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无明法性一体
明法(二)
靳怀德(名 湘 )
释法明( 黑漆光菩萨 世称 明法华 )
祝维岳(字 周辅 )
崔台符(字 平叔、平反 )
明英宗(庙号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帝、明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帝 朱祁镇 )
分类词汇(续上)
三支比量
佛类词典
明法无明法性一体
明法(二)
其它辞典
皇甫文备(字 孝忠 )靳怀德(名 湘 )
释法明( 黑漆光菩萨 世称 明法华 )
祝维岳(字 周辅 )
崔台符(字 平叔、平反 )
明英宗(庙号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帝、明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帝 朱祁镇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2—704 【介绍】: 唐洛州维氏人,字孝忠。弱冠以明法登第,累迁右玉钤卫长史。武则天载初元年,迁秋官郎中。丁忧后,起为司刑少卿。寻检校秋官侍郎,迁司刑卿,曾残害唐宗室臣僚。万岁通天二年,出为邛州刺史。官至姚府都督。玄宗开元初定为酷吏,但情状较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1017 【介绍】: 宋博州高唐人,本名湘。太宗太平兴国中明法,解褐广安军判官。历通判相、广、沧、莫诸州,又知德、密、邛、沧、曹、澶、陕诸州。真宗咸平中知德州时,契丹入寇,固守城壁,连有诏褒之。为官以强干称,颇多政绩。归阙而卒。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一三○
法明,得度于崇福寺,精通《法华经》,人称明法华。赐号黑漆光菩萨。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九。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法明。莫详族氏。示迹于莱州。即墨县之荆沟村。以试经。得度于郡之崇福寺。师以读诵为行。于读诵中。惟精法华。心念口演。无非是也。时人称之。为明法华。所至利生拔苦。无不获济。人仰之。如珠王药树焉。每游州邑聚落间。遇孕妇垂产。危难莫测之际。师入其家。为讲药草喻品。或安乐行品。即获无恙举之。如掇于无子之家。讲普门品。或普贤劝发品。所求即遂。且具德慧之相。又有木客木筏。为风涛所败。奔命求援于师。师示以观世音号。俾其至诚急诵。遂获安流而达其所。如此非一。人心所向。莫不应之如影响。奉之如神明。后值岁大旱。祷吁不应。民忧惶无措矣。师命众聚柴为棚。曰。为诸君捐身以致雨。众跪拜哀号。师即登棚。火从顶出。歘然而炽。弹指顷雨至大霔。三日而止。焰在雨中。亦不息灭。如日之数。既霁观之。见师真身危坐灰烬中。曾无少损。黑而有光。奇矣。有司以闻于朝。赐号黑漆光菩萨。仍诏漆其身。迎归京师。大慈寺以永瞻奉云。有赞之者曰。开普济门。应众生器。一月众水。光无不被。觉天之云。大地甘雨。等慈无缘。均沾苦窳。树精进幢。火寒冰热。虚空赞扬。万象听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单州城武人,字周辅。中明法科。为陵州司理参军。慎于决狱。时羌人数寇边,乃转饷出入羌中,助曹玮破敌,迁大理寺丞。官至虞部员外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祁州蒲阳人,字平叔,一字平反。中明法科,为大理详断官,校试殿帷,仁宗赐以“尽美”二字。神宗熙宁中,以附王安石入判大理寺。拜右谏议大夫,为大理卿。迎伺中官石得一意,以锻炼笞掠为事,数年间,受伤害者且万人。官至刑部侍郎、光禄大夫。哲宗元祐初出知潞州,又贬秩徙相州。后兼监牧使卒,年六十四。全宋文·卷一五一一
崔台符(一○二四——一○八七),字平反,一字平叔,蒲阴(今河北安国)人。中明法科,为大理详断官。校试殿帷,仁宗赐以「尽美」二字,除比部员外郎。熙宁元年,以文彦博荐为群牧判官、河北监牧使,改司勋员外郎。三年,入判大理寺,四年,知审刑院,判少府监。元丰元年,拜右谏议大夫、知大理卿事。台符治狱以锻炼笞掠为事,数年间,丽文法者且万人。五年,守刑部侍郎,官至光禄大夫。元祐元年,御史上官均等发其恶,降知潞州,寻贬秩徙相州。二年七月卒,年六十四。绍圣中赠右银青光禄大夫。所著有《元丰编敕令格式并赦书、德音、申明》八十一卷。见《宋史》卷三五五本传,《宋史》卷二○四《艺文志》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7—1464 【介绍】: 即朱祁镇。明朝皇帝。宣宗子。宣德十年,宣宗死后嗣位。年九岁。次年,改元正统。初年,张太皇太后(仁宗后)在世,废十三布政使司镇守中官,任用三杨(士奇、荣、溥)等旧臣,守仁、宣之政。其后,宦官王振渐用事。正统七年,太皇太后死后,王振乃肆。三杨亦相继去世,振益无所忌惮。十四年,因王振劝,亲征瓦剌也先,至土木堡,兵败被俘。弟郕王朱祁珏即位,尊帝为太上皇。次年(景泰元年)得释还京,居南宫。八年正月,大将石亨、太监曹吉祥迎上皇复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天顺间,石亨先以骄横得罪,下狱死;曹吉祥与侄曹钦以发动兵变,继而败死。天顺八年正月,英宗病死。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
英宗讳祁镇,宣宗长子,建元正统。十四年北狩,弟郕王祁钰,奉皇太后令即皇帝位,改元景泰,尊帝为太上皇帝。景泰元年,帝还自北,居南宫。七年,夺门复辟,改元天顺。八年崩,葬裕陵。有御制诗文一卷。 (《双槐岁钞》:北京自元建大都,已有所谓八景,不知何人品题。至我朝太宗文皇帝因潜渊定天邑,当时翰林诸儒臣胡广辈作八景诗,传播海内。天顺辛巳端午节,英宗睿皇帝赐文武侍臣以扇,有御制七言古诗十首,凡千一百二十言,即前所谓八景,曰:琼岛春云、太液晴波、蓟门烟树、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芦沟晓月、金台夕照,而益以二景,则东郊时雨、南囿秋风也。明年壬午,亦以端午赐扇,扇面御制《清暑》、《解愠》二歌,大概言为臣者,仰辅上德,俯恤民穷,助隆代天之续云尔。盖国朝赐常朝官扇,竹骨铜钉铰,书经传格言以示训饬,越一二日,乃召大僚于内殿,赐象骨银钉铰扇,然但画以物象,其有御制诗,惟此二年为然。 田按:裕陵御制诗文一册,不见传本。予捡廖道南《楚纪》有赐襄宪王瞻墡御制《襄阳四景歌》云:「适情细脍槎头鳊,洽欢满泛宜城酒。」又云:「无穷风景岘山亭,亭前数点峰峦青。新叶满林惊绿暗,骄阳入户延朱明。」又云:「贤王此日多清赏,台榭虚明隔尘鞅。瑶阶莹澈水晶帘,冰簟净涵云母帐。」又云:「满贮寒瓜荐苍玉,细分云藕飞银丝。」又云:「飞萤草际流疏景,华月腾辉星耿耿。广庭清露滴高槐,越苧生凉湘簟冷。」又云:「鹿门山下行吟客,冒冷寻香日几回?」词旨韶令,可录入摘句图也。)
