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5,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十力明
十五种无明
十甘露明
十法界明因果钞
十忿怒明王
十忿怒明王经
十种智明
三世最胜心明王经
三明
三明经
三明六通
三种光明
千法明门
千度触犯不舍离印明
佛类词典(续上)
十八明处十力明
十五种无明
十甘露明
十法界明因果钞
十忿怒明王
十忿怒明王经
十种智明
三世最胜心明王经
三明
三明经
三明六通
三种光明
千法明门
千度触犯不舍离印明
十八明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八大经同。
(名数)与十八大经同。
十力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十力与十明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力与十明。
(术语)佛之十力与十明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力与十明。
十五种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根本无明,由无始之际,一念不觉,而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之诸惑烦恼者名之。二枝末无明,心心所相应而起,有贪瞋慢疑见等之烦恼者名之。三共无明,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之诸业者名之。四不共无明,第七识别体之相无,妄起染心障蔽无漏之圣法而恒无间断者名之。五相应无明,第七识恒与贪痴见慢四惑相应而起者名之。六不相应无明,缘粗显之境不与馀识相应者名之。七迷理无明,根本无明,障中道之理而不能显发者名之。八迷事无明,见思之烦恼,障蔽生死之事而不能出离者名之。九独头无明,妄觉之心不缘外境,孤立生起,生已增广者名之。十俱行无明,心心所之法常相随逐而曾不舍离者名之。十一覆业无明,一切之结使覆蔽诸业,使人不知名誉利养恭敬等者名之。十二发业无明,以贪疑我见慢等悉能发生一切恶业而名。十三种子子时无明,种子者藏识,子时者子刻也。子时为十二时之首,藏识为诸识之首,故以为喻。染习此种子在于藏识中而未发显者名之。十四行业果无明,以十二因缘中无明,行,爱,取,有之五者烦恼,为业因,他之七者为苦果而名。十五惑无明,以名俱生分别及根本随烦恼等之惑。见毗婆沙论二。
【三藏法数】
(出鞞婆撤论)
〔一、根本无明〕,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瞋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
〔三、共无明〕,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无明。(结使者,谓一切烦恼,能缠缚驱使于人入于生死也。)
〔四、不共无明〕,谓第七识无别体相,妄起染心,障蔽无漏圣法,恒不间断,是为不共无明。(第七识,即意识也。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
〔五、相应无明〕,谓第七识,恒与贪痴见慢四惑相应而起,是为相应无明。
〔六、不相应无明〕,谓第七识,不与馀识外缘粗显之境相应,是为不相应无明。(粗显之境者,谓色等五尘之境也。)
〔七、迷理无明〕,谓根本无明,障于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为迷理无明。
〔八、迷事无明〕,谓见、思烦恼障蔽生死之事,不能出离,是为迷事无明。
〔九、独头无明〕,谓妄觉之心,不缘外境,孤然生起,生已增广,是为独头无明。
〔十、俱行无明〕,谓心、心所法,常相随逐,曾不舍离,是为俱行无明。
〔十一、覆业无明〕,谓一切结使,覆蔽诸业,不令人知,恐失名誉、利养、恭敬等,是为覆业无明。
〔十二、发业无明〕,谓贪痴我见慢等,悉能发生一切恶业,是为发业无明。
〔十三、种子、子时无明〕,种子者,谓第八藏识,含藏一切染净种子也。子时者,子为十二时之首,以喻藏识为诸识之首也。盖染习种子,蕴在藏识之中,未发显时,是为种子、子时无明。
〔十四、行业果无明〕,谓于十二因缘中,无明、行、爱、取、有,五者,烦恼是业因;识等七者,是苦果,是为行业果无明。(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十五、惑无明〕,谓俱生分别及根本随烦恼等惑,是为惑无明。(俱生分别者,谓最初托胎,一念之识,与形俱生,即有分别也。根本随烦恼者,即前根本无明也。)
(名数)(参见: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根本无明,由无始之际,一念不觉,而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之诸惑烦恼者名之。二枝末无明,心心所相应而起,有贪瞋慢疑见等之烦恼者名之。三共无明,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之诸业者名之。四不共无明,第七识别体之相无,妄起染心障蔽无漏之圣法而恒无间断者名之。五相应无明,第七识恒与贪痴见慢四惑相应而起者名之。六不相应无明,缘粗显之境不与馀识相应者名之。七迷理无明,根本无明,障中道之理而不能显发者名之。八迷事无明,见思之烦恼,障蔽生死之事而不能出离者名之。九独头无明,妄觉之心不缘外境,孤立生起,生已增广者名之。十俱行无明,心心所之法常相随逐而曾不舍离者名之。十一覆业无明,一切之结使覆蔽诸业,使人不知名誉利养恭敬等者名之。十二发业无明,以贪疑我见慢等悉能发生一切恶业而名。十三种子子时无明,种子者藏识,子时者子刻也。子时为十二时之首,藏识为诸识之首,故以为喻。染习此种子在于藏识中而未发显者名之。十四行业果无明,以十二因缘中无明,行,爱,取,有之五者烦恼,为业因,他之七者为苦果而名。十五惑无明,以名俱生分别及根本随烦恼等之惑。见毗婆沙论二。
【三藏法数】
(出鞞婆撤论)
〔一、根本无明〕,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瞋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
〔三、共无明〕,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无明。(结使者,谓一切烦恼,能缠缚驱使于人入于生死也。)
〔四、不共无明〕,谓第七识无别体相,妄起染心,障蔽无漏圣法,恒不间断,是为不共无明。(第七识,即意识也。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
〔五、相应无明〕,谓第七识,恒与贪痴见慢四惑相应而起,是为相应无明。
