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93,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9 70 71 72 下一页
观有果无果门
观有相无相门
观有无门
二无明熏
一旦无常万事休
大无畏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无风起浪
无佛处称尊
无事不登三宝殿
无明火
无恶不作
功德无量
法力无边
佛类词典(续上)
有无二见(二)观有果无果门
观有相无相门
观有无门
二无明熏
一旦无常万事休
大无畏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无风起浪
无佛处称尊
无事不登三宝殿
无明火
无恶不作
功德无量
法力无边
有无二见(二)
【佛学次第统编】
二见者,一有见,二无见。
一、有见 为遍于有之邪见,固执实有物之见也,又增益实性之妄见也。
二、无见 为遍于无之妄见,固执实无物之见也,又减损实性之妄见也。
此有无之二见,通于一切法边见中之断常二见,人身之有无二见皆是也。故一切之邪见,纳于此二见之中。自此二见生一切之邪见。法华经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二见者,一有见,二无见。
一、有见 为遍于有之邪见,固执实有物之见也,又增益实性之妄见也。
二、无见 为遍于无之妄见,固执实无物之见也,又减损实性之妄见也。
此有无之二见,通于一切法边见中之断常二见,人身之有无二见皆是也。故一切之邪见,纳于此二见之中。自此二见生一切之邪见。法华经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观有果无果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诸法不生,何以故?
先有则不生 先无亦不生 有无亦不生 谁当有生者
若果因中先有,则不应生,先无亦不应生,先有无亦不应生,何以故?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则无穷。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复应更生,何以故?因中常有故。从是有边,复应更生,是则无穷。若谓生已更不生,未生而生者,是中无有生理。是故先有而生,是事不然。复次若因中先有果而谓未生而生生已不生者,是亦二俱有而一生一不生,无有是处。复次若未生定有者,生已则应无,何以故?生未生共相违故,生未生相违故,是二作相亦应相违。复次有与无相违,无与有相违,若生已亦有未生亦有者,则生未生不应有异,何以故?若有生生已亦有未生亦有,如是生未生有何差别?生未生无差别,是事不然,是故有不生。复次有已先成,何用更生?如作已不应作,成已不应成,是故有法不应生。复次若有生因中未生时果应可见,而实不可见。如泥中瓶蒲中席应可见,而实不可见,是故有不生。问曰:「果虽先有,以未变故不见?」答曰:「若瓶未生时,瓶体未变,故不见者,以何相知言泥中先有瓶?为以瓶相有瓶,为以牛相马相故有瓶耶?若泥中无瓶相者,亦无牛相马相,是岂不名无耶?是故汝说因中先有果而生者,是事不然。复次变法即是果者,即应因中先有变,何以故?汝法因中先有果故。若瓶等先有,变亦先有,应当可见,而实不可得,是故汝言未变故不见,是事不然。若谓未变不名为果,则果毕竟不可得,何以故?是变先无后亦应无,故瓶等果毕竟不可得。若谓变已是果者,则因中先无,如是则不定或因中先有果,或先无果。」问曰:「先有变但不可得见,凡物自有有而不可得见者。如物或有近而不可知,或有远而不可知,或根坏故不可知,或心不住故不可知,障故不可知,同故不可知,胜故不可知,细微故不可知。近而不可知者,如眼中药。远而不可知者,如鸟飞虚空,高翔远逝。根坏故不可知者,如盲不见色、聋不闻声、鼻塞不闻香、口爽不知味、身顽不知触、心狂不知实。心不住故不可知者,如心在色等,则不知声。障故不可知者,如地障大水,壁障外物。同故不可知者,如墨上黑点。胜故不可知者,如有钟鼓音,不闻捎拂声。细微故不可知者,如微尘等不现。如是诸法虽有,以八因缘故不可知。汝说因中变不可得,瓶等不可得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是事虽有,以八因缘故不可得。」答曰:「变法及瓶等果,不同八因缘不可得,何以故?若变法及瓶等果,极近不可得者,小远应可得。极远不可得者,小近应可得。若根坏不可得者,根净应可得。若心不住不可得者,心住应可得。若障不可得者,变法及瓶法无障应可得。若同不可得者,异时应可得。若胜不可得者,胜止应可得。若细微不可得者,而瓶等果粗应可得。若瓶细故不可得者,生已亦应不可得,何以故?生已未生,细相一故。生已未生,俱定有故。」问曰:「未生时细,生已转粗,是故生已可得,未生不可得?」答曰:「若尔者,因中则无果,何以故?因中无粗故。又因中先无粗,若因中先有粗者,则不应言细故不可得。今果是粗,汝言细故不可得,是粗不名为果。今果毕竟不应可得,而果实可得,是故不以细故不可得。如是有法,因中先有果,以八因缘故不可得,先因中有果,是事不然。