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93,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菩萨经
无始
无始间隔
无始空
无始生死
无始无明
生死无始无终
无始无边
无始旷劫
无表色
三种无表色
三种律仪无表色
佛类词典(续上)
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菩萨经
无始
无始间隔
无始空
无始生死
无始无明
生死无始无终
无始无边
无始旷劫
无表色
三种无表色
三种律仪无表色
无所有处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无所有处为无色界天之一处,故名天。
(界名)无所有处为无色界天之一处,故名天。
无所有处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无所有处为三界九地之一、故名地。
【三藏法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界名)无所有处为三界九地之一、故名地。
【三藏法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无所有处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生无所有处之禅定也。(参见:无所有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證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馀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證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三藏法数】
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术语)为生无所有处之禅定也。(参见:无所有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證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馀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證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三藏法数】
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无所有菩萨于佛前隐身不现,种种问法,使怨信佛之神通。次为女现身,使得成男。佛为波斯匿王说此菩萨之大方便力。
(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无所有菩萨于佛前隐身不现,种种问法,使怨信佛之神通。次为女现身,使得成男。佛为波斯匿王说此菩萨之大方便力。
无始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展转推究,故众生及法之元始不可得,故云无始。胜鬘宝窟中末曰:「摄论云:无始即是显因也,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显佛法是因缘义。」梵语杂名曰:「无始,阿努婆嚩底。」
【佛学常见辞汇】
1。无有元始。诸法皆由因缘生,因上有因,因因无始,如是展转推究,一切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无始。2。指距今极远的时间。
【俗语佛源】
没有开始。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如众生、生死、时间等都是没有开始的。因果关系即建立在「无始」的理论基础上。《摄大乘论》解释说:「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显佛法是因缘义。」众生由于迷惑而造业,轮回生死,也是「无始」的,称为「无始无明」(无明即愚昧)。如《起信论》说:「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无明无始,故生死无始、众生无始、世间无始。后道、儒诸家亦用其语。如《洞玄本行经》:「南极尊祖化形骸于无始之胞,一劫而生,得为男。」宋·朱熹诗云:「高人山水心,结习自无始。」(李明权)
(术语)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展转推究,故众生及法之元始不可得,故云无始。胜鬘宝窟中末曰:「摄论云:无始即是显因也,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显佛法是因缘义。」梵语杂名曰:「无始,阿努婆嚩底。」
【佛学常见辞汇】
1。无有元始。诸法皆由因缘生,因上有因,因因无始,如是展转推究,一切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无始。2。指距今极远的时间。
【俗语佛源】
没有开始。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如众生、生死、时间等都是没有开始的。因果关系即建立在「无始」的理论基础上。《摄大乘论》解释说:「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显佛法是因缘义。」众生由于迷惑而造业,轮回生死,也是「无始」的,称为「无始无明」(无明即愚昧)。如《起信论》说:「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无明无始,故生死无始、众生无始、世间无始。后道、儒诸家亦用其语。如《洞玄本行经》:「南极尊祖化形骸于无始之胞,一劫而生,得为男。」宋·朱熹诗云:「高人山水心,结习自无始。」(李明权)
无始间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无始无明)
(术语)(参见:无始无明)
无始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八空之一。由因果之理推之,则世间一切之法,实为无始,更以慧眼观之,则诸法皆空,而无始之相亦不可得,此谓之无始空。见智度论三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无始以来就是空,为十八空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世间众生无有始相。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始亦不可得,是名无始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由因果之理推之,则世间一切之法,实为无始,更以慧眼观之,则诸法皆空,而无始之相亦不可得,此谓之无始空。见智度论三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无始以来就是空,为十八空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世间众生无有始相。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始亦不可得,是名无始空。
无始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明无始,故生死亦无始也。(参见:无始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无始以来的生死。由于人类的无明愚痴无始,所以人类的生死也是无始。
(术语)无明无始,故生死亦无始也。(参见:无始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无始以来的生死。由于人类的无明愚痴无始,所以人类的生死也是无始。