〔六、不相应无明〕,谓第七识,不与馀识外缘粗显之境相应,是为不相应无明。(粗显之境者,谓色等五尘之境也。)
〔七、迷理无明〕,谓根本无明,障于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为迷理无明。
〔八、迷事无明〕,谓见、思烦恼障蔽生死之事,不能出离,是为迷事无明。
〔九、独头无明〕,谓妄觉之心,不缘外境,孤然生起,生已增广,是为独头无明。
〔十、俱行无明〕,谓心、心所法,常相随逐,曾不舍离,是为俱行无明。
〔十一、覆业无明〕,谓一切结使,覆蔽诸业,不令人知,恐失名誉、利养、恭敬等,是为覆业无明。
〔十二、发业无明〕,谓贪痴我见慢等,悉能发生一切恶业,是为发业无明。
〔十三、种子、子时无明〕,种子者,谓第八藏识,含藏一切染净种子也。子时者,子为十二时之首,以喻藏识为诸识之首也。盖染习种子,蕴在藏识之中,未发显时,是为种子、子时无明。
〔十四、行业果无明〕,谓于十二因缘中,无明、行、爱、取、有,五者,烦恼是业因;识等七者,是苦果,是为行业果无明。(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十五、惑无明〕,谓俱生分别及根本随烦恼等惑,是为惑无明。(俱生分别者,谓最初托胎,一念之识,与形俱生,即有分别也。根本随烦恼者,即前根本无明也。)
十甘露明
【佛学大辞典】
(真言)阿弥陀之大咒也。咒中阿蜜多即为甘露之言有十个,故云十甘露明。
【佛学大辞典】
(真言)又曰十甘露咒,甘露陀罗尼咒,无量寿根本陀罗尼。即阿弥陀之大咒。
(真言)阿弥陀之大咒也。咒中阿蜜多即为甘露之言有十个,故云十甘露明。
【佛学大辞典】
(真言)又曰十甘露咒,甘露陀罗尼咒,无量寿根本陀罗尼。即阿弥陀之大咒。
十法界明因果钞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日本日莲撰。入大藏经。
(书名)一卷,日本日莲撰。入大藏经。
十忿怒明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焰鬘得迦忿怒大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光如劫火,身作大青云色,有六面六臂六足,身短,腹大,作大忿怒相。利牙如金刚,面各有三目,以八大龙王为眷属,以虎皮为衣,以髑髅为冠,乘小牛,足蹈莲华,须赤黄色,有大辩才,头戴阿閦佛而坐。大恶相顾礼,正面笑容,右面黄色,舌相出外,左面白色,咬唇,是妙吉祥菩萨之变化身也。右第一手执剑,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复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于此明王之下,想诸天魔怖畏而作礼。二、无能胜忿怒大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三面六臂,三面各有三目,身黄色,日轮之圆光,照曜广大。以八大龙王为庄严正面笑容,右面大青色,微有忿怒之相,左面白色,咬唇作大忿怒之相。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复少竖人指,第二手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阿閦佛。三、钵纳鬘得迦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三面八臂,三面有三目,正面笑容,右面大青色,舌相出外如金刚杵,左面黄色,利牙咬舌,以虎皮为衣。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迦那耶,第四手执箭。左手第一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持莲华,第四手执弓,顶戴阿閦佛。四、尾觐那得迦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大青色,三面六臂,三面各有三目,正面笑容,右面白色,左面黄色,作忿怒之相,咬唇,右足蹈诸魔,左足蹈莲华。右第一手执利剑,第二手执钺斧,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阿閦佛。五、不动尊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眇目,为童子相。六臂,三面各三目,作童子庄严。正面笑容,右面黄色,舌相出外,上有血相,左面白色,为忿怒相。作吽字声,身作翡翠色,足蹈莲华及宝山。立作舞势,能除一切魔。遍身炽焰。有日轮圆光,右第一手执剑,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佛冠。是阿閦佛所变也。六、吒枳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六臂。顶戴宝冠,冠上有佛,明王垂发,正面笑容,右面黄色,颦眉,左面白色,作忿怒相,咬唇。身青云色,有日轮圆光,左右二手结本印,右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足蹈莲华,立作舞势。七、你罗难拿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六臂,正面青色,作笑容,左面黄色,右面白色,咬唇。以八大龙王为庄严,发髻青润,顶戴佛,足蹈莲华,立作舞势。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八、大力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种子变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八臂,身作青色,以八大龙王作庄严,炽焰遍身,发皆竖立。目大作赤色,顶戴阿閦佛。正面笑容,右面金色,左面白色,咬唇。足蹈莲华,作大忿怒相。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剑,第四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骨揣,第四手执弓。九、送婆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身大青色,一面六臂,左右两手作本印,右第二手执剑,第三手执箭,左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十、缚日罗播多罗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身白乳色,有六臂,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金刚钩,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见十忿怒明王经。