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是则因因相坏,果果相坏,何以故?如在缕,如果在器,但是住处,不名为因,何以故?缕器非果因故。若因坏果亦坏,是故缕等非等因,因无故果亦无,何以故?因因故有果成,因不成果云何成?复次若不作不名果,缕等因不能作等果,何以故?如缕等不以等住,故能作等果,如是则无因无果。若因果俱无,则不应求因中若先有果,若先无果。复次若因中有果而不可得,应有相现,如闻香知有华,闻声知有鸟,闻笑知有人,见烟知有火,见鹄知有池。如是因中若先有果,应有相现。今果体亦不可得。相亦不可得,如是当知因中先无果。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言因缕有,因蒲有席。若因不作他亦不作,如非缕所作,可从蒲作耶?若缕不作蒲亦不作,可得言无所从作耶?若无所从作,则不名为果。若果无因亦无,如先说。是故从因中先有果生,是则不然。复次若果无所从作,则为是常,如涅槃性。若果是常,诸有为法,则皆是常。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果故。若一切法皆常,则无无常,若无无常,亦无有常,何以故?因常有无常,因无常有常,是故常无常,二俱无者,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果更与异果作因,如与著为因,如席与障为因,如车与载为因,而实不与异果作因,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若谓如地先有香,不以水洒,香则不发,果亦如是。若未有缘会,则不能作因,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汝所说,可了时名果,瓶等物非果,何以故?可了是作,瓶等先有非作,是则以作为果,是故因中先有果生,是事不然。复次了因但能显发,不能生物。如为照闇中瓶故然灯,亦能照馀卧具等物。为作瓶故,和合众缘,不能生馀卧具等物。是故当知非先因中有果生。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有今作当作差别,而汝受今作当作,是故非先因中有果生。若谓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无而生者,应有第二头第三手生,何以故?无而生故。」问曰:「瓶等物有因缘,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云何得生?是故汝说不然。」答曰:「第二头第三手及瓶等果,因中俱无,如泥团中无瓶,石中亦无瓶,何故名泥团为瓶因,不名石为瓶因?何故名乳为酪因,缕为因,不名蒲为因?复次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则一一物应生一切物,如指端应生马车饮食等。如是缕不但应出,亦应出车马饮食等物,何以故?若无而能生者,何故缕但能生,而不生车马饮食等物,以俱无故。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则诸因不应各各有力能生果。如须油者,要从麻取,不笮于沙。若俱无者,何故麻中求而不笮沙?若谓曾见麻出油,不见从沙出,是故麻中求而不笮沙,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生相成者,应言馀时见麻出油,不见沙出,是故于麻中求,不取沙,而一切法生相不成,故不得言馀时见麻出油,故麻中求不取于沙。复次我今不但破一事,皆总破一切因果。若因中先有果生,先无果生,先有果无果生,是三生皆不成,是故汝言馀时见麻出油则堕同疑因。复次若先因中无果而果生者,诸因相则不成。何以故?诸因若无,法何能作?何能成?若无作无成,云何名为因?如是作者不得有所作,使作者亦不得有所作。若谓因中先有果,则不应有作。作者作法别异,何以故?若先有果,何须复作?是故汝所作作者作法诸因,皆不可得。因中先无果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人受作作者分别有因果,应作是难。我说作作者及因果皆空。若汝破作作者及因果则成我法,不名为难。是故因中先无果而果生,是事不然。复次若人受因中先有果,应作是难。我不说因中先有果,故不受此难。亦不受因中先无果,若谓因中先亦有果亦无果而果生,是亦不然。何以故?有无性相违故。性相违者,云何一处?如明闇苦乐去住缚解,不得同处,是故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二俱不生。复次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上有无中已破,是故先因中有果亦不生,无果亦不生,有无亦不生。理极于此,一切处推求不可得,是故果毕竟不生。果毕竟不生故,则一切有为法皆空。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因是果,有为空故,无为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复次诸法不生,何以故?
