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成佛时期
【佛学次第统编】
成佛时期依教义各不相同:
一、依法相所论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二、在缘起论,则为不定。
三、在法性所论,惟在一念,无时可说。
四、就圆融论,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二六时
【俗语佛源】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记昼夜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昼夜各六个时辰,故称「二六时」。这是佛门的一句熟语,犹言一整天,整日整夜。佛门劝人要在「二六时」中保持正念,精进正道。如明·佚名《赠书记·假尼入寺》:「将来堕落知何地?因此上情愿焚修二六时。」现代亦偶有运用者。如鲁迅《华盖集·杂感》:「只有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李明权)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俗语佛源】
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果平时恣意妄为,一旦到生死关头或大难临头,匆忙求佛,自然难以解脱了。据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便贳(赦)其罪。」佛教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为怀,虽是有罪而平时不烧香的人,只要他虔诚忏悔,止恶修善,还是可赦其罪,获得安慰和解脱。又据宋·刘敞《中山诗话》载:王安古曾与沙门道因戏对云:「投老欲依僧。」道因对云:「急来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道因云:「急来抱佛脚是俗谚全语」。后来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补救。如唐·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又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正是急来抱佛脚,闲时不烧香。」(李明权)
一时一切时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时一切时者,谓一时之间即为无量劫也。盖如来智境圆融,延促无碍,故能促多劫为一时,延一时为多劫。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是也。
三时无悔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三时无悔者,谓人造作五逆等罪,若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无改悔者,是名上品极恶之业,即感地狱之报也。(五逆者,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一、加行心时〕,加行犹方便也。谓人欲作恶业之时,必先起心,方便加行,是名加行心时。
〔二、根本心时〕,谓人正作恶业时之心也。其心决定不可拔动,由此生于加行,是名根本心时。
〔三、后起心时〕,谓人作恶业已后,复起心缘念往所作事,是名后起心时。
五时──天台五时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天台,山名。智者大师,乃隋炀帝所赐之号,讳智顗。以栖身入寂于天台山,遂以此处命其名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四阿含者,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也。)
〔一、华严时〕,华严,经名也。时者,谓初说此经,如日照高山之时也。盖如来初为大乘根熟者,首谈此经。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但化大乘菩萨,是名华严时也。(海印者,即三昧之名。喻佛智也。谓如来之智,鉴照诸法,如海能现万像也。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此云刹土者,华梵兼举也。)
〔二、鹿苑时〕,鹿苑即鹿野苑,是如来说阿含经之处也。时者,谓次说此经,如日照幽谷之时也。盖如来为小乘,于前大法,不见不闻,犹如聋瞽,于是寝大化而施小化。故于鹿苑之中,说四谛法,演四阿含等经,是名鹿苑时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方等时〕,众机普被曰方,四教并谈曰等。时者,谓次说方等诸经,如日照平地之时也。盖由前鹿苑中说小乘法,二乘之人,得少为足,便谓究竟,故假维摩居士以呵斥之,使其耻小慕大。故说维摩、楞伽等经,是名方等时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四、般若时〕,梵语般若,华言智慧,经名也。时者,谓次说此经,如日照禺中之时也。盖由小乘既被弹呵,回心向大,然其执情未能顿泯,由是广谈般若空慧之法而淘汰之,是名般若时也。(禺中时,巳时也。)
