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05,分347页显示 上一页 213 214 215 216 217 219 220 221 222 下一页
十无依行
十无依止
十无尽句
十无尽戒
十无尽藏
入法界无量
入无分别法门经
人无我
人无我智
力无畏
力无所畏
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法无差
佛类词典(续上)
十无碍十无依行
十无依止
十无尽句
十无尽戒
十无尽藏
入法界无量
入无分别法门经
人无我
人无我智
力无畏
力无所畏
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法无差
十无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用周无碍,于佛刹尘等处,现法界身云,起无边之业用也。二、相遍无碍,佛在十方一切世界无量之佛刹,神变种种,皆有如来示现受生之相,随现相而众相皆具,万德斯圆也。三、寂用无碍,佛常住三昧,而为寂,无妨利物为用,即定即用,无碍自在也。四、依起无碍,佛虽寂用无心,然能依海印三昧之力,起无碍之用也。五、真应无碍,真即遮那真身,应即应身释迦,真身是体,应身是用,全体起用。用即是体,故释迦遮那圆融自在,原无二体也。六、分圆无碍,分即支分,圆即全身,支分不碍全身,全身不碍支分,故遮那一一身分手足眼耳乃至一毛,皆有遮那之全身也。七、因果无碍,佛昔修菩萨之行,修波罗蜜之因,而證波罗蜜之果,故所受之报身及所成之事业,亦现十方一切之菩萨身灵。而自在无碍也。八、依正无碍,依谓依报,即佛所依之国土,正谓正报,即佛能依之色身,依正相入,而二智无碍也。九、潜入无碍,佛智潜入众生心内,即名如来藏,虽作众生,亦不失自性,如大海之水虽依风作波,而不失湿性也。十、圆通无碍,佛融大法界为其身,无理不具,无事不摄,故一多依正人法因果彼此无碍也。见华严演义钞三。
【佛学常见辞汇】
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因果无碍、依正无碍、潜入无碍、圆通无碍。
(名数)一、用周无碍,于佛刹尘等处,现法界身云,起无边之业用也。二、相遍无碍,佛在十方一切世界无量之佛刹,神变种种,皆有如来示现受生之相,随现相而众相皆具,万德斯圆也。三、寂用无碍,佛常住三昧,而为寂,无妨利物为用,即定即用,无碍自在也。四、依起无碍,佛虽寂用无心,然能依海印三昧之力,起无碍之用也。五、真应无碍,真即遮那真身,应即应身释迦,真身是体,应身是用,全体起用。用即是体,故释迦遮那圆融自在,原无二体也。六、分圆无碍,分即支分,圆即全身,支分不碍全身,全身不碍支分,故遮那一一身分手足眼耳乃至一毛,皆有遮那之全身也。七、因果无碍,佛昔修菩萨之行,修波罗蜜之因,而證波罗蜜之果,故所受之报身及所成之事业,亦现十方一切之菩萨身灵。而自在无碍也。八、依正无碍,依谓依报,即佛所依之国土,正谓正报,即佛能依之色身,依正相入,而二智无碍也。九、潜入无碍,佛智潜入众生心内,即名如来藏,虽作众生,亦不失自性,如大海之水虽依风作波,而不失湿性也。十、圆通无碍,佛融大法界为其身,无理不具,无事不摄,故一多依正人法因果彼此无碍也。见华严演义钞三。
【佛学常见辞汇】
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因果无碍、依正无碍、潜入无碍、圆通无碍。
十无依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十无依止。依行法以为生功德善根之所依处,然或缘邪见,或依恶缘,其行法有不为功德善之所依止者,此有十种,名为十无依行:一、意业不坏而加行坏者。二、加行不坏而意业坏者,三、加行意业皆坏者,四、戒坏而见不坏者,五、见坏而戒不坏者,六、戒见皆坏者,七、加行与意业,见与戒,皆不坏,而但依止于恶友之力者,八、虽依止于善友之力,而复愚钝,犹如哑羊不能分别事理者,九、于种种之财宝众具,常无厌足,以追求之因缘故,其心迷乱者,十、为众病所逼近,求种种之咒术祠祀,为此因缘,而坏其行者。见大集地藏十轮经五。
(名数)又名十无依止。依行法以为生功德善根之所依处,然或缘邪见,或依恶缘,其行法有不为功德善之所依止者,此有十种,名为十无依行:一、意业不坏而加行坏者。二、加行不坏而意业坏者,三、加行意业皆坏者,四、戒坏而见不坏者,五、见坏而戒不坏者,六、戒见皆坏者,七、加行与意业,见与戒,皆不坏,而但依止于恶友之力者,八、虽依止于善友之力,而复愚钝,犹如哑羊不能分别事理者,九、于种种之财宝众具,常无厌足,以追求之因缘故,其心迷乱者,十、为众病所逼近,求种种之咒术祠祀,为此因缘,而坏其行者。见大集地藏十轮经五。
十无依止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无依行项同。
(名数)与十无依行项同。
十无尽句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无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中所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之愿,以十无尽而成就,若此十句有尽,则我愿亦尽,此十句无尽,故我愿亦无尽,名为十无尽:一、众生界无尽,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世界无尽故众生无尽。二,世间无尽,一切世界依虚空而住,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虚空遍十方而无有际限,虚空无尽也。四、法界无尽,称于真如之法而说无量之法,法界无尽也。五、涅槃界无尽,无量之众生入于涅槃,涅槃界无尽也。六、佛出现界无尽,佛出现而说法度生无尽也。七、如来智界无尽,如来之智慧,能知自心所缘之法界无尽也。八、心所缘无尽,如来之智所照之境无尽也。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佛智所證之境界无尽也。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展转而摄于前之如来智界心所缘界佛智所入境界也。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而无穷尽也。见华严经疏二十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华严经十地品中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之愿,以十无尽而得成就。若此十句乃有尽者,我愿有尽;以此十句而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是名十无尽句也。
〔一、众生界无尽〕,谓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其中,众生无有尽故,是名众生界无尽。
〔二、世界无尽〕,谓一切世界,皆依虚空而住,其中世界无有尽故,是名世界无尽。
〔三、虚空界无尽〕,谓十方一切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皆有是空,无有穷尽,是名虚空界无尽。
〔四、法界无尽〕,谓一真法界,体性无尽,称此体故,说无量法,化诸有情,安置涅槃,亦无有尽,是名法界无尽。(一真法界,即一真实之理也。)
〔五、涅槃界无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度生既毕,入涅槃界,入而复出,出而复入,无穷无尽,是名涅槃界无尽。
〔六、佛出现界无尽〕,谓如来出现度生说法,巧妙方便,神通智慧,无有尽故,是名佛出现界无尽。
〔七、如来智界无尽〕,谓如来智慧,能知自心所缘法界,无有尽故,是名如来智界无尽。
〔八、心所缘无尽〕,谓如来心之所缘,即是智慧所照之境,无有尽故,是名心所缘无尽。
〔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谓佛之智,即是真性,了了常知,能入无尽境界,是名佛智所入境界无尽。