先有则不生 先无亦不生 有无亦不生 谁当有生者
若果因中先有,则不应生,先无亦不应生,先有无亦不应生,何以故?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则无穷。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复应更生,何以故?因中常有故。从是有边,复应更生,是则无穷。若谓生已更不生,未生而生者,是中无有生理。是故先有而生,是事不然。复次若因中先有果而谓未生而生生已不生者,是亦二俱有而一生一不生,无有是处。复次若未生定有者,生已则应无,何以故?生未生共相违故,生未生相违故,是二作相亦应相违。复次有与无相违,无与有相违,若生已亦有未生亦有者,则生未生不应有异,何以故?若有生生已亦有未生亦有,如是生未生有何差别?生未生无差别,是事不然,是故有不生。复次有已先成,何用更生?如作已不应作,成已不应成,是故有法不应生。复次若有生因中未生时果应可见,而实不可见。如泥中瓶蒲中席应可见,而实不可见,是故有不生。问曰:「果虽先有,以未变故不见?」答曰:「若瓶未生时,瓶体未变,故不见者,以何相知言泥中先有瓶?为以瓶相有瓶,为以牛相马相故有瓶耶?若泥中无瓶相者,亦无牛相马相,是岂不名无耶?是故汝说因中先有果而生者,是事不然。复次变法即是果者,即应因中先有变,何以故?汝法因中先有果故。若瓶等先有,变亦先有,应当可见,而实不可得,是故汝言未变故不见,是事不然。若谓未变不名为果,则果毕竟不可得,何以故?是变先无后亦应无,故瓶等果毕竟不可得。若谓变已是果者,则因中先无,如是则不定或因中先有果,或先无果。」问曰:「先有变但不可得见,凡物自有有而不可得见者。如物或有近而不可知,或有远而不可知,或根坏故不可知,或心不住故不可知,障故不可知,同故不可知,胜故不可知,细微故不可知。近而不可知者,如眼中药。远而不可知者,如鸟飞虚空,高翔远逝。根坏故不可知者,如盲不见色、聋不闻声、鼻塞不闻香、口爽不知味、身顽不知触、心狂不知实。心不住故不可知者,如心在色等,则不知声。障故不可知者,如地障大水,壁障外物。同故不可知者,如墨上黑点。胜故不可知者,如有钟鼓音,不闻捎拂声。细微故不可知者,如微尘等不现。如是诸法虽有,以八因缘故不可知。汝说因中变不可得,瓶等不可得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是事虽有,以八因缘故不可得。」答曰:「变法及瓶等果,不同八因缘不可得,何以故?若变法及瓶等果,极近不可得者,小远应可得。极远不可得者,小近应可得。若根坏不可得者,根净应可得。若心不住不可得者,心住应可得。若障不可得者,变法及瓶法无障应可得。若同不可得者,异时应可得。若胜不可得者,胜止应可得。若细微不可得者,而瓶等果粗应可得。若瓶细故不可得者,生已亦应不可得,何以故?生已未生,细相一故。生已未生,俱定有故。」问曰:「未生时细,生已转粗,是故生已可得,未生不可得?」答曰:「若尔者,因中则无果,何以故?因中无粗故。又因中先无粗,若因中先有粗者,则不应言细故不可得。今果是粗,汝言细故不可得,是粗不名为果。今果毕竟不应可得,而果实可得,是故不以细故不可得。如是有法,因中先有果,以八因缘故不可得,先因中有果,是事不然。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是则因因相坏,果果相坏,何以故?如在缕,如果在器,但是住处,不名为因,何以故?缕器非果因故。若因坏果亦坏,是故缕等非等因,因无故果亦无,何以故?因因故有果成,因不成果云何成?复次若不作不名果,缕等因不能作等果,何以故?如缕等不以等住,故能作等果,如是则无因无果。若因果俱无,则不应求因中若先有果,若先无果。复次若因中有果而不可得,应有相现,如闻香知有华,闻声知有鸟,闻笑知有人,见烟知有火,见鹄知有池。如是因中若先有果,应有相现。今果体亦不可得。相亦不可得,如是当知因中先无果。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言因缕有,因蒲有席。若因不作他亦不作,如非缕所作,可从蒲作耶?若缕不作蒲亦不作,可得言无所从作耶?若无所从作,则不名为果。若果无因亦无,如先说。是故从因中先有果生,是则不然。复次若果无所从作,则为是常,如涅槃性。若果是常,诸有为法,则皆是常。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果故。若一切法皆常,则无无常,若无无常,亦无有常,何以故?因常有无常,因无常有常,是故常无常,二俱无者,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果更与异果作因,如与著为因,如席与障为因,如车与载为因,而实不与异果作因,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若谓如地先有香,不以水洒,香则不发,果亦如是。若未有缘会,则不能作因,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汝所说,可了时名果,瓶等物非果,何以故?可了是作,瓶等先有非作,是则以作为果,是故因中先有果生,是事不然。复次了因但能显发,不能生物。如为照闇中瓶故然灯,亦能照馀卧具等物。为作瓶故,和合众缘,不能生馀卧具等物。是故当知非先因中有果生。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有今作当作差别,而汝受今作当作,是故非先因中有果生。若谓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无而生者,应有第二头第三手生,何以故?无而生故。」