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昌 → 冐昌”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299,分87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张应昌(字 时盈 号 泰宇 )
章若昌(字 智甫 章 )
邓光祚(字 日昌 )
厉昌谟(字 望所 )
王胤(字 世昌 号 裕吾 乔胤 )
樊东谟(字 伯明 号 昌南 )
李名芳(字 昌海 )
董其昌(字 玄宰 号 思白、香光居士、思翁 文敏、文敏有容台集 )
胡舜胤(名 昌陈 字 明祚 号 玄毓 )
史东昌
屈灿(字 文斗 号 昌衢 )
释慧经(号 无明 别称 寿昌经 慧经 裴 )
储昌祚(字 肩宇 )
何太庚(字 吉父 号 昌海 )
其它辞典(续上)
周继昌(号 莲峰 )张应昌(字 时盈 号 泰宇 )
章若昌(字 智甫 章 )
邓光祚(字 日昌 )
厉昌谟(字 望所 )
王胤(字 世昌 号 裕吾 乔胤 )
樊东谟(字 伯明 号 昌南 )
李名芳(字 昌海 )
董其昌(字 玄宰 号 思白、香光居士、思翁 文敏、文敏有容台集 )
胡舜胤(名 昌陈 字 明祚 号 玄毓 )
史东昌
屈灿(字 文斗 号 昌衢 )
释慧经(号 无明 别称 寿昌经 慧经 裴 )
储昌祚(字 肩宇 )
何太庚(字 吉父 号 昌海 )
人物简介
维基
周继昌,号莲峰,直隶无锡县人,明朝解元。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周继昌高中应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应昌(?—1608年),字时盈,号泰宇,山西平阳府解州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举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进士,二十七年官通许县知县,爱民敬士,建书院两廊并井亭、大门,后为人摭事,左迁涿州判,寻升中牟令,及卒,两邑士民哀泣遍道路。
人物简介
维基
章若昌(?—1608年),字智甫,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军籍。本姓章,三岁丧父,妗彭某氏无子,抚以为嗣,因姓彭。勤苦力学,暑夜蚊盛则纳足瓮中读书,至夜半不辍。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浙江乡试举人,复姓章,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工部观政,授刑部主事,三十六年卒。
人物简介
维基
邓光祚,字日昌,广东韶州府曲江县人。进士出身。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进士,授当涂县知县,有惠政,去任日士民立祠尸祝。行取礼部精膳司主事,册封周藩,历员外郎,调吏部稽勋司员外,升文选司郎中。一日朝参侍班,黄门柱史欲越其上,光祚执笏毅然曰:吏部九卿之长,部郎科道之先。竟不可夺。适同僚有以墨败者,憾不为援,因搆之,怡然自若。掌铨事竣,当晋京卿。光祚曰:士贵知止。遂引疾归。历官十五年,遗俸仅四十金,闻者莫不叹其贞介。
人物简介
维基
厉昌谟,字望所,直隶六合人。戊子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十七名进士,历官江西新喻县知县。仕至兵部员外。
人物简介
维基
王胤,字世昌,号裕吾,河南归德府宁陵县人。因寄养于宁陵乔姓,名乔胤,后恢复王姓。清朝时避讳雍正御名,而改成王印。进士出身。万历十六年戊子科河南乡试解元,十七年联捷己丑科进士,选取庶吉士,授给事中,二十二年因范应期案,谪亳州判官,再贬山西灵丘县尉,又削籍为民。
人物简介
维基
樊东谟(1551年—?),字伯明,号昌南,陕西西安府华州蒲城县人,军籍。乙酉乡试二十五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一百七十二名,登二甲第四十二名进士。刑部观政。历任户部主事、郎中,出为直隶顺德府知府。二十三年十二月升山东副使、永平兵备。二十九年七月起复为山西副使、大同兵备,驻札左卫,三十年十二月以三年考满,升山西按察使、大同阳和兵备道。三十三年十二月以阅视加恩,升山西右布政使,三十四年四月转左布政使,四十年九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名芳,字昌海,直隶歙县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辛卯科应天乡试。万历二十年(1592年)联登壬辰科第三甲第二百十八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55—1636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画,远宗董源、巨然,近学黄公望、倪瓒,融其笔墨,自成清润明秀一格。画论标榜文人气息,以佛教宗派喻画史各家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影响波及至今。卒谥文敏。