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93,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元品无明
五十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五百世无手
五位无心
五无间
五无量
五无间业
五无间罪
五无反复经
五种无明
不可见无对色
不共无明
不如无子
不染污无知
佛类词典(续上)
大云无相经元品无明
五十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五百世无手
五位无心
五无间
五无量
五无间业
五无间罪
五无反复经
五种无明
不可见无对色
不共无明
不如无子
不染污无知
大云无相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元品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根本无明,无始无明。迷于中道实相之理者,名为无明,其无明有浅深粗细之别。故天台之别教分之为十二品,圆教分为四十二品,其中最微细深远之元本品类,谓之元品。是一切众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无明,此无明与真如之无始皆为无始,故名无始无明。然则此元品无明,为无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断了而一念即成佛之位也。(参见:无始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此无明与真如,皆属无始,为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若断之,即入佛位。
(术语)又名根本无明,无始无明。迷于中道实相之理者,名为无明,其无明有浅深粗细之别。故天台之别教分之为十二品,圆教分为四十二品,其中最微细深远之元本品类,谓之元品。是一切众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无明,此无明与真如之无始皆为无始,故名无始无明。然则此元品无明,为无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断了而一念即成佛之位也。(参见:无始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此无明与真如,皆属无始,为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若断之,即入佛位。
五十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九,无著无缚回向之菩萨,以其所修之善根为五十种之回向。出八十华严三十二。
(名数)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九,无著无缚回向之菩萨,以其所修之善根为五十种之回向。出八十华严三十二。
五百世无手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网经下曰:「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
(杂语)梵网经下曰:「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
五位无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无想天无心,外道生于色界四禅天之无想天,五百大劫间受无心果报之位也。二,无想定无心,外道为生于无想天而修无相定之位也。三,灭界定无心,是俱解脱之阿罗汉,欣乐涅槃妙寂所入之无心定之位也。以七日为最极。四,极睡眠无心,在极睡眠而一时六识不修行之位也。五,极闷绝无心,是逼于打伤病苦等而一时气绝失心之位也。此无心为于一期相续之身上论者,故不言死生位之二无心,且末那,阿赖耶,之二识,恒时相续而无断绝无心之时,故不言之。但于六识论之。见百法问答钞三。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无心,谓无分别识心也。非全无心,但分别识心不行,故言五位无心也。
〔一、睡眠〕,谓众生睡眠之时,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是名睡眠无心。(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二、闷绝〕,谓诸众生,惊倒闷绝,六识昏昧,见闻觉知,一时顿息,是名闷绝无心。
〔三、无想定〕,无想定者,即色界无想天所修之定也。谓修无想定时,身心俱灭,念虑灰凝,诸想不起,是名无想定无心。
〔四、无想报〕,谓因中厌生灭心,习无想定,故感报生无想天,经五百劫,心想不行,是名无想报无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五、灭尽定〕,谓入此定时,一切受领思想之心,一时灭尽,都无见闻觉知,出入之息亦尽,是名灭尽定无心。
(名数)一,无想天无心,外道生于色界四禅天之无想天,五百大劫间受无心果报之位也。二,无想定无心,外道为生于无想天而修无相定之位也。三,灭界定无心,是俱解脱之阿罗汉,欣乐涅槃妙寂所入之无心定之位也。以七日为最极。四,极睡眠无心,在极睡眠而一时六识不修行之位也。五,极闷绝无心,是逼于打伤病苦等而一时气绝失心之位也。此无心为于一期相续之身上论者,故不言死生位之二无心,且末那,阿赖耶,之二识,恒时相续而无断绝无心之时,故不言之。但于六识论之。见百法问答钞三。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无心,谓无分别识心也。非全无心,但分别识心不行,故言五位无心也。
〔一、睡眠〕,谓众生睡眠之时,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是名睡眠无心。(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二、闷绝〕,谓诸众生,惊倒闷绝,六识昏昧,见闻觉知,一时顿息,是名闷绝无心。
〔三、无想定〕,无想定者,即色界无想天所修之定也。谓修无想定时,身心俱灭,念虑灰凝,诸想不起,是名无想定无心。
〔四、无想报〕,谓因中厌生灭心,习无想定,故感报生无想天,经五百劫,心想不行,是名无想报无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五、灭尽定〕,谓入此定时,一切受领思想之心,一时灭尽,都无见闻觉知,出入之息亦尽,是名灭尽定无心。
五无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大地狱之第八阿鼻地狱,谓之五无间。有五种之无间故也。一、趣果无间,感此狱之罪业,为顺现业或顺生业,在造业与受果之间,决无隔他生者。二、受苦无间,受苦无间隔者。三、时无间,时无间断也。四、命无间,寿命常相续无间断也。五、形无间,地狱之广有八万由旬,身形亦有八万由旬,无些少空处也(大部补注八及十二以或引成论为标列此五无间之义。然检成实论唯有初一义,无后四义。后四义大乘义章七于无间业举四义中〔引于无间业下〕,取自后三义也。但彼合时无间与命无间之二为一寿命,此开而为二也。后人不察,和附之皆为成论之说。翻译名义集,四教仪集注,增辉记等皆然)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曰:「五事业感,故称无间。」一、受苦无间,二、身形无间,此二者与上同。三、罪器无间,种种之罪器充满而无间隔也。四、众类无间,种种之众生同一受之而无间隔也,五、时无间,与上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名数)八大地狱之第八阿鼻地狱,谓之五无间。有五种之无间故也。一、趣果无间,感此狱之罪业,为顺现业或顺生业,在造业与受果之间,决无隔他生者。二、受苦无间,受苦无间隔者。三、时无间,时无间断也。四、命无间,寿命常相续无间断也。五、形无间,地狱之广有八万由旬,身形亦有八万由旬,无些少空处也(大部补注八及十二以或引成论为标列此五无间之义。然检成实论唯有初一义,无后四义。后四义大乘义章七于无间业举四义中〔引于无间业下〕,取自后三义也。但彼合时无间与命无间之二为一寿命,此开而为二也。后人不察,和附之皆为成论之说。翻译名义集,四教仪集注,增辉记等皆然)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曰:「五事业感,故称无间。」一、受苦无间,二、身形无间,此二者与上同。三、罪器无间,种种之罪器充满而无间隔也。四、众类无间,种种之众生同一受之而无间隔也,五、时无间,与上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五无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二心,三智,四虚空,五众生也。见大日经六。相传此五无量配于五佛。身为宝生佛,心为阿閦佛,智为无量寿佛,虚空为大日如来,众生为不空成就佛。