问曰:「瓶等物有因缘,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云何得生?是故汝说不然。」答曰:「第二头第三手及瓶等果,因中俱无,如泥团中无瓶,石中亦无瓶,何故名泥团为瓶因,不名石为瓶因?何故名乳为酪因,缕为因,不名蒲为因?复次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则一一物应生一切物,如指端应生马车饮食等。如是缕不但应出,亦应出车马饮食等物,何以故?若无而能生者,何故缕但能生,而不生车马饮食等物,以俱无故。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则诸因不应各各有力能生果。如须油者,要从麻取,不笮于沙。若俱无者,何故麻中求而不笮沙?若谓曾见麻出油,不见从沙出,是故麻中求而不笮沙,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生相成者,应言馀时见麻出油,不见沙出,是故于麻中求,不取沙,而一切法生相不成,故不得言馀时见麻出油,故麻中求不取于沙。复次我今不但破一事,皆总破一切因果。若因中先有果生,先无果生,先有果无果生,是三生皆不成,是故汝言馀时见麻出油则堕同疑因。复次若先因中无果而果生者,诸因相则不成。何以故?诸因若无,法何能作?何能成?若无作无成,云何名为因?如是作者不得有所作,使作者亦不得有所作。若谓因中先有果,则不应有作。作者作法别异,何以故?若先有果,何须复作?是故汝所作作者作法诸因,皆不可得。因中先无果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人受作作者分别有因果,应作是难。我说作作者及因果皆空。若汝破作作者及因果则成我法,不名为难。是故因中先无果而果生,是事不然。复次若人受因中先有果,应作是难。我不说因中先有果,故不受此难。亦不受因中先无果,若谓因中先亦有果亦无果而果生,是亦不然。何以故?有无性相违故。性相违者,云何一处?如明闇苦乐去住缚解,不得同处,是故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二俱不生。复次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上有无中已破,是故先因中有果亦不生,无果亦不生,有无亦不生。理极于此,一切处推求不可得,是故果毕竟不生。果毕竟不生故,则一切有为法皆空。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因是果,有为空故,无为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观有相无相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有相相不相 无相亦不相 离彼相不相 相为何所相
有相事中相不相。何以故?若法先有相,更何用相为?复次若有相事中相得相者,则有二相过,一者先有相,二者相来相,是故有相事中相无所相,无相事中相亦无所相。何法名无相,而以有相相?如象有双牙,垂一鼻,头有三隆,耳如箕,脊如弯弓,腹大而垂,尾端有毛,四脚粗圆,是为象相。若离是相,更无有象可以相相。如马竖耳垂鬣四脚同蹄尾通有毛,若离是相,更无有马可以相相。如是有相中相无所相,无相中相亦无所相,离有相无相,更无第三法可以相相。是故相无所相,相无所相故,可相法亦不成。何以故?以相故知是事名可相。以是因缘故,相可相俱空。相可相空故,万物亦空。何以故?离相可相更无有物,物无故非物亦无。以物灭故名无物,若无物者,何所灭故名为无物。物无物空故,一切有为法皆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空故,我亦空。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有相相不相 无相亦不相 离彼相不相 相为何所相
有相事中相不相。何以故?若法先有相,更何用相为?复次若有相事中相得相者,则有二相过,一者先有相,二者相来相,是故有相事中相无所相,无相事中相亦无所相。何法名无相,而以有相相?如象有双牙,垂一鼻,头有三隆,耳如箕,脊如弯弓,腹大而垂,尾端有毛,四脚粗圆,是为象相。若离是相,更无有象可以相相。如马竖耳垂鬣四脚同蹄尾通有毛,若离是相,更无有马可以相相。如是有相中相无所相,无相中相亦无所相,离有相无相,更无第三法可以相相。是故相无所相,相无所相故,可相法亦不成。何以故?以相故知是事名可相。以是因缘故,相可相俱空。相可相空故,万物亦空。何以故?离相可相更无有物,物无故非物亦无。以物灭故名无物,若无物者,何所灭故名为无物。物无物空故,一切有为法皆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空故,我亦空。
观有无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有无一时不可得,非一时亦不可得。如说:
「有无一时无 离无有亦无 不离无有有 有则应常无