〔五、法华涅槃时〕,法华、涅槃,二经名也。时者,谓正说此经,如日轮当午之时也。盖如来于前四时,调机纯熟,故于灵山会上,称性而谈,令其会权归实,了妄即真,演长远之寿量,显至道之幽微,上中下根,咸蒙授记。此法华一经所以说也。犹有馀机未尽,故说涅槃一经,而捃拾之,是名法华、涅槃时也。(捃拾者,即收拾遗馀之意也。)
七秽行──法没时七秽行
【三藏法数】
(出出曜经)
〔一、百岁持戒,为恶所破〕,谓法将灭时,有人持戒满百岁已,一弹指顷,遂为恶知识之所破坏,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二、久行慈心,为瞋所坏〕,谓法将灭时,有人久行平等慈忍,未尝少息,一旦逆境现前,不能安忍,瞋恚倏起,坏灭善根,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三、薄贱不随师教〕,谓法将灭时,善行寡少,为此道者,悉皆轻薄。污贱之徒,不修威仪,进止不顺师长教诲,耽习下流,无所闻见,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四、互诤胜负〕,谓法将灭时,正教不行,人我妄兴。是此者则非彼,是彼者则非此,交相毁诤,以求胜负。唯务较短量长,不思反邪归正,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五、斗乱彼此〕,谓法将灭时,出家之人,或居城郭村落,贪求利养,我慢贡高,悖理乱常,争长竞短,向彼说此,向此说彼,互相毁谤,争斗不已。惟知构造其非,不解弘持其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六、贪著利养〕,谓法将灭时,出家之人,多贪利养,广殖田园,惟思口体之奉,不以勤苦为劳,遂致身多疾病,不能流通佛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七、凡圣皆被毁辱〕,谓法将灭时,教道不明,以伪乱真,以邪混正,是非不明,凡圣无别。故自凡夫之僧至阿罗汉,一概被人轻贱毁辱,既辱其徒,何有其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十种化不失时──佛十种化不失时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一、成等正觉化不失时〕,谓如来出现世间,成佛道已,随机应感,适彼时缘,而起化导,是为成等正觉化不失时。
〔二、成熟有缘化不失时〕,谓如来了知众生善根成熟,随时化度,咸令解脱,是为成熟有缘化不失时。
〔三、授菩萨记化不失时〕,谓如来能知菩萨久修梵行,功业成就者,即与授菩提之记,是为授菩萨记化不失时。(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示现神力化不失时〕,谓如来随其众生所宜,示现威神之力,令生信乐,而得开解,是为示现神力化不失时。
〔五、示现佛身化不失时〕,谓如来随顺众生所宜,而现相好之身,令其咸获利益,是为示现佛身化不失时。
〔六、住于大舍化不失时〕,谓如来修无著行,具大舍心,随顺时缘,化利一切众生,而不见有能化、所化之想,是为住于大舍化不失时。
〔七、入诸聚落化不失时〕,谓如来以大悲心,随顺时缘,摄化一切众生,遍入城邑聚落,普作饶益,是为入诸聚落化不失时。
〔八、摄诸净信化不失时〕,谓如来具无碍智,能知众生清净信心,随顺时缘,而摄化之,是为摄诸净信化不失时。
〔九、调恶众生化不失时〕,谓如来以大威神之力,调伏暴恶众生,令其舍恶迁善,不失时宜,是为调恶众生化不失时。
〔十、现佛神通化不失时〕,谓如来以不思议力,示现神通,于一念中,饶益一切众生,不失时宜,是为现佛神通化不失时。
暂时灭
【三藏法数】
谓如来出世,逗机设教,化导众生,大小乘人,皆得解脱;机缘既尽,更无可化,如来即便入灭。然如来法身之体,如如不动,实未尝灭,是名暂时灭。
迦罗时
【三藏法数】
梵语迦罗,华言实时。谓佛于律中诫诸弟子听时食,遮非时食,实有其时,故名实时。论云:毗尼结戒,是世界中实,非第一义中实。是也。(梵语毗尼,华言善治。)
三摩耶时
【三藏法数】
梵语三摩耶,华言假时,亦名短时长时。论中广约三世无相时法无实,故名假时,亦名短时长时者,谓不同外道定执,盖是假设长短,而无其实,故若短若长,悉名三摩耶。(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
加行心时
【三藏法数】
加行犹方便也。谓人欲作恶业之时,必先起心,方便加行,是名加行心时。
根本心时
【三藏法数】
谓人正作恶业时之心也。其心决定不可拔动,由此生于加行,是名根本心时。
后起心时
【三藏法数】
谓人作恶业已后,复起心缘念往所作事,是名后起心时。
像法时
【三藏法数】
像者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时故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即能修行,多不能證果,是名像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像法一千年。又据法苑珠林云:由佛锡杖在龙窟中因缘,复令像法增住一千五百年,是则像法住世总二千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