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93,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人无我
人无我智
力无畏
力无所畏
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法无差
善恶无记三性
三乘无漏种子
三启无常经
三无差
三无性
三无为
三无碍
佛类词典(续上)
入无分别法门经人无我
人无我智
力无畏
力无所畏
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法无差
善恶无记三性
三乘无漏种子
三启无常经
三无差
三无性
三无为
三无碍
入无分别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
人无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无我之一。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体为五蕴假和合,其中无真实的我体,故云人无我。二无我之一。
【三藏法数】
谓由揽五阴实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复于假名之中,妄执为我。若了五阴之法本空,假名之人,岂得定有。假名既不定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经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是名人无我。(揽者,撮持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五阴之身实有,故名实法;名字本来虚假,故名假名。)
(术语)二无我之一。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体为五蕴假和合,其中无真实的我体,故云人无我。二无我之一。
【三藏法数】
谓由揽五阴实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复于假名之中,妄执为我。若了五阴之法本空,假名之人,岂得定有。假名既不定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经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是名人无我。(揽者,撮持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五阴之身实有,故名实法;名字本来虚假,故名假名。)
人无我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无我智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无我智之一。
(术语)二无我智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无我智之一。
力无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力无所畏之略。
(术语)力无所畏之略。
力无所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力与四无所畏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
(术语)十力与四无所畏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
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佛学大辞典】
(杂名)如来于十方三世,积集无量福德,一切事业不可破坏之无比力所生之真言句也。大日经二曰:「如巧色摩尼,能满一切愿,积聚无量福德,住不可害行,三世无比力真言句。」同疏九曰:「常编十方三世,以无量门植种种德本,无穷已时,住不可害行,即是于一切事业中皆悉不可留难不可破坏之义,故名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杂名)如来于十方三世,积集无量福德,一切事业不可破坏之无比力所生之真言句也。大日经二曰:「如巧色摩尼,能满一切愿,积聚无量福德,住不可害行,三世无比力真言句。」同疏九曰:「常编十方三世,以无量门植种种德本,无穷已时,住不可害行,即是于一切事业中皆悉不可留难不可破坏之义,故名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三世无障碍智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戒能成就三世无障碍之智,故名为三世无障碍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入坛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无障碍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经一曰:「应授彼三世无障碍智戒。」同疏五曰:「菩萨所以发心摄受方便学处,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大疏演奥钞十一曰:「方便学处者,下方便学处品所说十善戒也。依摄受此戒成就三世无障智,故云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也。」同十三曰:「三世无障碍戒者戒体也。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体通二机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名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术语)此戒能成就三世无障碍之智,故名为三世无障碍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入坛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无障碍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经一曰:「应授彼三世无障碍智戒。」同疏五曰:「菩萨所以发心摄受方便学处,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大疏演奥钞十一曰:「方便学处者,下方便学处品所说十善戒也。依摄受此戒成就三世无障智,故云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也。」同十三曰:「三世无障碍戒者戒体也。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体通二机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名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法无差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心与佛及众生,三法无差别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术语)言心与佛及众生,三法无差别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善恶无记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自他之力,然其体为妄惑,故荫覆圣道者,又与此惑障俱者,谓之有覆无记。末那识等是也。其体非妄惑,又非与妄惑俱之法,其自性微弱,曾无损益自他者。谓之无覆无记。阿赖耶识及内根外器等是也。出于唯识论五,百法问答抄三。
