为王国常侍,迁尚书左民侍郎。出补吴令,为侯景将宋子仙所获,子仙败,归王僧辩,封原乡县侯,除司徒从事中郎。元帝徵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江陵陷,入西魏,为仪同三司。绍泰中归国,除司农卿,迁御史中丞。陈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文帝即位,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遗归收兵吴中,卒赠侍中,谥曰恭,有前集七卷,后集十三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 【介绍】: 北齐宗室。高欢第十子。文宣帝天保初封任城王。历并、冀、青、瀛四州刺史,时称明察。及北周军逼晋阳,后主(高纬)奔邺。加大丞相。周兵入邺,后主潜逃济州,禅位于湝。募众拒周军,败,被擒,至长安,与后主同被杀。
全北齐文·卷二
湝,神武第十子,天保元年封任城王;孝昭、武成时屡镇晋阳,总并省事,历司徒、太尉,并省录尚书事;天统中拜太保、并州刺史,别封正平郡公;武平初,迁太师、司州牧,出为冀州刺史,加太宰,迁右丞相、都督青州刺史,拜左丞相,转瀛州刺史。后主奔邺,加大丞相。寻受禅。为周齐王宪所擒至长安,与后主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565 【介绍】: 南朝陈颍川颍阴人,字深明。起家梁庐陵王行参军。侯景攻陷台城,梁简文帝授朗豫州刺史,令讨景。景平,累官至南兖州刺史。陈霸先入辅,北齐军来攻,朗与侯安都大破之。入陈,封兴宁县侯。陈文帝时,与侯安都平王琳,迁都督、合州刺史。卒谥壮。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以其状貌类胡。世以胡明目之。汎采经论。博览书史。然其奇辨宏论。捷出曲引。侪辈莫之抗。天嘉中。朝廷每营斋福。民俗风靡。明独骋其利口。多致迎聘。众亦推让。弗与较。于是明牵引古今。包括孔老。务使听者忻惬而已。大建五年。将事北伐。遣大都督程文季等。领兵淮浦。气加齐垒。而胜负未分。上甚忧之。乃于大极殿。命龟以卜。忽腹纹长裂。君臣相顾。有惧色。率以为不祥之兆也。即斋百僧。既行香讫。始陈斋意。明遽应声敷叙。又述其缘起曰。卜征龟破。可谓千里路通。盖龟腹之纹。俗所谓千里也。当时以为一期浮饰尔。及军次大小岘。所战辄克。取秦泾和合四州以归。下诏奖谕。故明承此为业益隆。其于宗猷。尤号达悟。后莫知其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慧明。不知何人。貌仪象胡。故世以胡明为目。然其利口奇辩锋涌难加。摛体风云铭目时事。吐言惊世闻皆讽之。后乃听采经论。傍寻书史。捃掇大旨不存文句。陈文御世多营斋福。民百风从其例遂广。众以明骋衒唇吻机变不思。诸有唱导莫不推指。明亦自顾才力有馀。随闻即举。牵引古今包括大致。能使听者欣欣恐其休也。宣帝在位大建五年。将事北征观兵河上。已遣大都督程文季等。领军淮浦与齐对阵。雄气相倾。帝甚忧及。乃于太极殿命龟卜之。试卦腹文飒然长裂。君臣失色为不祥也。即请百僧斋。时一会临中。獊猝未测所由。及行香讫乃陈卜意。明抗声叙致又述缘曰。卜征龟破。可谓千里路通。既其文季前锋岂不一期程捷。时以为浮饰也。至四月中。次大小岘与齐大战。俘虏援兵二十馀万。军次谯合。吕梁彭越前无横阵。故下敕云。今岁出师薄伐边服。所获梁土。则江淮二百许城。东西五千馀里。然龟腹长文号千里也。远验明言宛同符契。故明承此势。为业复隆。偏意宗猷。达悟登白者。其量弘矣。不测其终。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于东吴。明少出家止章安东寺。齐建元中与沙门共登赤城山石室。见猷公尸骸不朽而禅室荒芜高踪不继。乃雇人开剪。更立堂室造卧佛并猷公像。于是栖心禅诵毕命枯槁。后于定中见一女神。自称吕姥。云常加护卫。或时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游戏阶前。驯伏宛转不令人畏。齐竟陵文宣王闻风祇挹。频遣三使慇勤敦请。乃暂出京师到第。文宣敬以师礼。少时辞还山。苦留不止。于是资给发遣。以建武之末卒于山中。春秋七十矣。
崔猷 朝代:北周至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4 【介绍】: 北周博陵安平人,字宣猷。有军国筹略。起家员外散骑侍郎。西魏文帝大统中,历官给事黄门侍郎、京兆尹、淅州刺史、侍中、本州大中正。颍川之役,宇文泰以不听猷言,深自追悔,后大军东征,赐马随军,与之筹议。恭帝元年,奉命开通梁汉旧路,凿山堙谷五百余里至梁州,为梁州刺史。宇文泰死,诸州多叛,惟梁州境内民无二心。入隋,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
全隋文·卷九