无始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胜鬘,本业,起信诸经论谓之无始无明,菩提心论谓之无始间隔,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也。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谓之无明,又曰间隔。是闇惑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闇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名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种种之果也。而名之为无始者,有三释:一就因缘生之理而释,二就惑体相依之义而释,三就真实同体之理而释。一就因缘生之理而释者,谓凡一切有为法,乃因缘生,现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如是推究,更无初始,若有初始,则是无因生之外计,而非佛法,得涅槃经之四柱偈及摄论之文等说而明也((参见:无始))。是为大乘论之通说。二就惑体相依之义而释者,谓枝末无明依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依真如,是缘起法之自然也。此时无明为惑之根本,无明之先更无为始之惑法,故谓之无始。依此释,则无始之言,即根本之异名,成无明有始之义。依此义,起信论谓为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天台谓之元品无明,起信论之疏家谓之根本无明。曰忽然,曰元品,曰根本,皆为有始之异名也。圆觉经曰:「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转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本业经下曰:「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胜鬘经宝窟中末曰:「无始有二释:一云,无明无有始,故众生无始,波若无底。二云,无明最在初实录有始,但无有一法在此前者,故云无始也。」起信论曰:「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起信论义记下末曰:「唯此无明为染法之源,最极微细,更无染法能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如璎珞本业经云:四住地前无法起,故名无始无明住地。是则明其无明前无别有法为始起之本,故云无始,即是论忽然义也。此约粗细相依之门,说为无前,亦言忽然。不约时节以说忽然,以起无初故也。」大乘经论所说,多依此义。是为使去妄归真之一种教道,权大乘之义也。三就真妄同体之义而释者,谓真如与无明,乃一法之异名,如水与冰,冰之自性即为水,无明之自性即为真如也,吾等本来为冰,非先为水而后为冰也,如前为水之说,仅为教道之方便耳。起信论曰:「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文句私记五曰:「若言心性本净,为惑所覆,犹教道,且顺权说。(中略)若依实理,心性未净,犹如无始唯冰无水。虽今是冰,则不得云冰不是水。心性亦尔,虽本是无明不得云非三德,是故圆人唯观无始,三道即三德,不同权人却覆方见。」
【佛学常见辞汇】
无明罪业蒙蔽障碍我们的佛性已久,至今已无法计算其时日,所以叫做无始无明。
(术语)胜鬘,本业,起信诸经论谓之无始无明,菩提心论谓之无始间隔,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也。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谓之无明,又曰间隔。是闇惑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闇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名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种种之果也。而名之为无始者,有三释:一就因缘生之理而释,二就惑体相依之义而释,三就真实同体之理而释。一就因缘生之理而释者,谓凡一切有为法,乃因缘生,现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如是推究,更无初始,若有初始,则是无因生之外计,而非佛法,得涅槃经之四柱偈及摄论之文等说而明也((参见:无始))。是为大乘论之通说。二就惑体相依之义而释者,谓枝末无明依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依真如,是缘起法之自然也。此时无明为惑之根本,无明之先更无为始之惑法,故谓之无始。依此释,则无始之言,即根本之异名,成无明有始之义。依此义,起信论谓为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天台谓之元品无明,起信论之疏家谓之根本无明。曰忽然,曰元品,曰根本,皆为有始之异名也。圆觉经曰:「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转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本业经下曰:「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胜鬘经宝窟中末曰:「无始有二释:一云,无明无有始,故众生无始,波若无底。二云,无明最在初实录有始,但无有一法在此前者,故云无始也。」起信论曰:「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起信论义记下末曰:「唯此无明为染法之源,最极微细,更无染法能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如璎珞本业经云:四住地前无法起,故名无始无明住地。是则明其无明前无别有法为始起之本,故云无始,即是论忽然义也。此约粗细相依之门,说为无前,亦言忽然。不约时节以说忽然,以起无初故也。」大乘经论所说,多依此义。是为使去妄归真之一种教道,权大乘之义也。三就真妄同体之义而释者,谓真如与无明,乃一法之异名,如水与冰,冰之自性即为水,无明之自性即为真如也,吾等本来为冰,非先为水而后为冰也,如前为水之说,仅为教道之方便耳。起信论曰:「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文句私记五曰:「若言心性本净,为惑所覆,犹教道,且顺权说。(中略)若依实理,心性未净,犹如无始唯冰无水。虽今是冰,则不得云冰不是水。心性亦尔,虽本是无明不得云非三德,是故圆人唯观无始,三道即三德,不同权人却覆方见。」
【佛学常见辞汇】
无明罪业蒙蔽障碍我们的佛性已久,至今已无法计算其时日,所以叫做无始无明。
生死无始无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上所说无明无始之理,生死之无始,其理分明。但无终依别圆二教而异其义,别教已下为有终,以断九界而入佛界故也,圆教性具十界,则至佛界,尚存九界,生死无终也,但修恶转归性恶,于其体性无有一增减。盖无明为缘而造起九界者,别教之权说也,依此说,则无明断尽,九界亦灭无,理之当然也。然圆教十界为性具,非赖无明之造作,无明者,不达其十界之性之迷情也,依此迷情修起照明之性恶,而为杂秽之九界,是曰法本妙。粗由物情。故于我虽有迷悟之别,于法则无有增损,因而于佛界九界宛然,得应现于九界,而自在垂化用也((参见:性恶))。
(术语)依上所说无明无始之理,生死之无始,其理分明。但无终依别圆二教而异其义,别教已下为有终,以断九界而入佛界故也,圆教性具十界,则至佛界,尚存九界,生死无终也,但修恶转归性恶,于其体性无有一增减。盖无明为缘而造起九界者,别教之权说也,依此说,则无明断尽,九界亦灭无,理之当然也。然圆教十界为性具,非赖无明之造作,无明者,不达其十界之性之迷情也,依此迷情修起照明之性恶,而为杂秽之九界,是曰法本妙。粗由物情。故于我虽有迷悟之别,于法则无有增损,因而于佛界九界宛然,得应现于九界,而自在垂化用也((参见:性恶))。
