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0,分1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天竺三时
天食时
五时
五时教
天台宗五时教
涅槃宗五时教
刘虬所立五时教
法宝所立五时教
五时八教
五浊增时
食时五观
不时解脱
方等时
六时
佛类词典(续上)
三际时天竺三时
天食时
五时
五时教
天台宗五时教
涅槃宗五时教
刘虬所立五时教
法宝所立五时教
五时八教
五浊增时
食时五观
不时解脱
方等时
六时
三际时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印度之三季即春夏冬,以配热际时,雨际时,寒际时,是曰三际时。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并演义钞)
三际时者,西域一岁分为三际,即热时、雨时、寒时也。
〔一、热际时〕,西域记云: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也。
〔二、雨际时〕,谓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时也。
〔三、寒际时〕,谓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时也。
(名数)印度之三季即春夏冬,以配热际时,雨际时,寒际时,是曰三际时。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并演义钞)
三际时者,西域一岁分为三际,即热时、雨时、寒时也。
〔一、热际时〕,西域记云: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也。
〔二、雨际时〕,谓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时也。
〔三、寒际时〕,谓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时也。
天竺三时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印度以一岁分为三期,而立名者,亦云三际。热时(Gri^s!ma)为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雨时(Vars!aka%la)为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寒时(Hemanta)为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间。此三期冥加,世尊三时殿名之所由起也。更二分此三时为六时。渐热时(Vasanta)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盛热时(Grsi^ma)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茂时(S/arada%)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渐寒时(Hemanta)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盛寒时(S/is/ira)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以之配制怛罗月(Caitra)吠舍祛月(Vais/a%kha)逝瑟吒月(Jyaist!ha)頞沙荼月(A^s!a%d!ha)室罗伐拿月(S/ra%van!a)婆达罗钵陀月(Bha%drapada)頞湿缚廋阇月(As/vayuja)迦刺底迦月(Ka%rttika)末伽始罗月(Ma%rgas/i^rs!a)报沙月(Paus!a)磨伽月(Ma%gha)颇勒窭拿月(Pha%lguna)十二月。由此分春夏秋冬之四时,翻译名义集曰:「如来圣教,岁为三时。」
(杂语)印度以一岁分为三期,而立名者,亦云三际。热时(Gri^s!ma)为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雨时(Vars!aka%la)为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寒时(Hemanta)为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间。此三期冥加,世尊三时殿名之所由起也。更二分此三时为六时。渐热时(Vasanta)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盛热时(Grsi^ma)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茂时(S/arada%)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渐寒时(Hemanta)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盛寒时(S/is/ira)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以之配制怛罗月(Caitra)吠舍祛月(Vais/a%kha)逝瑟吒月(Jyaist!ha)頞沙荼月(A^s!a%d!ha)室罗伐拿月(S/ra%van!a)婆达罗钵陀月(Bha%drapada)頞湿缚廋阇月(As/vayuja)迦刺底迦月(Ka%rttika)末伽始罗月(Ma%rgas/i^rs!a)报沙月(Paus!a)磨伽月(Ma%gha)颇勒窭拿月(Pha%lguna)十二月。由此分春夏秋冬之四时,翻译名义集曰:「如来圣教,岁为三时。」
天食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食时)
【三藏法数】
天食时者,谓清旦时,即诸天所食之时也。
(术语)(参见:四食时)
【三藏法数】
天食时者,谓清旦时,即诸天所食之时也。
五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时教也。
(术语)五时教也。
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迦一代说法之次第,区别为五时者。天台涅槃等所立,有种种之不同。
(术语)释迦一代说法之次第,区别为五时者。天台涅槃等所立,有种种之不同。
