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93,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无相福田衣
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三昧
无相无相解脱门
无垢
无垢人
无垢女
无垢衣
无垢水
无垢地
无垢忍
无垢施
无垢眼
无垢轮
佛类词典(续上)
无相心地戒无相福田衣
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三昧
无相无相解脱门
无垢
无垢人
无垢女
无垢衣
无垢水
无垢地
无垢忍
无垢施
无垢眼
无垢轮
无相心地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门所传之戒,云无相心地戒。犹台宗之戒曰圆顿无作戒,密宗所传之戒曰秘密三摩耶戒,各以其家之宗义名之也。禅家以无相不可得之心地为戒体,戒相有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
(术语)禅门所传之戒,云无相心地戒。犹台宗之戒曰圆顿无作戒,密宗所传之戒曰秘密三摩耶戒,各以其家之宗义名之也。禅家以无相不可得之心地为戒体,戒相有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
无相福田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袈裟之德名。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之相,故曰无相,为生无漏福德之道衣,故曰福田。资持记下四之二曰:「无相福田者,出世无漏之福,离有为相故。」
(术语)袈裟之德名。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之相,故曰无相,为生无漏福德之道衣,故曰福田。资持记下四之二曰:「无相福田者,出世无漏之福,离有为相故。」
无相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解脱之第二,与三三昧中无相三昧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三解脱门之一。
【三藏法数】
谓既知一切法空,故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
(术语)三解脱之第二,与三三昧中无相三昧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三解脱门之一。
【三藏法数】
谓既知一切法空,故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无相无相解脱门。
(术语)同无相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重三解脱门之第二。(参见:三三昧)中重三昧。
(术语)重三解脱门之第二。(参见:三三昧)中重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无垢
【佛学大辞典】
(杂名)清净而无垢染也。又曰无漏。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由證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
(杂名)清净而无垢染也。又曰无漏。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由證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
无垢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维摩经曰:「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术语)维摩经曰:「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无垢女
【佛学大辞典】
(人名)经中有数无垢女,一为维摩居士妻之名。见月上经。一为须达多婆罗门女之名,在母胎中闻佛说出生后至佛所变为男子。见无垢贤女经。一为舍婆提城优婆夷之名,问佛早起拂佛塔之功德。见无垢优婆夷问经。
(人名)经中有数无垢女,一为维摩居士妻之名。见月上经。一为须达多婆罗门女之名,在母胎中闻佛说出生后至佛所变为男子。见无垢贤女经。一为舍婆提城优婆夷之名,问佛早起拂佛塔之功德。见无垢优婆夷问经。
无垢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袈裟之总名。言无烦恼之垢染也。释氏要览上曰:「如幻三昧经云无垢衣。」
【佛学常见辞汇】
无烦恼垢染的衣,即袈裟。
(衣服)袈裟之总名。言无烦恼之垢染也。释氏要览上曰:「如幻三昧经云无垢衣。」
【佛学常见辞汇】
无烦恼垢染的衣,即袈裟。
无垢水
【佛学大辞典】
(杂名)后夜由井中汲出为阏迦供用之水也。真言修行钞二曰:「终南山道宣云:后夜水未生虫,故云无垢水。」
(杂名)后夜由井中汲出为阏迦供用之水也。真言修行钞二曰:「终南山道宣云:后夜水未生虫,故云无垢水。」
无垢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离垢地之异名。离垢地为菩萨第二地之名,又谓等觉之菩萨曰无垢地菩萨。四教仪五曰:「等觉位即是等觉性。若望菩萨名等觉佛,若望佛地名为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也。」
【佛学常见辞汇】
离垢地的别名,是菩萨十地中之第二地名。
(术语)离垢地之异名。离垢地为菩萨第二地之名,又谓等觉之菩萨曰无垢地菩萨。四教仪五曰:「等觉位即是等觉性。若望菩萨名等觉佛,若望佛地名为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也。」
【佛学常见辞汇】
离垢地的别名,是菩萨十地中之第二地名。
无垢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璎珞经所说六忍之第五、等觉地之菩萨断除无明之惑染,于自性清净之心体安住不动之位也。因云无垢菩萨。
【三藏法数】
谓别教菩萨,于等觉位中,断除无明惑染,而于自性清净心体,忍可忍證,故名无垢忍。(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术语)璎珞经所说六忍之第五、等觉地之菩萨断除无明之惑染,于自性清净之心体安住不动之位也。因云无垢菩萨。
【三藏法数】
谓别教菩萨,于等觉位中,断除无明惑染,而于自性清净心体,忍可忍證,故名无垢忍。(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无垢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波斯匿王女之名。梵名维摩罗达。译曰离垢施,又曰无垢施。年始十二岁,容貌端正,时八大声闻八大菩萨皆被诘问。离垢施经曰:「城中波斯匿王有女,曰维摩罗达,晋言离垢施。」梵Vima%ladatta%。
(术语)波斯匿王女之名。梵名维摩罗达。译曰离垢施,又曰无垢施。年始十二岁,容貌端正,时八大声闻八大菩萨皆被诘问。离垢施经曰:「城中波斯匿王有女,曰维摩罗达,晋言离垢施。」梵Vima%ladatta%。
无垢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览字置于两眼,转肉眼为法眼,谓之无垢眼。大日经七曰:「安立无垢眼。」大疏四曰:「首中置百光遍照王,而以无垢眼观之。」同二十曰:「无垢,览字也。」
(术语)以览字置于两眼,转肉眼为法眼,谓之无垢眼。大日经七曰:「安立无垢眼。」大疏四曰:「首中置百光遍照王,而以无垢眼观之。」同二十曰:「无垢,览字也。」
无垢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清净之法轮也。即说法是。
(术语)清净之法轮也。即说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