无始无边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佛法远大。莫能知其由来也。齐书曰:「佛法者,理寂乎万古,迹肇乎中世,渊源浩博,无始无边。」
(术语)谓佛法远大。莫能知其由来也。齐书曰:「佛法者,理寂乎万古,迹肇乎中世,渊源浩博,无始无边。」
无始旷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死无始,故云无始,经久远年劫,故云旷劫。
(术语)生死无始,故云无始,经久远年劫,故云旷劫。
无表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旧云无作色,新云无表色。受戒时,以强盛之身口表业为缘,满身四大制造之一种色体也。此色体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过非,故以之为戒体,其物体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又为由身内地水火风之四大而生者,故名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质,有障碍,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摄于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部宗之义也,若依成实宗之义。则此法无缘虑之性用,故非心,无质碍之性用,故非色。即为非色非心之法也。大乘法相宗以之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有之思种子别作用,摄之于心法。此无表色有善恶,善性之无表色,有招乐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恶功能。恶性之无表色,有招苦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论一曰:「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
【佛学常见辞汇】
受戒时,以强盛三业,制造一种色体,此体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为色,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因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以之为生戒体。此无表色,虽不似他色之有质碍,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摄在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义。
(术语)旧云无作色,新云无表色。受戒时,以强盛之身口表业为缘,满身四大制造之一种色体也。此色体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过非,故以之为戒体,其物体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又为由身内地水火风之四大而生者,故名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质,有障碍,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摄于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部宗之义也,若依成实宗之义。则此法无缘虑之性用,故非心,无质碍之性用,故非色。即为非色非心之法也。大乘法相宗以之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有之思种子别作用,摄之于心法。此无表色有善恶,善性之无表色,有招乐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恶功能。恶性之无表色,有招苦果之业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论一曰:「无表虽以色业为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
【佛学常见辞汇】
受戒时,以强盛三业,制造一种色体,此体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为色,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因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以之为生戒体。此无表色,虽不似他色之有质碍,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摄在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义。
三种无表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律仪无表色,依受善戒之表业而发,或与禅定共发,或与无漏智共生,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二不律仪无表色,或由生于不律仪之家,依其家法,行杀生等恶法而生,或依活命之仪故,发我一生为杀生业等之誓心而生,有防善止善之势用者。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色,上二种为戒律的无表色,此依善性而非善戒,恶性而非恶戒之善恶表业而生,此中摄善与恶之二种。即开极善极恶为二、合中善中恶为一也。今示发善之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色,则一由福田,向诸福田施财宝园林等也。二由誓,未礼佛念起十善之誓也。三由作,以慇重之作意而行善也。此等皆发无表,由此已下下善下恶不至发无表。见俱舍论业品。
(名数)一律仪无表色,依受善戒之表业而发,或与禅定共发,或与无漏智共生,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二不律仪无表色,或由生于不律仪之家,依其家法,行杀生等恶法而生,或依活命之仪故,发我一生为杀生业等之誓心而生,有防善止善之势用者。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色,上二种为戒律的无表色,此依善性而非善戒,恶性而非恶戒之善恶表业而生,此中摄善与恶之二种。即开极善极恶为二、合中善中恶为一也。今示发善之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色,则一由福田,向诸福田施财宝园林等也。二由誓,未礼佛念起十善之誓也。三由作,以慇重之作意而行善也。此等皆发无表,由此已下下善下恶不至发无表。见俱舍论业品。
三种律仪无表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律仪无表色又有三种,一别解脱律仪无表色,依受戒作法而发之无表色也。二静虑律仪无表色,依入有漏定而发之无表色也。入定则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又谓之定共戒。三无漏律仪无表色,入无漏定时所发之无表色也,又谓之道共戒。此二种与有漏无漏之定心皆为共生共灭之戒体,故总名曰随心转戒。
(名数)律仪无表色又有三种,一别解脱律仪无表色,依受戒作法而发之无表色也。二静虑律仪无表色,依入有漏定而发之无表色也。入定则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又谓之定共戒。三无漏律仪无表色,入无漏定时所发之无表色也,又谓之道共戒。此二种与有漏无漏之定心皆为共生共灭之戒体,故总名曰随心转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