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86,分213页显示 上一页 120 121 122 123 124 126 127 128 129 下一页
钟时
杨晰(字 昌时 赵公、赵王 )
王亿(字 时万 )
胡时中(字 伯正 )
许当(字 当时 )
庞安时(字 安常 )
时习
李时亭
陈次升(字 当时 )
刘伸(字 济时 )
李公麟(号 龙眠山中人、龙眠山人、龙眠居士 字 伯时 )
李时亮(字 端夫 )
高镈(字 时和 )
苗时中(字 子居 )
其它辞典(续上)
时宗道钟时
杨晰(字 昌时 赵公、赵王 )
王亿(字 时万 )
胡时中(字 伯正 )
许当(字 当时 )
庞安时(字 安常 )
时习
李时亭
陈次升(字 当时 )
刘伸(字 济时 )
李公麟(号 龙眠山中人、龙眠山人、龙眠居士 字 伯时 )
李时亮(字 端夫 )
高镈(字 时和 )
苗时中(字 子居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秀州崇德人。时檄兄。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与苏轼同年登第,相厚善。轼谪岭南,宗道竭囊以赠,时人高其义。
人物简介
简介
嘉祐四年(1059)任虔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安次人,字昌时。幼通习五经大义,圣宗诏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太平末擢乙科进士,任著作佐郎。兴宗重熙十二年累迁枢密都承旨,以奏对称旨受知于帝。道宗清宁初,入知南院枢密使,与姚景行同总朝政。屡封赵公、赵王。致仕后于太康五年例改为辽西郡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饶州德兴人,字时万。博习经、子之书,探其性理之学,曾受业于谢枋得之门。入元累辟不就,教授生徒,从游者日众,建“四勿斋”以馆士。有《四书讲义》、《善族家训》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许当,字当时,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庆历三年(一○四三),以承奉郎知古田县(清乾隆《古田县志》卷五),迁知兴化军(乾隆《晋江县志》卷一二)。神宗熙宁间,知漳、建、汀州(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四、二五、二六)。与欧阳修、梅尧臣互有唱和(《晋江县志》)。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2—1099 【介绍】: 宋蕲州蕲水人,字安常。儿时读书过目辄记。家世医,父授以脉诀,独取黄帝、扁鹊之书治之。未冠病聋,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通贯百家之说。著《难经解义》数万言,又作《主对集》、《伤寒总病论》、《本草补遗》。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辟邸舍居求诊者,亲视饘粥药物,必愈而后遣。不可治者亦必实告之。全宋文·卷二一一一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家世医,医家诸书,靡不通贯。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活人无数。苏轼称其缄术妙绝,患聋,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疾甚神。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遗》、《伤寒总病论》等。年五十八卒。见《苏轼文集》卷七三《单庞二医》、《庞安常善医》,《宋史》卷四六二本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时亭,神宗熙宁中官监左藏库。事见《舆地纪胜》卷一一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4—1119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当时。神宗熙宁六年进士。以荐为监察御史。哲宗立,察访江湖,举劾蹇周辅父子所经画江右盐法为民害,建言除额外上供及定役法。绍圣中为殿中侍御史,累章劾章惇、蔡卞,得罪,谪监南安军酒税。徽宗立,召为侍御史,复极论惇、卞、曾布、蔡京之恶。迁右谏议大夫。崇宁间入党籍,累降职,除名编管循州。政和中复旧职卒。全宋诗
陈次升(一○四四~一一一九),字当时,仙游(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宝祐仙溪志》卷四)。历知安丘县,累迁监察御史。哲宗立,提点淮南、河东刑狱。绍圣中,复为监察御史,进左司谏,谪南安军。徽宗立,召为侍御史,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继除名编管循州。政和中,复旧职。宣和元年卒,年七十六(同上书)。《宋史》卷三四六有传。全宋文·卷二二四○
陈次升(一○四四——一一一九),字当时,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六年进士,知安丘县,为监察御史、提点淮南、河东刑狱。绍圣中为殿中侍御史,进左司谏,得罪谪监南安军酒税。徽宗立,召为侍御史,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降集贤殿修撰,继又除名徙建昌,编管循州。政和中复旧职。重和二年卒,年七十六,有《谠论集》。见《宋史》卷三四六《陈次升传》,元陈则中《待制陈公行实》(载《谠论集》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 【介绍】: 辽南京宛平人,字济时。兴宗重熙五年进士。历大理正,因奏狱,帝适与近臣语,不顾。进曰:“自古帝王必重民命,愿陛下省臣之奏。”帝大惊异。迁提点大理寺。后拜参知政事,为乙辛所排,历保静、崇义军节度使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06 【介绍】: 宋舒州人,或作舒城人,字伯时,号龙眠居士。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所画鞍马、人物,超越前代名家,时推为宋画中第一。哲宗元符三年,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全宋诗
