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02,分334页显示  上一页  137  138  139  140  141  143  144  145  14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根本枝末二无明
相应独头二无明
无明法性一体
无明父
无明见
无明使
无明病
无明惑
无明酒
无明流
无明结
无明壳
无明乳
无明树
无明糠
根本枝末二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起信论分无明为根本枝末之二、迷于法界理之原始一念,为根本无明,因根本无明而起三细六粗之惑业,为枝末无明。依此判,则小乘之无明局于枝末无明,不问根本无明也。以彼不会真如不断法执故也。根本无明一名无始无明,真言称之为无始间隔,台家号之为微细无明与障中无明,胜鬘所说五住地中之无明住地,即谓此也。而此障中微细无明之品数虽为无量,姑分为四十二品,于初住已上至佛果之四十二位断之,其中第四十二之无明为始觉之智最后所断者,谓之最后品无明,迷于真如之原始无明,谓之元品无明,是台家圆教之判也。(参见:无始无明)
相应独头二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独头无明,又云不共无明。俱舍论唯识论谓无明与其馀贪等五大惑共起为相应无明,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又云不共无明。起信论谓业转现三细之间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至于六粗与馀惑相应而起为相应无明。
无明法性一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性与无明,如冰与水,无明之冰即诸性之水也。但非谓吾人之心性,本来为冰,法性之水,后为无明之冰,仅谓无始无明之体即为本觉之法性而已。玄义五曰:「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中略)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止观辅行六曰:「为迷冰者指水为冰,为迷水者指冰为水,如迷法性即指无明,如迷无明即指法性。若失此意,俱迷二法。故知世人非但不识即无明之法性,亦乃不识即法性之无明。」(参见:无始无明)
无明父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明与贪爱相和而生我,无明比父,贪爱譬母也。楞伽经三曰:「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四教仪曰:「永别无明父母,究竟登涅槃山顶。」
【佛学常见辞汇】
无明与贪爱结合而生我,因此无明好比是父,贪爱好比是母。
无明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种见之一。为无明不了事理执种种之邪见也。
【三藏法数】
谓于真实理地,无所明了,执著邪见,是名无明见。
无明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使之一。无明能驱使人使流转于三界,故名使。
【佛学常见辞汇】
十使之一。(参见:十使)
【三藏法数】
无明即迷惑不了,乃痴惑也。谓诸众生,以迷心缘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痴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十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参见:五利使及五钝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欲,二瞋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又以见思分别小乘俱舍之义,谓前四使通于见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为见惑。又大乘唯识之义,四使与身边二见之六使,通于见修,疑与邪取戒三见之四使,唯为见惑。见大乘义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瞋,瞋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佛学次第统编】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
一、五钝使 谓贪、瞋、痴、慢、疑也。
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
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瞋使。
〔三、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是为痴使。
〔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名为慢。谓由恃己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是为慢使。
〔五、疑使〕,迷心乖理名为疑。谓若修戒定等法,不别真伪,暗钝无明,犹豫无决,是为疑使。
〔六、身见使〕,谓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为身见使。(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七、边见使〕,谓于断常中,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为边见使。(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死已不生,故名断见;复计此身死已后当再生,故名常见。)
〔八、邪见使〕,谓邪心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一阐提行,是为邪见使。(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九、见取使〕,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及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谬计所得为真、为胜,心生取著,是为见取使。(真胜法者,谓佛之正法,为真、为胜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真明未发者,谓本性之明,未显发也。)
〔十、戒取使〕,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外道妄持鸡狗等邪戒,执为正戒,是为戒取使。(鸡狗戒者,谓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也。)
无明病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明能伤人,故以譬于病。止观六曰:「无明为病渊源,中道为药府城。」往生要集中末曰:「佛是医王,法是良药,僧是瞻病人,除无明病,开正见眼。」
无明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三惑之一。为障覆中道之理之根本无明,别教之菩萨从初地断之,圆教之菩萨,从初住断之,而證中道之理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参见:三惑)
【三藏法数】
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
三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云惑,或云烦恼,或云漏,或云垢,或云结。皆为同体异名。天台一家统收一切之妄惑为三类:一、见思惑,如身见边见等,邪分别道理而起,谓之见惑,如贪欲瞋恚等,倒想世间事物而起,谓之思惑,离此见思二惑即离三界,声闻缘觉以之为涅槃,菩萨更进而断后之二惑。如此见思,三乘之人通断,故名为通惑,后之二惑,名为别惑。二、尘沙惑,为化道障。菩萨教化人之障也。菩萨教化人,必通如尘如沙无量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闇昧,不能达此尘沙无数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盖非谓惑体有尘沙之数,惑体唯为劣慧之一,而不知之法门多故名尘沙也。菩萨欲断此劣慧,得所谓道种智,必于长劫之间学习无量之法门。三、无明惑,又称障中道之惑,为障蔽中道实相理之惑,与前思惑中之痴惑异。彼为障蔽空理之惑,枝末无明也。此为迷于根本理体之惑,根本无明也。此无明十二品断,即为别教之佛,四十二品断,即为圆教之佛,藏通二教之佛,亦不知其名。
【佛学常见辞汇】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是凡夫的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是,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系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为粗,尘沙属于中等,无名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佛学次第统编】
天台四教仪集注明三惑:
一、见思惑 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维,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著,故名思惑,亦名通惑,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惑 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
三、无明惑 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者,昏迷不了之义也。
〔一、见思惑〕,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著,故名思惑。此见、思惑,亦名通惑者,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惑〕,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于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
〔三、无明惑〕,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
无明酒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明能昏沈人之本心,故以酒为譬。妙法圣念处经七曰:「勿饮无明酒。」秘藏宝钥上曰:「徒缚妄想之绳,空醉无明之酒。」又酒者为诱无明闇心之缘,故云无明酒。
无明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流之一。无明能令众生漂流于生死,故名为流。
【三藏法数】
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无明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九结之一。无明能系缚人于三界而不使出离,故谓之结。
【三藏法数】
无明者,无所明了也。谓上二界众生耽著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由此无明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为无明所覆,于苦法、集法,不能解了,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无明结。(苦法者,三界生死众苦之法也。集法者,积集三界有为之法,即惑业也。)
无明壳
【佛学大辞典】
(譬喻)壳为鸟卵之外皮,无明能生育生死故以卵壳为譬也。药师经上曰:「破无明壳。竭烦恼河。」慧琳音义十一曰:「经言无明壳,喻根本无明及以贪爱,包含无量结使烦恼,陶铸有情命业生死,宛转其中不能出离无明窟宅。如鸟居卵壳。故引为喻也。」
无明乳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性譬水,无明比乳,和乳于水与鹅,则彼啜乳而残水,以譬菩萨之消无明,清法性也。玄义五曰:「无明是同体之惑,如水内乳,唯登地已去菩萨鹅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从此已去,乃判真因。」
无明树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明能生苦果,故以树为譬。教行信證二曰:「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
无明糠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明能令业种生后世之果,故以米种之糠皮为譬。智度论二曰:「佛心种子后世田中不生,无明糠脱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