天台宗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分别佛一代之说法为五时。第一华严时。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与名。第二鹿苑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中于鹿野苑等说小乘阿含经之间。是就地而与名。第三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广(方之义),谈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之义),被众机之间。是就所说之法而与名。第四般若时。说方等经后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付名。第五法华涅槃时。般若二十二年后,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间。是亦依经题而付名。荆溪之四教仪备释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此五时就经典之部帙而分之者。更立化仪之四教与化法之四教,分别此五时中之说法仪式与所说之教义。是台家所立之五时八教也。(参见:八教)
(术语)天台宗分别佛一代之说法为五时。第一华严时。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与名。第二鹿苑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中于鹿野苑等说小乘阿含经之间。是就地而与名。第三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广(方之义),谈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之义),被众机之间。是就所说之法而与名。第四般若时。说方等经后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付名。第五法华涅槃时。般若二十二年后,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间。是亦依经题而付名。荆溪之四教仪备释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此五时就经典之部帙而分之者。更立化仪之四教与化法之四教,分别此五时中之说法仪式与所说之教义。是台家所立之五时八教也。(参见:八教)
八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佛学常见辞汇】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佛学常见辞汇】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涅槃宗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玄义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等沙门慧观,仍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鹄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三乘别教,于阿含经等,别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投声闻缘觉菩萨之三机者。二、三乘通教,专说般若经通化三乘者。三、抑扬教,说维摩思益之诸经,而赞扬菩萨挫折声闻者。四、同归教,说法华经,使彼三乘归于一极者。五、常住教,说涅槃经以明佛果之常住者。又此五教如其次第名为有相、无相、抑扬、会三归一、圆常。
(术语)三论玄义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等沙门慧观,仍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鹄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三乘别教,于阿含经等,别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投声闻缘觉菩萨之三机者。二、三乘通教,专说般若经通化三乘者。三、抑扬教,说维摩思益之诸经,而赞扬菩萨挫折声闻者。四、同归教,说法华经,使彼三乘归于一极者。五、常住教,说涅槃经以明佛果之常住者。又此五教如其次第名为有相、无相、抑扬、会三归一、圆常。
刘虬所立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晋武都山隐士刘虬,初分顿渐二教,以华严经为顿教,馀为渐教,渐教之中分五时。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说提谓经,开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后十二年中说阿含经等,开三乘差别之教门。三、佛成道后三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三乘同观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年中说法华经,辨明一乘。五、佛临灭度时,一日一夜中说涅槃经,明悉有佛性、佛性常住之理。是最后究竟之说也。净影痛破之。见大乘义章一。
(术语)晋武都山隐士刘虬,初分顿渐二教,以华严经为顿教,馀为渐教,渐教之中分五时。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说提谓经,开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后十二年中说阿含经等,开三乘差别之教门。三、佛成道后三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三乘同观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年中说法华经,辨明一乘。五、佛临灭度时,一日一夜中说涅槃经,明悉有佛性、佛性常住之理。是最后究竟之说也。净影痛破之。见大乘义章一。
法宝所立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法宝约于机解之浅深,谓一代诸教,有五等之说时,亦名为五时教:一小乘教,二般若教,三深密教,四法华教,五涅槃教。又第二般若教以下,如其次第,亦名大乘教,三乘教,一乘教,佛性教。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论说之。唯此书今仅存第三一卷,阙教判之章,不能知其详细。惟略见于五教章通路记第五十而已。
(术语)唐法宝约于机解之浅深,谓一代诸教,有五等之说时,亦名为五时教:一小乘教,二般若教,三深密教,四法华教,五涅槃教。又第二般若教以下,如其次第,亦名大乘教,三乘教,一乘教,佛性教。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论说之。唯此书今仅存第三一卷,阙教判之章,不能知其详细。惟略见于五教章通路记第五十而已。