李公麟(一○四九?~一一○六),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元丰二年(一○七九),为礼部试试官。哲宗元符三年(一一○○),病痹致仕,归龙眠山。徽宗崇宁五年卒。公麟以书画知名,工山水佛像。事见《画继》卷三,《宋史》卷四四四有传。今录诗二十首。词学图录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桐城人。熙宁三年进士。工诗文,擅画人物、鞍马,长于白描,又擅辨古器物。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有《莲社图》、《西园雅集图》、《免胄图》、《孝经图》等。全宋文·卷二五六三
李公麟(一○四九——一一○六),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安徽舒城)人,南唐李升四世孙。熙宁三年(一作元祐三年)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用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官至朝奉郎。公麟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考订世次,辨识款识。尤工画,鞍马、佛像、山水、人物皆臻精妙,论者谓当为宋画中第一。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崇宁五年卒,年五十八。有《考古图》五卷。见《宋史》卷四四四本传,《画继》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郁林州博白人,字端夫。仁宗嘉祐间进士。神宗熙宁九年,以植州录事参军改武职,为供备库使,移知廉州,有政声。尝献平边十策,又疏论时政得失。累迁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善属文,工诗。与陶弼赓和,有《李陶集》。全宋诗
李时亮,博白(今属广西)人。仁宗嘉祐中举进士(《宋诗拾遗》卷六)。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以桂州录事参军改供库副使知廉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元丰五年(一○八二)由知钦州改琼州(同上书卷三二八)。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八三八
李时亮,字端夫,白州博白(今广西博白)人,嘉祐中进士。熙宁九年以植州录事参军改武,为供备库使,移知廉州。元丰五年知琼州,有政声,尝献平边十策,又疏时政得失。累迁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善属文尤长于诗,与陶弼赓和,称《李陶集》。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二八八、三二八,《宋诗纪事》卷二一、《元祐党人传》卷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高镈,字时和,历阳(今安徽和县)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土(明万历《和州志》卷四)。神宗元丰间为河北转运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七年(一○八四),以承议郎知诚州(同上书卷二九九)。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官广南东路转运副使(同上书卷三八九),全宋文·卷一七○八
高镈,字时和,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嘉祐六年进士。熙宁中,累迁至大理寺丞。元丰元年,为殿中丞、权发遣河北转运判官,寻改权发遣登州事。二年,以对称旨,诏权发遣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后以朝散郎权广西转运副使,元祐元年改广东。官终户部郎中,赠银青光禄大夫。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二九○、二九九、三八九、四四二,《高镈赠银青光禄大夫制》(《北山小集》卷二三),《宋诗纪事补遗》卷一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 【介绍】: 宋宿州符离人,字子居。以荫为宁陵县主簿,疏导县中久堙古河以溉田,人称“苗公河”。神宗熙宁中,历广西、梓州路转运副使。元丰中,从林广攻泸州蛮乞弟,创摺运法,道虽远而军食不乏。后为河东转运使,移知桂州,官终户部侍郎。全宋诗
苗时中(?~一○九二,字子居,其先壶关(今属山西)人,徙宿州(今安徽宿县)、以荫为宁陵主簿。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以司农寺丞为太子中舍,权发遣梓州路转运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四)。九年,为广西转运副使(同上书卷二七九)。一作湘南转运使(《金石萃编》卷一三四)。元丰三年(一○八○)。权梓州路转运副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迁河东转运使。七年,以直龙图阁知桂州(同上书卷三四六)。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进宝文阁待制,兼管勾广南西路经略司(同上书卷四○二)。四年,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副使(同上书卷四三五)。五年,迁陕西都转运使,入为户部诗郎(同上书卷四四五)。六年,卒于官(同上书卷四五五)。《宋史》卷三三一有傅。全宋文·卷一六六○
苗时中(?——一○九一),字子居,宿州(治今安徽宿州)人。以荫主宁陵簿,调潞州司法参军。熙宁元丰间,历广西、梓州转运副使、河东转运使。元丰七年,加直龙图阁、知桂州。元祐中进宝文阁待制,再任。复为江淮荆浙发运副使、陜西都转运使,终户部侍郎。元祐六年卒。《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五、四四四、四四五、四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