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画眼》等。词学图录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多书画论著。其"南北宗"画论影响深远。工书画,名重当世。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玄宰,华亭人。官礼部尚书。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玄宰,松江华亭人。万历己丑进士,改授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召为太常卿历迁礼部尚书追谥文敏有容台集维基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直隶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书画家。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合称晚明四家。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1555年2月10日),董其昌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应天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万历十六年(1588年)参加戊子科顺天乡试第三名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充任讲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1622年)参修《泰昌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崇祯四年(1631年)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同阉党阮大铖过从甚密。崇祯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636年10月26日)戌时,董其昌病逝于松江居所,享寿八十一岁。身后谥文敏。
人物简介
维基
胡舜胤(1556年—1622年),本名昌陈,字明祚,号玄毓,江西饶州府馀干县西门口胡家人。胡舜胤自幼聪慧,万历甲午(1594年)江西乡试六十一名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会试二百三十三名,第三甲第一百八十四名进士。吏部观政,授浙江桐乡县知县,四十五年升南京大理寺评事,升寺正。累官刑礼二部郎中,出为福建佥事。
人物简介
维基
史东昌,山西大同府蔚州人。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山西乡试举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进士。历官禹城县知县,调澄城县,擢刑部主事,三十八年恤刑湖广,升郎中,出守庆阳府。
人物简介
维基
屈灿(1557年—?),字文斗,号昌衢,陕西西安府蒲城县人,军籍。丙子乡试十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二百四十二名,登二甲第三十八名进士。礼部观政,授刑部主事。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崇仁裴氏子。初产难。祖父诵金刚经得娩。故名。九岁入乡校。便问。浩然之气。是个甚么。授书师异之。及长读金刚经。恍若旧习。即依廪山忠出家。久而辞去。禁足峨峰。因阅传灯。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疑滞莫决。一日力推巨石。豁然大悟。述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趋呈廪山。山印为法器。自是剃染纳具。劳形苦骨。影不出山者二十四载。万历甲午。住宝方。有僧问师住此山。曾见何人。师曰总未行脚。僧曰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师善其言。遂荷锡远游法门老宿无不推誉。顷入五台。参瑞峰问赵州。师乞颂。峰曰。知是般事便休。师作礼呈颂曰。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鉴。纵智难量。到家不上长安路。一任风花雪月扬。峰深肯师语。妙叶洞宗。而师亦以绍续洞宗自任。未几返。锡宝方。晚主董岩寿昌二刹。上堂云。云弗依山。山弗云。心无染境。境无心。云山清净如心境。一道虚明烁太清。然虽如是抽筋不动皮。换骨不见血。筋骨一齐空。游行不倒趹。达磨大士解灭而不解生。释迦老人。解生而不解灭。要知生灭不相干。除是当年乾屎橛。万历丁巳冬。师自田中归。语大众曰。吾从兹不复砌石矣。众愕然。明春三日。示微恙。至十七日。作举火偈。命侍者唱偈。复书曰。今日分明指示。掷笔端坐而化。阇维顶骨。诸牙不坏。藏于本寺。建窣堵波。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经。号无明。抚州崇仁裴氏子。形仪苍古。天性澹然。无所好。九岁入乡校。