有无性相违,一法中不应共有,如生时无死,死时无生,是事中论中已说。若谓离无有有无过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离无云何有有?如先说法生时通自体七法共生,如阿毗昙中说,有与无常共生,无常是灭相,故名无,是故离无有则不生。若不离无常有有生者,有则常无。若有常无者,初无有住,常是坏故,而实有住,是故有不常无。若离无常有有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离无常有实不生。」问曰:「有生时已有无常而未发,灭时乃发,坏是有。如是生住灭老,得皆待时而发。有起时,生为用。令有生,生灭中间,住为用。持是有,灭时无常为用。灭是有,老变生至住。变住至灭,无常则坏得常令四事得成。是故法虽与无常共生,有非常无。」答曰:「汝说无常是灭相,与有共生,生时有应坏,坏时有应生。复次生灭俱无。何以故?灭时不应有生,生时不应有灭,生灭相违故。复次汝法无常与住共生,有坏时应无住,若住则无坏。何以故?住坏相违故。老时无住,住时无老,是故汝说生住灭老无常,得本来共生,是则错乱。何以故?是有若与无常共生,无常是坏相,凡物生时无坏相,住时亦无坏相,尔时非是无无常相耶?如能识故名识,不能识则无识相。能受故名受,不能受则无受相。能念故名念,不能念则无念相。起是生相,不起则非生相。摄持是住相,不摄时则非住相。转变是老相,不转变则非老相。寿命灭是死相,寿命不灭则非死相。如是坏是无常相,离坏非无常相。若生住时,虽有无常,不能坏有。后能坏有者,何用共生为?如是应随有坏时,乃有无常。是故无常虽共生后乃坏有者,是事不然。如是有无共不成,不共亦不成,是故有无空。有无空故,一切有为空。一切有为空故,无为亦空。有为无为空故,众生亦空。」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有无一时不可得,非一时亦不可得。如说:
「有无一时无 离无有亦无 不离无有有 有则应常无
有无性相违,一法中不应共有,如生时无死,死时无生,是事中论中已说。若谓离无有有无过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离无云何有有?如先说法生时通自体七法共生,如阿毗昙中说,有与无常共生,无常是灭相,故名无,是故离无有则不生。若不离无常有有生者,有则常无。若有常无者,初无有住,常是坏故,而实有住,是故有不常无。若离无常有有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离无常有实不生。」问曰:「有生时已有无常而未发,灭时乃发,坏是有。如是生住灭老,得皆待时而发。有起时,生为用。令有生,生灭中间,住为用。持是有,灭时无常为用。灭是有,老变生至住。变住至灭,无常则坏得常令四事得成。是故法虽与无常共生,有非常无。」答曰:「汝说无常是灭相,与有共生,生时有应坏,坏时有应生。复次生灭俱无。何以故?灭时不应有生,生时不应有灭,生灭相违故。复次汝法无常与住共生,有坏时应无住,若住则无坏。何以故?住坏相违故。老时无住,住时无老,是故汝说生住灭老无常,得本来共生,是则错乱。何以故?是有若与无常共生,无常是坏相,凡物生时无坏相,住时亦无坏相,尔时非是无无常相耶?如能识故名识,不能识则无识相。能受故名受,不能受则无受相。能念故名念,不能念则无念相。起是生相,不起则非生相。摄持是住相,不摄时则非住相。转变是老相,不转变则非老相。寿命灭是死相,寿命不灭则非死相。如是坏是无常相,离坏非无常相。若生住时,虽有无常,不能坏有。后能坏有者,何用共生为?如是应随有坏时,乃有无常。是故无常虽共生后乃坏有者,是事不然。如是有无共不成,不共亦不成,是故有无空。有无空故,一切有为空。一切有为空故,无为亦空。有为无为空故,众生亦空。」
二无明熏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
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
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一旦无常万事休
【俗语佛源】
有朝一日死去,谓之「一旦无常」。如《醒世姻缘传》第三九回:「人人也都知道他死期不远,巴了南墙望他,倘得他『一旦无常』,可得合村安净。」一旦死去,什么都完了,谓之「一旦无常万事休」。如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哎,我一口钢刀豁口,觑一觑金瓜碎首,我可甚一旦无常万事休?」无常 ,指死亡。如有些佛寺在日落方位设「无常院」,让病重的僧人住在里面,等待圆寂。(可以参见「无常」条)不过,「一旦无常万事休」只是民间借用引申的说法,其实,佛教并不认为死去便「万事休」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楞严经》卷二)。死去,不过意味著另一个轮回的开始。(李明权)
有朝一日死去,谓之「一旦无常」。如《醒世姻缘传》第三九回:「人人也都知道他死期不远,巴了南墙望他,倘得他『一旦无常』,可得合村安净。」一旦死去,什么都完了,谓之「一旦无常万事休」。如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哎,我一口钢刀豁口,觑一觑金瓜碎首,我可甚一旦无常万事休?」无常 ,指死亡。如有些佛寺在日落方位设「无常院」,让病重的僧人住在里面,等待圆寂。(可以参见「无常」条)不过,「一旦无常万事休」只是民间借用引申的说法,其实,佛教并不认为死去便「万事休」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楞严经》卷二)。死去,不过意味著另一个轮回的开始。(李明权)
大无畏
【俗语佛源】