(名数)一身,二心,三智,四虚空,五众生也。见大日经六。相传此五无量配于五佛。身为宝生佛,心为阿閦佛,智为无量寿佛,虚空为大日如来,众生为不空成就佛。
五无间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感无间地狱苦果之五种恶业,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名数)感无间地狱苦果之五种恶业,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五逆罪也。(参见:五逆)
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五无间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无间之罪业。与五无间业同。
(名数)五无间之罪业。与五无间业同。
五无反复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五无反复经,一卷,刘宋沮渠京闻译。王舍城之梵志来舍卫国,途见耕者之子死,而其父母及奴仆等五人不愁哭,以为大逆而无反复之人(无反复者无反己而放逸也),佛说理开梵志之心。
(经名)佛说五无反复经,一卷,刘宋沮渠京闻译。王舍城之梵志来舍卫国,途见耕者之子死,而其父母及奴仆等五人不愁哭,以为大逆而无反复之人(无反复者无反己而放逸也),佛说理开梵志之心。
五种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相应无明,同上。二不共无明,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三恒行不共无明,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是恒时相续不断,故名恒行,简别于意识相应之五位无心有间断者。且此无明与我痴慢三大惑相应,故殊别也。四主独无明,是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不但不与本惑俱起,即与忿等随惑亦不相应者,在无明中最有强盛之势用者也。五非主独行无明,是与忿等之随惑俱起而于彼剥势力之无明也。见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无明又有五种,百法问答钞曰:
一、相应无明 同上。
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
三、恒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是恒时相续不断,故曰恒行。简别于意识相应之五位无心有间断者,且此无明与我痴慢三大惑相应,故殊别也。
四、主独无明 是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不但不与本惑俱起,即与忿等随惑,亦不相应者,在无明中最有强盛之势用者也。
五、非主独行无明 是与忿等之随惑俱起,而于彼剥势力之无明也。
(名数)(参见: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相应无明,同上。二不共无明,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三恒行不共无明,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是恒时相续不断,故名恒行,简别于意识相应之五位无心有间断者。且此无明与我痴慢三大惑相应,故殊别也。四主独无明,是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不但不与本惑俱起,即与忿等随惑亦不相应者,在无明中最有强盛之势用者也。五非主独行无明,是与忿等之随惑俱起而于彼剥势力之无明也。见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无明又有五种,百法问答钞曰:
一、相应无明 同上。
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
三、恒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是恒时相续不断,故曰恒行。简别于意识相应之五位无心有间断者,且此无明与我痴慢三大惑相应,故殊别也。
四、主独无明 是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不但不与本惑俱起,即与忿等随惑,亦不相应者,在无明中最有强盛之势用者也。
五、非主独行无明 是与忿等之随惑俱起,而于彼剥势力之无明也。
不可见无对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色之一。色法十一中有无表色之一法,是非眼见,故云不可见,为极微所生之法,而非极微所成之法,故云无对。
【三藏法数】
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无表色也。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名为落谢五尘。虽于意识分别明了,皆不可见,亦无表对故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术语)三种色之一。色法十一中有无表色之一法,是非眼见,故云不可见,为极微所生之法,而非极微所成之法,故云无对。
【三藏法数】
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无表色也。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名为落谢五尘。虽于意识分别明了,皆不可见,亦无表对故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不共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谓之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参见: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
【三藏法数】
谓第七识无别体相,妄起染心,障蔽无漏圣法,恒不间断,是为不共无明。(第七识,即意识也。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
(术语)又谓之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参见: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
【三藏法数】
谓第七识无别体相,妄起染心,障蔽无漏圣法,恒不间断,是为不共无明。(第七识,即意识也。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
不如无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恶子不如无子也。无量寿经下曰:「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术语)有恶子不如无子也。无量寿经下曰:「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不染污无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无知之一。根性闇昧,不知事物之道理,法门之义理也,即智慧之劣者。是无始以来不学之结果也。但此无知非执著于物之不净性分,故云不染污,是以此无知非为悟谛理离生死之自行障,但为了知一切法成一切智人,普教化人之化他障,因而亦谓之化导障之惑,阿罗汉独断染污无知,不断不染污无知,故阿罗汉有赤盐亦不知之愚者。佛兼断不染污无知,故即称为一切智人。天台之三惑,以之为尘沙惑。
【佛学常见辞汇】
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须断之。
(术语)二无知之一。根性闇昧,不知事物之道理,法门之义理也,即智慧之劣者。是无始以来不学之结果也。但此无知非执著于物之不净性分,故云不染污,是以此无知非为悟谛理离生死之自行障,但为了知一切法成一切智人,普教化人之化他障,因而亦谓之化导障之惑,阿罗汉独断染污无知,不断不染污无知,故阿罗汉有赤盐亦不知之愚者。佛兼断不染污无知,故即称为一切智人。天台之三惑,以之为尘沙惑。
【佛学常见辞汇】
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须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