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魏幽州刺史挺孙。仕魏,为员外散骑侍郎,领大行台郎中,历通直散骑侍郎,摄尚书驾部郎中。普泰初,除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永熙中,入关,以本官奏门下事。大统初,兼给事黄门侍郎,封平原县伯。正除黄门,加中军将军,除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迁京兆尹,除大都督骠骑将军、浙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本州大中正,赐姓宇文氏。恭帝时,授梁州刺史。周受禅,进爵固安县公。明帝即位,徵拜御正中大夫。武成末,除司会中大夫。武帝即位,重授梁州刺史,寻复为司会。建德中,出为同州司会,徵拜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受禅,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开皇四年卒,谥曰明。
梁昕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安定乌氏人,字元明。初为萧宝夤行台参军,镇压万俟丑奴,有功。后从尔朱天光,拜右将军、太中大夫。宇文泰见而赏异之,授右府长流参军。从战弘农、沙苑累迁东荆州刺史,流民归附之。武帝天和初拜工部中大夫,出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卒谥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吴郡人,字季明,初名彦,字世雄。陆通弟。起家羽林监。骁勇兼文雅。武帝时,官至太子太保。
吕苦桃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简介
齐郡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身贫寒,嫁给大将军杨忠,生下三男二女,包括隋文帝杨坚,北周天和末年,去世,隋朝建立后,追封皇后,谥号为明,史称元明皇后。
韩晋明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太安狄那人。韩轨子。袭父爵。后主天统中改封东莱王。留心学问,不喜处身贵要之地。好招引宾客,饮酒挥霍。武平末,除尚书左仆射,百余日便谢病解官。
马嗣明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河内野王人。博综经方,医术精妙。文宣帝时,大臣杨愔患背肿,嗣明以练石涂之,未几便愈。后主(高纬)武平中为通直散骑常侍,尝从后主往晋阳,为民治愈疑难杂症。隋文帝开皇中,卒于太子药藏监。
僧道成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599 【介绍】: 隋僧。丹阳人。俗姓陶,字明范。少投式法师为徒,住永嘉崇玄寺。具戒之后学业超侪辈,群目之为神童。梁武帝大同时游京师,善说讲,京师耆老咸称后生可畏。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明范。姓陶氏。丹阳人。祖齐招远将军。永嘉太守。父佥梁贞威将军上虞令。成仪状瑰美。器质浑厚。少入永嘉崇玄寺。事式法师为弟子。具戒后。所学曰进。梁大同初。游京辇之奉诚寺。大律都沙门智文。授以十诵。才经再习。即事开讲。毗昙数论亦如之。时年犹未三十也。禅那忏摩。身心兼谨。三馀之暇。则猎涉文史。是以宿硕咸畏服焉。弟子慧藏法祥等。并分灯利众。模范人天。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遂卒于兴严寺。寿六十八。其始示疾也。犹勉力阐演。及剧乃称佛合掌而逝。开十诵律菩萨戒。大品法华诸经律等。一百四十遍。观音经讲。一百三十三遍。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皆行世。既卒之三日。当五月八日。窆之奉诚之南山高座寺。沙门慧嵷撰墓志。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道成。字明范。俗姓陶氏。丹阳人也。祖诞齐招远将军永嘉大守。文佥梁贞威将军上虞令。成少而入道。住永嘉崇玄寺。事式法师为弟子。仪貌瑰美奇姿拔众。群伍目曰神童。具戒之后学超侪辈。大同之初栖游京辇受业奉诚寺大律都沙门智文。十诵才经两遍。年逾未立别肆开筵。数论毗昙染神便悟。无繁工倍闻一知十。是以京邑耆老咸称后生可畏。讲十诵律菩萨戒大品法华诸经律等一百四十遍。又讲观音一日三遍。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至于意树心花增晖旦曜。析理质疑听者忘倦。学士慧藏法祥等。并游方讲说法轮常转。传兹后焰利益弘多。咸蔬素洁己珠戒居心。神解严明深禅在念。兼六时虔忏。三馀暇日䱷猎文史。欲令知无不为也。然其性用安庠威仪合度。天人揩揩罕有其俦。软语爱言。不常忤物。后现疾旬馀。犹牵讲演。以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迁神于兴严寺。春秋六十有八。大渐之际惟称念佛。肢节软暖合掌分明。即以其月八日。窆于奉诚寺之南山。墓志高坐寺僧慧嵷所作。
