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05,分347页显示  上一页  214  215  216  217  218  220  221  222  22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善恶无记三性
三乘无漏种子
三启无常经
三无差
三无性
三无为
三无碍
三无差别
三无性论
三无表业
三无漏根
三无漏学
三无尽庄严藏
千中无一
千无一失
善恶无记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自他之力,然其体为妄惑,故荫覆圣道者,又与此惑障俱者,谓之有覆无记。末那识等是也。其体非妄惑,又非与妄惑俱之法,其自性微弱,曾无损益自他者。谓之无覆无记。阿赖耶识及内根外器等是也。出于唯识论五,百法问答抄三。
【佛学常见辞汇】
善性、恶性、无记性。(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三乘无漏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本有无漏种子也。相宗依其种子具不具而立五姓各别。
三启无常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无常经之异名。又略称三启经。
三无差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无差别)
三无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唯识论等所明。对遍等三性之有法而说相等三无性之空义:一、相无性,一切众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为遍计所执性。此遍计所执性之法,如认绳而浮蛇之相。其相非实有。故名相无性。二、生无性,一切诸法,不关于本来妄心,由因缘相和而生者,谓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性之法为因缘生,因缘生无实性,恰如绳之因缘生,无绳之实体,故名为生无性。三、胜义无性,真如为圆为常,为一切有为法之实性,故谓之圆成实性。离此圆成实性,一切有无之诸相,名为胜义无性。胜义者,名于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为绝待之法,故不带何等之相,如麻中无蛇与绳之相。即空真如也。又名相无性,无自然性,法无性。唯识论九曰:「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中略)称三无性,谓即相生胜我无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论九曰:「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参见:三字部三无性)
【佛学常见辞汇】
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遍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实有;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生则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胜义原无生灭,本不可说,故无有实性。
【佛学次第统编】
三无性者:
一、相无性 一切众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为遍计所执性。此遍计所执性之法,如认绳而浮蛇之相,其相非实有,故名相无性。
二、生无性 一切诸法不关于本来妄心,由因缘相和而生者,谓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性之法,为因缘生,因缘生无实性,恰如绳之因缘生,无绳之实体,故名为生无性。
三、胜义无性 真如为圆为常,为一切有为法之实性,故谓之圆成实性。离此圆成实性,一切有无之诸相,名为胜义无性。胜义者名于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为绝待之法,故不带何等之相,如麻中无蛇与绳之相,即空真如也。
此三性又名相无性,无自然性,法无性。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相无性〕,谓一切众生,于世间之相,处处计著,执为实有。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性。
〔二、生无性〕,谓一切诸法,皆托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名生无性。
〔三、胜义无性〕,谓前相无性、生无性,因破众生妄执之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是故佛说胜义无性者,谓真如胜义之性,远离遍计妄执之性,故名胜义无性。
三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立三无为:一择灭无为,旧云数灭无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法数(有为之法,诸数多故,总名为数),与择同。盖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之一种灭谛,谓之择灭,其灭依择而得也。此灭体即为涅槃。名之为灭者,以其为灭烦恼而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为诸相寂灭也。依有为诸相寂灭之义,复名为无为。二非择灭无为,旧云非数灭无为。非依智慧之简择力,但于缺生法因缘处自显之一种灭体,谓之非择灭。例如入于见道,则为圣者,于圣者身上毕竟缺凡夫性可生之因缘,因而此时对于凡夫性得一种之无为法,即非择之灭也。谓之为灭者,以其为因缘灭处所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为诸相寂灭也。依是复名为无为。要之就所断之烦恼而寂灭不生之无为法被显,为择灭,为缺缘而寂灭不生之无为法被显,为非择灭。三虚空无为,前二无为之外,有一种之无为法,以无碍为性。无论向何法,无碍,亦无被碍。其相恰如世间所云之虚空,故名为虚空无为。世所言之虚空,虽如无为法,然彼为眼见之法。且自不碍他而为他所碍,呈广狭方圆之相,是非无为法,故称之为空界之色,而摄于色法中之显色。此虚空无为,则于色心之诸法及空界之色外,有一实体,而为此等诸法之所作也。见俱舍论一,大乘义章二,七帖见闻三本。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立三无为,即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用真智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證无为之境界、名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则毕竟不生,合于无为宗旨,名非择灭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名虚空无为。
【三藏法数】
(出俱舍论)
无为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故名无为。
〔一、虚空无为〕,虚空即无碍之义。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择即拣择,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即證寂灭真空之理,是名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谓声闻之人,證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故名非择灭无为。
三无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碍)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一、总持无碍〕,谓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种种恶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语诸法分别悉知,皆不忘失,无所挂碍,是为总持无碍。
〔二、辩才无碍〕,谓菩萨获大辩才,于大小乘种种诸法,随众生机,纵辩宣扬,悉使通达,皆无疑碍,是为辩才无碍。
〔三、道法无碍〕,谓菩萨获大智慧,于大小乘一切道法及世间种种语言文字,悉能通达,照了无碍,是为道法无碍。
三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心无差别,谓一念之心体,凡圣不二,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与众生之性无有差别也。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之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悟众生之所迷。迷悟因果虽殊,而其体无有差别也。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之所悟与本心之所具,其体无有差别也。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的意思。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佛学次第统编】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原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
二、佛无差别 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三无性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陈真谛译。说三无性之义。
三无表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业)
三无漏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十二根中最后之三根也。意根,乐根,善根,舍根,及信,勤,念,定,慧之九根依见修无学之三道而立三根。一、未知当知根,此九根之在见道者。在于见道,欲知所未曾知之四谛之理而行动者,谓之未知当知。二、已知根,彼九根之在修道者。在于修道,虽已知了四谛之理,而更为断所馀之烦恼,于彼四谛之境数数了知者,名为已知。三、具知根,彼九根之在无学道者,在于无学道,己知为知了四谛之理,具有其知,故名为具知。此三根皆无漏也。旧谓之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俱舍论三曰:「意乐喜舍信等五根,如是九根在三道如次建立三无漏根,谓在见道依意等九立未知当知根,若在修道即依此九立已知根,在无学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智度论二十三曰:「未知欲知根。(中略)知根。(中略)知已根。」
【佛学常见辞汇】
是二十二根中最后的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当知根是由于其中意、乐、善、舍、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见道位修习,对于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进至修道位断惑證实,对四谛理已数数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无学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对四谛之理,已具知证知了。
三无漏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戒字慧之三学,在凡夫之身为有漏,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楞严经六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学常见辞汇】
即戒定慧三学,因修之能得无漏道果。
【佛学次第统编】
上来戒定慧三学,总称三无漏学。此三无漏学,为如来立教之大要。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一不可缺,而皆称为无漏学者。若依此而修学,必断见思烦恼,而證无漏圣果也。
三无尽庄严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身口意三密各无量无边而无边际,故称为三无尽庄严藏。大疏一曰:「所谓庄严者,从一平等身,普现一切威仪,如是威仪无非密印。从一平等语音普现一切音声,如是音声,无非真言。从一平等心普现一切本尊,如是本尊,无非三昧。然此一一三业差别之相,皆无边际不可度量,故名无尽庄严藏也。」
千中无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杂修人之失也。杂修之人往生极乐者甚稀,千人中无有一人也。
千无一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杂修之失,千中无一,而称专修者之德也。千人中千人往生,故云无有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