忽然若无意于人间世者。十七遂弃笔砚。慨然有求道志。偶入居士舍。见案头金刚经。阅之辄终卷。忻然若获故物。繇是断荤酒。决定出家。依廪山忠禅师。执侍三年。凡闻所教。不违如愚。因阅传灯。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师罔措。疑情顿发。后于峨眉住静。因推石而悟。始落发受具。住山二十四年。时邑之宝方。宋宝禅师故刹也。师居之。实万历甲午岁。师年四十有七矣。有僧问师曰。长老住此。曾见何人。师曰。从未行脚。僧师。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师善其言。遂弃寺而参方。足迹遍南北。紫柏尊者。深器重之。一时法门大老。相与酬酢。无不推誉。最后见五台瑞峰和尚。契證底蕴。开法于寿昌。衲子麇至。寿昌。实西竺来公所创。师与来。同乡同姓。人以师为来后身云。师之住寿昌也。不扳外援。不发化主。安道信缘。年迨七十。尚混劳侣。率众开田。必先出后归。四十年如一日。岁入可供三百众。故生平。佛法未离钁头边也。虽边幅不修。而形仪端肃。严霜煦日。不怒而威。未尝轻意许可一人。故海内高其风。并无一言的据借为口实者。其慎密如此。丁巳腊月。师自田中归。语众曰。吾自此不复砌石矣。手书遍辞。远近道侣。勉以叩己真参。至次年正月十有七日。端坐而逝。茶毗。心与顶骨牙齿不坏。于本寺建塔藏之。师生于嘉靖戊申。世寿七十一。僧腊五十有奇。憨山清谓。师峻节孤风。诚足以起末俗。至其精进忍力。当求之于古人。虽影不出山。而声光远及。岂非尸居而龙现。渊嘿而雷声者耶。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名慧经。字无明。抚州仁和裴氏子也。九岁。诵孔孟章句。即究其义。每问。浩然之气。是个甚么。或有笑者。或有讶者。公皆一举手而去之。遂潜心内典。如获故物。年二十一。父事廪山忠老宿。求忠斩发。忠曰。著急作么。待汝瞥地。我为汝师。公乃刻志苦行三载。因见双林颂有省。辄遁迹峨峰。又三载。读传灯。至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又深疑之。因力撼巨石。得达其旨。乃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趋呈于忠。忠笑曰。吾不汝欺。为公圆顶。时年二十有七。复还旧隐。不下山者二十四载。远近贤之。万历甲午。出住宝方有道者过访曰。师住此山。曾见何人。公曰。总未行脚。曰。宁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公敬诺。即杖笠观方。诸尊宿皆珍誉之。登五台参瑞峰和尚。峰出笑岩禅师之门。公请曰。某甲。于古德机缘。不尽馀疑。旦虽遍历门墙。如窥罗縠之月。乞慈垂悯下剖愚蒙。语毕。慇勤作礼。峰叹曰。善哉上座。以英伟之姿。锐于入道。而胸中尚有芥蒂耶。如不弃山野。试举将来。公曰。临济道。佛法无多子。毕竟是个甚么。曰。向道佛法无多子。又是个甚么。公曰。玄沙谓灵云未彻。那里是它未彻处。曰。大是玄沙未彻。公曰。赵州勘破婆子。未审。甚处遭他勘破。曰。却是婆子勘破赵州。公释然。再拜谢之。复献颂曰。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见。纵智难量。到家不上长安道。一任风花雪月扬。峰。深肯公语叶洞上宗旨。而公亦以绍续洞宗自任。南还。初住董岩迁寿昌。中兴曹洞。其时像教相尚。公独不攀外护。尝诫知事曰。万般存此道一味信前缘。每同众耕耘。耆年不怠。学侣参寻。每将钁柄为禅杖。尊宾顾访。且就蓑衣准布袍。故有寿昌古佛之称。益王向公。赍香修敬。公漠然不答。知事惧丛林所系。请稍循时宜。公曰。吾佛制。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为佛儿孙。而违佛制。是叛佛也。吾岂作叛佛之人哉。王闻而叹曰。去圣时遥。幸遗此老。公三坐道场。殿宇禅坊。焕然鼎新。别建兰若。二十馀所。从未只字干及檀信。檀信自归。有引修忏佛事于山中。公重诟之曰。汝邀一时之利。开晚近流毙之端。使禅坊流为应院。岂非巨罪之魁也。以故。公之名号所及。而古风习习。其规绳不整。而自肃。尝上堂曰。诸佛时常说法。不须拟议猜详。是何法。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不论通宗透教。只贵直下承当承当。个甚么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蛟龙不宿死水。猛虎岂行路傍。透得者些关棙。何须愿化西方。不问先佛后祖鼻孔。一样放光。化被草木。赖及万方。释迦不肯泄破。达磨九年覆藏。峨峰不惜口业。一下为众宣扬。且道。作么生宣扬。挥几云。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又曰。宗乘中事。难以措辞。大道门庭。争容拟议。等閒垂一句。如大阿锋离匣。逢之者。则死不移时。似涂毒鼓受槌。闻之者。则丧不旋踵。所谓妙峰峻仞。野兽难藏宝树晶光。灵禽莫泊其用也。单趁金毛归野窟。直追铁额入深山。扫天下之搀抢。拂世间之孽屑。提堕坑落堑之类。揭迷封滞壳之流。其功也。使法界世界虚空界。一体同观。佛道人道地狱道。万法融会。虽然如是。犹未为向上事。须知更有出格在。噫。正令不行先斩首。大机一发圣贤悲。又曰。抽筋不动皮。换骨不见血。筋骨一齐空。游行不倒跌。达磨大师。解灭而不解生。释迦老人。解生而不解灭。要知生灭不相干。除是当年乾矢橛。万历丁巳腊之七日。公田务归。顾众曰。老僧自此不复作矣。