〔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谓展转摄前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谓展转摄前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谓展转摄前如来智界,心所缘佛智所入境界也。盖此三转,皆言无尽者,以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无有穷尽,是名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杂名)(参见:无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中所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之愿,以十无尽而成就,若此十句有尽,则我愿亦尽,此十句无尽,故我愿亦无尽,名为十无尽:一、众生界无尽,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世界无尽故众生无尽。二,世间无尽,一切世界依虚空而住,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虚空遍十方而无有际限,虚空无尽也。四、法界无尽,称于真如之法而说无量之法,法界无尽也。五、涅槃界无尽,无量之众生入于涅槃,涅槃界无尽也。六、佛出现界无尽,佛出现而说法度生无尽也。七、如来智界无尽,如来之智慧,能知自心所缘之法界无尽也。八、心所缘无尽,如来之智所照之境无尽也。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佛智所證之境界无尽也。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展转而摄于前之如来智界心所缘界佛智所入境界也。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而无穷尽也。见华严经疏二十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华严经十地品中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之愿,以十无尽而得成就。若此十句乃有尽者,我愿有尽;以此十句而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是名十无尽句也。
〔一、众生界无尽〕,谓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其中,众生无有尽故,是名众生界无尽。
〔二、世界无尽〕,谓一切世界,皆依虚空而住,其中世界无有尽故,是名世界无尽。
〔三、虚空界无尽〕,谓十方一切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皆有是空,无有穷尽,是名虚空界无尽。
〔四、法界无尽〕,谓一真法界,体性无尽,称此体故,说无量法,化诸有情,安置涅槃,亦无有尽,是名法界无尽。(一真法界,即一真实之理也。)
〔五、涅槃界无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度生既毕,入涅槃界,入而复出,出而复入,无穷无尽,是名涅槃界无尽。
〔六、佛出现界无尽〕,谓如来出现度生说法,巧妙方便,神通智慧,无有尽故,是名佛出现界无尽。
〔七、如来智界无尽〕,谓如来智慧,能知自心所缘法界,无有尽故,是名如来智界无尽。
〔八、心所缘无尽〕,谓如来心之所缘,即是智慧所照之境,无有尽故,是名心所缘无尽。
〔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谓佛之智,即是真性,了了常知,能入无尽境界,是名佛智所入境界无尽。
〔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谓展转摄前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谓展转摄前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谓展转摄前如来智界,心所缘佛智所入境界也。盖此三转,皆言无尽者,以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无有穷尽,是名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十无尽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说之十重禁戒也。(参见:十重戒)
【佛学常见辞汇】
即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戒。(参见:十重戒)
(术语)梵网经说之十重禁戒也。(参见:十重戒)
【佛学常见辞汇】
即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戒。(参见:十重戒)
十重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作十波罗夷。有显密两种。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佛学次第统编】
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悯,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 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 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谓于佛法僧所,常见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念妄见,是波罗夷罪。」
(术语)一作十波罗夷。有显密两种。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佛学次第统编】
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悯,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 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 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谓于佛法僧所,常见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念妄见,是波罗夷罪。」
十无尽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十种之法,各含藏无尽之法海,故名十无尽藏:一、行藏,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于如来之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使所闻皆信解,故名信藏。二、戒藏,菩萨奉持三世诸佛无尽之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众生之颠倒破戒,我欲成菩提说真实之法,使离颠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惭藏,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于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欲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之法,使之修惭,是名惭藏。四、愧藏,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于五欲之境具行恶法,感垢秽之身,今为诸佛所知,而生愧,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欲速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之法,使之知愧,是名愧藏。五、闻藏,菩萨闻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之出现入灭皆能知悉,念诸众生无有多闻,不知此一切法,我当持多闻藏證得菩提,为众生说之,是名闻藏。六、施藏,菩萨禀性仁慈,常行十施,无有念悔恨之心,又不求果报,但欲利益法界众生,是名施藏,七、慧藏,菩萨智慧具足,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业所造,悉是虚伪,无有坚固,欲使众生知其实性,广为演说,是名慧藏。八、念藏,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知一生乃至百千生之成住坏空一劫乃至无数劫,一切诸佛出世说诸佛名号授记修多罗等十二部经及众会根性悉能记忆,是名念藏。九、持藏,菩萨具大威力,于诸佛所说之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之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尽无量,皆悉受持而无忘失,是名持藏。十、辩藏,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一文一句,义理无尽,随众生之根皆使满足,是名辩藏。见华严经二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说十无尽藏:一信藏,二戒藏,三惭藏,四愧藏,五闻藏,六施藏,七慧藏,八念藏,九持藏,十辩藏。见华严经疏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含藏无尽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说,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无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无尽法海,故皆名为无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如来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信解,是名信藏。