(名数)一、焰鬘得迦忿怒大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光如劫火,身作大青云色,有六面六臂六足,身短,腹大,作大忿怒相。利牙如金刚,面各有三目,以八大龙王为眷属,以虎皮为衣,以髑髅为冠,乘小牛,足蹈莲华,须赤黄色,有大辩才,头戴阿閦佛而坐。大恶相顾礼,正面笑容,右面黄色,舌相出外,左面白色,咬唇,是妙吉祥菩萨之变化身也。右第一手执剑,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复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于此明王之下,想诸天魔怖畏而作礼。二、无能胜忿怒大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三面六臂,三面各有三目,身黄色,日轮之圆光,照曜广大。以八大龙王为庄严正面笑容,右面大青色,微有忿怒之相,左面白色,咬唇作大忿怒之相。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复少竖人指,第二手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阿閦佛。三、钵纳鬘得迦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三面八臂,三面有三目,正面笑容,右面大青色,舌相出外如金刚杵,左面黄色,利牙咬舌,以虎皮为衣。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迦那耶,第四手执箭。左手第一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持莲华,第四手执弓,顶戴阿閦佛。四、尾觐那得迦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大青色,三面六臂,三面各有三目,正面笑容,右面白色,左面黄色,作忿怒之相,咬唇,右足蹈诸魔,左足蹈莲华。右第一手执利剑,第二手执钺斧,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阿閦佛。五、不动尊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成明王。眇目,为童子相。六臂,三面各三目,作童子庄严。正面笑容,右面黄色,舌相出外,上有血相,左面白色,为忿怒相。作吽字声,身作翡翠色,足蹈莲华及宝山。立作舞势,能除一切魔。遍身炽焰。有日轮圆光,右第一手执剑,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佛冠。是阿閦佛所变也。六、吒枳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六臂。顶戴宝冠,冠上有佛,明王垂发,正面笑容,右面黄色,颦眉,左面白色,作忿怒相,咬唇。身青云色,有日轮圆光,左右二手结本印,右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足蹈莲华,立作舞势。七、你罗难拿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六臂,正面青色,作笑容,左面黄色,右面白色,咬唇。以八大龙王为庄严,发髻青润,顶戴佛,足蹈莲华,立作舞势。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八、大力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种子变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八臂,身作青色,以八大龙王作庄严,炽焰遍身,发皆竖立。目大作赤色,顶戴阿閦佛。正面笑容,右面金色,左面白色,咬唇。足蹈莲华,作大忿怒相。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剑,第四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骨揣,第四手执弓。九、送婆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身大青色,一面六臂,左右两手作本印,右第二手执剑,第三手执箭,左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十、缚日罗播多罗大忿怒明王,以为种子,字变为明王。身白乳色,有六臂,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金刚钩,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罥索,竖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见十忿怒明王经。
十忿怒明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之略名。
(经名)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之略名。
十种智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菩萨以十种善巧之智明,明了通达一切众生之境界,以教化调伏,使出生死之苦海,而已成正觉也,此有二种:一、华严经十明品所说:一、善知他心智明,二、无碍天眼智明,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八、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又】离世间品所说:一、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三、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五、普坏染著心智明,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云十种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惟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非相者,谓一切法本空也;非无相者,谓一切法即有也。一性无性者,谓理不决定,虽云一性,而无定一之性也。)