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盛安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盛安,字无逸,号选斋、静溪,钟氏,正白旗汉军广安佐领下人。乾隆己酉举人,庚戌联捷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礼部员外郎、福建泉州府知府等职。女儿钟氏,道光丙戌进士、文渊阁大学士柏葰继妻。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释无迹,字寄尘,又号八九山人,湘潭彭氏子。幼寄佛寺,便从薙度,性质颖异,稚年诵经,即会其旨,既长工书画,喜吟咏。时袁简斋太史搜罗名流,刋入诗话,极一时风雅之盛,独取其“净坛风扫地,清课月为镫”之句,以为得禅悦味。然无迹虽好吟哦,殊无留稿,今不多见。初居南岳,称衡麓山人。清嘉庆时,浮湘至长沙城下,栖铁佛寺,寺为唐法华尊者道场,相传为衡山王神舍铁造佛,尊者以锡卓地,得铁数百钧,遂冶之造三佛像,及大悲陀罗尼塔,故名“铁佛”。无迹居之,因号“湘滨道人”,后往闽粤,又曰“航海道人”,随地易名,不拘于物。尝与人言曰:“予以琴韵诗词为声音佛事,以临书描画为禅关话头。虽世间学,即超世间法也。”凡所游处,达官文士,悉欣慕之。晚游吴复之闽,客将军幕府,无疾而化,遂葬其地。清之末叶,新学盛行,校宇林立,多假佛地,寺为学堂侵占,今农校廓张,寺已湮没,唯铁佛犹存。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七
邵堂,字无斁,号子山,青浦人。嘉庆丁丑进士,官汜水知县。有《大小雅堂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三
释无漏者,清泉陈氏子,名伯藩,以居积致富。后乃披染,舍资建寺,及修路造桥,工费钜万,无所吝惜。以郡城距南岳百里,游僧往还,中途憩止,苦无丛席,以接水云。因择迎水南二里许驿道傍,以岩为屋,题曰“培元寺”。通涧承檐,颇有幽致。而寺中香积,亦足自赡。道侣朝岳,便涂休息,尤所欣愿。寺盖创建于道光中,而李星沅《过寺》诗云:“盘髻上巉岩,微茫夕照衔。冷黄垂橘柚,湿翠落松杉。瀑布竹间泻,修楼山半嵌。寺名建何代,吾欲叩琅函。”然询之寺僧,无不知者,不待检琅函也。无漏道行清洁,悲愿尤宏。尝立四十八愿,此其一也。城北青草桥,跨承水立,基圯者再三,无漏持咒祝之,桥基不坏,今百年矣。土人相传,无漏以宝物置其下,盖神之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2—1889 【介绍】: 清江苏江宁人,字振庵,别字梅村,晚号悔翁、无不悔翁。幼时家贫习商,后乃力学。道光二十年举人。咸丰初,因太平军入南京,逃至安徽绩溪,授徒为生。后充鄂抚胡林翼幕宾,谋划镇压太平军。所撰《乙丙日记》,述太平天国典制,颇具史料价值。晚年授国子监助教衔。学术初以三礼为主,作《礼服记》等。后治舆地,补赵一清、戴震注《水经注》,释以当时地名。另有《南北史补志》、《汉志志疑》、《江宁府志》、《同治上江二县志》及《汪梅村诗文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三
汪士铎,字振庵,号梅村,江宁人。道光庚子举人,赐国子监助教衔。有《悔翁诗钞》。
词学图录
汪士铎(1814-1889) 字梅村,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史地学家。出身时家已落,举人,曾经商,一生以游幕授徒为业。有《汪梅村先生集》、《乙丙日记》、《梅翁笔记》、《南北史补记》、《水经注图》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无来,字恒志,姓谭氏,衡山人也。父安祥,母陈氏。来性纯孝,得父母欢。虽在童年,而好善之心过于成人。往往诱劝乡里小儿毋作恶剧。及居丧,哀毁断食。以家贫,耕牧自给,力作逾众。祁寒溽暑无少怠,而不索值,与则受之,忘则置之。人或侮辱,处之怡然。诳之亦即信,若不知世间有人我爱憎事。见人一德一善,称道不衰。闻訾人过,或走,或不语,如犯尊长然,从不矢口道人恶。邻里有斗者,见其至,辄释然曰:“休休,毋使谭善人知。”每于中途为人负物,负至则行,不取一钱,人咸异之。又尝为僧寺佣,耕种三载,昼事田作,夜则礼佛达旦。身无长物,惟一衣一裳。浣时蹲树下俟以睎,一日裁旧被布为裤,僧疑其窃,遍以语人。其徒知者不平,劝之他往。来曰:“止,汝不合言师之过。吾作衣时,未及白,致师疑而得谤人之名,皆吾过也。”语毕泣下,其僧及众人闻之皆感叹,里人至今传其事。时法空成中兴衡阳罗汉寺,衲子多归之,来往见,成惊为再来人,亲为剃染,从培元寺无漏律师受具。闻彬州法云耀,本分接人,往请益,秘不说,因长跪痛哭,言词哀恳。耀悯之,谓曰:“无上妙道,非积劫勤苦不能得,汝且澄神寂照,收其放心,再为尔说。”来闻如获至宝,日夕研究,目不交睫者数年,忽于定中闻破竹声有省。叹曰:“觅心尚不可得,宁有收放心乎?”