〔二、戒藏〕,谓菩萨奉持三世诸佛无尽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我成菩提,说真实法,令离颠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惭藏〕,谓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惭,是名惭藏。
〔四、愧藏〕,谓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于五欲境,具行恶法,感垢秽身;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愧,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速成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愧,是名愧藏。(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闻藏〕,谓菩萨闻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出现入灭,皆悉能知;念诸众生,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持多闻藏,證得菩提,为众生说,是名闻藏。(世间法,即三界中之法;出世间法,即诸佛圣贤之法也。)
〔六、施藏〕,谓菩萨禀性仁慈,常行十施,无有一念悔恨之心,亦不求于果报,但为利益法界众生,是名施藏。(十施者,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也。)
〔七、慧藏〕,谓菩萨智慧具足,了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业报诸行因缘所造,悉是虚假,无有坚固;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是名慧藏。
〔八、念藏〕,谓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知一生乃至无量百千生成住坏空,一劫乃至无数劫一切诸佛出世,各说诸佛名号、授记、修多罗等、十二分经,及众会根性等,尽能记忆,是名念藏。(成、住、坏、空者,即四中劫之名。合此四中劫为一大劫。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十二分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九、持藏〕,谓菩萨具大威力,于诸佛所,说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量无尽,皆能受持,无有忘失,是名持藏。
〔十、辩藏〕,谓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或说一品法,乃至无数品法,或一日说,乃至无数劫说。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随众生根,皆令满足,是名辩藏。
(名数)有十种之法,各含藏无尽之法海,故名十无尽藏:一、行藏,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于如来之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使所闻皆信解,故名信藏。二、戒藏,菩萨奉持三世诸佛无尽之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众生之颠倒破戒,我欲成菩提说真实之法,使离颠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惭藏,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于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欲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之法,使之修惭,是名惭藏。四、愧藏,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于五欲之境具行恶法,感垢秽之身,今为诸佛所知,而生愧,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欲速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之法,使之知愧,是名愧藏。五、闻藏,菩萨闻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之出现入灭皆能知悉,念诸众生无有多闻,不知此一切法,我当持多闻藏證得菩提,为众生说之,是名闻藏。六、施藏,菩萨禀性仁慈,常行十施,无有念悔恨之心,又不求果报,但欲利益法界众生,是名施藏,七、慧藏,菩萨智慧具足,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业所造,悉是虚伪,无有坚固,欲使众生知其实性,广为演说,是名慧藏。八、念藏,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知一生乃至百千生之成住坏空一劫乃至无数劫,一切诸佛出世说诸佛名号授记修多罗等十二部经及众会根性悉能记忆,是名念藏。九、持藏,菩萨具大威力,于诸佛所说之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之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尽无量,皆悉受持而无忘失,是名持藏。十、辩藏,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一文一句,义理无尽,随众生之根皆使满足,是名辩藏。见华严经二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说十无尽藏:一信藏,二戒藏,三惭藏,四愧藏,五闻藏,六施藏,七慧藏,八念藏,九持藏,十辩藏。见华严经疏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含藏无尽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说,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无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无尽法海,故皆名为无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如来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信解,是名信藏。
〔二、戒藏〕,谓菩萨奉持三世诸佛无尽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我成菩提,说真实法,令离颠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惭藏〕,谓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惭,是名惭藏。
〔四、愧藏〕,谓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于五欲境,具行恶法,感垢秽身;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愧,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速成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愧,是名愧藏。(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闻藏〕,谓菩萨闻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出现入灭,皆悉能知;念诸众生,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持多闻藏,證得菩提,为众生说,是名闻藏。(世间法,即三界中之法;出世间法,即诸佛圣贤之法也。)