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名数)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菩萨以十种善巧之智明,明了通达一切众生之境界,以教化调伏,使出生死之苦海,而已成正觉也,此有二种:一、华严经十明品所说:一、善知他心智明,二、无碍天眼智明,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八、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又】离世间品所说:一、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三、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五、普坏染著心智明,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云十种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惟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非相者,谓一切法本空也;非无相者,谓一切法即有也。一性无性者,谓理不决定,虽云一性,而无定一之性也。)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三世最胜心明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恐怖集会方广仪轨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之略名。
(经名)金刚恐怖集会方广仪轨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之略名。
三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證明,證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漏者烦恼)。又如次第,名为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尽智證明。然则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尽三通也。智度论二曰:「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俱舍论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尽智證明。(中略)名明者,如次对三际愚故。谓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婆沙论七十七谓:「六通中,馀三何不谓明?答曰:身如意(言神境通),但工巧,天耳通但闻声,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为明。馀三所以为明者,天眼知未来苦,宿命知过去苦,俱能厌离生死。又漏尽能为正观而断烦恼故。」
【佛学常见辞汇】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
【佛学次第统编】
罗汉有三明,明者知智法显了曰明。又名智明智證,明證智之境,显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 知自身他身之宿世生死相也。
二、天眼明 知自身他身之未来世生死相也。
三、漏尽明 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
此三明又名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尽智證明,三明为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尽、三通也。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宿命明
谓但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
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乐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二、天眼明
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
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三、漏尽明
谓九界众生,因五住烦恼,堕落二种生死,故名为漏,惟如来断五住惑尽而得神通,名漏尽通。
复知漏尽已后,更不受于生死,是名漏尽明。
【三藏法数】
(出杂阿舍经)
〔一、宿命明〕,谓但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受乐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二、天眼明〕,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三、漏尽明〕,谓众生因三界见、思之惑,堕落生死,故名为漏;惟罗汉断三界见、思惑尽,而得神通,名漏尽通。复知漏尽已后,更不受于生死,是名漏尽明。(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名数)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證明,證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漏者烦恼)。又如次第,名为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尽智證明。然则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尽三通也。智度论二曰:「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俱舍论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尽智證明。(中略)名明者,如次对三际愚故。谓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婆沙论七十七谓:「六通中,馀三何不谓明?答曰:身如意(言神境通),但工巧,天耳通但闻声,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为明。馀三所以为明者,天眼知未来苦,宿命知过去苦,俱能厌离生死。又漏尽能为正观而断烦恼故。」
【佛学常见辞汇】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