久之,与其弟恒忍遍参江浙名宿,皆蒙印可。旋于海上病疟甚厉,日夕寒热,饮食不进,犹禅诵自若。有南岳僧同病,呻吟不已。来怜之,自四明负之归。沿途乞食,每行,运衣具置前店,复还负病僧,如此者日往返数十次,行不过十馀里,年馀始抵衡。来亦病剧,养病祝圣寺,专业禅定,坐数日如弹指顷。适惟一自怀安圆明寺归,颇得文静老人心法。见来耽味禅悦,恐未能宏法利生,因谓之曰:“佛法广大如太虚,洪纳若巨海,须博识多闻,彻浚法源,岂枯坐能了?昔有比丘,自过去迦叶佛时入定,至梁普通时出定,尚未了證,况子也耶?”始留心宗教,福严自成,演教外别传之旨。一日诱之论义,奉衣钵示曰:“此是大庚岭头提不起的。”来曰:“既提不起,如何在汝手中。”成曰:“若不在我手中,又乌知提不起。”来于言下大悟。自是机锋神捷,如迅雷掣电,不可触犯。然韬晦不炫,前后掩关罗汉寺六载。室置一龛,依之行道,欲睡以首触柱,因失明而慧光灼灼,不疲津梁。衡阳紫云、衡山万寿并立禅关,延来主讲,多所策发。距紫云三十里有歧山,壁立万仞,俯瞰湘衡,上有仁瑞寺,为清初懒放禅师开辟。放固明末进士,不屈为僧,与定南王孔有德有旧,王高其节,檄于此建招提,终其隐。寺田千馀亩,土豪觊觎之。咸丰间,粤寇起,托充军饟,遂占其业,寺以颓废,紫云定禅师伤之,葺茆守其基。有默庵法师阐化经此,喜其幽夐,人迹罕至,迎来居之,学者裹粮相从,不一年清风远洒,云奔水赴,乃伐木开林,依岩结宇,凿石而饮,耕云而饭。来说法其中,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惟法幢复树,波旬震慑,流言四散。来屹立不动,一以慈心向之。山故多虎,樵牧寡近,自是远伏。乡人相率入山,伐木声丁丁不绝,院僧忧之,约众互巡。一日获斧树者数人,将要山邻谕之,来悉纵归。僧聚皆曰:“村野非慈心能化,不禁宁保异日之不至乎?”已复有数十人大肆樵采,缚巡山僧于树,负薪以行,突一虎咆哮而出,响应山谷,众惊仆若死,乃不敢复至。乡人语曰:“歧山寺,虎巡山。歧山僧,常闭关。”山富兰蕙,有僧采之,来见呵曰:“汝为释子,不以戒定薰心,而以草木供玩好,从我何为?转眼异世能无惧乎?”闻者泣下。尝剥枣,红颗满地,百馀人无私啖一枚者,其严肃如此。一日,沙弥以大蛇搏树上雏鸟,众随来往观,掸以长竿,蛇怒目而视,来急止其竿,叱曰:“汝由嗔,受恶形,犹不知悔,而以强凌弱,抑知更有强于汝能弱汝者乎?”蛇即下来,为说法,蛇引颈似听法状,久之乃去。众惊问故,来曰:“吾闻至人无心,入禽鸟不乱其群,近虎狼能驯其威,吾无他,彼时不见有蛇,不见有鸟,亦不见吾不见之处。”湘阴易太史堂俊赠之诗云“听讲蛇无毒,巡山虎有威”,盖纪实也。时法侣云从,日食千指,而资生艰难,或饘鬻不继,乃分卫乞食。仆仆风雪中,常颠蹶,足破血流,犹裹扶前导,自忘其疲。卒能随机诱劝,皆获法喜,所至香花盈路,众赖以赡。同治甲戌,穆宗哀诏至衡,来哭之痛,或问之曰:“世外人非有君臣之谊,何伤感如是。”来曰:“洪逆倡乱十馀年,生民涂炭,自大行皇帝登极,化红巾为赤子,吾辈得优游林下。一旦天崩地坼,山川草木莫不雨血,况有情者乎?”是时已有顺寂意,以殿宇未成为念,厥后尝遍求继者,且告众曰:“三众火宅,早求出离,勿使此生空无所得,吾不惜他日死于道路,但恨般若智灯无人绩焰,吾身如秋叶枯藤,不久住也。”众大惊曰:“师岂不垂怜众生,而独得解脱耶?”来曰:“吾视菩提涅般如梦幻,岂厌生死,诸佛圣人为调伏众生,示现灭度,法皆如是,吾当乘愿再来,汝且无留恋。”光绪元年正月,乃谓首座镫曰:“暂以大法累师,吾有前因在朗州,当往了之。”众坚留不可,临行遍礼佛像,若永诀者。八月由长沙抵朗,礼者盈门。顷之病痢,医来不尝药,曰:“众生病,吾亦病,众生无病,吾无病。”语毕吉祥而逝。时元年乙亥九月十六日也,寿六十有三,腊二十有七。寂后七日入龛,颜色不变,异香满室。有一初受优婆夷戒者疑曰:“既得道,胡病死?”偶步庭际,见来现金色身于空中,俄顷而隐,乃大恸,诣龛前忏礼。朗人神之,欲留龛。众以遗命当归,不许。乃奉龛归衡阳,经过寺院,前一夕,皆梦来至。还山之日,林壑昏昧,猿鸟悲鸣。弟子得心法者二十馀人,得度皈戒者又数十人,合词同念,为起塔于岐山懒放塔下。葬后十有七年,释敬安述其状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无彼,字高岸。姓陈氏,清泉人也。身干雄伟,胸怀磊落,有古豪士风,曾以军功授蓝翎千总。发逆平定,还乡省亲,闻衡阳罗汉寺法空成说法有省,乃叹曰:“世相无常,荣名非宝,吾当于兹披精进铠,除烦恼贼矣。”成因为剃染,命从东林律师圆具,后佐恒志开法岐山紫云。无彼持律精苦,常以杜多行自励,闻九疑岩谷幽邃,携杖孤往,道过东安麒麟观,因留习定,士民向其梵行,争营净宇,衲子从者如云,遂成丛林。晚年专修净业,入太华山缚茅以居,而檀施所集,轮奂斯崇,戒定薰修,蛇虎驯伏,其慈心密行,感物若是。未几,邑人迎还麒麟阁,开阐毗尼,四众从之乞戒者,凡百有七十馀人。寂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世寿七十有七,僧腊三十有五。弟子遵其遗命,奉龛归太华建塔。释敬安状其道行,以昭来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9—1884 【介绍】: 清浙江会稽人,字益甫,又字撝叔,号梅庵,更号悲盦。咸丰九年举人。五应会试不第。因誊录劳历署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孤愤激越,不谐于世。诗古文书画篆刻无所不能,诗文评价,或许为新奇,或予以讥弹,书画篆刻则名满海内。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梅庵集》、《缉雅堂诗话》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七