陈叔明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吴兴长城人,字子昭。陈宣帝第六子。举止和弱,状似妇人。宣帝太建五年,立为宜都王,授宣惠将军。位至侍中,安右将军。入隋,为鸿胪少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3—564 【介绍】: 北齐宗室。字子深。高欢第五子。东魏孝静帝元象二年,为通直散骑常侍。武定六年出为沧州刺史,为政严察,号为神明。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封彭城王。四年,征为侍中,累迁尚书令、太保。武成帝即位,迁太师、录尚书事。河清三年,群盗谋劫浟为主,不从,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560 【介绍】: 即宇文毓。北周皇帝。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小名统万突。宇文泰长子。宇文护废孝闵帝宇文觉,迎立毓,称天王。后改称帝,年号武成。以明敏有识量,为宇文护所惮,被毒死。在位三年。庙号世宗。
全后周文·卷一
帝讳毓,小名统万突,文帝长子,大统中封宁都郡公,行华州事,拜宜州刺史。恭帝末授大将军,镇陇右。孝闵受禅,进柱国,转岐州刺史,以元年九月奉迎即天王位,其三年八月称皇帝,改元武成,明年四月为宇文护所毒崩,谥曰明皇帝,庙号世宗,有《集》十卷。(《随志》作九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鄜之内部人。性质朴。有操守。然于竺坟鲁诰。无所治习。而人知向慕。抵坊州。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从得石趺一于涧底。且远望其旁。有卧石如像者。土掩其半。就掘之则固像也。虽相好完美。而色正黑。自踵至顶。高馀三丈。明即率众扶举。莫能胜。时武帝已崩。天元嗣历。明因秉炉祝曰。若佛法重兴。苍生有赖。希现威灵。得遂其愿。俄像起行。径趋石趺。卓然而立。见者骇叹。有司以其事闻。上大喜为复教。仍改年为大象。以纪其瑞。诏复以其地构寺。额大像。而明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荆州长沙寺像。高齐定州之观音像。及高王经。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僧护石像。皆灵验莫测。兹因略述。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盖以其状言也。昔沙门法显于东晋时。游历西。域。会有微疾。心思乡里粳稻饭。投一伽蓝。主人款遇殊勤至。为敕沙弥。取粳饭以进。顾沙弥。踵血犹湿。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而犬啮之。显始寤其瞬息数万里。岂亦常僧可能哉。后东还。访苍鹰于彭城。入门见血涂阖上。问之则曰。某年月日尝有僧。乞食至此。而犬啮之尔。计其年月。不小误。显谓苍鹰曰。此罗汉圣僧血。谨护之勿去也。于是苍鹰。即其宅创寺。以忏咎。求像于扬都。方济江。舟倾侧欲覆。忽有二骨长丈许。随流腾入舟中。遂济无挠。及岸视之。则龙齿也。卒输之官府。未几。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初苍鹰偶憩林树间。僧持像至云。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苍鹰曰。我身是也。僧忻然付之。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其石崇一尺。径六寸。紫色八觚。内外映彻。而如来菩萨。浮图伽蓝。天人山海。帐盖床座。三涂苦趣。变现不一。或前后相类。或每楞不同。隐显靡恒。岂得而槩论哉。梁大清中。天竺沙门。奉以入贡。会侯景之乱。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隋开皇十年。炀帝以晋王镇淮海。遣使王延寿。取之。王宝玩特甚。遇有他役。则函之以自随。入登储贰。藏于曲池日严寺。非外人所得瞻睹也。武德七年。归崇义寺。贞观六年。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东晋沙门道安。于宁康三年。八月八日造。明年季冬。严饰既就。刺史郗恢创莅此蕃。而像独步趋万山。恢率众迎还其寺。而夕复出。住寺外。梁普通三年。诏于建兴苑。铸金铜趺。以承之。高六尺。广一丈。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晋太元间。现于城北。高七尺。光相奇特。人有遇其夜行者。谓非类。以刀击之。且视则像有刀痕。梁祖命使。迎以供养讫。三日送同泰寺。后寺被火。堂塔并尽。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元魏孙敬德。防州人也。居家事观音像谨。天平中。应募定州。为劫盗所妄指。逮系京狱。困拷掠诬伏。且即刑。敬德夜坐狱中。泣誓曰。被枉如此。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今幸偿毕。则愿代受一切众生。枉屈祸也。既而假寐。一沙门见梦曰。观音救生经。皆诸佛名。卿能诵满千过者。可免死厄。复教诵数过。敬德既寤。无所遗忘。竟诵不辍口。