〔六、施藏〕,谓菩萨禀性仁慈,常行十施,无有一念悔恨之心,亦不求于果报,但为利益法界众生,是名施藏。(十施者,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也。)
〔七、慧藏〕,谓菩萨智慧具足,了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业报诸行因缘所造,悉是虚假,无有坚固;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是名慧藏。
〔八、念藏〕,谓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知一生乃至无量百千生成住坏空,一劫乃至无数劫一切诸佛出世,各说诸佛名号、授记、修多罗等、十二分经,及众会根性等,尽能记忆,是名念藏。(成、住、坏、空者,即四中劫之名。合此四中劫为一大劫。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十二分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九、持藏〕,谓菩萨具大威力,于诸佛所,说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量无尽,皆能受持,无有忘失,是名持藏。
〔十、辩藏〕,谓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或说一品法,乃至无数品法,或一日说,乃至无数劫说。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随众生根,皆令满足,是名辩藏。
入法界无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回向之第十位。(参见:回向)
(术语)十回向之第十位。(参见:回向)
入无分别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
人无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无我之一。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体为五蕴假和合,其中无真实的我体,故云人无我。二无我之一。
【三藏法数】
谓由揽五阴实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复于假名之中,妄执为我。若了五阴之法本空,假名之人,岂得定有。假名既不定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经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是名人无我。(揽者,撮持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五阴之身实有,故名实法;名字本来虚假,故名假名。)
(术语)二无我之一。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体为五蕴假和合,其中无真实的我体,故云人无我。二无我之一。
【三藏法数】
谓由揽五阴实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复于假名之中,妄执为我。若了五阴之法本空,假名之人,岂得定有。假名既不定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经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是名人无我。(揽者,撮持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五阴之身实有,故名实法;名字本来虚假,故名假名。)
人无我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无我智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无我智之一。
(术语)二无我智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无我智之一。
力无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力无所畏之略。
(术语)力无所畏之略。
力无所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力与四无所畏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
(术语)十力与四无所畏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
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佛学大辞典】
(杂名)如来于十方三世,积集无量福德,一切事业不可破坏之无比力所生之真言句也。大日经二曰:「如巧色摩尼,能满一切愿,积聚无量福德,住不可害行,三世无比力真言句。」同疏九曰:「常编十方三世,以无量门植种种德本,无穷已时,住不可害行,即是于一切事业中皆悉不可留难不可破坏之义,故名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杂名)如来于十方三世,积集无量福德,一切事业不可破坏之无比力所生之真言句也。大日经二曰:「如巧色摩尼,能满一切愿,积聚无量福德,住不可害行,三世无比力真言句。」同疏九曰:「常编十方三世,以无量门植种种德本,无穷已时,住不可害行,即是于一切事业中皆悉不可留难不可破坏之义,故名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三世无障碍智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戒能成就三世无障碍之智,故名为三世无障碍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入坛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无障碍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经一曰:「应授彼三世无障碍智戒。」同疏五曰:「菩萨所以发心摄受方便学处,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大疏演奥钞十一曰:「方便学处者,下方便学处品所说十善戒也。依摄受此戒成就三世无障智,故云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也。」同十三曰:「三世无障碍戒者戒体也。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体通二机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名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术语)此戒能成就三世无障碍之智,故名为三世无障碍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入坛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无障碍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经一曰:「应授彼三世无障碍智戒。」同疏五曰:「菩萨所以发心摄受方便学处,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大疏演奥钞十一曰:「方便学处者,下方便学处品所说十善戒也。依摄受此戒成就三世无障智,故云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也。」同十三曰:「三世无障碍戒者戒体也。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体通二机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名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法无差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心与佛及众生,三法无差别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术语)言心与佛及众生,三法无差别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