五时八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所立。以五时定释迦一代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天台四教仪曰:「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参见:五时教及八教)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智者大师,判释尊所说之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就法的性质分出,八教中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化法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是教化众生的仪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术语)天台宗所立。以五时定释迦一代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天台四教仪曰:「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参见:五时教及八教)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智者大师,判释尊所说之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就法的性质分出,八教中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化法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是教化众生的仪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五浊增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浊者,住劫中自人寿二万岁之时为始,初则其浊轻微,渐从时代之变化,而增高其度,在末法浇季之今时,愈益增长,故谓之五浊增时。
【佛学常见辞汇】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术语)五浊者,住劫中自人寿二万岁之时为始,初则其浊轻微,渐从时代之变化,而增高其度,在末法浇季之今时,愈益增长,故谓之五浊增时。
【佛学常见辞汇】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食时五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行事钞下二曰:「今故约食时立观以开心道,略作五门,明了论如此分之: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二自忖己身德行,三防心离过,四正事良药,五为成业道。」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境虽有五,总束为三:初即观食,二是观身,三并观心,从疏至亲观法次第。」
(名数)行事钞下二曰:「今故约食时立观以开心道,略作五门,明了论如此分之: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二自忖己身德行,三防心离过,四正事良药,五为成业道。」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境虽有五,总束为三:初即观食,二是观身,三并观心,从疏至亲观法次第。」
不时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罗汉之一。阿罗汉之根性愚钝,而待好时好缘解脱烦恼者,谓之时解脱;根性锐利,不必待好时好缘,随意入定解脱烦恼者,谓之不时解脱。六种罗汉中前五者为时解脱,后一者为不时解脱。俱舍颂疏二十五曰:「后不动种性名不时解脱,谓是利根以不待时,便能入定,入心心解脱故。」
【三藏法数】
谓前法行利根之人,能于一切时中,进修善业,不待时节,及以缘具,而入于道,故名不时解脱。
(术语)二种罗汉之一。阿罗汉之根性愚钝,而待好时好缘解脱烦恼者,谓之时解脱;根性锐利,不必待好时好缘,随意入定解脱烦恼者,谓之不时解脱。六种罗汉中前五者为时解脱,后一者为不时解脱。俱舍颂疏二十五曰:「后不动种性名不时解脱,谓是利根以不待时,便能入定,入心心解脱故。」
【三藏法数】
谓前法行利根之人,能于一切时中,进修善业,不待时节,及以缘具,而入于道,故名不时解脱。
方等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判五时之第三。自成道已后十二年,于八年之间,说维摩经金光明经等之诸方等时期也。此诸经名为方等者,由于方等三义中事方等之义。(参见:方等及五时各)
【佛学常见辞汇】
释尊五时说法之第三时,此时在佛说阿含经之后,因见一切闻法的人都已得到决定信心,于是大小乘并说,往往在说法中,贬抑小乘,褒赞大乘,以引起钝根者耻小慕大,促其进趣菩萨位,在八年之间,曾讲过胜鬘、维摩等经。
【三藏法数】
众机普被曰方,四教并谈曰等。时者,谓次说方等诸经,如日照平地之时也。盖由前鹿苑中说小乘法,二乘之人,得少为足,便谓究竟,故假维摩居士以呵斥之,使其耻小慕大。故说维摩、楞伽等经,是名方等时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术语)台家所判五时之第三。自成道已后十二年,于八年之间,说维摩经金光明经等之诸方等时期也。此诸经名为方等者,由于方等三义中事方等之义。(参见:方等及五时各)
【佛学常见辞汇】
释尊五时说法之第三时,此时在佛说阿含经之后,因见一切闻法的人都已得到决定信心,于是大小乘并说,往往在说法中,贬抑小乘,褒赞大乘,以引起钝根者耻小慕大,促其进趣菩萨位,在八年之间,曾讲过胜鬘、维摩等经。
【三藏法数】
众机普被曰方,四教并谈曰等。时者,谓次说方等诸经,如日照平地之时也。盖由前鹿苑中说小乘法,二乘之人,得少为足,便谓究竟,故假维摩居士以呵斥之,使其耻小慕大。故说维摩、楞伽等经,是名方等时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六时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昼三时夜三时合为六时也。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西域记二曰:「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又】西天之法分一岁为六时。西域记二曰:「又分一岁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
【佛学常见辞汇】
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
(名数)昼三时夜三时合为六时也。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西域记二曰:「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又】西天之法分一岁为六时。西域记二曰:「又分一岁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
【佛学常见辞汇】
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