比明满百过。顷焉牵赴市。且行且诵。仅千过。而刑者三折其刀。至三易刀。肤体无小损。丞相欢闻而异之。遽奏免其罪。诏传其经于世。敬德既归防。徐视其像。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子。越百八十年。而后灭。此记书之像腋下。倒垂衣褶中。周武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开府长孙哲。镇荆州。太原王乘副之。哲性凶暴。甫视事。先令毁像。众进谏则愈益怒。胥卒奔走从命。谩以绳系像颈。率百馀人挽之。像屹立不动。哲谓其弗力。杖监者百。复挽如故。犹不动。乃益人至五百。始踣。声震地撼。人物骇慄。哲独喜跃不自胜。亟命镕冶。唱快。遽驰马。往报太原公。忽堕马。伤败肢骨。失音直视。至夜而卒。验其所记年月。若合符节。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具如前传。亢阳之岁。必驾御辇。迎像入宫。上加油帔前导罗盖。僧众从后。初虽炎赫。像至中途。则每霶𩃰霢霂。生物濡洽矣。国家所赖。以有年也。陈祯明中。像忽西向。直月监堂。屡移向南。晨起视之。复西向。事闻。诏迎入太极殿。设斋行道。先是像戴七宝冠。珠玉饰之。重约百斤。复以锦冒加其上。翌旦则冠挂像手。而冒犹覆顶也。上使为戴冠覆冒。如常时。因膜拜以祷之曰。苟国家有不祥者。宜再脱冠。明起视之复然。隋开皇九年陈亡。诏致像大内供养。上对之。每不敢坐。盖以像立故也。久之诏曰。朕年老。不堪久立侍像。其今有司造坐佛。如育王像者。可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像伟特。所在莫能容。移置北面以图迁奉。明日像则南面。或疑人所为者。乃刹之北面。而扄鐍其户。且视之。像面南如昨。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奉之重云殿。晨夕礼敬者五十年。侯景之篡。太尉王僧辨既诛景。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犹豫未定。僧辨使女婿杜龛。宿卫宫阙。龛性贪悍。欲毁二像。铸金银铤。初殿周匝为阁道。号三休阁。而像顶正出阁上。龛遣数十人。登阁镵像顶。像并回顾。众惊悚。皆默瘖昏醉。龛随遍身青肿。如见击状。号呼数日。创烂而死。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临川王茜。入承大统。方治葬具。造辒辌车。时以国用窘乏。诏取像殿宝帐。珩佩珠玉。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而云气滃郁。拥殿内外交暗。其馀方所。霁景明朗。观者四合。竞骇其异。而雨注电射。烟焰歘涨。众见殿像腾举。高薄霄汉。渐远渐微。焂然而没。顷之云敛雨过。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高齐时造长丈八。始护发愿为之。然未得石。会于寺北谷中。见石仆地。约如其数。顾工营治。涉期而仅了面腹。以背著地。势未易。具众力翻之。卒莫之动。明日石忽自转。以就磨琢。及成。移置殿中。周师之破齐也。像先流汗。晋州陷。尽火诸寺。像独完美。虽饶人牛力。终不仆。寻有僧周。垒瓦木土堑。以营护之。须臾失僧所在。或以木折像二指。见梦于人曰。吾指痛。且而续其指。开皇十年。盗归像殿幡盖云。夜每梦。丈八人责让之。已上并戴旌异记。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僧明。俗姓姜。鄜州内部人。住既山栖。立性淳素。言令质朴叙悟非任。而能守禁自修。不随鄙俗。虽不闲明经诰。然履操贞梗。有声时俗。因游邑落往还山谷。见一陭岸屡有异光。怪而寻讨上下循扰。乃见涧底石跌一枚。其状高大。远望岸侧卧石如像。半现于外。遂加功发掘。乃全像也。形同佛相。纯如铁磺。不加錾琢宛然圆具。举高三丈馀。时周武已崩。天元嗣历。明情发增勇不惧严诛。顾问古老无知来者。其地久荒榛梗。素非寺所。明自惟曰。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应现之来故在斯矣。即召四远同时拖举。事力既竭全无胜致。明乃执炉誓曰。若佛法重兴。苍生有赖者。希现威灵得遂情愿。适发言已。像乃忽然轻举。从山直下径趣趺孔。不假扶持卓然峙立。大众惊嗟得未曾有。因以奏闻。帝用为嘉瑞也。乃改元为大像焉。自尔佛教渐弘。明之力也。又寻下敕。以其所住为大像寺。今所谓显际寺是也。在坊州西南六十馀里。时值阴暗更放神光。明重出家。即依此寺尽报修奉。大感物心。以开皇中年卒于彼寺。余以为兴福之来。事有机会。感见奇迹。其相弥隆。略引五三用开神理。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昔东晋沙门法显。厉节西天历观圣迹。往投一寺。小大承迎。显时遇疾心希乡饭。主人上坐亲事经理。敕沙弥为取本乡斋食。倏忽往还。脚有疮血。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齧。显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方悟寺僧并非常也。及随船还。故往彭城访吴苍鹰。具知由委。