【佛学常见辞汇】
善性、恶性、无记性。(参见:三性)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自他之力,然其体为妄惑,故荫覆圣道者,又与此惑障俱者,谓之有覆无记。末那识等是也。其体非妄惑,又非与妄惑俱之法,其自性微弱,曾无损益自他者。谓之无覆无记。阿赖耶识及内根外器等是也。出于唯识论五,百法问答抄三。
【佛学常见辞汇】
善性、恶性、无记性。(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三乘无漏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本有无漏种子也。相宗依其种子具不具而立五姓各别。
(术语)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本有无漏种子也。相宗依其种子具不具而立五姓各别。
三启无常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无常经之异名。又略称三启经。
(经名)佛说无常经之异名。又略称三启经。
三无差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无差别)
(名数)(参见:三无差别)
三无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唯识论等所明。对遍等三性之有法而说相等三无性之空义:一、相无性,一切众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为遍计所执性。此遍计所执性之法,如认绳而浮蛇之相。其相非实有。故名相无性。二、生无性,一切诸法,不关于本来妄心,由因缘相和而生者,谓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性之法为因缘生,因缘生无实性,恰如绳之因缘生,无绳之实体,故名为生无性。三、胜义无性,真如为圆为常,为一切有为法之实性,故谓之圆成实性。离此圆成实性,一切有无之诸相,名为胜义无性。胜义者,名于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为绝待之法,故不带何等之相,如麻中无蛇与绳之相。即空真如也。又名相无性,无自然性,法无性。唯识论九曰:「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中略)称三无性,谓即相生胜我无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论九曰:「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参见:三字部三无性)
【佛学常见辞汇】
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遍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实有;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生则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胜义原无生灭,本不可说,故无有实性。
【佛学次第统编】
三无性者:
一、相无性 一切众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为遍计所执性。此遍计所执性之法,如认绳而浮蛇之相,其相非实有,故名相无性。
二、生无性 一切诸法不关于本来妄心,由因缘相和而生者,谓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性之法,为因缘生,因缘生无实性,恰如绳之因缘生,无绳之实体,故名为生无性。
三、胜义无性 真如为圆为常,为一切有为法之实性,故谓之圆成实性。离此圆成实性,一切有无之诸相,名为胜义无性。胜义者名于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为绝待之法,故不带何等之相,如麻中无蛇与绳之相,即空真如也。
此三性又名相无性,无自然性,法无性。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相无性〕,谓一切众生,于世间之相,处处计著,执为实有。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性。
〔二、生无性〕,谓一切诸法,皆托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名生无性。
〔三、胜义无性〕,谓前相无性、生无性,因破众生妄执之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是故佛说胜义无性者,谓真如胜义之性,远离遍计妄执之性,故名胜义无性。
(名数)楞伽经唯识论等所明。对遍等三性之有法而说相等三无性之空义:一、相无性,一切众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为遍计所执性。此遍计所执性之法,如认绳而浮蛇之相。其相非实有。故名相无性。二、生无性,一切诸法,不关于本来妄心,由因缘相和而生者,谓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性之法为因缘生,因缘生无实性,恰如绳之因缘生,无绳之实体,故名为生无性。三、胜义无性,真如为圆为常,为一切有为法之实性,故谓之圆成实性。离此圆成实性,一切有无之诸相,名为胜义无性。胜义者,名于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为绝待之法,故不带何等之相,如麻中无蛇与绳之相。即空真如也。又名相无性,无自然性,法无性。唯识论九曰:「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中略)称三无性,谓即相生胜我无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论九曰:「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参见:三字部三无性)
【佛学常见辞汇】
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遍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实有;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生则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胜义原无生灭,本不可说,故无有实性。
【佛学次第统编】
三无性者:
一、相无性 一切众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为遍计所执性。此遍计所执性之法,如认绳而浮蛇之相,其相非实有,故名相无性。
二、生无性 一切诸法不关于本来妄心,由因缘相和而生者,谓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性之法,为因缘生,因缘生无实性,恰如绳之因缘生,无绳之实体,故名为生无性。
三、胜义无性 真如为圆为常,为一切有为法之实性,故谓之圆成实性。离此圆成实性,一切有无之诸相,名为胜义无性。胜义者名于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为绝待之法,故不带何等之相,如麻中无蛇与绳之相,即空真如也。
此三性又名相无性,无自然性,法无性。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相无性〕,谓一切众生,于世间之相,处处计著,执为实有。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性。
