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05,分347页显示  上一页  217  218  219  220  221  223  224  225  22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心无失
心无所住
心无畏故
心无差别
心无嫉妒行
无明父贪爱母
四十二品无明
四十品无明根本
四大元无主
四无色
四无畏
佛四无畏
菩萨四无畏
四无量
四无为
心无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八不共法之一。
心无所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物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證无生法忍是也。」
心无畏故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日经曰:「心无畏故,能究竟净菩提心。」行者观心月,泰然无所畏惧,谓之心无畏。以心无畏之故,得净究竟圆明之菩提心也。
心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参见:三无差别)
【三藏法数】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心无嫉妒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清凉所立四安乐行之一。(参见:四安乐行)
【三藏法数】
心无嫉妒行者,谓见人修善,即能随喜,劝修證入菩提之道,远离嫉害妒忌等行。法华经云: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无明父贪爱母
【佛学大辞典】
(杂语)贪爱长养诸业譬如母,无明发生诸惑譬如父。入楞伽经四曰:「贪爱名为母,无明名为父。」
四十二品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天台圆教所断之无明也。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也。见四教仪集注下。
四十品无明根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宗所说。即覆障吾人使不得證见中道实相道理之无明本惑,有四十一品也。于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四十一位而断破之者。其中于等觉位所断之无明,称为元品之无明,乃一切无明之根本也。
四大元无主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林类集曰:「肇法师遭秦王难,临就刑说偈云: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参见:四大)
四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水火风也。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假实二种,其实者,称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煖动也。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尘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为假法。要之一切有形有质之物,无非为四大之所造(俱舍),无非为四大之和合(成实),故称之为大也。或以之分为二种,称正报之人身为内之四大,或称为有识之四大,依报之诸色曰外之四大,或云无识之四大。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璎珞经二曰:「四大有二种:一有识,二无识。」最胜王经五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梵Maha%bhu%ta。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
四无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空处。有定与处之二。(参见:四空定及四空处)
四无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无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四无畏有佛与菩萨之二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参见:佛四无畏或菩萨四无畏)
佛四无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四十八明佛之四无畏。法界次第下依智度论释之:一一切智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些怖心也。二漏尽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我断尽一切烦恼,无些怖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障害佛道之法无些怖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尽苦道无些怖心也。俱舍论二十七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
【佛学常见辞汇】
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菩萨四无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五说菩萨之四无畏。大乘义章十一依之而释四无畏: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菩萨能闻持教法忆持众义而不忘,故于大众中说法不畏也。二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药有二种,为世间法出世间法,众生之根欲性有种种,菩萨能了知之,故于大众中说法不畏也。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一切异见皆能摧破,一切正法悉能成立,无量众生一时虽来问难,而菩萨悉能于一时酬对,故对大众中说法不畏也。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众生问难,随意解说法,如法能巧断众生之疑,是曰能断疑。以有此能之故,于大众中说法不畏也。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教化众生之时有四种的无畏,即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乐,和知道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四无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四无量心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菩萨慈悲喜舍之四德也。与乐之心为慈,拔苦之心为悲,喜众生离苦获乐之心曰喜,于一切众生舍恳亲之念而平等一如曰舍。缘无量众生而起此心,谓之无量。又曰四等,四梵行。俱舍论二十九曰:「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
四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