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显曰。此罗汉圣僧血也。当时见为取食。何期犬遂损耶。鹰闻忏咎。即舍宅为寺。自至扬都。广求经像。正济大江船遂倾侧。忽有双骨各长一丈。随波腾漾奄入船中。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有司观检。乃龙齿也。鹰求像未获。溯江西上。暂息林间。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鹰曰。必如来言。弟子是也。便以像付之。鹰将像还至京。诏令模之。合造十躯。皆足下置字。新旧莫辩。任鹰探取。像又降梦示其本末。恰至鹰取还得本像。乃还徐州。每有神瑞。元魏孝文请入北台。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藏弆。大隋开教还重兴世。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又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形高一尺径六寸许。八楞紫色内外映彻。其源梁武太清中。有天竺僧赍来谒帝。会侯景作乱。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至开皇十年。炀帝作镇江海。广搜英异。文艺书记并委雠括。乃于杂传得影像记。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王自虔奉在内供养。在蕃历任。每有行往函盛导前。初无宁舍。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不令外人瞻睹。武德七年。废入崇义。像随僧来。京邑道俗备得观仰。其中变现斯量难准。或佛塔形像。或贤圣天人。或山林帐盖。或三途苦趣。或前后见同。或俄顷转异。斯并目瞩而叙之。信业镜而非谬矣。贞观六年。下敕入内。外遂绝也。又梁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明年季冬严饰成就。刺史郗恢创莅此蕃。像乃行至万山。恢率道俗迎还本寺。复以其夕出住寺门。合境同嗟。具以闻奏。梁普通三年。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上送承足。立碑赞之。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晋太元年。此像现于城北。光相奇特具如前传。形甚瑰异高于七尺。昔经夜行。人谓非类以刀击之。及旦往视乃金像也。刀所击处文现于外。梁高奉法情欲亲谒。虽加事力终无以致。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既达。夜忽放光似随使往。旦加延接还复留碍。重竭请祈方许从就。去都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续不绝。白黑欣庆。在殿供养。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末被火烧堂塔并尽。惟像居殿岿然独存。又高齐定州观音瑞像。及高王经者。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于防所造观音像。及年满还。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引。禁在京狱。不胜拷掠。遂妄承罪。并处极刑。明旦将决。心既切至。泪如雨下。便自誓曰。今被枉酷。当是过去曾枉他来。愿偿债毕了。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经有佛名。令诵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觉已。缘梦中经。了无谬误。比至平明已满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欲加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折为三段。三换其刀。皮肉不损。怪以奏闻。承相高欢。表请免刑。仍敕传写被之于世。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德既放还。观在防时所造像项。有三刀迹。悲感之深恸发乡邑。又昔弥天襄阳金像。更历晋宋迄于齐梁。屡感灵相。闻之前纪。周武灭法。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太原公主秉。为荆州副镇将。上开府长孙哲。志性凶顽不信佛法。闻有此像先欲毁之。邑中士女被废僧尼。掩泪痛心无由救止。哲见钦崇弥至。瞋怒弥盛。逼逐侍从。速令摧殄。令百馀人以绳系项。牵挽不动。哲谓不用加力。便杖监事。人各一百牵之如故。铿然逾固。进三百人牵犹不动。哲怒弥盛。又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慄。哲独喜勇。即遣镕毁之。都无惭惧。自又驰马欲报刺史。裁可百步堛然落地。失瘖直视。四支不胜。至夜而卒。道俗唱快。当毁像时。