赵之谦,字益甫,号撝叔,晚号悲庵,会稽人。咸丰己未举人,历署鄱阳奉新南城知县。有《悲庵诗剩》。
词学图录
赵之谦(1829-1884)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画篆刻。有《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909 【介绍】: 清直隶南皮人,字香涛,又字香岩、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号抱冰,又号广雅。少时工词章。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初,擢司业,迁洗马。遇事敢言,曾请斩崇厚,毁俄约。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号为清流。中法战争时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事与文备并举,以谋自强。后督湖广近二十年,筹卢汉铁路,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织四局,创两湖书院等,为后起洋务派首领。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反对戊戌变法,作《劝学篇》以明宗旨。庚子之役,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及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光绪末,擢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谋振兴国势,而为满族宗贵所挠,不能有所作为。卒谥文襄。所作文章典瞻,诗亦淹博沉丽。有《张文襄公全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二
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晚号抱冰,南皮人。同治癸亥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襄。有《广雅堂集》。
词学图录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一字香涛,又号壶公、抱冰。谥文襄。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进士,官至显位。宣统继位,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有《广雅堂诗集》。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香涛、芗涛,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咸丰二年(1852)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殿试探花。累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3岁回家乡南皮应童子试时曾游黄鹤楼。同治六年(1867)任湖北学政时为黄鹤楼写楹联一副:“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輶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游览,曾饱看春暮烟花。”后来又为黄鹤楼(奥略楼)再次题联:“昔时整顿乾坤,缔造皆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还曾作七律《黄鹤楼太白堂》。同治黄鹤楼被焚毁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拟重建并主张“此楼当造铁壁,才能避免火灾”,后因种种原因重建方案未能得到实施。光绪三十三年(1907),擢升军机大臣后,其僚属捐款在黄鹤楼故址处筑建一楼,拟名为“风度楼”。张之洞知道后,建议用“奥略”二字为名,并亲笔题写“奥略楼”楼名。此后较长一段时间,一些游客将此楼视作“黄鹤楼”前来登临、游览。