除夕上堂曰。今年只有兹时在。请问诸人知也无。那事未曾亲磕著。切须绵密作工夫。越三日告寂。众悲惶不已。公复展目。说偈慰之。为留旬馀。裁书遍辞邻壁道俗。更自作偈。令侍僧举火。至十七日。晨起盥漱拭身曰。不必再浴矣。乃大书今日分明。指示。掷笔而逝。其年七十有一。依命阇维。侍僧。宣公所遗之偈曰。无量劫来秖者个。今日依然又者个。复将者个了那个。者个那个同安乐。 火光忽成五色。诸牙顶髻不坏。就寝堂建塔藏之。其门人无异来。已开化博山矣。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慧经,字无明,姓裴氏,崇仁人也。初生时,母产难,祖父诵《金刚经》遂得娩 ,因名经。经生而聪颖,仪形苍古,若逸鹤凌空,天性澹然,无他嗜好。九岁入乡校,便问:“浩然之气何如?”塾帅异之。年十七,弃帖括,慨然有向道之志。及冠,偶入居士舍,见案头《金刚经》,阅之辄终卷,欣然若获故物,即与居士言其意,居士奇之。由是,不茹荤酒,决志出世,父母亦听之。蕴空中禅师说法于廪山,往依之,执侍三载,凡闻所教不违如愚,独于《金刚经》四句偈颇疑之。他日,偶见傅大士颂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不觉洒然,因述偈有“遍界放光明”之句。以是,知为夙习般若重发也。时年二十有四,又尝阅大藏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别传之旨,至于五宗差别窃疑之,迷闷数月,若无闻见,时以为痴,久之有省。由是,切志参究,遂辞廪山,欲隐遁,乃访峨峰,见其林壑幽邃,诛茅以居,不明大事,誓不空返。居三岁,人无知者,因阅《传镫》,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经罔措,疑情顿发,日夜提撕,至忘寝食。一日,因移石,坚不可举,极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因呈廪山,山亦知为法器。经躯体孱弱,若不胜衣,及住山,极力砥砺,躬自耕作,凿石垦田,不惮勤苦,每闻空山吅叫若物凭之,乃夜独山行,居不闭户,诵读如恒。年二十有七,犹未薙发,人或劝之,曰:“待具僧相乃尔。”至是,始染剃受具,自是以往影不出山者,二十有四年。邑之宝方,乃宋宝禅师故刹也,请经重兴,始应命。先之廪山扫师塔,而后往,有“倏然三十载,忘郤来时道”之句,时年五十有一,万历戊戌岁也。既住宝方,益增精进,凡作务必以身先,形枯骨立,不厌其劳。不数年百堵维新,四方衲子闻风而至。然久住山中,未得行脚,终隘见闻,乃荷锡远游,过南海,访云栖。复之中原,入少林礼祖塔,问西来单传之旨。寻往京都谒达观,深器重之。入五台参端峰,峰门庭孤峻,一见而契,乃请益数则,乞其指示,若临济道佛法无多子,玄沙谓灵云未彻,赵州云台山为汝看破之类,遂相印许,峰返诘之,经答以颂,语详《别录》。最后赵州颂云:“暗藏春色,明露秋光。有眼莫鉴,纵智难量。到家不上长安路,一任风花雪月扬。”峰为首肯。观经语,忌十成,机贵回互。知洞上宗,由此必振,而经亦倦游矣。乃返锡宝山,开堂说法,以博山来为首座,师资雅合,激扬宗旨,遐迩向风,来者益众。戊申,邑之寿昌为西竺禅师所创,久颓,众请经居之。旧传有谶,经与竺同乡、同姓,以经为竺再来云。经住寿昌不攀外援,随缘任用,数年之间,所费万计,道场庄严,焕然钜丽。丛林所宜,纤悉毕具。虽千指围绕,而随机善诱,各得其宜。每遇病僧,亲调药饵,不泽净秽,必尽心力而为之,胸次浩然,耳目若无睹闻。年已七旬,犹溷迹劳侣,耕凿不息。尝先出后归,以身作则,故三刹岁入可供三百众。四十馀年曾无一息自安,虽临广众,未尝以师道自居。至于应酬,偈诵法语,川流云涌,诚所谓般若光明,如摩尼圆照无思而应。益王钦其道德,深加褒美,尝叹曰:“去圣时遥,幸遗此老。”其见重若此。以万历戊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七十有一,腊四十馀。先是,丁巳腊月七日自田中归,语大众曰:“吾自此不复砌石矣。”众愕然。除夕,上堂云:“今年只有此时在,试问诸人知也无?”至戊午正月三日示微恙,遂不食,云:“老僧非病,会当行矣。”大众环侍,驩若平生。七日以偈示博山,次第写宝方、寿昌遗规,并遗书远近道俗,自作举火偈,至期乃索笔大书:“今日分明指示。”掷笔端坐而逝,荼毗火光五色,心燄如莲花,其细瓣如竹叶,顶骨诸牙不坏,馀者其白如玉,重如金,文成五色。憨山为之塔铭,称其昭然生死实践,可知洵不虚矣。
人物简介
维基
储昌祚(1559年—1630年),字肩宇,直隶宜兴县人。晚明官员。万历十年(1582年),储昌祚中式壬午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三甲进士。历任鄱阳、浦城知县,政绩卓著,离任后,在两县均入祀名宦祠。升任四川重庆兵备佥事,致仕归里。储昌祚为官清廉,不赞同以“清流”自居的东林党人,认为他们“非学而聚徒标榜,伐异党同”,不符合其心中士大夫的标准。
人物简介
维基
何太庚(1559年—?),字吉父,号昌海,广东广州府番禺县军籍,顺德县人。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广东乡试十八名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一百三十八名,登三甲第一百六名进士。都察院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