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计勘年月。兴废悉符同焉。信知印手圣人崇建容范。动发物心。生灭之期世相难改。业理之致复何虚矣。又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五代侯王所共遵敬。具如前传。每有亢阳之岁。请像入宫。必乘御辇上加油帔。僧众从像以盖自遮。初虽炎赫洞天。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家国所幸。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至陈氏祯明年中。像面转西。直月监堂屡回正南。及至晨起还西如故。具以奏闻。敕延太极殿。设斋行道。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饰以珠玉可重百斤。其上复加锦帽。经夜至晓。宝冠挂于像手。锦帽犹加头上。帝闻之乃烧香祝曰。若必国有不祥。还脱冠也。仍以冠在顶。及至明晨脱挂如故。上下同惧莫恻其徵。及隋灭陈降。举朝露首面缚京室。方知其致。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对坐。乃下敕曰。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可令有司造坐像。其相还如育王本像。送兴善寺。既达此寺。形相伟壮不会即机。遂置于北面。及明见像乃在南面中门。众咸异焉。还送北面坚封门钥。明旦更看像还在南。佥皆愧悔谢其轻侮。即见在寺。图写殷矣。又梁高祖崇重释侣。欣尚灵仪。造等身金银像二躯。于重云殿晨夕礼敬。五十许年初无替废。及侯景纂夺。犹在供养。太尉王僧辩。诛景江南。元帝渚宫复没。辩乃通款于齐。迎贞阳侯为帝。时江左未定。利害相雄。辩女婿杜龛。典卫宫阙。为性凶捍。不见后世。欲毁二像为金银挺。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令镵佛项。二像忽然一时回顾。所遣众人失瘖如醉。不能自胜。杜龛即被打筑。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竞来打击略无休息。呻号数日洪烂而死。及梁运在陈。武帝崩背。兄子陈茜嗣膺大业。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将用送终。人力既丰四面齐至。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自馀方左白日开朗。百工闻怪同本看睹。须臾大雨横注。雷电震吼。烟张鸱吻火烈云中。流光布焰高下相涉。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烟火相扶歘然远逝。观者倾都咸生深信。雨晴之后覆看故所。惟见柱础存焉。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近高齐日。沙门僧护。守道直心不求慧业。愿造丈八石像。咸怪其言。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乃雇匠营造。向经一周面腹粗了。而背者地。以六具拗举之。如初不动。经夜至旦忽然自翻。即就营讫移置佛堂。晋州陷日像汗流地。周兵入齐烧诸佛寺。此像独不变色。又欲倒之。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忽有异僧。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须臾便了。失僧所在。像后降梦信心者曰。吾患指痛。其人寤而视焉。乃木伤其二指也。遂即补之。开皇十年。有盗像幡盖者。梦丈八人入室责之。贼遂惭怖悔而谢焉。其像现存。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然斯通感佛教备彰。但是福门无非灵应。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影覆异术经焚不灰。灵骨之放神光。密迹之兴弘护。其相大矣。具在前闻。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贫窭内无袒衣。来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著。与诸邻母同聚言笑。忽觉脚热。渐上至腰。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烧焦蜷题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殡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是知受持法服。惠及三归之龙。信不虚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岩宿。以衣障前。感异神来形极可畏。伸臂内探欲取宿者。畏触袈裟碍不得入。遂得免脱。如是众相不可具纪。如上下诸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