【佛学次第统编】
罗汉有三明,明者知智法显了曰明。又名智明智證,明證智之境,显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 知自身他身之宿世生死相也。
二、天眼明 知自身他身之未来世生死相也。
三、漏尽明 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
此三明又名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尽智證明,三明为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尽、三通也。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宿命明
谓但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
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乐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二、天眼明
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
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三、漏尽明
谓九界众生,因五住烦恼,堕落二种生死,故名为漏,惟如来断五住惑尽而得神通,名漏尽通。
复知漏尽已后,更不受于生死,是名漏尽明。
【三藏法数】
(出杂阿舍经)
〔一、宿命明〕,谓但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受乐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二、天眼明〕,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三、漏尽明〕,谓众生因三界见、思之惑,堕落生死,故名为漏;惟罗汉断三界见、思惑尽,而得神通,名漏尽通。复知漏尽已后,更不受于生死,是名漏尽明。(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有婆罗门,通达三部异典,求生于梵天,称为三明婆罗门。佛为三明婆罗门二弟子破三明所说梵道之虚妄,说真实之梵道。摄于长阿含十六。巴Tevijja%。
(经名)有婆罗门,通达三部异典,求生于梵天,称为三明婆罗门。佛为三明婆罗门二弟子破三明所说梵道之虚妄,说真实之梵道。摄于长阿含十六。巴Tevijja%。
三明六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明与六通。阿罗汉所具之德也。观无量寿经曰:「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术语)三明与六通。阿罗汉所具之德也。观无量寿经曰:「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三种光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就光明而立三种之别。大藏法数十二曰:「一谓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二谓随其所闻之法,观察修习,皆依法则,因此明心见性,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是名法光明。三谓诸佛菩萨二乘及诸天等身皆有光,亦能破暗,是名身光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外光明,日月火珠等之光明能除暗者。二法光明,妙法能除愚痴之暗者。三身光明,诸佛菩萨及诸天等之身有光明,能除暗者。见瑜伽论十一,三藏法数十三。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外光明〕,谓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
〔二、法光明〕,谓随其所闻之法,观察修习,皆依法则;因此明心见性,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是名法光明。
〔三、身光明〕,谓诸佛、菩萨、二乘及诸天等,身皆有光,亦能破暗,是名身光明。(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就光明而立三种之别。大藏法数十二曰:「一谓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二谓随其所闻之法,观察修习,皆依法则,因此明心见性,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是名法光明。三谓诸佛菩萨二乘及诸天等身皆有光,亦能破暗,是名身光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外光明,日月火珠等之光明能除暗者。二法光明,妙法能除愚痴之暗者。三身光明,诸佛菩萨及诸天等之身有光明,能除暗者。见瑜伽论十一,三藏法数十三。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外光明〕,谓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
〔二、法光明〕,谓随其所闻之法,观察修习,皆依法则;因此明心见性,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是名法光明。
〔三、身光明〕,谓诸佛、菩萨、二乘及诸天等,身皆有光,亦能破暗,是名身光明。(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千法明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门者,智慧之异名,通达千种之法之智慧,谓之千法明门。第二地菩萨之所修。新译仁王经中曰:「若菩萨摩诃萨,住千佛刹,作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门,说十善道化一切众生。」
(术语)明门者,智慧之异名,通达千种之法之智慧,谓之千法明门。第二地菩萨之所修。新译仁王经中曰:「若菩萨摩诃萨,住千佛刹,作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门,说十善道化一切众生。」
千度触犯不舍离印明
【佛学大辞典】
(真言)不动尊之印明也。(参见:不动明王)
(真言)不动尊之印明也。(参见:不动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