〔二、生无性〕,谓一切诸法,皆托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名生无性。
〔三、胜义无性〕,谓前相无性、生无性,因破众生妄执之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是故佛说胜义无性者,谓真如胜义之性,远离遍计妄执之性,故名胜义无性。
三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立三无为:一择灭无为,旧云数灭无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法数(有为之法,诸数多故,总名为数),与择同。盖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之一种灭谛,谓之择灭,其灭依择而得也。此灭体即为涅槃。名之为灭者,以其为灭烦恼而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为诸相寂灭也。依有为诸相寂灭之义,复名为无为。二非择灭无为,旧云非数灭无为。非依智慧之简择力,但于缺生法因缘处自显之一种灭体,谓之非择灭。例如入于见道,则为圣者,于圣者身上毕竟缺凡夫性可生之因缘,因而此时对于凡夫性得一种之无为法,即非择之灭也。谓之为灭者,以其为因缘灭处所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为诸相寂灭也。依是复名为无为。要之就所断之烦恼而寂灭不生之无为法被显,为择灭,为缺缘而寂灭不生之无为法被显,为非择灭。三虚空无为,前二无为之外,有一种之无为法,以无碍为性。无论向何法,无碍,亦无被碍。其相恰如世间所云之虚空,故名为虚空无为。世所言之虚空,虽如无为法,然彼为眼见之法。且自不碍他而为他所碍,呈广狭方圆之相,是非无为法,故称之为空界之色,而摄于色法中之显色。此虚空无为,则于色心之诸法及空界之色外,有一实体,而为此等诸法之所作也。见俱舍论一,大乘义章二,七帖见闻三本。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立三无为,即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用真智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證无为之境界、名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则毕竟不生,合于无为宗旨,名非择灭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名虚空无为。
【三藏法数】
(出俱舍论)
无为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故名无为。
〔一、虚空无为〕,虚空即无碍之义。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择即拣择,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即證寂灭真空之理,是名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谓声闻之人,證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故名非择灭无为。
(名数)(参见: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立三无为:一择灭无为,旧云数灭无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法数(有为之法,诸数多故,总名为数),与择同。盖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之一种灭谛,谓之择灭,其灭依择而得也。此灭体即为涅槃。名之为灭者,以其为灭烦恼而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为诸相寂灭也。依有为诸相寂灭之义,复名为无为。二非择灭无为,旧云非数灭无为。非依智慧之简择力,但于缺生法因缘处自显之一种灭体,谓之非择灭。例如入于见道,则为圣者,于圣者身上毕竟缺凡夫性可生之因缘,因而此时对于凡夫性得一种之无为法,即非择之灭也。谓之为灭者,以其为因缘灭处所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为诸相寂灭也。依是复名为无为。要之就所断之烦恼而寂灭不生之无为法被显,为择灭,为缺缘而寂灭不生之无为法被显,为非择灭。三虚空无为,前二无为之外,有一种之无为法,以无碍为性。无论向何法,无碍,亦无被碍。其相恰如世间所云之虚空,故名为虚空无为。世所言之虚空,虽如无为法,然彼为眼见之法。且自不碍他而为他所碍,呈广狭方圆之相,是非无为法,故称之为空界之色,而摄于色法中之显色。此虚空无为,则于色心之诸法及空界之色外,有一实体,而为此等诸法之所作也。见俱舍论一,大乘义章二,七帖见闻三本。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立三无为,即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用真智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證无为之境界、名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则毕竟不生,合于无为宗旨,名非择灭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名虚空无为。
【三藏法数】
(出俱舍论)
无为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故名无为。
〔一、虚空无为〕,虚空即无碍之义。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择即拣择,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即證寂灭真空之理,是名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谓声闻之人,證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故名非择灭无为。
三无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碍)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一、总持无碍〕,谓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种种恶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语诸法分别悉知,皆不忘失,无所挂碍,是为总持无碍。
〔二、辩才无碍〕,谓菩萨获大辩才,于大小乘种种诸法,随众生机,纵辩宣扬,悉使通达,皆无疑碍,是为辩才无碍。
〔三、道法无碍〕,谓菩萨获大智慧,于大小乘一切道法及世间种种语言文字,悉能通达,照了无碍,是为道法无碍。
(名数)(参见:无碍)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一、总持无碍〕,谓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种种恶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语诸法分别悉知,皆不忘失,无所挂碍,是为总持无碍。
〔二、辩才无碍〕,谓菩萨获大辩才,于大小乘种种诸法,随众生机,纵辩宣扬,悉使通达,皆无疑碍,是为辩才无碍。
〔三、道法无碍〕,谓菩萨获大智慧,于大小乘一切道法及世间种种语言文字,悉能通达,照了无碍,是为道法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