佛菩萨不屈不挠地度化一切众生,宣示正道,降伏一切外道邪说,谓之「大无畏」。「大无畏」出于无我无私的平等慈悲精神。像释迦牟尼前生为萨斯太子时舍身饲虎,药王菩萨前生烧臂供佛等,均是「大无畏」的例子。再举一例:宋·许申《重修灵山开善院碑记》称:唐代大颠和尚曾参访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得「大无畏法」。后遇暴徒张远凡以刃加颈,大颠神态自若地说:「若(你)必及我,是夙负命;如不负公,残恶在汝。」张远凡惭愧拜谢而去。《大日经》说「六无畏」: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和平等无畏。《大智度论》说「四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漏(烦恼)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和说尽苦道无所畏。此外,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能令众生离于怖畏,故又称「施无畏菩萨」。又唐代密宗创始人名「善无畏」,原是中天竺人,在洛阳译出《大日经》并加以注疏。现代泛指为了正义的事业,毫无畏惧,奋不顾身,我们称之为「大无畏」精神。如碧野《雪路云程·前峡与后峡》:「筑路的英雄门,是如何用大无畏的精神克服了艰险的大自然。」(李明权)
佛菩萨不屈不挠地度化一切众生,宣示正道,降伏一切外道邪说,谓之「大无畏」。「大无畏」出于无我无私的平等慈悲精神。像释迦牟尼前生为萨斯太子时舍身饲虎,药王菩萨前生烧臂供佛等,均是「大无畏」的例子。再举一例:宋·许申《重修灵山开善院碑记》称:唐代大颠和尚曾参访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得「大无畏法」。后遇暴徒张远凡以刃加颈,大颠神态自若地说:「若(你)必及我,是夙负命;如不负公,残恶在汝。」张远凡惭愧拜谢而去。《大日经》说「六无畏」: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和平等无畏。《大智度论》说「四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漏(烦恼)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和说尽苦道无所畏。此外,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能令众生离于怖畏,故又称「施无畏菩萨」。又唐代密宗创始人名「善无畏」,原是中天竺人,在洛阳译出《大日经》并加以注疏。现代泛指为了正义的事业,毫无畏惧,奋不顾身,我们称之为「大无畏」精神。如碧野《雪路云程·前峡与后峡》:「筑路的英雄门,是如何用大无畏的精神克服了艰险的大自然。」(李明权)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俗语佛源】
语本《续灯录》卷十一:「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原指参禅过程中所遇到的进退无路、左右为难的困境。后俗语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走投无路,陷入绝境。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金)情知为丈人所弃,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觉痛切于心,放声大哭。」(李明权)
语本《续灯录》卷十一:「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原指参禅过程中所遇到的进退无路、左右为难的困境。后俗语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走投无路,陷入绝境。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金)情知为丈人所弃,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觉痛切于心,放声大哭。」(李明权)
无风起浪
【俗语佛源】
原为禅语。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又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六:「问:如何是祖师(指达摩)西来意?师曰:洋澜左里,无风起浪。」意谓无端生出是非来,本是禅宗的反语,机锋语。俗语沿用如:明·杨柔胜《玉环记·富童谮非》:「富童之言惯会无风起浪,如何听得?」也作「无风作浪」。如鲁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却于『她』字没有讽过。答曰,那是译She的,并非无风作浪的。」后多转化为「无风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如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三:「老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在他手里,那个货多得了工分,盛家里淑妹子出一天工,一分都捞不到手。」(李明权)
原为禅语。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又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六:「问:如何是祖师(指达摩)西来意?师曰:洋澜左里,无风起浪。」意谓无端生出是非来,本是禅宗的反语,机锋语。俗语沿用如:明·杨柔胜《玉环记·富童谮非》:「富童之言惯会无风起浪,如何听得?」也作「无风作浪」。如鲁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却于『她』字没有讽过。答曰,那是译She的,并非无风作浪的。」后多转化为「无风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如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三:「老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在他手里,那个货多得了工分,盛家里淑妹子出一天工,一分都捞不到手。」(李明权)
