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移岁(移歲)
犹延长时日。 南朝 齐 王俭 《太宰褚彦回碑文》:“爰降詔书,敦还摄任,固请移岁。”
分類:延长时日
《漢語大詞典》:祖气(祖氣)
(1).举行祖祭所须顺应的时日运会。宋书·律历志中:“王者祖气而奉其□终, 晋 於五行之次应尚金,金生於巳,事於酉,终於丑,宜祖以酉日,腊以丑日。”
(2).道教谓物因气而化生,因称物之来源为“祖气”。云笈七籤卷十六:“ 天宝君 者,则大洞之尊神; 天宝丈人 ,则 天宝君 之祖气也。丈人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气后至 龙汉 元年化生 天宝君 。”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 唐 置崇元学,专奉 老氏 ,配以 庄 列 道家者流,以谓天地未判有 元始天尊 为祖气,次有 道君 以阐其端, 老子 以明其道。”
《漢語大詞典》:解日
消磨时日。 晋 王羲之 《永兴帖》:“吾疾故尔沉滞,忧悴解日。” 宋 秦观 《〈法帖通解〉序》:“投荒索居,无以解日。”
分類:消磨时日
《漢語大詞典》:末垂
犹末尾。指最后的时日。《文选·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一》:“南陆迎修景,朱明送末垂。” 刘良 注:“末垂,谓六月将尽之时也。”
《漢語大詞典》:月蓂
即月荚。借指时日。 宋 秦观 《德清道中还寄子瞻》诗:“旅思摇风斾,归期数月蓂。”参见“ 月荚 ”。
分類:时日
《漢語大詞典》:月荚(月莢)
古代传说的一种瑞草。相传 尧 时“有草荚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历荚。”见《竹书纪年》卷上。因数荚多少,可知月的日数,故又称月荚、月蓂。 唐 许敬宗 《奉和秋暮言志应制》:“月荚生还落,云枝似復非。”
分類:瑞草
《漢語大詞典》:假期
假延时日。 晋 陆云 《请吴王引师友文学观书问道启》:“ 孔子 假期玩年,至於韦编三絶。”
分類:假期时日
《漢語大詞典》:忌时(忌時)
迷信指禁忌的时日。 汉 王充 论衡·辩祟:“不择吉日,不避岁月,触鬼逢神,忌时相害……如实论之,乃妄言也。”
《漢語大詞典》:闰分(閏分)
指农历一年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比所多馀的时日。《宋书·律历志中》:“ 周 室既衰, 战国 横騖,告朔之羊,废而不绍,登臺之礼,灭而不遵。闰分乖次而不识,孟陬失纪而莫悟。”
《国语辞典》:下半年  拼音:xià bàn nián
每年六月以后的时日,通常指一年的后半年。《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虞博士回家,这年下半年又有了馆。」
《漢語大詞典》:闰余(閏餘)
(1).农历一年和一回归年相比所多馀的时日。史记·历书:“ 黄帝 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餘。”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以岁之餘为闰,故曰闰餘。”汉书·律历志下:“盈章岁得一,名曰积月,不盈者名曰闰餘。闰餘十二以上,岁有闰。”
(2).指闰月。 唐 刘言史 《奉酬》诗:“闰餘春早景沉沉,禊饮风亭恣赏心。”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和芗林居士中秋》词:“闰餘有何好,一岁两中秋。”
(3).指增添。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计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仅有三年。今欲续之,求为闰餘而不可得矣。”
《漢語大詞典》:期要
(1).约定共同遵守的事项。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将士诸为 俭 钦 所迫胁者,悉归降”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文钦 《与郭淮书》:“夫当仁不让,况救君之难,度道远艰,故不果期要耳。”《礼记·学记》“大信不约” 唐 孔颖达 疏:“约,谓期要也。”
(2).约定的时日。《唐律·户婚·违律为婚》:“即应为婚,虽已纳娉,期要未至而强娶;及期要至,女家故违者,各杖一百。”
《漢語大詞典》:淹消
谓消磨时日。 元 范康 《竹叶舟》第四折:“我吃的是千家饭化半瓢,我穿的是百纳衣化一套,似这等麤衣澹饭且淹消。” 元 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我则愁腌日月没柴没米怎生熬,觅不的粗衣淡饭且淹消。”
分類:消磨时日
《漢語大詞典》:御叙
(1).谓按时日、尊卑侍寝于王。周礼·天官·九嫔:“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 郑玄 注:“御,犹进也、劝也。进劝王息,亦相次叙。凡羣妃御见之法,月与后妃其象也。卑者宜先,尊者宜后。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九嬪九人当一夕,三夫人当一夕,后当一夕,亦十五日而徧。”
(2).古律历名词。为夷则二十七律之一。隋书·律历志上:“夷则:升商、清爽、气精、阴德、白藏、御叙……僉惟、俾乂。”
《漢語大詞典》:麦罢(麥罷)
麦子收割完毕的时日。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五:“麦口期吃地主五升粮食,到麦罢还一斗。” 李準 《李双双小传》六:“前几年就我那个家里,你是知道,像这麦罢天里,一天三顿干的,有时半晌还外加一顿贴膳!”
《漢語大詞典》:行牙
旧时指同业工人每隔若干时日设筵相聚。《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三元里抗英情况调查记》:“十一行做‘行牙’时,人数多至百餘席,即千多人,此行人数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