维基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直隶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15岁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据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谥文襄。著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陈无名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陈无名,字微庐,浙江诸暨人。樗兄。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顾无咎(?一1929)字崧臣,号悼秋、灵云、退斋,别署老服、服媚、飞燕旧主、神州酒帝;室名灵云别馆、服媚室等。吴江黎里夏家桥人。柳亚子表弟。南社社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华龙,字无闷,号子翔,江苏无锡人。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徐道政,字平夫,号病无,浙江诸暨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4—1904 【介绍】: 清江苏南通人,初名铸,字无错,号肯堂。贡生。以古文有声名。光绪时入李鸿章幕府,常相与谈论政事。自负甚高,而终身坎坷。诗多沈郁苍凉之作,为晚清名家。有《范伯子诗文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
范当世,字肯堂,江苏通州人。诸生。有《范伯子诗》。
词学图录
范当世(1854-1904) 初名铸,字无错,后改名当世,字肯堂,号伯子。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 桐城派后期名家。早年从张裕钊学古文。妻为桐城古文家姚莹女孙,又与吴汝纶游,深受桐城派影响。诗综苏、黄,时人誉为"联界之虎"。散原老人赞叹:"苏黄而下,无此奇矣,"、"吾生恨晚生前岁,不与苏黄数子游。得有斯人力复古,公然高咏气横秋。"吴汝纶以为"当今文学无出肯堂右者"(《与姚叔节》)。金天羽曰"贫穷老瘦,涕泪中皆天地名物"(《答苏戡先生书》),并与江湜并举:"大江南北,二子盖豪杰之士也"(《答苏戡先生书》)。
范伯子诗集·曾克耑序
以自然为宗,生造为法,奇横为体,不事浮藻,不务枵响,不懈而及于古,率天下之志业者,自纵横排荡入,而造乎雄恢雅正之域,卓然为一代诗家宗祖,则通州范先生其人也。先生之为学,其本在诚,其用在仁,其道在通,其所忧伤愤叹在邦国之兴替,人才之消长,而非声气之盈虚,身世之通塞。故其发而为歌诗也,挟浩落之气,渊穆之神,精微之思,出之以坦荡质直之词,若江海之茫洋无涯涘,大风作而涛澜之奔腾,起伏万状,观者固将目眩神震,茫然莫测其端倪。其精深博大,岂浅识所能窥者哉?则其不为众人所知,亦固其所然。吾以为相知之事,非独众人难之也,即大师亦有所蔽焉。吁!可异也已!陶、杜、孟、苏,世所称诗坛魁硕也,然杜目陶为枯槁,苏诮孟以寒苦,斯岂其学有所不逮邪?抑亦其性情各异乃不相喻邪?非有知言之彦出而别白之,则众论何由定?然非历时久,宅心公,用力勤,其识足以窥见其性情之真,感发之微,则论定亦非易易也。陶、杜之卓然并峙,苏、黄所表章也;黄、元之足嗣少陵,姚、曾所扬阐也;至若孟、柳、梅、王之为世重,则又同光诸老所倡导也。独以同光正宗名震一时若先生者,身殁而世遂莫之知,虽其诗高夐不易识,抑无人焉为之表扬之过也,子云有待后世之子云,其不以此也哉?先北江师往尝从先生问学,而诏及门,所以称道先生之诗者甚至。比章子斗航锐意欲为重锓,黎公薪传实助成之,而以序见属。余以为二公传阐先生之意既足尚矣,独余老钝无成,今兹所述,皆本昔日所饫闻于先师者,书以塞二公之望,而于先生之诗之精深博大,乃未能追其万一。把笔序先生诗,乃不知愧汗惶悚之无极也。太岁在阏逢执徐陬月,福州曾克耑。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王鸿兟,字啸龙,又号无离,闽县人。光绪甲辰进士,历官邮传部员外郎。
维基
王鸿兟,原名抱一,字熙广,又字无离,号啸龙,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以主事分部学习,后送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第五班。回国后任邮传部员外郎。著作有《无离龛诗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