无佛处称尊
【俗语佛源】
比喻在没有高人、人才处逞强。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佛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偈颂中也说:「天上天下无如佛,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教认为:佛为一切众生所敬仰,故称「世尊」、「无上尊」。俗语如宋·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使苏子赡见此,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李明权)
比喻在没有高人、人才处逞强。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佛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偈颂中也说:「天上天下无如佛,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教认为:佛为一切众生所敬仰,故称「世尊」、「无上尊」。俗语如宋·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使苏子赡见此,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李明权)
无事不登三宝殿
【俗语佛源】
佛教有三大内容,即教主释迦牟尼为「佛宝」,经籍教义为「法宝」,弘扬佛法的僧团为「僧宝」,合称「三宝」。「佛」,梵语佛陀之略,意为觉者,特指释迦牟尼。「法」,梵语达磨的音译,泛指经、律、论三藏和戒、定、慧三学。「僧」,梵语僧伽之略,意为僧团、和合众,即受戒出家的佛教徒。「三宝」泛称佛教。如南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绍隆三宝,弘济四生。」「三宝殿」即佛殿。寺门中的规矩,上佛殿时必须恭敬肃穆,进行礼拜、诵经、供养等,不得随意在佛殿里闲逛、闲聊。俗语中有「无事不登三宝殿」,如《何典》第四回:「我无事不登三宝殿,要问你可有一件东西?」意思是无事不来,既来便有事相求。(李明权)
佛教有三大内容,即教主释迦牟尼为「佛宝」,经籍教义为「法宝」,弘扬佛法的僧团为「僧宝」,合称「三宝」。「佛」,梵语佛陀之略,意为觉者,特指释迦牟尼。「法」,梵语达磨的音译,泛指经、律、论三藏和戒、定、慧三学。「僧」,梵语僧伽之略,意为僧团、和合众,即受戒出家的佛教徒。「三宝」泛称佛教。如南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绍隆三宝,弘济四生。」「三宝殿」即佛殿。寺门中的规矩,上佛殿时必须恭敬肃穆,进行礼拜、诵经、供养等,不得随意在佛殿里闲逛、闲聊。俗语中有「无事不登三宝殿」,如《何典》第四回:「我无事不登三宝殿,要问你可有一件东西?」意思是无事不来,既来便有事相求。(李明权)
无明火
【俗语佛源】
「无明」即痴味,无慧,昧于事理,系从梵语Avldya意译而来的。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四:「言无明者,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明」居「十二因缘」之首,谓由「无明」不觉,造种种业,结识入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楞严经》卷四说:「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二者相合,就产生出生命。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门》说:「将恐烦恼炽火,无由而灭;无明重暗,开了未期。」经中对「无明」有各种详尽的分析。修行佛法的归宿成佛,也就是要彻底破除无明。无明包括贪欲和嗔怒等。在俗文学中,亦作无明火,无明业火,一般指怒火。如《刘知远诸宫调》第十一:「平白以无明火,不改从前穷性气。」元·佚名《昊天塔》第四折:「这厮待放蒙挣,早拨起咱无明火不邓邓。」《水浒传》第三回:「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也指贪欲,欲火。如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怎管的闲花风月自冤业,无明火未断绝,又生出闲枝节。」(李明权)