《漢語大詞典》:三支比量
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以因、喻论证宗,称比量。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辩説之道,先见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辩,初宗,次因,次喻。(兼喻体、喻依。) 大秦 之辩,初喻体(近人译为大前提),次因(近人译为小前提),次宗。其为三支比量一矣。”参见“ 三支 ”。
《漢語大詞典》:三支
(1).指 汉 末、 三国 时来 华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谶 、 支亮 和 支谦 三人。 支谦 受业于 支亮 , 亮 受业于 支谶 。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 宋 陈师道 《别宝讲主》诗:“暂息三 支 论,重参二祖禪。”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二节:“ 三国 时代 支纤 、 支亮 、 支谦 ,皆自 印度 来传教,时号‘三 支 ’”
(2).古 印度 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近人或谓 印度 三支,即是 欧州 三段。”
(2).古 印度 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近人或谓 印度 三支,即是 欧州 三段。”
明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者真言之异名。大日经六曰:「阿字第一句,明法普周遍。」义释十四曰:「明者即真言之别名也,明法普遍字轮。周遍者,谓从一字亦无量字生,无量明周匝围绕如前所说字轮也。」
【佛学次第统编】
云何为解?谓能明耳。明何所明,谓一切法,明一切法,有要领,有分别,就众生妄惑之要领上辨之,名曰辨惑。就一切法之分别上明之,名曰明法。下分述之:
(术语)明者真言之异名。大日经六曰:「阿字第一句,明法普周遍。」义释十四曰:「明者即真言之别名也,明法普遍字轮。周遍者,谓从一字亦无量字生,无量明周匝围绕如前所说字轮也。」
【佛学次第统编】
云何为解?谓能明耳。明何所明,谓一切法,明一切法,有要领,有分别,就众生妄惑之要领上辨之,名曰辨惑。就一切法之分别上明之,名曰明法。下分述之:
无明法性一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性与无明,如冰与水,无明之冰即诸性之水也。但非谓吾人之心性,本来为冰,法性之水,后为无明之冰,仅谓无始无明之体即为本觉之法性而已。玄义五曰:「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中略)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止观辅行六曰:「为迷冰者指水为冰,为迷水者指冰为水,如迷法性即指无明,如迷无明即指法性。若失此意,俱迷二法。故知世人非但不识即无明之法性,亦乃不识即法性之无明。」(参见:无始无明)
(术语)法性与无明,如冰与水,无明之冰即诸性之水也。但非谓吾人之心性,本来为冰,法性之水,后为无明之冰,仅谓无始无明之体即为本觉之法性而已。玄义五曰:「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中略)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止观辅行六曰:「为迷冰者指水为冰,为迷水者指冰为水,如迷法性即指无明,如迷无明即指法性。若失此意,俱迷二法。故知世人非但不识即无明之法性,亦乃不识即法性之无明。」(参见:无始无明)
明法(二)
【佛学次第统编】
何以得解?谓能明耳?明何所明,谓一切法。佛学辞典曰:「法者梵名达磨,通一切之语。如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有法也。」唯识论因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解法。自体任持者,如竹有竹之自体,梅有梅之自体,有形者有有形之自体,无形者有无形之自体,为保任维持其自体也。轨生物解者,如既各有自体,则自体有任持之状,只限于有体不能容无体。谓法者,摄无体该尽一切也。下按开合之不同,以一切法或但为二,是名名色,或开为五,或开为十二、为十八、为百,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五位百位是也。设更广之,其数数百乃至无量,非本编范围所及焉。
何以得解?谓能明耳?明何所明,谓一切法。佛学辞典曰:「法者梵名达磨,通一切之语。如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有法也。」唯识论因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解法。自体任持者,如竹有竹之自体,梅有梅之自体,有形者有有形之自体,无形者有无形之自体,为保任维持其自体也。轨生物解者,如既各有自体,则自体有任持之状,只限于有体不能容无体。谓法者,摄无体该尽一切也。下按开合之不同,以一切法或但为二,是名名色,或开为五,或开为十二、为十八、为百,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五位百位是也。设更广之,其数数百乃至无量,非本编范围所及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