「无明」即痴味,无慧,昧于事理,系从梵语Avldya意译而来的。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四:「言无明者,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明」居「十二因缘」之首,谓由「无明」不觉,造种种业,结识入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楞严经》卷四说:「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二者相合,就产生出生命。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门》说:「将恐烦恼炽火,无由而灭;无明重暗,开了未期。」经中对「无明」有各种详尽的分析。修行佛法的归宿成佛,也就是要彻底破除无明。无明包括贪欲和嗔怒等。在俗文学中,亦作无明火,无明业火,一般指怒火。如《刘知远诸宫调》第十一:「平白以无明火,不改从前穷性气。」元·佚名《昊天塔》第四折:「这厮待放蒙挣,早拨起咱无明火不邓邓。」《水浒传》第三回:「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也指贪欲,欲火。如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怎管的闲花风月自冤业,无明火未断绝,又生出闲枝节。」(李明权)
无恶不作
【俗语佛源】
谓什么坏事都干。做尽坏事。原作「无恶不造」,见《百喻经·诈言死马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杀害众生,加诸毒楚,妄自称善,无恶不造。」亦专指破戒律,如犯「十恶」之类。宋·法云《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再举后人引用之例,如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上》:「(今之巧宦)一事不为而无恶不作,上国计,下剥民生。」《醒世姻缘传》七十三回:「程大姐自到周龙皋家,倚娇作势,折毒孩子,打骂丫头,无恶不作。」(李明权)
谓什么坏事都干。做尽坏事。原作「无恶不造」,见《百喻经·诈言死马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杀害众生,加诸毒楚,妄自称善,无恶不造。」亦专指破戒律,如犯「十恶」之类。宋·法云《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再举后人引用之例,如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上》:「(今之巧宦)一事不为而无恶不作,上国计,下剥民生。」《醒世姻缘传》七十三回:「程大姐自到周龙皋家,倚娇作势,折毒孩子,打骂丫头,无恶不作。」(李明权)
功德无量
【俗语佛源】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隋·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如洪深《五奎桥》第一幕:「四百多亩呢,起码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圆满。」功德很大,称为「功德无量」。如《景德传灯录·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存。」今多用以赞颂功劳、恩德极大。如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李明权)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隋·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如洪深《五奎桥》第一幕:「四百多亩呢,起码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圆满。」功德很大,称为「功德无量」。如《景德传灯录·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存。」今多用以赞颂功劳、恩德极大。如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李明权)
法力无边
【俗语佛源】
「法力」,原指佛法的威力,可以伏异端,降魔道,除烦恼,度众生。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则施一切。」又如宋·苏轼《答圆通禅师书》:「所幸圣恩宽大,不即诛殛,想亦大善知识法力冥助也。」后因以法力指神通。如宋·朱松《书永和壁》诗:「道人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俗语中又以「法力无边」指神奇的力量,了无障碍。如《三侠五义》第四回:「方才遇见相公的亲随,说相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望祈搭救我家小姐才好。」(李明权)
「法力」,原指佛法的威力,可以伏异端,降魔道,除烦恼,度众生。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则施一切。」又如宋·苏轼《答圆通禅师书》:「所幸圣恩宽大,不即诛殛,想亦大善知识法力冥助也。」后因以法力指神通。如宋·朱松《书永和壁》诗:「道人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俗语中又以「法力无边」指神奇的力量,了无障碍。如《三侠五义》第四回:「方才遇见相公的亲随,说相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望祈搭救我家小姐才好。」(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